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要有文史知识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13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学要求一、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二、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三、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课文分析指导一、内容解读这是一篇论述严谨、说理平易、文风朴实的论说文。
作者围绕“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论述了成才的途径,着重论述了学习语文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谈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指出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段,首先提出一个判断:“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指出自学成才的意义。
第二段,诊释“成才”这一概念,提出了成才的标准。
首先用设问引出人们的习惯看法,对“成才”的内涵加以界定;而后又用三个“凡是”构成的排比句,阐述自己的观点,扩大了“成才”的外延,以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的局限性,为下文深人论述做准备。
第三段,对自学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阐释。
同样先用设问引人话题,简洁地概括出自学的内容,不外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接着分析论述这二者的辩证关系,强调“必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告诫人们“为了学习并深人钻研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最后,进一步界定了“基础知识”的范畴“大致相当于中学的文理两科的知识”,为下文正式导人论题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风气,提出文理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论述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四段,在前文的基础上深人一步,论述文理两科的关系,联系社会实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首先,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提出文理并重,“互相支持、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思想;而后强调指出,中学阶段文理两科“都是基础,都应该学好”,缺一不可(自学成才的正确态度也应是文理“并重”“都应该学好,’);接着从广义上阐释文科知识的范畴,并用假设复句指出“重理轻文”的危害,强调掌握文科知识的重要性,并引用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话,进一步阐明文科知识不能偏废,自然引出下文。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2. 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史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史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史知识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展示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文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史知识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史知识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史知识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史知识信息和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第二周:分析典型人物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讨文史知识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文史知识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对于个人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析文史知识在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4 教学评估第三章:文史知识的来源与分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的来源和分类。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史领域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史知识的来源,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
分析文史知识的分类,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探讨。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四章:文史知识的获取与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获取和运用文史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获取文史知识的方法,包括阅读、研究、交流等。
分析运用文史知识的方法,包括引用、应用、创新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实践和应用。
4.4 教学评估第五章: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文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文史知识在个人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运用文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个人素质。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六章:中国历史知识概览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才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文理兼修且相互为用。
2.结合课文有关段落,引导学生学习归纳论证法的运用。
3.学习速读和默读这两种文章阅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 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这个道理。
2.归纳论证法的理解运用。
教学难点:归纳论证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情境创设、启发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pt 制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提问 1:步入社会,我们要学会与人交流,就要听懂别人说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
同时,我们也要让别人能够明白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
所以,什么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语言 /语文)提问 2:工作后,我们想要将资金积少成多,所以我们要决定如何储蓄、如何投资。
所以,什么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经济)提问 3:中国历史悠久,其间有国家兴衰存亡、个人成败得失,若我们能借鉴学习,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工作及人生上的疑难问题。
所以,什么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历史)提问 4:经过一段时间,你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你想要创业,你必须考虑水流、风向、资源、区位等各方面因素来选择地区建造工厂。
这时,你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地理)提问 5:创业中,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经济纠纷、国家政策、协议合作等等,你既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又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时,你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政治 /法律)可见,语文、经济、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将这些知识统称为“文史知识”,它对我们的成长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成长要有文史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发言。
教师边阐述,边展示一些有关社会发展的图片。
(教法:直观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
视时间,可让学生对“学习这些文史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及工作还有什么帮助”进行自由发言。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案教案标题: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文史知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文史知识水平,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文史知识的定义和范围;2. 文史知识对个人成才的影响;3. 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文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文史知识的定义和范围,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 分析文史知识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讲述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取得成才的;- 分析案例中文史知识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史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 分享一些学习文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如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参与文化活动等;-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 课堂活动(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经验;-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学习文史知识。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2. 学生对文史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3. 学生对学习文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2. 设计文史知识竞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文史知识的重要性。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