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传感器-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1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类型:实验项目名称: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了解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及特性。
二、实验原理电容传感器以各种类型的电容器作为传感元件,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电容量的变化来实现测量的。
电容传感器的输出是电容的变化量。
利用电容C=εA/d 关系式通过相应的结构和测量电路可以选择ε、A、d 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则可以有测干燥度(ε 变)、测位移(d 变)、和测液位(A 变)等多种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极板形状分成平板、圆板形和圆柱(圆筒)形。
实验中为差动变面积式,传感器由两组定片和一组动片组成。
当安装于振动台上的动片上、下改变位置,与两组静片之间的重叠面积发生变化,极间电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成为差动电容。
如将上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x1,下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 x2,当将C x1 和C x2 接入桥路作为相邻两臂时,桥路的输出电压与电容量的变化有关,即与振动台的位移有关。
三、主要实验仪器电容传感器、电容放大器、低通滤波器、电压/频率表、激振器II、双踪示波器、电桥、振动平台、主、副电源。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实验仪上的安装位置,熟悉实验面板上电容的符号。
安装好测微头,使电容动片大致处于静片中间位置。
图4-1 电容变换器示意图及实验原理图2、开启主、副电源,差放输出短接接地调零后,电压/频率表打到20V,关闭主副电源。
按图4-2 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主、副电源,调节测微头,使电压/频率表示数为零。
图4-2 电容实验接线图3、每隔0.1mm 向上(或下)转动测微头,记下此时测微头移动距离及电压/频率表的读数,填入下表4-1,直至电容动片与上(或下)静片覆盖面积最大的读数,填入下表4-1,直至电容动片与上(或下)静片覆盖面积最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传感网的
发展,传感器在各种家用电器、生产设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是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
它以各类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为线索,详
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电路和在各个领域中
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应知知识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综
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
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掌
握教材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最终实现基本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三、教学任务
本书主要介绍了生产、生活、科研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这些传感器的工作
原理、测量转换电路和应用,并且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传感器的
选型、安装和调试等基本技能。
四、课程的教学层次及适用对象
本书可作为中高职机电类、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机械、汽车、楼宇等其他专业的技术类中高职师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五、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总课时为36,其中理论18课时,实训18课时。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变化的一种传感器。
它具有结构简单,分辨率高,抗过载能力大,动态特性好的优点,且能在高温、辐射和强烈振动等恶劣条件下工作。
电容式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压力、位移、振动、液位。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平行板电容器是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如图所示,当忽略边缘效应影响时,其电容量与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极板的有效面积S 以及两极板间的距离d 有关,即SC dε= () `若被测量的变化使电容的d 、S 、三个参量中的一个参数改变,则电容量就将产生变化。
如果变化的参数与被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那么被测量的变化就可以直接由电容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所以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成3种类型:改变极板面积的变面积式、改变极板距离的变间隙式和改变介电常数的变介电常数式。
4.1.1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两个极板中,一个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定极板,另一个是可移动的,称为动极板。
根据动极板相对定极板的移动情况,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又分为直线位移式和角位移式两种。
1.直线位移式其原理结构如图所示,被测量通过使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积S 改变,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
设动极板相对定极板沿极板长度a 方向平移x 时,电容为0a x b ab xb C C C d d dεεε-∆∆==-=-∆() ()~式中,0abC dε=,为电容初始值;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ax C x dbC C C ∆-=∆•-=-=∆00ε。
图 平行板电容器图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axC C ∆-=∆0 () 很明显,这种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呈线性,因而其量程不受范围的限制,适合于测量较大的直线位移。
它的灵敏度为db x C K ε-=∆∆= ()由式()可知,变面积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极板间距成反比,适当减小极板间距,可提高灵敏度。
同时,灵敏度还与极板宽度成正比。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变化的一种传感器。
它具有结构简单,分辨率高,抗过载能力大,动态特性好的优点,且能在高温、辐射和强烈振动等恶劣条件下工作。
电容式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压力、位移、振动、液位。
4.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平行板电容器是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如图4.1所示,当忽略边缘效应影响时,其电容量与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ε、极板的有效面积S 以及两极板间的距离d 有关,即SC dε= (4.1) 若被测量的变化使电容的d 、S 、ε三个参量中的一个参数改变,则电容量就将产生变化。
如果变化的参数与被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那么被测量的变化就可以直接由电容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所以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成3种类型:改变极板面积的变面积式、改变极板距离的变间隙式和改变介电常数的变介电常数式。
4.1.1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两个极板中,一个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定极板,另一个是可移动的,称为动极板。
根据动极板相对定极板的移动情况,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又分为直线位移式和角位移式两种。
1.直线位移式其原理结构如图4.2所示,被测量通过使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积S 改变,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
设动极板相对定极板沿极板长度a 方向平移∆x 时,电容为0a x b ab xb C C C d d dεεε-∆∆==-=-∆() (4.2)式中,0abC d ε=,为电容初始值;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axC x d b C C C ∆-=∆∙-=-=∆00ε。
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axC C ∆-=∆0 (4.3)图4.1 平行板电容器图4.2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很明显,这种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呈线性,因而其量程不受范围的限制,适合于测量较大的直线位移。
它的灵敏度为db x C K ε-=∆∆= (4.4)由式(4.4)可知,变面积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极板间距成反比,适当减小极板间距,可提高灵敏度。
同时,灵敏度还与极板宽度成正比。
为提高测量精度,也常用如图4.3所示的结构形式,以减少动极板与定极板之间的相对极距可能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2.角位移式其工作原理如图4.4所示。
当被测的变化量使动极板有一角位移θ 时,两极板间互相覆盖的面积被改变,从而改变两极板间的电容量C 。
当θ = 0时,初始电容量为:0SC dε=。
当θ ≠ 0时,电容量就变为:ππ1πSS C d d θεεθ-==-()。
由上式可见,电容量C 与角位移θ 呈线性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也采用差动结构,以提高灵敏度。
角位移测量用的差动式结构如图4.5所示。
A 、B 、C 均为尺寸相同的半圆形极板。
A 、B 固定,作为定极板,且角度相差180°,C 为动极板,置于A 、B 极板中间,且能随着外部输入的角位移转动。
当外部输入角度改变时,可改变极板间的覆盖有效面积,从而使传感器电容随之改变。
C 的初始位置必须保证其与A 、B 的初始电容值相同。
图4.4 角位移式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图4.5 差动角位移式电容传感器原理图4.1.2 变间隙式基本的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有一个定极板和一个动极板,如图4.6所示,当动极板随被测量变化而移动时,两极板的间距d图4.3 中间极板移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原理图图4.6 基本的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就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就改变了两极板间的电容量C 。
设动极板在初始位置时与定极板的间距为d 0,此时的初始电容量为00SC d ε=,当可动极板向上移动∆d 时,电容的增加量为0000SSSd dC C d d d dd d d dεεε∆∆∆=-=⋅=⋅-∆-∆-∆ (4.5)上式说明,∆C 与∆d 不是线性关系。
但当d d ∆<<(即量程远小于极板间初始距离)时,可以认为∆C 与∆d 是线性的。
即00d C C d ∆∆= (4.6)则有00C dC d ∆∆=(4.7) 传感器被近似看作是线性时,其灵敏度为 0200C C S K d d d ε∆===∆ (4.8)当动极板下移时的电容量C 和C ∆可由学生自行推导。
由上式可见,增大S 和减小d 0均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但要受到传感器体积和击穿电压的限制。
此外,对于同样大小的∆d ,d 0越小则∆d/d 0越大,由此造成的非线性误差也越大。
因此,这种类型的传感器一般用于测量微小的变化量。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改善非线性,提高灵敏度及减少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电容传感器也常做成差动形式,如图4.7所示。
当可动极板向上移动∆d 时,上电容C 1电容量增加,下电容C 2电容量减少,而其电容值分别为200000000101)(1)1(111d d d d C d d C d d d S d d S C C C ∆-∆+=∆-=∆-⨯=∆-=∆+=εε (4.9)20000000202)(1)1(111d d d d C d d C d d d S d d S C C C ∆-∆-=∆+=∆+⨯=∆+=∆-=εε (4.10) 当d ∆«0d 时,1)(120≈∆-d d ,00212d d C C C C ∆=-=∆即002C dC d ∆∆= (4.11) 此时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图4.7 差动结构的变间隙电容传感器020022C C SK d d d ε∆===∆ (4.12) 与基本结构间隙式传感器相比,差动式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减少了一个数量级,而且提高了测量灵敏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被较多采用。
例1.电容测微仪的电容器极板面积A=28cm 2,间隙d=1.1mm ,相对介电常数εr =1, εr =8.84×10-12F/m 求:(1)电容器电容量(2)若间隙减少0.12mm ,电容量又为多少?解:(1)()()()341200101.1/10281084.81/---⨯⨯⨯⨯⨯==d A C r εε=F 12105.22-⨯ (2)()()d d A C r x ∆-=/0εε=()()34121012.01.1/10281084.81---⨯-⨯⨯⨯⨯=25.26×10-12F例2.电容传感器初始极板间隙d 0=1.2mm ,电容量为117.1PF,外力作用使极板间隙减少0.03mm 。
求:(1)这测微仪测得电容量为多少?(2)若原初始电容传感器在外力作用后,引起间隙变化,测得电容量为96PF ,则极板间隙变化了多少?变化方向又是如何?解:(1)C x =PF d d C 1202.103.011.117100=⎪⎭⎫ ⎝⎛+⨯=⎪⎪⎭⎫ ⎝⎛∆+(2)0C 从117.1→96 ∴间隙增加了)2.11(1.117)1(9601dd d C C x ∆-⨯=∆-== mm d 216.0)1.117961(2.1=-⨯=∆ 即间隙增加了0.216mm 。
4.1.3 变介电常数式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电容式传感器中的电介质改变时,其介电常数变化,从而引起电容量发生变化。
这种电容传感器有较多的结构形式,可以用于测量纸张、绝缘薄膜等的厚度,也可以用于测量粮食、纺织品、木材或煤等非导电固体物质的湿度,还可以用于测量物位、液位、位移、物体厚度等多种物理量。
变介电常数式传感器经常采用平面式或圆柱式电容器。
1.平面式平面式变介电常数电容传感器有多种形式,可用于测量位移,如图4.8所示。
图4.8 平面式测位移传感器假定无位移时,∆x = 0,电容初始值为000S a bC d dεε⋅⋅⋅==(4.13) 当有位移输入时,介质板向左移动,使部分介质的介电常数改变,则此时等效电容相当于C 1、C 2并联,即0012r a b x a xC C C d dεεε⋅⋅-∆⋅⋅∆=+=+() (4.14) 00001r r a x a x C C C a x d d dεεεεε⋅⋅∆⋅⋅∆-∆=-=-=⋅⋅∆ (4.15)其中0ε是空气介电常数,1201086.8-⨯=ε,r ε是介质的介电常数。
由此可见,电容变化量∆C 与位移∆x 呈线性关系。
如图4.9所示为一种电容式测厚仪的原理图,它是直板式变介电常数式的另一种形式,可用于测量被测介质的厚度或介电常数。
两电极间距为d ,被测介质厚度为x ,介电常数为εx ,另一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
图4.9 测厚仪该电容器的总电容C 等于由两种介质分别组成的两个电容C 1与C 2的串联,即1212x x x x x x x x SS S S C C d x x C S S C C x d x d x d x x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 (4.16) 由上式可知,若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εx 已知,测出输出电容C 的值,可求出待测材料的厚度x 。
若厚度x 已知,测出输出电容C 的值,也可求出待测材料的介电常数εx 。
因此,可将此传感器用作介电常数εx 测量仪。
2.圆柱式电介质电容器大多采用圆柱式。
其基本结构如图 4.10所示,内外筒为两个同心圆筒,分别作为电容的两个极。
圆柱式电容的计算公式为图4.10 圆柱式电容器结构图2πln hC R rε=(4.17) 式中,r 为内筒半径;R 为外筒半径;h 为筒长;ε为介电常数。
该圆柱式电容器可用于制作电容式液位计。
如图4.11所示为一种电容式液面计的原理图。
在介电常数为εx的被测液体中,放入该圆柱式电容器,液体上面气体的介电常数为ε,液体浸没电极的高度就是被测量x 。
该电容器的总电容C 等于上半部分的电容C 1与下半部分的电容C 2的并联,即C = C 1 + C 2。
因为 12πln h x C R rε-=() 22πln x xC R rε⋅=所以122π2π2πln ln ln x x h x x h C C C x a bx R R R r r rεεεεεε-+-=+==+=+()()(4. 18)式中,2πlnha Rrε=,2π()ln x b R r εε-=,均为常数。
式(4.18)表明,液面计的输出电容C 与液面高度x 成线性关系。
例3. 一个用于位移测量的电容式传感器,两个极板是边长为5cm 的正方形,间距为1mm ,气隙中恰好放置一个边长5cm 、厚度1mm 、相对介电常数为4的正方形介质板,该介质板可在气隙中自由滑动。
试计算当输入位移(即介质板向某一方向移出极板相互覆盖部分的距离)分别为0.0cm,2.5cm,5.0cm 时,该传感器的输出电容值各为多少? 解:○1输入位移为0PF d sC 4.8810110541085.834212=⨯⨯⨯⨯⨯==---ε○2输入位移为5cm 时 PF d sC 1.221011051085.83421201=⨯⨯⨯⨯==---ε○3输入位移为2.5cm 时 341234122010211011022541085.8101102251085.8------⨯⨯⨯⨯⨯+⨯⨯⨯⨯=+=+=d s d s C C C εε PF 4.553.441.11=+=例4. 电容传感器初始极板间隙d 0=1.5mm ,外力作用使极板间隙减少0.03mm ,并测得电容量为180P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