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信心铭》释义迷生寂乱,悟无好恶因为迷,才会有寂静和动乱的好坏感觉,觉得动乱不好,而寻求寂静,一旦开悟了,对动静就不会再有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有和无、动和乱、常和断等等就是二边。
这一切的二边都是由内心的妄想、思维而有。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既然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而有,就不是真实的,像作梦、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得失是非,一时放却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东西,对修行人来说,都要放下,这样心就不动,与道才相应。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就像我们的眼睛,如果张开,不闭下睡眠,各种梦境自然就不会产生。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同样的,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分别,万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只有回到这不二、如如的心体,在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才能忘却外缘,远离颠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看待,不要分别好坏、是非,这样万法才能回复它的本来状态,修行人也安于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消除了起心动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较、相对待的念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要停止动乱的心,其实哪里有个动乱的心好停止?动乱停止了,其实,又哪里有个停止可得?两既不成,一何有尔“动”“静”等相对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绝对”又哪里有?相对不成立,绝对亦非有。
因有相对,才说绝对。
既无相对,何来绝对之名?究竟穷极,不存轨则达到了究竟、穷尽了诸法的彻底时,一切思维分别,将不存在。
心里不会有一切知见、真理、价值标准等等世间规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能够相应而契入真心,便能够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
那么,不但不会再造业,一切有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如此,对生命修行的迷惑怀疑,都将消失干净,不会再像狐狸那样多疑,。
怀疑彻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见,就建立起来了,从此不会再有错误的知见一切不留,无可记忆实际理地,心行处灭,哪里还有法在?言语道断,自然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
华严金师子章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法非喻不显。
喻非法不生。
是故至人。
见一真之性匪殊也。
故用金师子以况之。
见群生之器匪齐也。
故用诸法章以导之。
富哉。
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
廓十方之奥。
则何以流慈训世。
随机有授。
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心。
尊三宝之教。
则奚能因喻了法。
由法达性者乎。
然而斯文。
禅丛讲席莫不崇尚。
故其注解。
现行于世者殆及四家。
清源止观禅师注之于前。
昭信法灯大士解之于后。
近世有同号华藏者。
四衢昭昱法师。
五台承迁尊者皆有述焉。
历观其辞。
或文烦而义阙。
或句长而教非。
遂使修心讲说二途。
方兴传习之志。
反陷取舍之情。
源不佞。
每念雅诰尝疚于怀。
既而探讨晋经二玄。
推穷唐经两疏。
文之烦者删之。
义之阙者补之。
句之长者剪之。
教之非者正之。
其间法语奥辞。
与祖师章旨炳然符契者。
各从义类以解之。
于时绝笔于云间善住阁。
故命题曰云间类解焉。
元丰三年岁次庚申四月八日沙门净源序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标所宗经。
金师子章正立其名。
举喻显法。
序文备矣。
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京即长安汉高祖所都也。
大荐福寺。
唐中宗所建也。
沙门。
乃释子生善灭恶之称。
次二字名讳也。
出家传道翻宣茂德。
具如圣宋高僧传。
并唐阎少监碑铭。
若夫判五章教道。
则陇西美之。
于释论集六重观门。
而河东推之于塔铭耳。
抑又遵此章旨而为规式。
则杂华圆觉二疏载之详矣。
述者乐记云。
明也。
郑玄曰。
训其义也。
初明缘起夫至圣垂教以因缘为宗。
缘有内外之殊。
世出世之异故。
标第一明诸缘起也。
二辨色空前明缘起莫逾色空。
幻色俗谛。
真空真谛。
二谛无碍唯一中道。
故次辨色空也。
三约三性空宗。
俗谛明有。
即遍计依他也。
真谛明空。
即圆成实性也。
故次第三约三性也。
四显无相遍计。
情有理无。
依他。
相有性无。
圆成。
理有情无。
性有相无。
故次第四显无相也。
五说无生前之四门。
真俗有无皆成对待。
今此一门。
唯辨妙性本无增减。
故第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夫妙性无生。
超群数而绝朕。
然机缘有感。
逐根性以类分。
故次第六论五教也。
七勒十玄以义分教。
浅谈道教的阴阳鱼太极图章伟文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具体应该如何画?其中的蕴意怎样?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夫道,……神鬼神帝,生人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在这句话中,“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
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太极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统一体了。
而这整句话的大意是: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
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
“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
定型的物质世界中,阴阳不断交感,于是就有了“吉凶”、“大业”等等具有价值判断的种种现象了。
于此,《周易·系辞上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
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可能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阐发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炼方法时,也援引《周易》的义理。
道教研《易》,有一特点即一般不直接注释《周易》的章句和卦爻辞,而是习惯于用图式来直观地展现其中所包含的义理。
这种学风一般地说,是从汉代象数易学的方法中演变而来的。
至隋唐、五代,由于注释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需要,出现了大量图解此书的著作,如五代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中有《明镜图》、《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等,这使得图式解易成为当时的一种文风。
正清语录—南无阿弥陀月无阴晴圆缺,人本随缘自在,觉行自圆满。
法界一明月,人生本无缺。
清风明月山河大地,事事无碍大道自然。
汝欲学佛道,众生皆责任;己身大丈夫,何言有负担。
老实念佛,本分做人;勤修能忍,随缘处事。
当下归O,当体即空;即体即佛,是身是佛。
能看破时得大智慧,于放下处心无挂碍。
清修苦行缘缘了,忍辱精进事事空。
进门来消灾增福慧,往里走吉祥得自在。
万因皆为病,万物皆为医。
法无定法,道法自然。
因异择法,顿悟为法。
一切以时空条件为转移。
求道悟道,须知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弃小我得大我,舍我得道。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入定出定,常觉正定。
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自觉者,自甘清贫,自甘寂寞;寂照常寂,绝学无忧,清静无为。
静观玄览悟道大道之理,至简至易。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即心,心即一切。
一无所求,复有何忧?宇宙间,遍虚空,尽法界,能量守恒,佛性永驻。
唯物者认为:物质世界无限可分,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能量—无限、无相、真空妙有物质结构的5个层次:夸克→核子(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300所谓无限者何?O ? 空?大相无形,大音希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真空不空,实相无相。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
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离本尊,声声唤醒这个。
时时处处:这个是谁?坐坛论禅方便为法莫向身外学做佛,须从心中求精进。
本无来去,何事出家;随缘无缘,随心无欲。
勤动手少动心,勤动脑,少动嘴。
反物质(antimatter)是由反粒子(antiparticle)构成的物质。
科学家已经证明,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粒子都有一个反粒子——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但“秉性”相反的“镜像物”。
比如,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而带正电的电子和带负电的质子就是反粒子,前者称为反电子,后者称为反质子。
像氢原子,就有由反质子和正电子组成的反粒子——反氢原子,而由反氢分子组成的反氢物质,就是氢物质的反物质。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2018-12-22今天品德社会课看了那篇《世界从十亿光年到0.1飞米》的文章,真的很有感触,很自然地想到了《钢之炼金术师》中那让我百看不厌的一集——《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不知道大家看了那篇文章有什么感触,想法,反正我看了以后脑海里再次回响起elric兄弟悟出的道理:世界是无限大的,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世界上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
世界不会因我而存在,我也不会因世界而存在。
我们无比渺小,但就因为这样,世界便被我们组成了。
所以说我便是世界,世界便是我。
我们死后只不过将会成为细菌的食物,被细菌们慢慢分解掉。
而这时将会有更多、无数个新的我替代我们。
也就是说一就是我们;全就是世界。
这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世界的真理,也解释了炼金术。
我们相对于世界,就如原子核和一个人,大家看了那篇文章,都有这个概念的,10飞米,对,你没听错。
但我们可以作出伟大贡献或获得伟大成就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样或许我们就是相对人来说就是细胞了。
其实人是很有趣的,当你长大的时候,好像世界也跟着变大了。
你的人生价值高,世界也跟着大了起来,但你不努力,世界照样随着其他人变大,而你,则跟小了,也许就进入了1飞米所谓的未知
领域了吧!记住了,各位: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努力吧,你的命运,你自己掌握;你是细胞,是原子核,还是在未知领域中徘徊的无名小卒?问你自己。
文章。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感谢您的阅读!鲁鲁修,一个被祖国舍弃的皇子,又被祖国夺去了新的安身之所。
在他心里,滋生了对祖国的仇恨,和对世界的一尘不变而深深无奈、厌倦。
一场恐怖活动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赌上自己的生命,戴上了假面,率领全国的恐怖分子希望创造一个能令自己妹妹安稳生活的国家。
他一次又一次面对挫折,一次又一次失去最重要的人,一次又一次流泪,之后又决定成为修罗继续前进。
就这样,一个本对世界毫不关心,与感恩毫不相关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目睹渴望生存,追求幸福的人后深有感触,他开始肯定他人的意识,并感谢世界,最终为感恩世界,为了世界和平而捐躯。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世界是由我们组成,我们也离不开世界。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给予我们恩惠。
也许向世界感恩是虚无飘渺的,但我不想放弃,想像鲁鲁修一样,在改变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地接触到新的事物,体会到他人的执著,他人的信念,他人的追求,然后被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打动,既而肯定他人,发现社会并不是只充斥着战争的硝烟,争斗的火焰,贫苦的泪水,痛苦的怨念,而是像地球本身一样,时有天寒地冻,却更多的有春暖花开。
像世界感恩,会有迷茫,会有困惑,会有畏惧,会有退缩,世界那么大,会稀罕于一点小小的回滴?这时候,我会微笑,带着自信的笑脸,毫不忧郁地前进。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起高,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坚信着,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世界不正是由我们那小小的水滴才构成的吗?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竟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好吃懒做,不爱努力,无法持之以恒的孩童了。
回想自己儿时的影子,不知怎的,更有了自信,更能大步想前。
感恩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在感恩中,你会去了解他人,学习他人,和他人一起奋斗。
参加几次公益活动,帮助老幼病残自然不在话下,甚至帮人递本本子、倒杯水,有时都会使你心情舒畅,你会体会到即使不为感恩,帮助他人也是相当快乐的,你的素养也已更上一层楼。
万物皆数,“一”是最大的数,“三”是最大的奥秘要点:万物皆数,“一”是数之始也,物之极也。
道立于一,握一以执多。
数字三统治宇宙,三生万物!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还原到三;三是最大的奥秘,来自最大的一,大一统,万象归一。
宇宙万物是质量、能量和数字的统一。
《河图、洛书》是数字化的鼻祖!由河图、洛书衍生出《易经》和诸子百家。
在埃及吉萨金字塔发现的在一块名为“亚特兰蒂斯”的翡翠石板中有一段话写到:3是最大的奥秘,来自最大的1。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说道:万物皆数,数字3统治宇宙!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还原到3。
尼古拉.特斯拉说:“如果你了解3、6、9的美妙之处,你就拥有通往宇宙真相的钥匙。
”数字3,6,9,就是宇宙万物的真相!为什么1是最大的数?!因为数学家早已证明:所有自然数之和等于负十二分之一?怎么可能?毕竟,它违背了基本的逻辑。
正数的和怎么可能不仅等于负数,而且等于负数的分数呢?印度著名数学家拉曼努扬指出,如果把所有的自然数1、2、3、4等等,一直到无穷,加起来,你会发现,它等于-1/12。
具体证明过程读者可以从网上查三生万物!函数:洛塔尔-科拉茨猜想中隐藏着上帝和数字的奥秘。
上图中所示的函数f(x)中有1、2、3,三个自然数:X为任意自然数,它的规则是当X为偶数时,函数值为X的一半;当X为奇数时,函数值比X的三倍多1。
取任意自然数,一遍又一遍地代入这个函数中,循环往复,最终就会得到1。
即“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上帝)。
”整个函数象征上帝的创造,万物不断被创造、生发,又不断消亡、毁灭、收缩、复归于上帝的过程!数学家们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科拉茨数列最终都会变成一个比开始数字更小的数字——无限的趋近1而不能达到1.并且每一个科拉茨数列的尾数都是4、2、1;这正好反过来对应“无极(0)生太极“一”象征太极、上帝。
数字是一和多的统一;“一”是数之始也,物之极也。
道立于一,握一以执多,万法归一。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能量学院
导语:我们须摒除所有障碍,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着。
人并非包裹在厚壳里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能够不受影响地自由空越时空。
我们的生命中万象纷呈,恰如我们自己也显现在各种不同现象中。
我们是生命,而生命是无止境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过着世间生活,经历别人的悲苦喜乐时,我们才算活着。
别人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
我们应当学会将眼前的人看成自己,自己就是那个人。
我们必须洞察所有的事情的缘起与相互依存过程,包括那些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
让我在这里用几行字谈一些修行法门,也许你能借由这些方法摆脱狭隘的见解,变得无畏惧、大慈大悲。
在你坐禅时,看好自心后,你可以专注观照特定物体间相互依存的本性(依他起性)。
这样的禅修并不是对相互依存哲学的推论思考,而是以心观心,通过修行者的定力揭示所观物体的真实性。
想想这个简单而古老的真理: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独立存在。
看,是看某样东西;听是听某样东西;愤怒,是因为某事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是对某事思考。
一旦认知的对象(那个事物)不存在,也就没有认知的主体。
修行者禅观内心,由此便能洞察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我们修习观照呼吸时,能认知呼吸的是心,当修习观照已身时,能认知身体的也是心,当修习观照外身时,能认知这些事物的还是心。
因此,观照所有物体的相互依存性(缘起观),就是观心。
心的所有对象就是心本身。
佛法上,我们称心的对象为“法”。
法通常被归为五个范畴:色、受、想、行]识。
这五个范畴通常称为“五蕴”。
不过,第五蕴“识”比比括了五蕴,并且是其他四蕴存在的基础。
缘起观是对诸法的深入观照,以此切入它们真实的本笥,洞见它们是本整体实相的一部分。
了悟实相整体不可分割,无法被切成小块而各自独立存在。
观照的第一个对象是我们自己,亦即我们自身五蕴的和合。
你可以就在此时此刻,观照你自己的五蕴和合。
你将色、受、想、行和识的存在。
观照这些“对象”,直到你看以它们每一个都与你身外的部分紧密相连;如果世界不存在,那么这五蕴的和合也就不存在。
想想桌子的例子。
桌子依赖以下的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存在。
我们或许把这些事物叫做“非桌子的世界”:森林(树木在那里生长,被砍伐)木匠、铁矿(变成钉子和螺丝),以其他与这张桌子有关的无数的东西,包括木匠的父母以及祖先,乃至让树得以生长的阳光和雨水。
如果你洞见这张桌子的实相,你就会看到,桌子本身呈现了所有那些通常被我们认为是“非桌子的世界当中的事物。
如果你抽走任何一个“非桌子”的因素,还原至它的本源,例如让钵子恢复成铁矿,让木材回到森林,将木匠还给他父母,这张桌子就不存在了。
一个能经由观照这张桌子而洞见整个宇宙的人,即是证道者。
你要用同样的方式禅观自己五蕴的和合。
禅观它们,看到自己存在有的“一”的实相,看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体。
如果五蕴归还至它们的源头,自我不复存在。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滋养五蕴。
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
在宇宙万物形成,二灭亡中,五蕴的和合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从受苦中解脱
人们通常将实相切割成块,因而看不到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
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个大障碍。
这个限制人们感知实相的障碍,佛教称之为“我见”。
“我签名簿”是指相信恒常不变、独立的实体我存在。
突破这个妄见就能从各种害怕、育苦与焦虑中解脱出来。
观世音菩萨,我们越南和平工作者的来神支柱,在洞察了五蕴皆空(无我)的实相后,她就从各种折磨、苦痛、怀疑与愤怒中解脱了。
这种禅修法对于每个人都适用。
如果坚持不懈,精进地观照五蕴,我们同样也能从苦难、害怕、恐惧中解脱。
我们须摒除所有障碍,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着。
人并非包裹在厚壳里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能够不受影响地自由空越时空。
像那样与世绝地活一百世、十万世不叫做活着,那样的情形也不可能发生。
我们的生命中万象纷呈,恰如我们自己也显现在各种不同现象中。
我们是生命,而生命是无止境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过着世间生活,经历别人的悲苦喜乐时,我们才算活着。
别人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
如果生命无限,那么组成我们的五蕴也是无限的。
宇宙的无常、生命的成败,都无法再摆布我们。
了悟缘起的实相并深深契入,就没有什么再能压制我们了。
你解脱了。
全跏呋坐,觉察你的呼吸,在禅观中体会普度众生的菩萨。
我们要时放刻修习缘起观,不仅在静坐时练习,还要让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学会将眼前的人看成自己,自己就是那个人。
我们必须洞察所有的事情的缘起与相互依存过程,包括那些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
骑在生死的浪头上
我无法略过生死问题不谈。
许多年轻人或是其他人出于对受苦者的爱,挺身为他人服务,为和平工作。
他们都很清楚生死是最重要的问题,却常常看不到意识不到生与死不过是同
一实相的两面。
一旦领悟这点,我们就有勇气面对生死。
在我年仅十九岁时,一位年长的比丘指定我禅观“墓园里一具尸体”这个意象。
可是我觉得很困难,抗拒这个禅修练习。
现在,我不这么觉得了。
那时我觉得这种禅修应当留给年长一些的比丘。
然而在那之后,我看见许多年经士兵一个挨着一个动也不动的躺着,有些不过十三、十四或十五岁,他们对死亡没有任何的准备。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死,就不知道怎么活,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就在两天前,摩比对我说,她认为一个人地至十十岁就可以禅观尸体。
她自己也才刚满二十岁。
我们必须直面死亡,辨识它,接受它,就像我们正视与接受生命一样。
《正念经》谈到如何禅观尸体:禅观身体的腐烂,禅观身体如何膨胀淤紫,如何被蛆吃得只剩下几丝血肉附在骨头上。
一直禅观到只剩下白骨,直到它慢慢朽坏、化为尘土地。
像这样禅观,你明白自己身体也将经历同样的过程。
禅观尸体,直到你平静安详,直到你的心灵轻安,直到你的脸庞泛起微笑。
降服厌恶与害怕的过程中,你会把生命看作无比的珍贵,每一秒都该珍异。
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存在,每一个实相,都应该受到珍视。
我们不会再被“为了自己生存,有必要毁灭他人”这样的想法蒙蔽。
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要有两面才能存在一样。
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
佛经说,洞彻了相互依存的实相,突破了一切狭隘的见解,能够自由地出入生死,就像一个人驾着小舟乘风破浪,却没有被生死的浪头淹没或溺亡一样。
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
但是悲或不乐观的相法都太简化了直理。
重点是真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
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
安详的微笑,那是浮现在和其他证道者唇边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