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三个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领域发明国别发明人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动力革新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交通运输工具汽船美国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0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考测点三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考点扫描]1.列举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2.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3.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事件.4.说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标志.5.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考点详解]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1.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1)雄厚的资本,(2)充足的劳动力,(3)丰富的资源和原料,(4)海外贸易的迫切需要.其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要.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1)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2)改良蒸汽机,(3)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4)交通运输革新。
3.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1)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1819年一艘美国轮船成功地横渡大西洋,(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4.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A 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二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C 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D 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开的整体.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2)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3)新通讯的发明,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 “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工业进化史:从工业1.0到4.0一、工业1.0 - 机械化工业1.0起始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阶段,手工劳动被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替代,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机械化生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包括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等。
二、工业2.0 - 电气化工业2.0开始于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阶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从机械化转变为电气化,生产效率再次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包括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和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等。
三、工业3.0 - 数字化工业3.0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实现了生产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数字化生产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精确、高效,并且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此外,这一阶段还出现了CAD、CAM、CAE等技术,为生产过程的优化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工业4.0 - 智能化工业4.0是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
在这个阶段,工业生产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优化。
智能化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工业4.0还将推动产业链分工的重组和生态系统的构建,实现产业的高效协同和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1.0、2.0、3.0和4.0代表了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欧洲景观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和生产力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
每一次变革都给景观的形式和内容带来了变化。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3次工业革命变革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最初应该是从对它们自身的标签和符号的比较着手。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其本身特有的标志和符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符号是蒸汽机,电力的应用则使人联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计算机则代表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自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和应用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接下来蒸汽机的改良更是优化了工业革命中,对动力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它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当中,工业革命各自的标志也成为比较它们之间区别的依据。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对则是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则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有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在电子计算机、新能源等诸多信息新领域掀起了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变革。
工业革命时间很多观点认为,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时间应该从十八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被发明开始算起,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结束。
然而直到一八三零年,工业革命尚在起步阶段。
直到第二次革命的开始,也就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才真正将科学技术投入到工业革命中去,工业研究的实验室中终于拥有了昂贵并且精密的科学仪器,也拥有了具备优秀素养的科学家们,科学的风这才真正席卷了工业市场。
而第三阶段,也就是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进入到科技时代。
这是一场以生物工程、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大飞跃。
3次工业革命总结3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和经济变革。
这些变革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以3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分别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主要是由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重要发明包括纺织机械、蒸汽机、铁路等,这些发明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机器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
此外,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城市,成为工人阶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是由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电力驱动的机器取代了蒸汽机,电力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大提升,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大规模的合成材料和化学产品生产成为可能,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猛增长。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主要是由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和即时化。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受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这些技术和产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考历史考点三次工业革命讲解_学习指导解题中要避免“五种错”,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
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读题不能匆匆而过,应该字字落实,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及语言要规范、通顺,不写错别字。
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中考历史考点三次工业革命,以方便大家参考。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及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与1785年投入使用,使人类社会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发生一个飞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突飞勐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迅速应用到工业上,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研制成功,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电灯泡,德国人西门子制造了第一辆有轨电车,电力的广泛应用,把人们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这一技术革新的发明及应用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一国的范畴,具有广泛的规模,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人们称之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它是以雄厚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为基础,目前仍在继续发展,它不仅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统治和军事战略,而且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希望大家可以学会中考历史考点三次工业革命.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度深远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形成对世界的统治。
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
④劳动力从农村引到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消极影响:①无产阶级遭受更为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东方属于西方。
③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启事:国家和政府应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3.从工业革命(或经济革命)中,得到的感悟是什么?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制约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也要学会保护环境。
4.谈谈你对科技发明的看法?答:①科学发明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②科学发明一定要适应于社会生产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社会生产实践对推动科技进步,形成良好发展。
5.19世纪中后期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你认为这是偶然的吗?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谈谈你的认识?答:①并非偶然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争取殖民地他们疯狂对外侵略6.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答:(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中国人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潮,如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7.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答:(1)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①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介绍、历史意义一、1765年至1840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历史意义: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历史意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意义: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18〕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9〕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历次工业革命与组织模式演进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仅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行了重大改变,也对组织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次工业革命和组织模式的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是由蒸汽机和棉纺织机等工业机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起的,它标志着人类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是以工厂制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连续的工作,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工厂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也导致了传统的行业工作方式的变化,大量农民不得不离开家园前往城市,在工厂里当工人。
工厂制使生产和人员管理更加规范、稳定和系统化,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14)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为代表,标志着自动化和质量控制的开始。
自动化的出现使得工作效率更高,工人更少被卷入到生产中来,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质量控制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此外,工业化也推动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专业化,一些大型企业开始采用分工和协作的方法,实行管理与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企业管理的理念逐步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1969年以后)的重心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制造。
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联接也使得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更高效和更紧密的协作,从而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质量。
自动化制造的出现也更加加速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的岗位和职业开始面临就业风险。
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显著变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模式也在不断演进。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大部分的生产都是手工制作,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没有太多的中间商,生产和销售形式单一,没有什么组织形式可以谈。
近代工业革命的三大阶段1.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业生产,除人力之外只有以畜力、风力或水力作为动力。
人类为了生存及生活得更美好,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总是梦想自己能够具有大象般的力量和骆驼一样的耐力。
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第一次科技革命。
1788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人类多年的愿望,解决了动力来源问题,最终导致了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
机械动力的使用,第一次有可能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从此人类进入“机械时代”。
具有良好的自动控制系统是蒸汽机得以成功应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标志着机械自动化领域技术化和理论化阶段的开始。
蒸汽机上的离心式自动调速装置是机械式自动控制系统的代表(见图 1.1.1)。
但由于每个需要动力的工厂必须安装锅炉、蒸汽机、笨重的皮带轮轴传动装置,还需要自己解决燃料来源及运输等问题,仍然很不方便。
图1.1.1瓦特蒸汽机上的离心调速机构机械装置是由轴、齿轮、凸轮、皮带、杠杆等机械零件组成的,机械钟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械装置,利用机械装置可以实现生产机械的自动化。
但是机械自动化具有其天然的缺陷:一是机械动力无法远距离传输;二是机械装置无法进行远距离控制;三是机械装置全部是刚性结构,一经制成便无法改变,只能完成特定的功能,也就是说没有柔性。
这些原因阻碍了机械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直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其相结合,机械自动化才进入了第二个春天。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事物,人们从一开始对它恐惧到逐渐认识,再到加以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电”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电的发明和利用,促进了人类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论述“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并结合近年我国的工业产业的发展,谈一下你理解的“工业”。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直到现在,革命仍在继续,目前为止工业革命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从英国发起,由于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开展起来,这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人类进入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