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 格式:ppt
- 大小:232.50 KB
- 文档页数:3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决定的。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便会同它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这些生产关系原来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这时,就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就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到来。
五、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一般说来,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要快一些,而就全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慢一些。
在社会变革时期,物质的、精神的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各种冲突。
对于这种冲突,不能以意识为根据来解释这种冲突,相反,意识的冲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样才能找到它的根源,看清冲突的本质,了解人们在这种冲突何以会有不同的态度。
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日社会的胎胞虽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提出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问题.革命的客观条件是陈旧过时的制度发生危机,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这个客观条件既包括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生产关系的状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总的导言。
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从他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
他说,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它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同时批评了黑格尔关于这一方法的唯心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的结果中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
马克思理论中的科学抽象,是同作为它们的前提的具体现实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从简单到复杂的抽象思维的进程,总的说来也是同现实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
马克思还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论述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所具有的特征。
他以古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例说明,艺术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的。
艺术和文学一样,它的兴盛并不是必然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放下这一研究投身于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逃亡伦敦,从1850年秋重新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同《莱茵报》所展开的公开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而《序言》第四段是本文最重要的一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引用率最高的一段。
所以我们就在此着重分析本段。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可以概括为: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即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讨论过,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他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了一些环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第一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
(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
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
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
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讨论和解读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讨论和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于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于1859年六月首先单独地发表在《人民报》上。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际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这也是我们小组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它能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必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序言的内容与结构:1~2段:这两段主要写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序言》的开头,马克思说明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次序是: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马克思原本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判》这本书分六册。
1858年8月至11月,马克思完成了第一册(《资本》)的第一篇,也就是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于1859年6月出版。
实际上,这本书只是篇幅巨大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分册。
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他在原计划要写的那六册书之前,曾经为这六册书写过一个总的导言。
在《导言》中,马克思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提出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抽象、逻辑的和历史统一、科学研究与叙述方法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的都是最普通、最一般的原则。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研究和揭示这一问题,不应该在著作刚刚出版第一分册时就把要证明的结论预先说出,而应当从客观的事实出发,经过科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因此,就把《导言》压下未发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摘要:随着国务院2014年46号文件的下发,我国体育产业开始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体育产业这一具有巨大产值的朝阳产业中,从各个层面开始意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第二产业去库存,去“产能”带来了契机,在第二产业ppi指数严重下滑并且持续下滑的阶段,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新动力,也即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而冰雪产业作为冬季体育产业的核心,因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而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冰雪产业;体育产业发展一、研究背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相关观点: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对于长期人民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察和总结而得出的科学地发展经济、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方法论,其中几种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且中心理论重点阐述剩余价值,在探索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被长期剥削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以及最后发展无产阶级的经济。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和商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而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脱胎于资本主义,所以只有科学的计划经济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
而对于我国在1994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当时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计划经济,双线并行,科学地市场需求与世纪发展相结合,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我国经济最好的方式。
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观点正是在着力阐述意识从物质中来并反作用于物质,并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也即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我们会寻找相关政治经济学的文献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观点的提炼,确保给我们的研究以最充分的证据佐证。
(二)专家访谈法我们会进行相关体育产业专家学者了解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会向一些钻研马克思理论的专家请教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300012877 段富尧不管读什么书,读书之前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步骤,这样对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更有好处。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将此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
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言辞犀利,直切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中所进行的一些社会性活动,并将其以压迫、剥削人民为主的生产方式予以批判,极具哲学思想,意蕴绵长。
我先说说我从这篇读书报告看出来有关马克思的一些事情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写这篇序言的前10年中,生活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途中,基佐先生下令驱逐所以移居布鲁塞尔,后来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但是作品还是完成了,关于作者本人的品质不用多说,肯定是超乎常人的,但是他对于专项问题的研究的热情、专注、向往,非常值得我们的学习。
再说说内容吧,我认为这篇序言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
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内容讲解《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
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9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30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35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5,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9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30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35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5,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