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4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七大地质学院的前世今生北京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5年3月,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进行整体建设。
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1951年创建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并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定名为东北地质学院。
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1958年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洪时中;徐吉廷【摘要】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 包括常隆庆、李善邦、周郁如、徐近之、庄学本、张雪岩等先生和四川大学的师生们.他们是中国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先行者, 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9(000)002【总页数】9页(P30-38)【关键词】叠溪地震;历史地震;中国地震学史【作者】洪时中;徐吉廷【作者单位】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61004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防震减灾局,马尔康,6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引言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75年前在其附近发生的另一次著名的地震——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 日15时50分30秒,在四川省茂县的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山崩城陷,岷江断流,死亡6800余人;地震后45天,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海子”)溃决,又夺去了2500余人的生命[1,2]。
惨重的灾难震惊中外。
叠溪地震是四川省死亡人数最多、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其死亡人数仅次于2008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850年西昌7.5级地震,在四川省居第三位),是我国地震次生水灾最为典型、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进行了科学考察的破坏性地震。
在这次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有不少前辈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常隆庆(1905—1979),字兆宁,四川省江安县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2年,应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之邀,出任民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
以后又历任四川省建设厅地质专员、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等职。
解放后,先后担任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成都地质学院教授等职[3]。
叠溪地震发生后,常隆庆奉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命,与罗西伊等人一起,于1933年10月初出发,赴叠溪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3,4],时年仅28岁。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承载着繁荣、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文物,这些见证了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
一、古代成都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成都地区已有人类聚居,并发展出较为原始的农业和手工艺。
而据史书《史记》记载,成都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二、三国时期的成都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而成都在这个时期也崭露头角。
220年,蜀汉建立,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并在成都建立都城。
这座城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蜀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著名的文学家杜甫也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描绘了那个时期成都的繁华和景色。
三、明清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成都迎来了更为繁荣的发展。
明朝时,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政治与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
清朝时期,成都的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文化和教育中心。
成都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都展现出了典型的川西风情。
四、成都的文化遗产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锦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都是成都著名的文化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古迹和文物不仅是成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此外,成都的饮食文化也享誉全国,川菜的独特口味吸引了无数人的味蕾。
五、成都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成都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高楼大厦林立、交通便利、大型购物中心和现代化的建筑充斥着整个城市。
成都的发展在不断推进,但历史的积淀依旧可以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感受到。
六、结语成都作为天府之国,凭借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热爱。
这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融合了古老和现代的魅力。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初是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为了教学和收藏保管标本而设立的,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
该馆最初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
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标本日益增多,这些陈列室于1962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馆经历了一系列的更名。
1986年,它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再次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建筑外形源自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脉相交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其设计将山间栈道的行走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
此外,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还与隆昌铁陨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隆昌铁陨石于明代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约五华里的道观坪,清乾隆二十五年被掘出,被人们看作“神物”并精心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隆昌铁陨石因为保存地的多次变动接连“搬家”,曾险些被用作炼铁材料,但因自身的坚硬和耐高温特质,躲过了一场劫难。
1970年,成都地质学院派人到隆昌了解和考察所谓“紫岩”情况,并抄录了同治十三年间关于“紫岩”的记载,认定它是一枚铁陨石,命名为隆昌铁陨石。
成都历史介绍成都历史介绍一、原始时代成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成都平原和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远古时期的遗址和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的活动地区。
⒈成都平原遗址成都平原是成都地区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
这些遗址的发现表明,在大约8000年前,原始人类就在成都平原定居生活。
⒉邛崃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邛崃仰韶文化遗址是成都地区考古发现的重要遗址之一。
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和石器,证明了在约5000年前,这里居住着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的人类。
二、古代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并且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⒈古蜀国古蜀国是成都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之一。
在公元前316年至公元前8年的时期,古蜀国是一个独立的政权,统治着成都平原和附近的地区。
⒉成都治所在汉朝时期,成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政中心。
汉武帝时期,设置了成都治所,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近代时代在近代时代,成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变革。
⒈鸦片战争在1840年代的鸦片战争期间,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战略重点。
英国和中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中国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⒉成都起义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成都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
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时代在现代时代,成都发展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⒈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经济蓬勃发展。
成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⒉文化繁荣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成都的建筑、美食、戏曲等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附件:⒈成都地图⒉成都历史照片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改革开放:指中国于1978年启动的改革和开放政策,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⒉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的中国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七大地质学院的前世今生北京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5年3月,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进行整体建设。
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1951年创建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并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定名为东北地质学院。
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1958年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演变和地球内外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岩石、矿物、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形态、地质历史等等。
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就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地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就提出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地球是由水构成的。
随后,古罗马的卡拉米提斯对泰勒斯的理论进行了改进,他认识到地壳内部存在着各种岩石。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时期,地质学家开始关注地质现象的起源和演变。
英国的詹姆斯·赫顿、威廉·史密斯和法国的乔治·居维叶等人对地层的分布和化石的出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地质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地质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时的地质学家主要关注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确定不同地层的年代。
另外,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发展也为地质学增添了新的领域。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地质学家开始对矿物和岩石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的地质学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地球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地球的成分和演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质学家们还利用地震学和地磁学等技术探测地球的内部和地球表面的构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地质学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的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球观测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进行监测和研究。
传感器和仪器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此外,地质学的计算机模拟和数据挖掘也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在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复杂而连续变化的系统。
成都历史介绍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位于川西平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历经近2300年的历史长河。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成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和著名景点。
1. 历史发展1.1 春秋战国时期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5年左右,那时称为蜀地或蜀国。
蜀地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经过多次政权更迭,包括蜀、秦、楚、汉等。
在这个时期,成都是战国时期蜀国的首都,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1.2 四川省成立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1952年成立了四川省,成都成为了该省的省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开始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1.3 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的成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家级的经济中心城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
成都的交通网络也逐渐发达,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等相继建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2. 文化传承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成都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饮食文化成都是著名的美食之城,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
川菜就是成都的代表菜系,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火锅、小吃和串串香等也是成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文学艺术成都是许多文学艺术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成都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成都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成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2.3 风俗习惯成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
例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成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成都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品尝月饼等。
此外,成都还有地方戏曲、民族舞蹈和民间乐器等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形式。
3. 著名景点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旅游胜地,拥有不少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
3.1 武侯祠武侯祠是成都市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国四川著名的古迹之一。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成都的历史文化。
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年,当时成都是蜀国的都城。
蜀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而成都作为其首都,自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蜀国时期,成都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在古代,成都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这座城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晋代文学家陆机和唐代文学家杜牧。
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为后人所推崇。
此外,成都还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源头之一,这无疑为成都增添了许多文化魅力。
成都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当属成都的古蜀文化遗址。
古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建筑风格而著称。
成都的古蜀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包括了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成都作为古代文化中心的地位。
成都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建筑。
最著名的当属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武侯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三国时期建筑群,也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重要场所。
杜甫草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这里保存着许多杜甫的手迹和文物,是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重要场所。
成都还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
蜀绣是成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此外,成都的川剧和蜀剧也是蜀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成都还以其美食而闻名于世。
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火锅、麻辣烫、毛肚等川菜特色美食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馄饨、串串、豆花等,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深深爱上了这些美食。
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成都历史文化简介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蜀汉政权在成都建立,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在成都市区内依然保存有许多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等等。
此外,成都还以独特的巴蜀文化而闻名于世。
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
它包括了巴蜀地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民族风俗、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川剧、火锅和茶文化。
此外,在成都还保存着许多其他类型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文殊院、青羊宫、金沙遗址、昭觉寺、都江堰等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展现了成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成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它不仅是中国西南地
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更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追求者来说,成都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科普中国古代的地质学知识中国是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古老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其中,地质学知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发展的了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科普中国古代的地质学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地质现象的认知和利用。
一、古代的地质学观念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山海经》、《天工开物》等。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逐渐形成了一些地质学的概念和理论,例如对火山、地震、地壳等的认知。
1. 火山中国古代的火山活动较为频繁,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敬畏。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火山喷发的情况,包括喷发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等。
此外,人们也通过对火山喷发物质的研究,认识到火山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2. 地震地震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也有所记载,人们通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的观察,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地震的认知。
古代人们相信,地震是由于地下龙脉的活动所引起的,这是他们对地震现象的一种解释。
3. 地壳古代中国人民也对地壳的形成和变动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观察到山脉的变化、地貌的变迁,从而认识到地壳会发生变动。
《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山川的来源及其地质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地壳变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的地质学应用除了对地质现象的认知之外,中国古代人民还将地质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农业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壤的性质和利用有着一定的了解,他们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土地进行农耕。
同时,古代人们还通过对水文地质的研究,构筑了灌溉系统,提高了农田的水利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矿产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古代中国人民也懂得利用地质学知识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在《天工开物》等古籍中,记载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金、银、铜、铁、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法,这些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古代地质学知识的影响中国古代地质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都地质学院建校30周年校庆图片(1)成都地质学院(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建校30周年校庆纪念册图片。
20220517;胡经国摄影、翻拍。
《成都地质学院建校30周年校庆纪念册》封面20220517胡经国摄。
《成都地质学院概况(中文)》20220517胡经国摄。
《成都地质学院概况(英文)》20220517胡经国摄。
《潇潇春雨细无声——美丽幽静的校园(左半幅)》20220517胡经国翻拍。
《潇潇春雨细无声——美丽幽静的校园(右半幅)》20220517胡经国翻拍。
《校园远眺。
左上:院长张倬元教授》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建校初期师生员工参加义务劳动。
学院历届主要领导人》20220517胡经国翻拍。
《院长张倬元教授》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学院历届主要领导人(1)》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学院历届主要领导人(2)》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学院历届主要领导人(3)》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学院历届主要领导人(4)》20220517胡经国翻拍。
《教学区一角》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大班课》20220517胡经国翻拍。
《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使用计算机》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应用数学专家叶乃膺教授》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备课》20220517胡经国翻拍。
18《晚自习》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基础课室内教学》20220517胡经国翻拍。
《基础课野外教学》20220517胡经国翻拍。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成都理工大学学子不得不知道的历史2010-10-12 04:39:27如果你是一名石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你一定知道或者听说过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科学家.但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位在中国大地上创办石油地质专业的是成都地质学院教务处长的李承三老先生.而成都理工大学也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几十年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果你已在石油行业中摸爬滚打已有年份,你怎能没读过刘宝君老师和曾永孚的著作.你又怎能不知道现在石油企业中有多少领导和成都地质学院深有渊源.成都理工大学的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
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李承三等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科学壮举。
1936年,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当地时提醒道:“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
51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该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
1988年,全国首次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学校争得“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学校和西南石油学院争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大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部属高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矿部在北京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晋升公开答辩,该校先后获得破格晋升教授21人,是破格教授最多的院校之一。
破格晋升的黄润秋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地质工程领域,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和九黄机场等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建立起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丰收。
在石油地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提出了注水开发的思路,在提高油田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采收率;70年代初,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火烧油层以提高地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强化开采的思路,开创了我国稠油火驱强化开采之路;70年代末,探索从微观研究油层的物理性质,开创了油层物理研究方向;开始油藏异常高压研究,提出了用异常高压预测油气分布的研究思路。
1989年,学校申请获准建立了“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随后又与西南石油学院联合建立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沉积地质领域,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刘宝珺院士和曾允孚教授等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沉积地质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建校之初,师生即开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出版第一部《沉积岩石学》教材。
51年来,学校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岩相古地理、沉积岩及沉积矿产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科带头人刘宝珺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信禄教授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地球物理领域,地球物理系师生在贺振华、朱介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3个博士点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勘探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其地球物理系在国内较早开展叠前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和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技术研究,较早开办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51年来,学校地球物理学科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如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客座教授王之敬,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王小牧等一批杰出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的“三系”,该系是我国为发展核武器而专门组建的。
毛泽东曾为该系第一任主任任湘教授亲笔题写“开发矿业”。
1965年,该系整建制由北京迁到成都。
40多年来,该系以及今日学校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师生在金景福、贾文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二次创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立了地学核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使学校成为国家重要的地学核技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我国核工业地质勘探系统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于该系,该系金景福教授获李四光奖教师奖,学生王保群获李四光奖找矿奖。
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授予成都理工大学“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有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
附一些理工的专家.李承三:1931年8月至1936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师从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施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教授研究构造地质学,获博士(哲学)学位。
历任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勘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原成都地质学院教务长,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特约研究员,前中央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自然地理组主任、代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多届理事、会志和地质论评编辑。
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1941年,他领导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河流地貌图,对嘉陵江河流地貌的特征、水系的演化,特别是河曲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在我国开辟了河流地貌研究领域,是我国河流地貌学的奠基人。
他首次提出玉门砾石层是冰水沉积的典型代表。
科学地把气候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紧密联系起来。
他最早把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为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从冰水沉积作用的特征阐述了四川松潘漳腊砂金矿的分布规律,对金矿的勘查和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1959年,李承三教授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共同主持编制了四川第一幅百万分之一大地构造图,详细划分界定了四川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四川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于1950年在重庆大学地质系担任系主任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开中国石油地质教育的先河,为发展中国石油教育事业起了先行作用,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9 年11 月重庆解放后, 全国要开展大规模矿产资源普查工作, 急需大量的地质人才。
李老师对国家急需石油地质人才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1950 年初, 他即去北京和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 争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培养石油地质人才。
他的设想得到了总局的支持, 总局拨出了开办经费。
从1950 年开始动员系上在学的各年级学生转学石油专业。
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罗蛰潭教授, 首次开出石油地质、采油工程课。
重庆大学地质系先后培养了四届100 余名石油地质高级专门人才。
这几届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 适应国家的急需, 分配到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高等学校等各部门, 他们足迹踏遍全国各沉积盆地, 参加各盆地油气勘探会战, 发现了众多的油气区(田) , 为我国石油产量超亿吨起了重要作用。
科技兴国, 教育为本。
李承三教授最早在重庆大学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为科教兴油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李承三老先生从事教育的一大功绩.常隆庆常隆庆生于1904年,四川省江安县人。
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2年由北京地质调查所调中国西部科学院任地质系主任。
由于屡有建树,被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调到西昌行辕任地质专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攀西地区科研队导师。
1979年7月21日,常隆庆这颗地质之星在人生旅途中运转了75个春秋,就突然在办公桌前陨落了。
然而,他早年开发攀枝花矿的夙愿,在新中国建立后,于六十年代初期,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倡导决策,已付诸实施,变成了现实。
攀枝花工业基地正在阔步前进。
攀枝花宝库最早的叩门人常隆庆虽死犹生。
(原载《南丝古道话今昔》)攀枝花的发现人。
公认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发现的。
他发现了世界著名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和宝鼎煤矿,被誉为“攀钢之父” 。
可以这样说攀钢的发现是倾注了常隆庆毕生的心血的。
李唐泌:字鄴臣,1909年10月2日出生,汉族,山西省徐沟县(现清徐县)人,九三学社会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顾问、四川省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李唐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
他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35年至193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矿床学硕士学位。
1937年至1940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地质系任研究助理,1940年底回国。
他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副教授、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建校委员会委员、地勘系主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副教务长。
李唐泌教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学研究方面有颇深的造诣。
为《国外地质》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曾作为地质教育界代表和优秀地质工作者出席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1958年全国第一届矿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的亲切接见。
李唐泌教授毕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编写的《矿床学》教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内地质院校的基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