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17
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养猪业也非常发达。
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猪寄生虫病问题日益凸显,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猪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咸宁市决定开展一次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活动。
一、猪寄生虫病的调查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咸宁市规模养猪场。
咸宁市拥有众多的规模养猪场,按照养殖规模的不同,划分为大型养猪场、中型养猪场和小型养猪场,分别进行调查。
2. 调查内容(1)猪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
调查人员将根据现场观察和养殖户的反馈,了解各个养猪场猪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发病程度和发病部位等。
(2)猪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
调查人员将详细了解各个养猪场猪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环境传播等。
(3)猪寄生虫病的治疗情况。
调查人员将了解各个养猪场对猪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
3. 调查方法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调查人员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现场观察。
调查人员将亲临各个养猪场,进行现场观察,了解猪的养殖环境和健康状况。
(2)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将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等方式与养殖户进行沟通,并填写调查问卷。
(3)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人员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并对比不同养猪场之间的差异。
1. 防治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
养猪场应加强对猪圈和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饲料和水源,确保猪的营养和健康。
(2)加强疫苗接种。
养猪场应根据猪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3)合理使用药物。
养猪场应根据猪寄生虫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药物抗性的产生。
(4)定期检测和监测。
养猪场应定期进行猪寄生虫病的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防止疫情蔓延。
2.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咸宁市将定期组织猪寄生虫病的检测和监测,对不同养猪场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病虫害防治中的调查与诊断技术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调查与诊断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调查与诊断技术,旨在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病虫害调查技术病虫害调查是确定病虫害发生程度和类型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样本采集与保存调查病虫害前,首先需要采集标本样本,选择受害植物的症状明显部位,如叶片、茎、果实等。
采样时要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避免病虫害样本的交叉感染。
为了确保样本的保存,可以使用密封袋或存放于低温环境中。
在样本保存过程中,同时要记录采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2. 病虫害观测与记录在调查过程中,重点观测受害植物的症状和病虫害的发展情况。
对于病害,要注意观察受害植物叶片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变化;对于虫害,要观察受害植物的叶片、幼苗和果实等部位。
观测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病虫害的特征和数量,并结合其他环境因素,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同时,建立数据库用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助于对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二、病虫害诊断技术病虫害诊断是根据病虫害的症状特征、寄主植物和病原鉴别,准确确定病虫害类型和病因。
1. 病害诊断方法在确定病害类型时,可以结合病害图谱和参考书籍进行研究。
通过比对已知病害类型,对比受害植物的症状和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进一步的病害诊断可以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通过采集受害植物样品,提取病原菌,培养出纯种菌株,进行形态、生理和分子鉴定,最终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2. 虫害诊断方法虫害诊断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形态学特征分析。
通过观察害虫的生物特性、体形、头部、足部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虫害种类。
对于难以区分的虫害,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进一步鉴定。
通过提取害虫的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与已知的DNA序列进行比对,最终确定虫害种类。
主要农作物一二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调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
下面将介绍一二类病虫害的测报调查方法。
一、一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1. 田间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症状,如叶斑、叶腐、果实腐烂等,以判断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样本采集法:从受害作物中采集病虫害标本,包括叶片、茎秆、果实、根系等,将其送至病虫害鉴定实验室进行观察和鉴定,以明确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
3. 黄板诱捕法:在田间设置黄色粘板,吸引并捕获病虫害,通过对粘板上的病虫害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判断病虫害的密度和发生趋势。
4. 捕捉灯法:在夜间利用特定光源设置捕捉灯,吸引并捕获病虫害,通过对灯光周围的病虫害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判断病虫害的密度和活动规律。
5. 土壤检测法:采集受害地区的土壤样本,送至农业科研机构或实验室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是否存在病虫害的卵、孢子等。
6. 气象观测法:通过气象站点记录和监测,掌握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与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预测病虫害的高发期和高发区域。
二、二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1. 病虫害标志物法: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标志物,如虫蛀孔、病斑、残株等,对农田进行巡查,通过标志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判断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2. 虫情监测法:利用诱虫剂、诱虫灯等工具,针对特定的病虫害进行诱捕和监测,通过对捕获虫害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了解虫害的密度和活动规律。
3. 病害调查法:对农田进行系统的病害调查,包括病斑面积、受害植株数量、发病程度等指标的测定,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判断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危害程度。
4. 病虫害虫源调查法:通过对农田周边环境中的植物、土壤、水体等进行调查和采样,以查找和发现病虫害的虫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咸宁市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养猪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养猪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猪寄生虫病的爆发和传播。
本文将对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的猪寄生虫病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调查方法为了对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的猪寄生虫病情况进行调查,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现场观察:我们实地走访了数家规模养猪场,观察了猪栏的环境和猪只的健康状况。
2. 采集样本:我们从规模养猪场中采集了一定数量的猪粪样本,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3. 调查问卷:我们向养殖户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在养殖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猪寄生虫病,以及他们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二、调查结果通过以上的调查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1. 寄生虫感染率高:在我们所调查的规模养猪场中,绝大多数猪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回肠蚴、旋毛虫和钩虫等。
2. 养殖环境脏乱:部分调查对象的猪栏环境脏乱,猪粪积存严重,容易成为寄生虫滋生的场所。
3. 防治措施不足:大多数养殖户采取了一些基本的防治措施,如定期驱虫和清理猪栏。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防治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防治措施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的猪寄生虫病发病率。
1. 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要加强对猪栏的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猪粪和废弃物。
对猪舍的通风和排水系统进行改善,尽量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2. 防止猪群之间的交叉感染:要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身体健康。
定期进行猪群的淘汰和补充,以避免群体感染的风险。
3. 合理使用药物:要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驱虫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和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造成药物抗性。
4. 加强养殖户的技术培训: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寄生虫病防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培训,使养殖户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以及其传播和防治方法。
Quaintance)
由于近几年出现连续暖冬,适宜的气候条件,对黑刺粉虱卵的孵化及各虫态发育很有利,所以黑刺粉虱的危害程度逐步上升。
经调查,该虫在恩施市巴蕉乡发生危害严重,危害指数高达47.7%。
在其余茶园(特别是密植茶园)也普遍发生。
黑刺粉虱在我省年发生4代,田间种群世代重叠,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叶背吸食,其排泄物诱
发烟煤病,使叶片光合作用受阻,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据调查发现其种群数量在茶树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布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大量虫口位于茶丛中、下层,茶丛各层卵量从上至下依次递增[9]。
2.1.6茶树害螨
近几十年来大量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使得害螨失去天敌种群的制约而发展成优势种群危害茶树[10]。
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害螨主要是茶橙瘿螨(
Green),其中茶橙瘿螨主要集中在5月
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11][12];茶叶瘿螨主要在9月
至11月高温干旱季节发生严重。
这次在宜昌、恩施没有发现这两种害螨的危害症状;十堰竹山部分茶区零星发生;在湖北省果茶所修剪后的茶园这两种螨类危害相对严重,危害指数分别达到15.2%和15.7%。
2.1.7碧蛾蜡蝉(。
一、方案背景病虫害是农业、林业、园林等领域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作物、树木和园林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高防治效果,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二、调查目标1. 了解病虫害在调查区域的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2. 评估现有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效果;3. 为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范围1.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2. 林业植物:针叶树、阔叶树、经济林等;3. 园林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四、调查方法1. 文献调查:收集相关病虫害资料,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2. 实地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调查等方法,对调查区域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到的病虫害样本进行鉴定、检测,确定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4. 问卷调查:调查农户、林业和园林管理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态度和需求。
五、调查步骤1. 准备阶段: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制定调查方案,收集相关资料;2. 实地调查阶段:选择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采集病虫害样本;3. 实验室分析阶段:对采集到的病虫害样本进行鉴定、检测,确定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4.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5. 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结果,提出防治建议。
六、调查时间1. 调查准备阶段:1个月;2. 实地调查阶段:2个月;3. 实验室分析阶段:1个月;4.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1个月;5. 撰写调查报告:1个月。
七、经费预算1. 人员经费:调查小组人员工资、交通费等;2. 设备材料费:调查工具、样本采集器具、实验室设备等;3. 住宿费:调查期间住宿费用;4. 其他费用:资料收集、印刷等。
八、预期成果1. 调查报告:详细描述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及效果;2. 防治建议:针对不同病虫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3. 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增强农户、林业和园林管理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帮助农民和专业人士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疾病和有害生物。
2. 环境调查
2.1 气象条件观察:记录温度、湿度等气候信息。
2.2 土壤分析:了解土质情况以判断是否适合特定种植或培育环境。
3. 外部表征观察
3.1 叶片外形与颜色变化:注意叶子大小、形态异常以及黄化、枯萎等问题。
3.2枝干状态: 视察树木枝条强健程度, 是否出现裸露区域.
4.内部组织剖析
4.1根系结构:挖掘泥土揭示整个根系系统,并进行评估其完整性;
良好的养份吸收能力是一个良好体魄标志;
4.2茎材硬实 :轻敲试验可知道果园中苦楚蛀飞行活动密集地方;
4.3果实状态 :观察是否有病害和虫蛀的迹象, 如若发现应及时处理.
5. 症状分析
5.1 叶片异常:根据叶子上出现的斑点、凋萎等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疾病或虫害。
5.2枝干问题: 视察枯死部位,如无法恢复则需进行修剪.
6. 虫类检查方法
6.1捕捉昼行性飞行物种:使用粘贴纸夜间吸引并固定在植袭中;
飞来者会因为黏附而暂停活动;
6.2地下控制:利用鱼池沿边设置灌溉系统以防止土壤湿度过高导致地面生长。
7. 常见草木材料感染方式与预防对策
8 .本文档涉及附件:
- 图表一:常见作物叶片变化示意图(详细记录不同类型作物叶片形态)
9 .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农业法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的义务。
”
- 植物检疫法第十七条:“对于发现有害生物,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病虫害。
及时发现和诊断这些病虫害对于保护农作物的健康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自己的农作物。
1. 目测观察法目测观察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病虫害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植物受到的病害或虫害的外部表现,如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变形、叶缘损伤等。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外部症状较为明显的常见病虫害。
2. 根系检查法根系检查法主要是通过检查植物的根系情况来判断是否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可以用铁锹或钻孔器轻轻挖开土壤,观察植株根系的变化、是否有虫子侵害、根部是否发黑或烂掉等。
根系检查法适用于一些地下部分受到病虫害的作物。
3. 细胞组织检查法细胞组织检查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虫害的细胞组织变化来判断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这种方法需要采集受害植物的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切片和染色等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原体的存在情况等。
4. 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来检测植物组织中是否存在病原体或病虫害。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特定试剂来检测植物体内的特定酶活性或特定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从而间接判断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5. 陷阱监测法陷阱监测法主要用于害虫的监测和防控。
通过设置一些特定的陷阱,如黄色粘板、捕虫灯等,吸引并捕获害虫。
根据捕获的数量和种类来判断害虫的密度和种群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DNA检测法DNA检测法是一种高效、灵敏的病虫害检测方法。
通过提取植物组织中的DNA,并使用特定引物对目标病原体或虫害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受到特定病虫害的侵害。
7. 病虫害网上诊断平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公司和农业机构推出了病虫害网上诊断平台。
农民只需受害植物的照片或描述症状,在平台上提交申请,专业人员会根据提供的信息给出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建议。
2022年第8期现代园艺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性温、味辛,具有燥热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1]。
半夏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医学研究证实了其具有抗早孕、抗肿瘤、抗心律失调、抗衰老的特殊功效[2-4]。
半夏本身有毒,对人的皮肤黏膜具有刺激作用,对其进行炮制后方可入药。
半夏是湖北的道地中药材,其中,生长于荆门油砂土壤的半夏称为“荆半夏”,分布于荆门、荆州、潜江、天门、仙桃等江汉平原一带,其色白、粉性足,是半夏中品质较好的居群。
市场对荆半夏需求巨大,但野生半夏种质资源有限,所以,通过人工栽培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但荆半夏人工栽培深受病虫害的困扰,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经济效益受损。
为此,本研究深入荆半夏产区,调查荆半夏人工栽培病虫害发生现状,鉴定病原和害虫类型,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为荆半夏人工栽培病虫害防治奠定基础。
1调查概况1.1调查目的病虫害是影响半夏人工栽培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目前,对病虫害的名称、症状认定较模糊,对病虫害发生条件和规律也缺乏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查,对病虫害名称、症状、病原进行细致的认定、分类、区分,系统总结和归纳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
1.2调查地点调查区域包括京山市、钟祥市、沙洋县、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宜城市、荆州市,其中,以京山市永漋镇、钟祥市旧口镇为定点调查试验区。
1.3调查方法1.3.1采集病虫害标本。
取典型症状的叶片、茎、根,针对收集到的标本,标明采集时的生态因素、发病数量、发病时间。
1.3.2检查、描述症状。
首先,检查病虫害植株有无萎缩、畸形、萎凋和生长习性的改变;检查病虫害部位,如形状、大小、色泽等;检查腐烂部位,包括腐烂组织的色、味、结构等。
其次,采用工具书检索、咨询专家的鉴定方法,对照以往半夏病虫害防治资料和经验记载,确定病虫害科、属、种名及为害程度。
2结果分析2.1湖北省荆半夏主要产区病虫害调查结果(见表1)2.2主要病虫害特征及发生规律2.2.1软腐病。
2019年湖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和监测技术探索引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以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为主要寄主的农作物害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对农作物的危害性非常严重。
2019年,湖北省发生了严重的草地贪夜蛾为害事件,给当地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探索相关的监测技术,本文将对2019年湖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和监测技术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1.1 季节性变化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的发生为害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主要在夏季发生为害,尤其是在7月至9月这个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湖北省正值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期,草地贪夜蛾会对这些农作物进行大规模的为害。
1.2 地区性变化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在湖北省的不同地区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沿江沿湖地区和平原地区更容易受到草地贪夜蛾的攻击,而丘陵和山地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是因为沿江沿湖地区和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更适宜草地贪夜蛾的生长繁衍,而丘陵和山地地区气候条件对其不利。
1.3 影响因素在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中,还有一些影响因素需要考虑。
除了季节和地区的影响,气候因素、土壤条件、植被覆盖等也会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产生一定的影响。
气温、湿度、风向等因素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繁衍和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二、监测技术探索2.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草地贪夜蛾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萤光灯诱捕、性信息素诱捕和田间调查等。
萤光灯诱捕是一种比较经典的监测方法,通过在田间设置萤光灯诱捕器,吸引草地贪夜蛾前来,然后进行统计和监测。
性信息素诱捕则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来吸引其前来,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田间调查则是通过人工目测的方式进行,比较直观,但效率较低。
2.2 现代监测技术除了传统的监测方法外,现代技术也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
养猪业是该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市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但随着养猪规模化发展,猪寄生虫病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的情况,以及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开展此次调查。
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咸宁市各县(市、区)规模养猪场,包括养殖规模、猪只存栏量、饲养方式等。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向养猪场主了解其养猪情况,并对猪只进行抽查,观察其寄生虫感染情况。
3. 调查结果经过对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的调查发现,猪寄生虫感染普遍存在,主要包括猪肠道寄生虫、猪皮肤寄生虫和猪血液寄生虫。
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达到80%以上,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二、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研究1. 环境治理规模养猪场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更换床料,减少寄生虫的滋生繁殖环境。
2.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是防治猪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
规模养猪场要合理配饲,保证猪只的饲料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3. 定期驱虫规模养猪场要定期对猪只进行驱虫,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和方法,确保猪只的健康生长。
4. 重视疫病监测规模养猪场要重视疫病监测,对猪只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感染病例。
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养猪场的监督检查,规范养猪业的管理,推动规模养猪场建立健全的防疫保健制度。
2.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养猪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猪户对猪寄生虫病的认识,推广科学的防治技术。
3. 加强科研支持加大对猪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结语:猪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事关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研究,能够为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的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作出贡献。
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咸宁市的养猪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重要的畜牧业产业。
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猪寄生虫病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养猪场的生产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咸宁市规模养猪场猪寄生虫病进行调查及防治进行探讨。
一、调查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覆盖咸宁市各县区的规模养猪场,旨在全面了解猪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程度。
2. 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养猪场主、兽医和相关专家,收集养猪场猪寄生虫病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采集猪体外和体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
3.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猪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等。
(2)养猪场的防疫措施:主要包括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疾病监测等。
(3)猪肉产品的检测情况:主要是对屠宰场和养猪场的猪肉产品进行检测,了解猪寄生虫病对猪肉产品的危害程度。
二、分析经过调查发现,咸宁市规模养猪场普遍存在猪寄生虫病问题,尤其是疥螨病、绦虫病和肺囊虫病。
而且由于养猪场规模较大,猪群密集,疾病传播较为频繁,治疗和防控较为困难。
2. 危害分析猪寄生虫病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养猪场的生产效益。
猪寄生虫病还会通过猪肉产品传染给人类,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猪寄生虫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三、防治1. 加强养猪场管理养猪场应严格执行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减少猪群的密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杀灭寄生虫的卵和幼虫,减少疾病传染。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给和饲养管理是预防猪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
适当增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寄生虫的发生。
3.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寄生虫病,如圆线虫病、肺囊虫病等,可以通过接种预防疫苗来减少猪的感染率,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
4. 定期检测定期对养猪场内的猪进行全面检查和病原体检测,及时发现猪群中的寄生虫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019年湖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和监测技术探索一、引言草地贪夜蛾(也称玉米螟)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
2019年以来,湖北省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有所加剧,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和监测技术对于科学应对草地贪夜蛾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2019年湖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和监测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湖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1. 形态特征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翅展约30毫米,前翅灰褐色,中线较明显,并有黑色细纹。
后翅淡褐色,无明显纹路。
幼虫体色呈黄绿色,头部暗褐色。
蛾卵为淡黄色椭圆形,有光泽。
2. 生活习性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喜欢在植株茎叶上产卵,幼虫则进入植株内部食害。
成虫夜间活动,喜欢吸食玉米叶片汁液,造成植株倒伏、营养不良。
3. 发生规律草地贪夜蛾一般在每年3-4月迁入湖北省,从6月至9月达到高发期,此时幼虫大量孳生,对农作物造成较大危害。
10月以后温度下降,草地贪夜蛾逐渐消失,进入越冬期。
4. 危害程度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轻度危害下,叶片被食,造成叶片变黄、枯萎;重度危害下,叶片全部被食,植株倒伏,产量大幅度下降。
三、湖北省草地贪夜蛾监测技术1. 监测方法(1)性诱捕法:使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材,通过诱捕器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性,吸引成虫飞入并被捕获。
(2)黄板监测法:将黄色板材固定在地面或植株上,利用草地贪夜蛾喜欢在黄色下沉的特性,吸引成虫集聚在黄板上进行监测。
(3)灯光诱捕法:在田间悬挂紫外线灯或白光灯,利用光线吸引成虫,通过捕捉灯下出现的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
2. 监测设备(1)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利用人工合成的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吸引成虫进入诱捕器进行监测。
(2)草地贪夜蛾监测黄板:制作黄色的监测板材,固定在田间进行监测。
3. 监测技术应用草地贪夜蛾的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农民了解草地贪夜蛾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掌握虫情,制定防控措施。
湖北长阳高山蔬菜病虫害用药现状调查及解决对策作者:杨妮娜丛胜波赵书军徐大兵龙同万鹏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第20期摘要:对湖北省长阳县高山蔬菜种植区域的蔬菜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初步掌握了长阳县高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特点及现阶段用药情况,指出了实际生产中高山蔬菜用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山蔬菜病虫害;用药现状;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S436.3;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0-0090-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9.20.020;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dicine f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alpine vegetables in Changyang,Hubei provinceYANG Ni-na1,CONG Sheng-bo1,ZHAO Shu-jun1,XU Da-bing1,LONG Tong2,WAN peng1(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Science/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for Crops in Central China,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2.Hubei Biopesticid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64,China)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vegetabl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the use of pesticides in alpine vegetable planting area in Changya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drug use of alpine vegetable diseases and pests in Changyang county were preliminarily mastered.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edicine application of alpine vegetables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alpine vegetabl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esticides status; resolution strategies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海拔1 800 m左右,是湖北省高山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第三部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一、调查方法马尾松毛虫1 主要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2~3代,随地区不同而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常出现世代分化现象。
马尾松毛虫以3龄以下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
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
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
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3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4幼虫受惊绕后抬头晃动胸部;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
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虫口密度作依据。
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2调查方法2.1越冬代调查2.1.1 调查时间在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前进行调查,一般在2月下旬。
2.1.2 调查方法2.1.2.1 踏查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要覆盖常灾区的80%,偶灾区的50%、安全区的20%,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设置临时路线。
2.1.2.2 标准地调查一般采取设立临时标准地的方法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至少3亩;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树,用小刀剥开树干2米以下的树皮,观察越冬幼虫的数量,通过积累的本地系统调查资料,预测出蛰后越冬代发生情况。
另外,根据孝感市观察经验,如果冬天温度不太低,幼虫可能不会全部下到2米以下,而在树的中上部主干与枝桠交叉处的树皮内越冬,因此,还需对中上部干、枝交叉处调查。
方法是选择不同的林地代表类型,利用伐倒木抽样调查2米以下与2米以上越冬幼虫空间分布的比例,建立一个相关性的经验公式,以后则只需根据温度、2米下虫口数量等因素直接推算出整株树上的虫口数。
2.2 第一、二代调查2.2.1调查时间在每代1~2龄幼虫期进行调查(第一代一般在6月上旬,第二代一般在9月上旬。
我省分化出第二代的几率不大,若一旦出现第二代,则极有可能严重成灾,需高度重视)2.2.2 调查方法先进行踏查(踏查具体方法同越冬代松毛虫)。
踏查后,发现有虫情或灾情小班,再设置临时标准地(标准地设置方法同越冬代松毛虫)进行调查,此时调查方法为:利用3龄前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的习性,在调查时振动小径级的树干,使虫下落,统计虫口数量。
3 数据统计踏查按《照踏查记录表》(表1)有关内容填写;标准地调查按照《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表2)有关内容填写,由于松毛虫主要是以幼虫为调查依据,因此,这里《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蛹两个栏目不填写。
根据幼虫当前数量,结合气候条件,用期距法预测大危害发生期,用有效基数法预测发生量,填写《虫害发生情况预测表》(表3),然后发布预测预报。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为:10年生以下松树虫口密度介于3~5条/株为轻度发生,介于6~15条/株为中度发生,16条/株以上为重度发生; 11年生以上松树虫口密度介于5~10条/株为轻度发生,介于11~30条/株为中度发生,31条/株以上为重度发生;低于轻度发生标准的为低虫低感,不计入发生面积。
松材线虫病1 主要生物学特性松材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只雌虫产卵约100粒。
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
幼虫共4龄。
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10℃以下时不能发育,28℃以上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
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最快40天即可死亡,3~5年内,整片松林即可毁灭。
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的典型外部症状:针叶陆续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迅速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树体失水、材质干枯、木材变轻(在树干的任何部位人为制造伤口,不会出现像健康松树那样伤口充满树脂的现象);树木木质部常有蓝变现象(树干横截面上呈放射状蓝色条纹或全部变蓝)。
2 调查方法2.1踏查调查采取线路踏查和群众举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特点,设计具体踏查路线。
采用目测方法查找有无枯死、濒死松树,以踏查中发现的枯死及濒死松树为重点,并从中选择抽样对象。
2.2详查对发现的枯死、濒死松树首先排除其它死亡原因(如人畜破坏、森林火灾、水渍、其它病虫危害)。
然后查看是否表现有松材线虫病典型外部症状,对有松材线虫病典型外部症状的枯死树、濒死松树,及时进行取样、镜检。
2.2.1取样抽取样品要及时,重点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刚枯死不久的优势木。
以小班为单位,表现典型症状的枯死松树在10株以下的,全部取样;10株以上的,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5%。
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中部、上部(主侧枝交界处)三个部位取样。
尽量选取松褐天牛侵入孔或蛀道部位,用锯子锯下一块三角形木块(要锯到树的髓心,其重量不低于200克)或者截取2~3厘米厚的圆盘。
样品取下后及时装入塑料袋。
2.2.2样品检测采用漏斗法分离线虫。
根据其形态特征予以鉴别,以确定是否为松材线虫。
3 数据统计取样和镜检过程中填写《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统计表》(表6),汇总后填写《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统计表》(表7)。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发病株率在1%以下为轻度,介于1.1%~2.9%为中度,3%以上为重度。
杨树食叶害虫我省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和分月扇舟蛾。
1 主要生物学特性杨小舟蛾一年5~6代,以蛹越冬。
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后分散蚕食,将叶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
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在其中化蛹。
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大多爬到树皮缝隙、枯叶、枯草、墙角或地面表土下吐丝结薄茧化蛹越冬。
幼龄幼虫不结虫包,3龄后分散危害,3代后严重世代重叠。
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状。
一代幼虫4月下旬开始孵化,盛孵期为5月上中旬;二代幼虫6月上旬开始孵化,三代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四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五代幼虫8月下旬开始孵化,若分化出六代,则其幼虫于9月中下旬孵化,五、六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化蛹越冬。
杨扇舟蛾一年5~6代,以蛹在枯叶中、土块下、树皮裂缝、树洞及墙缝等处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
每雌产卵100~600粒,卵多产于叶背,单层平铺成块状。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叶片下表皮,仅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后卷叶成苞,白天隐蔽在其中,夜晚取食,遇阴雨天昼夜取食;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仅剩叶柄,食料不足时可以吐丝随风飘移到其他叶片上卷叶危害。
3~4月份成虫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二代幼虫发生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三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下至9月上旬为四代幼虫发生期,五代成虫在10月中下旬化蛹越冬。
分月扇舟蛾一年5代,以卵在枝干或以3龄幼虫做薄茧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状。
主要以卵在枝干上越冬,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叶肉及下表皮,留下上表皮和叶脉,不结苞,遇惊扰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幼虫3龄以后分散取食全叶;4龄期幼虫食量最大,发生严重时将树叶吃光,甚至导致树木枯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
成虫日伏夜出,有趋光性,卵聚产于叶背,平铺成块,每块有卵100~300粒。
以后基本上每个月发生1代,11月上旬最后一代成虫羽化,产卵于枝干越冬。
我省杨树舟蛾类的发生时间由于地域和局部温度等原因,发生世代和发生危害时期有很大差异,各地要加强观测,准确掌握本地发生特性,适时开展监测调查,科学发布预报。
2 调查方法3.1 调查时间第一代一般为4月下旬;第二代及以后每代在低龄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一般情况下,第二代调查时间为6月上旬,第三代调查时间为7月上旬,第四代调查时间为8月上旬)。
3.1.2 操作方法由于杨树食叶害虫在我省杨树产区分布广、发生严重,因此,直接按照有关比例设置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对于片林,每个小班至少设1个临时标准地(常发区面积每1000亩、偶发区每10000亩至少设立3块临时标准地),每块临时标准地不小于3亩,在每块标准地中选取3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对于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1块临时标准地,其面积不小于1亩(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3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
第一代的调查是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第二代及以后每代的调查是直接取50厘米长标准枝,统计其幼虫数量。
3 数据统计按照《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表2)有关内容填写,由于第一代是以越冬蛹为调查依据,因此,第一代时《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幼虫两个栏目不填写,第二代及以后各代是以幼虫为调查依据,因此,届时《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蛹两个栏目不填写。
根据蛹或幼虫数量,结合气候条件,用期距法预测大危害发生期,用有效基数法预测发生量,填写《虫害发生情况预测表》(表3),然后发布预测预报。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虫口密度介于2~5条/50厘米延长枝为轻度,介于6~10条/50厘米延长枝为中度,11条/50厘米延长枝以上为重度。
低于轻度发生标准的为低虫低感,不计入发生面积。
杨树蛀干害虫我省杨树蛀干害虫主要为桑天牛和云斑天牛。
1 主要生物学特性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在我省均为两年一代。
桑天牛幼虫经过2个冬天后,于第三年5月化蛹,6~7月羽化为成虫,成虫于6月产卵,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达盛期;云斑天牛第一年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春继续为害,幼虫跨年度两次为害,第二年8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做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
部分蛹当年8~10月就可羽化,成虫第2年在蛀道内越冬,可生活8~10个月,第三年4月中旬后陆续出孔繁殖下一代。
2 调查方法2.1 调查时间每年6月下旬和9月上旬各调查一次。
2.2 调查方法踏查根据各地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好路线,主要沿道路、林网、村屯周围进行踏查,特别在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等周围,每500~1000株树1株样株的比例,仔细观察是否有天牛幼虫排出的木丝和成虫羽化孔。
标准地调查根据踏查情况,在发生区,设立适当数量临时标准地,一般200亩片林或1000亩林网设一块标准地;对于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1块临时标准地,其大小不小于1亩(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2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