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4.32 KB
- 文档页数:2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该病的临床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致死率都非常高。
目前,经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后发现,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使处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使日常生活动作障碍和功能障碍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扭转[1]。
为了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该次研究对该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该院的96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42~86岁,平均61.7岁;发病时间2~34h,平均13.8h;治疗组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3~88岁,平均61.3岁;发病时间3~32h,平均13.3h。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活血化瘀、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每次500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次,2次/d[2]。
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药物平均起效时间、治疗前后ADL 水平的改善幅度、接受治疗时间、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
1.3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90%,病残程度的评级结果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45%,但<90%的程度,病残程度的评级结果为1~2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18%,但<45%的程度;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18%,或明显增加,或患者死亡[3]。
1.4统计方法该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治疗、降脂等治疗,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必要时脱水降颅压和一般的调控血压、控制血糖和吞咽困难、肺炎、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及心脏损伤等的处理等),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P<0.01),明显降低hs-CRP水平(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其机制可能还与降低CRP有关。
标签:依达拉奉注射液;脑梗死;进展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高)的特点[1]。
进展性卒中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差。
笔者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32例,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3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36±6.7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7例。
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52~76岁,平均(63.25±6.4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1.2.1 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发展,或呈阶段性进行;④一般发病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andwestemMedicine2009May,18(13)・1487・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叶新水,许应改(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河南伊川471300)[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胞二磷胆碱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每日2次,连用14d,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
蛄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依达拉奉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3—1487一02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48h内或更长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6%~43%…。
因缺血或组织坏死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此,防治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有效保护神经细胞,从而改善预后。
2006年6月一2008年6月,本院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发病1~4d内,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心J。
经脑cT检查确诊,发病后的病情进展符合进展性脑梗死的标准,除外心源性脑梗死和意识障碍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8~78岁,平均66.5岁。
对照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39~80岁,平均67.2岁。
2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基础治疗相同,即调控血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以及支持对症治疗,并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l0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必存,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出品)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d。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各做1次脑cT、血尿常规、凝血四项和肝肾功能检查,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按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I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
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二100%,病残程度O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包括无变化、恶化和死亡):神经功能评分在17%以下。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j±s)表示,组问比较采用妒和£检验。
2结果2.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l。
表1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牙±s,分)注: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②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O.Ol;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O.05。
2.2临床疗效见表2。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倒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O.05。
2.3不良反应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目前认为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但其治疗时间窗为3~6b,多数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这就可能引起患者入院后病情不稳定或持续加重,给预后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或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积极干预急性脑梗死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进展性脑梗死病因复杂,可能与血压调控不当、脑动脉狭窄程度、糖尿病、发热、电解质紊乱、病毒等炎症感染有关【4J。
其致残率、病死率均比一般卒中高,属难治性脑血管病。
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脑血栓形成在继续或再形成。
其发生机制为[5】:①原发动脉部位血栓蔓延,产生新的狭窄或使原有狭窄的血管产生闭塞,或通过阻断侧支血管使侧支循环消失。
②在动脉粥样硬化最严重的一侧,伴或不伴溃疡和/或狭窄,开始血栓不足以引起闭塞,这种血栓灶继续加速,慢慢使血管管腔消失,逐渐或间断地增加脑缺血区域。
脑局部血管闭塞后,血流下降最严重的梗死中心区细胞・1488・’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m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Iine鸵andwestemMedicine2009May,18(13)迅速死亡,而其周围半暗带血流不同程度下降并引发缺血级联反应。
卒中后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几乎不可避免,而缺血级联反应的每个环节都是保护性治疗的靶点。
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脑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
依达拉奉主要是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2个途径减少细胞坏死而发挥临床功效,且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和出血时间,因此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它具有清除脑缺血后增加的有害0H一和其他毒性氧自由基,抑制OH一依存性和非依存性脂质过氧化路径,抑制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并抑制脑内白三烯的合成,从而保护脑这一新的作用机制而被作为新型有效的脑保护剂。
该药的突出优点是能快速到达靶组织。
发挥抗再灌注产生的损伤。
动物实验还发现依达拉奉能够明显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体积16J。
本研究结果显示,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第14天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___i●__。
Cj同得到极大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说明该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0[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3]陈清棠.脑卒中病人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l一383[4]李红方,纪晓军,裴海涛,等.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2—135[5]贺维亚,黄晓哲,蒋建华,等.进展性卒中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5):461—462[6]林伟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5—207[收稿日期】2008一12一12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活血化瘀防治出血后再梗死的疗效观察刘强1,张跃武2,彭跃华3(1.河南省信阳市精神病医院,河南信阳464000;2.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信阳464000;3.河南省信阳市第五医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活血化瘀防治出血后再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18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活血化瘀治疗,观察2组出血后再梗死情况。
蛄果治疗组出血后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活血化瘀治疗是防止出血后再梗死的重要措施,对降低致残率及改善今后的生活自理程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活血化瘀;出血后再梗死[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3—1488—02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医中风病(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量10~130mL,平均56mL。
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病)的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也是危及中老年人生命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经常规治疗4~8周后,经脑CT证及日常生活的疾病之一。
1990年2月一2007年10月,笔者实出血血肿大部分被吸收,脑水肿基本消失,患者一般情况可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期患者86例,现将以后,在凝血四项的监测下,予藏红花或丹红等活血化瘀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滴,15d1个1临床资料疗程,l~2个疗程后再行脑CT复查。
如脑出血血肿吸收,未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恢复发现新的梗死灶,再配合床上患肢功能锻炼,患侧肢体功能呈期患者181例,均按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进行性好转,无患肢好转后再加重的情况出现。
对照组则按准诊断…,并经cT证实为脑出血,均系初次发病急性期,都常规治疗,即按脱水降颅压、治疗脑水肿、预防脑疝、治疗应激有不同程度的肢瘫及意识障碍。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性上消化道出血、对症及支持治疗等。
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55±18.5)岁;高血压(5.6±2.5)1.3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未留下任何后a;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74例,小脑出血5例,脑干出血2遗症,脑CT检查颅内血肿完全吸收,未发现新发梗死灶。
有例,丘脑出血5例,皮质下出血l例;出血量10~120mL,平效:脑cT检查颅内血肿完全吸收,未发现新发梗死灶,患肢均54mL。
对照组95例,男72例,女23例;年龄(50±20)岁;呈进行性好转。
无效:脑cT检查颅内血肿完全吸收,但出现高血压(5.8±2.4)a;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76例,小脑出新发腔隙性梗死灶,患肢功能无变化。
恶化:颅内血肿吸收后血7例,脑干出血4例,丘脑出血6例,皮质下出血2例;出血又出血,患侧肢体功能未发生改变或肌力下降或意识障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