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精品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精选6篇)《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4.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5.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6.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法学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
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
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
美洲有游历。
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28年,结识高尔基。
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
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伟大的悲剧》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探险的艰苦卓绝。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险者的勇敢和坚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探险者的精神风貌。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悲剧”、“探险”等。
感悟课文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探险吗?谁能告诉我探险的意义是什么?(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探险的文章,题目是《伟大的悲剧》。
请大家齐读课题,感受一下文章的气氛。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探险队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险目的:_________。
探险过程:_________。
探险结果:_________。
3.合作探究1.课文中的“悲剧”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课文中所表现的探险精神有哪些?3.你认为课文中的探险者具有哪些优秀品质?(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精讲点拨(1)针对同学们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让学生感受到了探险者的勇敢和坚持,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伟大的惨剧【导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品尝文章中有着激烈抒怀色彩,语重心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惨剧意义。
【导学要点、难点】1.掌握“惨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会要点语句的含义。
【预习导学】1.查找资料,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以下加线的字注音。
储()存怏()怏不乐贮()藏告罄()毛骨悚()然莽撞()白雪皑()皑羸()弱踉()蹒跚跄()3.找出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边的括号里校正A、吞市望而却步跋山涉水()B、销蚀语元沦次夜不可眠()【合作探究】6.请用一个词语归纳你读文的感觉或心情。
7.梳理脉络情节(准时间次序)。
奔向南极→→→→悲壮覆灭8.请用一句话归纳全文内容。
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论在文中的哪一部分表现的(找要旨句)?有何作用?“惨剧”之“悲”是指“悲痛”仍是“悲壮”?既是“惨剧”又何来“伟大”呢?这能否矛盾?12.本文“悲”包含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拓展提高】13.请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14.说说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惨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迪。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研读课文,体会要点语句的含义,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实质拓展延长。
【合作研究】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感人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归纳说明。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找出文中的有关的语句并高声朗读。
4.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成功的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拓展提高】6.读了这篇文章,也许你对英豪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领会。
在你的心中,究竟谁是真实的英豪;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对待成败?7.若是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你如何评论失败的斯科特?8.品尝亮点词语:(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喜悦地在这被人类突破的碉堡上猎猎作响。
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精选1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出示问题组: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研读课文1. 教师导学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2. 合作探究(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3. 小结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
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体验与反思导学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作业积累字词句写一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篇2一、教材依据:《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伟大的悲剧》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生词、成语,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概括要点,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
3.从题目的“伟大”“悲剧”中,理解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角色复述,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2.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威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一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
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2.南极资料简介地理位置: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
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
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
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自然环境: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他在科学事业中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袁隆平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科学领域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科学领域的基本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袁隆平的事迹,掌握课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袁隆平伟大的精神品质,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袁隆平的事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学会分析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袁隆平的事迹和课文内容。
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袁隆平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分析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袁隆平的事迹,谈谈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下语文《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体会作者对斯科特探险队的赞美之情。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伟大的悲剧》2.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3. 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4. 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第二章:课文解读与分析一、课文解读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二、课文分析1. 分析文章“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2. 探讨作者对斯科特探险队的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探险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词汇和句型学习一、词汇学习1. 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词汇练习巩固记忆。
二、句型学习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并进行模仿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训练一、批判性思维引导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批判性思维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报告展示: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第五章:团队合作活动一、团队合作游戏1. 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团队合作游戏,如探险队挑战游戏。
2. 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队合作讨论1.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并共同完成任务。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六章:课后练习与作业设计一、课后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填空、选择和问答题。
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作业设计1. 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探险精神的短文。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拓展性阅读和研究。
第七章:评价与反馈一、评价标准1.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课堂参与、团队合作、作业完成等方面。
《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
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前导学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1、了解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
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
4、自学检测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拽出( ) 战栗( ) 悚( )然吞噬( ) 告罄 ( ) 羸弱( ) bèng( )散 zhì( )息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 忧心忡忡( ) 踉踉跄跄( ) 海市蜃楼( )②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你为什么感动?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1、请用一个词概括读完全文后的感受。
()2、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奔向南极点→→三、深入探究1、分小组分别讨论以下问题:①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②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③文章所渲染的“悲”,是悲哀还是悲壮?请用悲壮的语气试读这句话。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伟大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终究有个元素是永恒的,那就是人类的感情,如此纯粹而又复杂,如同一阵狂风,能够让人喜怒哀乐。
然而,当感情被扭曲成一根完全脱离常理的绳索,就会诞生出悲剧。
夏洛克,莎士比亚,人类史上的许多艺术家,都从悲剧中萃取出了无数银色之辉。
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最感性的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一章:主人公的介绍1.1 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学习这一课文之前,学生们需要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位主人公。
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利用互联网查找,以ppt或海报形式呈现。
每个组5-8分钟的展示时间,展示之后全班进行讨论。
1.2 构建主人公情感树通过前面的介绍,学生们对罗密欧和朱丽叶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现在,请学生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分别构建罗密欧、朱丽叶的情感树。
请以时间轴的形式,将罗密欧、朱丽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及情感变化一一标注出来。
第二章:名言解析夏洛克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笔下,有许多让人感叹的语句。
而在本篇小说中,亦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言。
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在这些名言中,背后隐藏的意义。
2.1 “你为什么叫蔻比克,你那可爱的名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语言这是在剧中最为感人的情节之一,朱丽叶在吟诵,被罗密欧发现,并对她说道“O, then, dear saint, let lips do what hands do, they pray; Grant thou, lest faith turn to despair.”这句话体现了罗密欧对朱丽叶求爱的痴迷与坚定。
请学生们阐释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并结合全文,解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晨曦里红色的,美丽致极!太阳醒来时,她溅出的光线,比夜河的星空还要美,她娇艳的美,充满了活力,为她流光溢彩,使死亡本身也受到了祝福。
”这是文学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自于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重要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精品
学案
《伟大的悲剧》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储()存怏()怏不乐贮()藏毛骨悚()然
鲁莽()白雪皑()皑羸()弱踉()踉跄跄2、找出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订正A、吞市畏缩不前风餐露宿()B、销蚀语元沦次夜不成眠()
二、理解探究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三、合作释疑
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
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2、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为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是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
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2、画横线句子中讲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3、为什么斯科特五人到达极点时,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五、拓展迁移
所谓南极大陆的物质平衡,说通俗了,就是研究大陆冰盖的增减。
至于冰盖的增减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可用一喜一悲来概括。
先说喜。
现在不仅中国,而且全球都缺淡水。
而总量为2700万立方千米的南极冰盖,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27%。
有人估算,这可够全人类用上7500年。
这样一说,冰盖还是越大越好。
那么南极冰盖每年增加多少呢?有材料称称,每年10厘米左右。
冰盖的收入来自降水,主要是降雪。
但南极大陆太大,面积约是中国的1.5倍,降雪极不均衡。
在南极内陆,降水量简直比撒哈拉大沙漠还惨!南极大陆其实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大陆,号称白色沙漠。
所以它的降水到底有多少,如何分布,必须把握准确。
再说悲。
有人大胆设想过,南极冰盖一旦全部融化,情景如何,有两说:一说是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空60米,一说是60至90米。
其实,不管哪位说对了,都不得了。
那将意味着包括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要沦为水晶城。
全球陆地面积将缩小2019万平方公里。
冰盖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表面蒸发,二是底部消融,三是冰山崩溃,四是快速冰流(即是快速崩溃)。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结构方式是,本文的说明方法有。
3.二、三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首段中的增减相照应并构成
比喻,这两个词是。
4.第二段中称南极大陆为白色沙漠,其原因是什么?
5.结合课文《伟大的悲剧》和课外阅读中的两篇文章,谈谈人类对南极考察或开发的前景将会如何?
参考答案:
21课
基础知识
1、chǔ yàng zhù sǒng mǎn g ái léi liàng
2、噬无伦
理解探究
1、(1)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慨。
以他的绝命书为证。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奥茨勇于走向死神。
(4)无私的爱。
斯科特的日记即是证明。
2、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3、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合作释疑
1、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课内精读
1、南极点竟在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温度低,所以水分都凝固成冰了,空气中水蒸气少,自然就干燥了... 国旗乃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乃斯科特内心感觉,表现了斯科特的无奈和沮丧。
3、他们虽然到达南极点,但已不是成功的英雄,因而心情沮丧,便觉得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4、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追求,虽是对手,但又彼此尊敬。
五、拓展延伸
1. 南极大陆冰盖的增减与我们的关系。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概括后具体,结构方式是先总后分,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
释(答对任意四种均可)
3.二、三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首段中的增、减相照应并构成比喻,这两个
词是收入和支出。
4.南极大陆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以长年被冰雪覆盖。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