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并任所快乐。
并任所快乐,则并任所养也。
并无尺寸之肤不快乐矣,则并无尺寸之肤养育也。
所以托福其仁义疏于者,岂存有他哉?于己挑之而已矣。
间有贵贱,存有大小。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育其小者为小人,养育其大者为大人。
今存有场师,比涅其梧?①,养育其?棘②,则为贱场师矣。
养育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无人知晓也,则为狼疾③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育大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并无有违也,则口腹岂婉④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注】①?:梧桐。
?(jiǎ):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
②?(èr):酸枣。
棘:荆棘。
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④适。
通啻”(chì),仅仅,只。
(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认知,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爱护,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该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
b.孟子指出做为一位园艺师,就不该抛弃梧桐楸树,却回去培育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无法为护理一根指头而丧失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部分分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张一个人的吃喝玩乐不要只为了护理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必须存有更高的崇尚,否则,他将丧失一些更为重要、更为难能可贵的东西。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参考答案】孟子的“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说的是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
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
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练习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1)父命之_________(2)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_________(4)与民由之_________(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6)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答案:(1) 教导、训诲(2) 兴起,指被任用(3) 行冠礼(4) 遵循(5) 了解、明白(6) 常常2.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畎亩()傅说( )百里奚( ) 法家拂士()曾益( ) 胶鬲( )答案:yǎn guàn quǎn yuè xī bì zēng gé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同______ , _________(2)往之女家____________ 同______ ,________(3)衡于虑____________ 同______ , _________答案:(1) 曾增增加(2) 女汝你(3) 衡横梗塞、不顺4.写出下列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1)所以动心忍性。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2)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5)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3)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
(4)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
5.写出下列加线字的一词多义。
(1)往送之门,戒之曰 _________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3)母命之_________往送之门 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答案:(1) 告诫谨慎(2) 能够满足,实现(3)代词,代指“女子” 动词,去,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参考答案】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1)【参考答案】B【解析】“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孟子》阅读答案《孟子》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
(8分,每小题2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孟子见蔡桓公》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独何与 B.为长者折枝 C.刑于寡妻 D.舆薪之不见10.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有复于王者曰复,禀告 B.以御于家邦御,治理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各个D.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锤,这里指用秤称重1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 以及人之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1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A.夫子之谓也 B.舆薪之不见C.王请度之 D.彼且奚适也?参考答案9.D A与— B枝—肢 C刑—型10.C 诸兼词“之于”11.A 妻子,妻子儿女以及,把这推及到12.C ABD都是宾语前置《孟子》阅读答案2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
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
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
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
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
人民,善待民生。
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
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
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
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
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
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想到孟子,常
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
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
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
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
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