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篇之养生内容(一)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张三丰论养生张三丰论养生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12-11-20 10:10 《张三丰太极丹经·养生篇》【原文】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1)命,非轻生也。
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乎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忠臣义士烈女贞媛(2),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夫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耆英(3),为世间人瑞(4),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
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5)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近今之民,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心荡神,故尝戕(6)伐其性,以至夭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
日昃(7)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8)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
人道之否,在乎多剥。
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神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⑨居人世于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注释】①授:同“受”。
②媛:本指美女,此泛指妇人。
③耆英:耆,音“其”,有年岁大、资格老的意思。
英,指出类拔萃之英杰。
宋时,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的士大夫十一人,经常聚会作乐,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④人瑞:人中之瑞,指人类之中最长寿且最健康者。
人有人瑞,物有物瑞。
例如千年何首乌、千年人参,即为物中之瑞。
⑤粝:音“厉”,指粗米。
⑥戕:音“呛",指杀害。
⑦昃:音“哲",指太阳落山。
⑧敝:音“闭”,指损、坏。
⑨聊:这里指毫无意义。
【译文】作为人来说,在所有的愿望之中,莫过于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但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想让生命很好地存在并延续下去,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
而要重视和珍惜生命,那就切切莫要轻视慢待生命。
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正义事业和正当权益保护,而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这并不是轻视慢待生命。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黄帝内经·养生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详细阐述了人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帝内经·养生篇》的原文。
原文摘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岐伯曰:材有余而力不足者也。
黄帝曰:人有材力而不生者,何也?岐伯曰:生气在内,伤气在外,五藏不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故材力而不生也。
…(以上为摘录,原文较长,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解读《黄帝内经·养生篇》首先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长寿和健康情况与现代人相比的不同。
古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且活到百岁以上,是由于他们对阴阳之道有深刻理解,能够合理地运用术数,掌握正确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他们不会过度劳累,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因此能够长寿。
接着,黄帝问及为什么现代人到了中年开始身体衰老,并且无法延续后代。
岐伯回答说,现代人材有余,但力不足,即显得体力不支,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
进一步详细解释,现代人内部的生气受到伤害,外部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侵害,导致五脏功能失调,饮食不合理,作息无规律,从而造成了精力衰退和不孕不育的问题。
总结《黄帝内经·养生篇》强调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循阴阳调和、术数运用、适度饮食和规律作息等原则。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比之下,如果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篇》给现代人以启示,我们应该注重调节阴阳平衡、科学地运用术数、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一、饮食篇1.早餐要吃好,吃饱,有利于提供能量和营养。
2.午餐要吃饱,但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
3.晚餐要少吃,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5.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6.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发慢性疾病。
7.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
8.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9.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有助于驱寒。
10.夏天多食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二、运动篇11.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12.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1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助于气血流通。
1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等。
15.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16.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
1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
18.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或防晒。
19.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0.避免在过于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三、睡眠篇2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3.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的思维活动。
24.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
25.睡前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
26.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光线刺激影响睡眠。
27.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氛围。
28.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9.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安排。
30.睡眠质量不佳时,可以尝试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
四、情绪篇3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2.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等。
33.适当发泄情绪,避免积攒导致身体不适。
34.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有助于舒缓压力。
35.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化解,避免消化不良。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5篇)中医补肾养生方法篇一1、参元汤:人参(或西洋参)功用益气健脾,桂圆肉功用养血安神;以人参6g加桂圆肉10枚,共煮内服,对慢性肾功用不全病人贫血、心悸怔忡者,有养血安神之成效。
2、参枣汤:人参(或西洋参)功用益气健脾,红枣功用健脾和胃,以人参6g加红枣6枚,共煮内服。
对慢性肾功用不全病人贫血者,有提高血红蛋白作用。
3、山药小米粥:小米、大枣、赤小豆、山药(鲜)各过量,加水共煮成粥,熬时加过量食碱,经常服用,慢性肾功用衰竭病人贫血服用,有健脾利水、和胃养血的成效。
板栗补肾板栗无论是配菜还是单吃,在我国南方地域随处可见。
它含有少量的淀粉和丰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性味甘温,能厚肠胃、补肾气,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等成效。
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多和脾虚寒惹起的慢性腹泻,也能强筋健体。
从食物的药性来看,栗子性味甘,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成效。
唐代著名医学巨匠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著作“栗为肾之果肾病肾虚者常食效果显,肾为生命之源肾健则短命也”。
板栗配鸡肉,补肾虚、益脾胃,适宜于肾虚人群食用,也是一般安康人强身健体的美味佳肴。
制造方法:1、取整只鸡,切块。
2、预备半斤生栗子,煮点热水,栗子放出来泡一会儿,皮很快就上去了。
3、姜切片,4个蒜瓣,5个小葱打结,还要几个八角。
做法:1、锅里先放往常炒菜2倍的油,6成热时把鸡块放出来炒一会儿,皮皱起来就盛出来。
2、锅里的油可以直接把姜、蒜,还有花椒炒香,然后放鸡肉,接着放一点料酒,再放酱油,炒一炒,放水刚好盖住鸡肉就可以了,这下放盐葱结、八角、花椒粉,大火煮开,关小火炖10分钟,再把栗子放出来,再炖15分钟左右,放点鸡精,出锅。
儿童中医养生方法篇二儿童的身体从小都必须要养好,这样对孩子来说才是负责,而儿童有很多从小的身体都很虚弱,长期下来对孩子的身体来说影响也是很大的,儿童的身体在做护理和养生的时候可以采用中医保健的方式来养生,中医养生是有提高身体免疫的效果,而孩子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选择中药来治疗的,那么儿童中药养生方法有哪些?捏脊(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夏季养生小知识(15篇)夏季养生小知识1天气一热,人们往往“无病三分虚”,感到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苦夏”。
中医认为,暑盛湿重,人体内热炽盛,汗出不断,要常吃清热生津、利水渗湿的食物。
西瓜、冬瓜、黄瓜含有大量水分,不仅能够有效补充人体水分的缺失,祛暑降温,生津止渴,而且还具有利尿作用,可通过小便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而达到清热解暑的辅助效果;苦瓜祛暑清心、清热泻火,刺激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丝瓜清热凉血、解毒祛风、化痰消肿。
黄豆、绿豆、赤豆、扁豆等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暑天食用,能够有效缓解苦夏的表现,令人神清气爽。
现代营养学也认为:高温天气下,人体体温调节、代谢等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食欲减退,且随大量汗液的流出,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和无机盐以及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1、B2等营养物质也会流失。
而上述各种瓜和豆中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1、B2及钾、钠、镁等矿物质,夏天多吃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既可弥补夏日人体养分的不足,又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消除“苦夏”症状。
夏季养生小知识21、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2、吃辛辣食物: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3、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4、多喝水: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6、使用冰袋:可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肤温度的工具,里面预充的液体有降温效果;7、选好枕具:使用羽毛或绒毛枕头,枕套最好是棉质的`,合成纤维的枕套会积累热量;8、喝菊花茶:菊花茶能够降温醒脑;9、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颜氏家训·养生篇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
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
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
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於此。
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
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
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说尔。
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
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此辈小术,无损於事,亦可修也。
凡欲饵药,陶隐居《太清方》中总录甚备,但须精审,不可轻脱。
近有王爱州在邺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为药所误者其多。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单豹养於内而丧外,张毅养於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
稽康著《养身》之论,而以做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事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译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
人在世一生,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要尽供养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
衣食供给需求,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手尘世的人,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
加上得道成仙之术,要耗资黄金宝玉,需要炉鼎器具,更不是贫士所能办到的。
经络养生(共10篇)经络养生(一):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养生宜动.是对的,常动,就是锻炼经络,使其常通,对五脏六腑大有好处.养心宜静.要多做点解释:心,非心脏.是指精神,或者是指人的七情六欲. 宜静,用“空”更合适.养心宜静,是指清心寡欲,不为世俗烦恼.经络养生(二): 怎样根据气候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二)四时养生的内涵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日月变化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四季更替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三)四季养生的原则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2、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经络养生(三): 作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中医推崇的养生之道,请以此为话题,大约600字,作文.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经络养生(四):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经络养生(五):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第一本医书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经络养生(六): 皇帝内经主要内容是什么是《黄帝内经》吧《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经络养生(七):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经络养生】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可是世上流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的心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君臣上下再没有短命枉死的时候,华夷各族人民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使医生们都有所遵循而不犯错误,学习的人更加容易明白,最精妙的理论流行于世,人间的福音连续承继.千年之后,方知古圣贤的仁慈恩惠是无穷无尽的.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年序.【经络养生】经络养生(八): 文言文《庖丁解牛》中涉及到哪些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健康生活指南(养生篇)第一节.诸子百家的养生之道: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国养生大师之称,他的理论为养生学说奠定了基础。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孔子还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从而明确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
此外,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人不可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的要求。
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
不但孟子如此,荀子也是,《荀子·正名》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意思是,欲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又不可去、止,要“从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
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
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
”又曰:“虚而无所谓之道。
中医养生内容《中医养生内容》一、五心养生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五心(心、肝、脾、肺、肾)协调相应,三焦(心焦、肺焦、肾焦)协调相应,脏腑功能旺盛,气血流畅,经络通利,神经系统稳定,血脂酸碱恰当,机体阴阳调和,三焦气血营养丰足,营充平衡,养生才能达到。
1、心养生(1)注意心情:经常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远离沮丧焦虑的情绪。
(2)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把水果、蔬菜、粗粮等定期吃进肚子里。
(3)适量运动:在适宜的环境中,适当进行运动和体育活动,保持健康,增强体质。
(4)改善睡眠: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习惯和节奏要正常。
2、肝养生(1)充分休息:要定期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活力。
(2)适当忌酒:少喝酒,最好不喝,如果不能不喝,少喝少吃,切忌大量饮酒。
(3)多吃植物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少吃肉类、鱼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
(4)少吃油腻:少吃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如鸡蛋、豆腐等,不宜长期食用。
3、脾养生(1)保持环境:注意保持周围空气新鲜健康,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2)适当运动:充分发挥脾胃的作用,定期进行正确的运动,锻炼身体。
(3)控制饮食:不宜过量饮食,尤其是肥腻和油炸食物,提倡清淡饮食。
(4)定时清理肠道:及时保持肠道清洁,防止毒素残留,消除肠道的毒素。
4、肺养生(1)多曝晒:室外活动,晒晒太阳,有利于肺部的新陈代谢,加强人体的体质。
(2)保持空气清新:防止肺部污染,定期打开门窗通风,放出新鲜空气。
(3)戒烟酒:少抽烟,不喝酒,避免肺部污染,减少肺炎的发病率。
(4)适量运动:可以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肺部新陈代谢,增强人体适应力。
5、肾养生(1)适当运动:定期安排适量的运动和体育活动,增强肾脏功能,保持健康。
(2)充分休息:在休息时要释放精神,保持心情愉悦,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3)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其豆制品等,定期补充营养。
保健养生常识(总结5篇)保健养生常识(总结5篇)保健养生常识(一):1.早睡早起不熬夜睡眠是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能够说是生命的无形营养品。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应当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
当太阳升起时,人体生物钟就会发出指令,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这就意味着你该起床了。
这时阳气渐渐恢复,立刻起床再锻炼身体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现如今的很多疾病的根源,大多与睡得晚有很大的关系。
长期晚睡,不仅仅会伤及肝肾,还会引发多个器官的机能失调。
提议大家能在秋冬两季的晚上10点多入睡,春夏能在10点半以前入睡,就基本贴合早睡的条件了,会对人体各项机能的调整会有很大帮忙。
2.每一天8杯水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能够说人就是水做的,中医认为水能补阴、养阴是滋阴生津的第一天然物质,并将喝水视为人的最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
中医主张顺应身体需求来喝水,喝水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水分不足,太多可能伤肾。
通常提议每一天8杯水的量,人的年龄、体质、气候及所处地理位置都会影响对水的需求,比如冬季寒冷,人体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热,人需要多喝水。
喝水也要注意方法,提倡小口慢慢喝,尽量喝白开水或淡茶水,尽量不喝饮料,这样的话不仅仅能够补充体液,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液黏稠度等!3.每一天10000步锻炼每一天坚持走10000步,需要保证必须的强度,如果没有速度和强度,它对健身的作用并不大。
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个超量恢复的概念,不管是心肺功能还是力量的提高,前提都需要先增加负荷,再经过适当休息,并在体质尚未回到原先的水平前,继续进行锻炼,这样就能够在已经提高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走路锻炼也是如此,步行时的快慢因人而异,可是太慢没有效果,至少中等强度,即年轻人每分钟步频在130到135次左右,中年人每分钟步频在120次左右,60岁以上者每分钟在100步左右,连续走上30分钟。
4.常食用五谷杂粮古代的五谷一词,一般是指的是:粟、豆、麻、麦、稻;同时五谷也能够为泛词,泛指农作物或农产品。
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养生是一门关乎健康和长寿的学问,它涉及到饮食、运动、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养生知识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100条养生知识,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饮食篇1.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
2. 控制摄入盐量:高盐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应该适量减少盐的摄入。
3. 饭前洗手:保持饭前洗手的习惯,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
4. 少食多餐:分多次进食可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5. 饮水不宜过量:虽然饮水有利于身体代谢,但过量的饮水可能影响肾功能。
二、运动篇6. 每天坚持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7. 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燃烧脂肪,维持体形。
8. 做力量训练: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力量,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肌肉萎缩。
9. 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仅容易导致肌肉僵硬,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0.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同人适合的运动方式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三、心理篇11. 学会放松:适当的放松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舒缓身心疲劳。
12.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13. 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14.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给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15. 与家人朋友交流:与亲朋好友交流心情,可以有助于释放情绪,获得支持。
四、睡眠篇16. 养成规律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良好的睡眠质量。
17. 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午睡过长会影响晚上的睡眠,导致失眠。
18. 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凉爽、黑暗的睡眠环境,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
19. 少喝咖啡和茶:咖啡因和茶碱会影响睡眠质量,应该避免在睡前饮用。
20. 不要熬夜:熬夜会破坏正常的生物钟,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伏养生小知识〔精选5篇〕中伏养生小知识〔精选5篇〕【篇一】1、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
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
要养生先养仁慈、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
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防止许多疾病的发生。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给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才能,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防止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假设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
比方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6、增苦少咸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假如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安康。
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曾国藩文集《养生篇》原文、翻译及解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曾国藩文集《养生篇》原文、翻译及解析【导语】:养生篇精神须常有余【原文】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养生之道(共10篇)养生之道(一): “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这是谁说的,完整的句子是什么样.请能补上“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后面的句子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后面是:“德行不全,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养生之道(二): 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积极的方面有哪些庄子养生之道详见《养生主》、《达生》、《外物》等积极方面一养形过摄取外在的物质来调理保养身体,好好吃饭,根据个人需求以及年龄大小看是定时吃餐还是少吃多餐,是否需要药膳调理等.二养神,也就是清静无为当中一些很有用的东西,不大喜、大悲、大怒等,因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焦虑伤肺,惊恐伤肾等.讲究的就是个清净自然.不为不正之事而焦虑,比如某些小事又不是工作你一直想,搞得心力交瘁.这些都是庄子养生的积极之处.庄子里面几句话你看看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泯.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不好意思大多都忘了只记得意思了,反正讲究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养生.养生之道(三): 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么主动地消极也是一种积极.去负累,心方高远.洞蝶梦,生死始明.逍遥游,大哉我生.完整地回答三个终极哲学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就不是一个消极可以定论的了.养生之道(四): 请问"养生","养生之道"的英文词是什么regimen:养生法:有规则的制度,如饮食,疗法或锻炼(制度),目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或达到其他有利的效果养生之道(五): 《庄子》——《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指的是什么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2),肩之所倚,足之所履(3),膝之所踦(5),砉然(6)向然,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合于《桑林》(8)之舞,乃中《经首》之会(9). 文惠君曰:“嘻(10),善哉!技盖(11)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13)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14)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綮之未尝(20),而况大軱(21)乎!良庖岁更刀,割(22)也;族(23)庖月更刀,折(24)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25)于硎.彼节者有间(26),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27)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8),吾见其难为,怵(29)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30)然已解(26),如土委地(3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2),善刀(33)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34)焉.” 注释(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文慧君:梁惠王(2)所触:接触的地方(3)履:踩(5)踦(yǐ ):支撑,接触.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6)砉(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向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向,通“响”. (7)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8)《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9)《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10)嘻:赞叹声(或譆:通“啊”). (11)盖:通“盍”,何,怎样. (12)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3)进:超过. (14)遇:会合,接触(15)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6)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7)批:击,劈开.郤:空隙. (18)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kuǎn):空. (19)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20)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21)軱(gū):股部的大骨. (22)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23)族:众,指一般的. (24)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25)发:出.硎(xíng):磨刀石. (26)节:关节.间:间隙. (27)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8)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9)怵(chù)然:害怕的样子. (30)謋(huò):骨肉分离的声音(31)委地:委: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32)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33)善刀:善通“缮”.擦拭刀. (34)养生:指养生之道. 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现实意义都说人生复杂,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导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的著作,但实际上被指导者看了以后,仍然还是觉得复杂,因为生活的个案实在变化太多了. 也有人觉得人生本来简单,认为人生复杂是想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复杂,思想中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只要自己不复杂,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简单的人去角力的.但这几乎很快地被证明为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社会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 想到庖丁解牛.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3]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养生之道(六): 庄子的养生主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第三部分有四个事实论据:右师独足,泽雉饮啄,秦失吊老聃和薪尽火传养生之道(七): 作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中医推崇的养生之道,请以此为话题,大约600字,作文.【养生之道】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养生之道(八): 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麻烦告诉我《庖丁解牛》教学参考整体感知《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关于“养生主”,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释义为:“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课文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最后一段写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不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庄子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这篇文章的总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之后就用了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这个故事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自我的,但是他的说理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语言品味庄子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关于练习一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句的节奏体会庖丁解牛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学生揣摩庖丁解牛所达到的境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体会形象中所包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二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形象性描写,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想像能力. 参考答案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理解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梳理“为”字的不同义项. 参考答案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动词,做,干.在这里是“解”的意思),怵然为(即“以之为”)戒,视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止,行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迟. 四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 设题意图本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辩证地加以认识. 参考答案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五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寓言借形象说理,于生动的形象中寓人情事理的特点.参考答案(略)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二、“庖丁解牛”杂感(冯好杰)《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至妙之文,其影响之大,连不弄《庄子》的人也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养生主》讲的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负先贤辛苦著书的用心了.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 庄周是哲人,也是诗人.描述庖丁解牛,细致,传神,活灵活现,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且说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一气呵成,赏心悦目,那动作之妙已臻于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看来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机还颇不浅哩. 解牛之技果通于养生之道乎曰通.庄子描写解牛妙技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所谓“道”的境界,即浑融无间、无可无不可.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阐发其哲学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高妙境界. 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没有丝毫损伤,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把自己搞得困惫不堪,甚或面。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第1篇中医膳食平衡观1.《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通过养、助、益、充,从宏观上阐述了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要平衡。
2.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凉温热阴阳平衡。
3. 《遵生八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
故应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
4.《饮膳刚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过饮过饥都是饮食所忌。
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糖尿病起始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形容消瘦,小便频多,乏力等症候。
属肺胃燥热表现。
燥邪简单伤人津液,热邪更易耗气伤阴,日久可以耗津伤血,所以随着病程的演进,可以消失脾肾亏损或肝肾不足的症象。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阅历。
糖尿病的起始阶段,应实行清热润燥、益气养阴的方药,此时可服西洋参、生晒参、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疾病的后阶段则需采纳调益脾肾或毓养肝肾的方药,此时可服用生晒参、党参、黄芪、枸杞子、首乌、阿胶、龟板胶等。
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功能的食物。
如菠菜、萝卜、苦瓜、冬瓜、粟米、山药、猕猴桃、荸荠、海参、鲤鱼、田螺、乌骨鸡、鸭肉、鹅肉、兔肉、牛奶等。
慎食辛辣助热食物,如姜、椒、韭、酒等。
提倡清淡饮食,避开“肥甘厚味”。
伴有痰者,可常食一些化痰食物,如萝卜、梨、杏仁、丝瓜等,同时限制猪肉等生痰食物。
伴有血瘀者,可常食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紫茄子、藕、玫瑰花茶等。
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益肝肾、除烦止渴的作用,善治消渴。
使用时可将苦瓜晒干研粉,温水送服:也可用苦瓜30克,煎水代茶频服:或将苦瓜切成丝状,佐餐食用。
养生篇之养生内容(一)
时下“养生”是一个热门话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关心健康、热衷养生。
许多名人,对健康都有很多感言,如马云妙语:
“不要拒绝跟你聊养生的朋友,拒绝他们等于拒绝自己健康的机会。
”
“可以有人替你开车,替你赚钱,替你花钱,但没人替你生病!”
“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找回来,但是有一件东西丢了永远找不回来,那就是命。
”
“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还有一本书没有读完,叫养生之道!”
“大多数的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花光一生的所有积蓄,吃遍所有的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留下一大笔债务给家人给儿女,然后死去!”
“如果你有200元钱宁愿花50%买健康享受生活。
”
“预防大于治疗,今天不舍得花钱预防,以后会花更多的钱去治病。
”
“最可怕的是你有钱且不讲能否治愈、那时是否能够解决床位都是个难题。
”
“当你面对保健品时,你会很高傲,当你面对医生时,你却很低调。
”
还有如周立波的一些妙语: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
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家人和身体最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
你会发现金钱特重要,身体和家人特特特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半年,
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
当然也有一些名人,不缺钱,也有最好的医生治病,却也是英年早逝,这里就不说出名字。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认可平时养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要如何养生呢?多数人虽然都能说出一、两点,但是却不全面,也不甚了解,下面就先介绍下“养生”。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有益于人体身心的学习、爱好、兴趣、信仰、饮食、食疗、调理、外治、运动、顺天时、适寒暑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方法来陶冶心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几篇关于养生的文章,其中上古天真论篇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见“养生”相对于古人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只要做到“顺天时,适寒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可以。
今人之“养生”则较复杂,如太多的外界诱域、工作压力、有毒食品、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等,都须避免。
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说养生是有钱人的事情,无钱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养生?
潘冠通认为,养生不分男女老幼,有钱无钱,每个人都能做到。
只要自己能最大限度地注意养生,多多少少都有收获,自己跟自己比起来,肯定是有注意养生的要比不注重的身体要好。
养生,可分为六大方面:
一.陶冶心境。
人的心境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建议多做些能令自己平静或快乐的事情。
碰到心情不好,可以去爬山或看海观湖都行,或者去医院看看病人,就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可以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下棋、养花、摄影、音乐、画画、诗词、书法、打坐等等,包括宗教信仰之类的,如喜欢佛教的可背读一些佛经,总之就是要使人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心境平静,外邪不入。
(乡村土中医潘冠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有太多疾病都跟心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失眠、肝病、胃病、胁骨疼痛、乳腺增生、乳腺癌、月经不调等等,都或多或少跟心情有关系。
容易生气的人,多数都会伤肝、胁痛、胸骨痛,再到脾胃。
女性生气容易胸骨痛,乳腺增生,再到乳腺癌。
二.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居住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也相当大,古人对居住环境就有好多要求,风水学可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比如房子就有“灶不能对着门,不能靠近水龙头”的说法,有的人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这是相当科学,灶对着门,就容易被风吹灭,影响做饭,如果煤气灶没有熄火切断煤气装置,煤气泄露,后果更大。
不能靠近水洗盆,同样的道理,所谓水克火是也。
睡觉床上不能有横梁压住,不能对着镜子,这些都是很有科学道理,时间一长,影响心境,进而导致生病。
其实一套房子风水好不好,周围的环
境好不好,其实可以通过自己感觉来判断。
比如一套光线较暗的房子,对于老年人,久病之人,肯定会觉得阴气重,对于年轻人来说,则没有这种感觉。
年轻人阳气盛,妖魔鬼怪不敢靠近。
乡村土中医网站上也有一篇因居住房子附近有高压电,而导致三姐妹相继发疯的文章。
三.饮食营养。
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有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与水。
这七大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能够维持个体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必需的和合理的体力活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严重缺少某种物质,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或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均衡的饮食对人体的健康相当重要,后文再详述。
四.运动。
运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散步、慢跑、跑步、打球、跳、做操、跳绳、练拳、爬山、游泳等等。
运动能加速人体气血的流通,以及出汗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毒素排出体外。
夏天就是要出汗,到秋冬才不会生病。
但是运动也要适量,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不要过量,过量反而会伤身体。
运动可以说是是从内到外,全身的组积器官都有参与,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要优于好多中医外治法,比如说蒸汗吧!蒸汗的出汗是被动的出汗,而运动的出汗是主动的出汗。
这两种虽然都是出汗,但还是有差别的。
五.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有艾炙、拔火罐、推拿、按摩、刮莎、针炙、捏脊、拍打、烟熏、撞墙、蒸汗、气功、蜂疗、鱼疗、水疗、氧疗、药酒、药油、药膏、药蒸、药物外敷、药水外洗、经络穴位、炼丹、接骨,除了这些传统的方法外,还有比较现代的,如红外线、激光、磁疗、光波、微波、电针,等等五花八门。
因为学习中医外治法比较容易,依样画葫芦几天就可出师,甚者是不用学习,有工具就能从事,如艾炙、拔火罐、推拿、按摩、刮莎、捏脊、拍打、烟熏、撞墙、蒸汗。
故从事中医外治者甚众,也避免不了泥沙俱下。
个别从事外治者会夸大外治的效果与治病的范围,都说自己的外治法包治百病,什么病都能治好。
有的外治法要依样画葫芦很容易,要学到精通,能治病去病却很难,如针炙,运针的力度、深浅、时间就不是很好撑握。
扎得过深或者不对位置,会导致严重的效果。
所以能够用针炙治好病的人都是高人来的。
单靠中医外治法就包治百病,这根本上就不是可能的事情。
不是什么病都适应外治法,故寻求中医外治的朋友还是要慎重,别见到什么方法都要试下,结果反而加重病情。
在中医外治法中,最容易被滥用的是给小儿推拿,还美其名曰不用喝药不用打针就能治好病,多高明。
潘冠通最擅长用些药食同源之品调理小孩疾病,是最安全的方法。
好多家长根本上就没辨证,一碰到小孩生病有个发烧、食积、咳嗽,便不管症状马上用推拿。
什么清天河水、推涌泉、掐揉二扇门、揪大椎、揉二马,太溪、按肚子、推三关啊等等,全都用上。
这些手段多数都是泻法,就算对于某个部位来说是补法,但对于整个身体来说就是泻法。
比如推涌泉穴位,就是在调提小孩的肾气上升。
小孩肾气充足的话,给提调肾气还没多大关系,要是肾气薄弱的再给提调,虽然症状马上会减轻,但是很快或过段时间,就会表现得更严重。
阳气上升是自然之事,肾气足的小孩不用推涌泉穴位,肾气也会上升。
有的小孩给推得已是尿频、屁多、呕吐,家长还认为是排毒反应,反而推拿得更加勤快。
小孩子生长发育极快,一般除了外感卫气闭郁与食积气机不通外,很少存在其它气机不通的情况,是故不要一生病就给推拿按摩的。
给小孩推拿按摩,还是要慎重,免得旧症没好,又现新症。
六.中医内治,药食同源调理。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是药三分毒。
”有的人依此就认为不管中药、西药都不要服用,这是偏激的观点。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药都会偏性,如果不对症就是毒,比如蛇舌草、旱莲草、马齿苋这些常见的中草药本身是没有毒性的。
这些都是寒凉药。
如果单方服用过量,就会导致脾胃受寒。
如果组方适当服用,便能去病。
什么东西都不能吃过量,喝水过多,不能消化也会吐。
好多食物、水果都是有偏性,吃多啦也不好。
诚然,中药里面也有好多都是有毒的,如砒霜、羊金花、草乌、附子、水银、斑蟊、马钱子、生半夏等等,此外还有象人中白、人中黄之类令人恶心。
有的人据此便功击中药,说中医中药不科学。
当然象附子如能煮两个小时以上,就没有毒,用来温肾水还是不错的。
对于有毒的中药,乡村土中医潘冠通是主张慎用,最好不要用的观点,令人恶心的中药就杜绝使用。
平时养生,用没有毒并且药性平和的中药也能预防治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呼?”
是故,利用药性平和的中药、药食同源之品,用来养生,预防疾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潘冠通划分的养生六大方面。
每个方面都各有精通的大师、高人,潘冠通略懂的是饮食营养、
中医内治、药食同源调理这些方面。
下文接着介绍一些饮食营养方面及日常生活要注意的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