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259.76 KB
- 文档页数:7
从“济南惨案”中看日本侵略中国摘要: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近邻且当时国力较弱的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对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复台湾,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而在此之前,日本就根据大陆政策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济南惨案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前较大的一次武装侵略。
关键词:大陆政策、侵略满蒙、济南惨案。
济南“五三”惨案发生于1928年5月3日,正当国民政府北伐军进军山东的时候,日本侵略军队借口保护侨民,于4月下旬,陆续开抵济南,日军在商阜自行划定警戒区,日夜赶修工事,铺设电网,架起大炮机枪,扣押国民党外交部长黄郛,杀害外外教处处长蔡公时以及外交署其他人员,重炮攻城,毁坏黄河铁桥和无影山弹药库,肆意屠杀我军民,其暴虐罪行,罄竹难书,军民死伤总数达11000余人,财产损失24008万余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直到1929年4月日本才撤兵回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济南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1928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决定继续出师北伐,统一全国。
而日本意图占领满蒙,自然不愿意看到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因此竭力阻挠。
蒋介石所率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入了山东省。
1928年4月19日,田中内阁派遣第六师团5000余人在青岛登陆,经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要地,“保护帝国臣民”。
当时,驻守山东的奉系军阀张宗昌盘踞济南,见北伐军来攻山东,偏向日本人求助,给日军进驻济南提供了借口。
由于蒋介石的妥协,下令不抵抗,日军在济南俘虏杀害了大量军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后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济南惨案”以签订并无多大意义的《济南惨案协定》收场。
因日军在济南队中国军民的大规模屠杀始于5月3日,所以“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众所周知,“东方会议”的召开和《田中奏折》的形成,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其侵华国策的一个战争步骤。
明治维新的既定国策是什么?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明治维新是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它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积极意义: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如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等。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原始资料:日本《基本国策纲要》(一)国家大政的根本,在于根据大义名分,内则巩固国家基础,外求发展国运,使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的安定势力,确保东方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以体现建国的理想。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基准的大纲如下:1.排除列强在东亚的霸道政策,根据真正的共存共荣的主张,共享幸福,这就是皇道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我国在对外发展政策上应予经常贯彻的指导精神。
2.为希求国家的安泰,并拥护国家的发展,以确保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安定势力的地位,应充实所必要的国防军备。
3.对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执行时,应注意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4.对南方海洋,特别是对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民族的经济发展,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张我国势力,并与满洲国的建成相配合,力求国力的充实和加强。
(二)以上述根本国策为轴心,统一调整内外各项政策,力求适应现在的形势而实现刷新国政。
其纲要如下:1.扩充国防军备(1)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于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特别应充实在满洲与朝鲜的兵力,使在开战初期即能对其远东兵力加以一击。
(2)海军军备,应配备和充实兵力,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
2.我国外交政策,总的来说,应以不折不扣地完成根本国策为基本精神,加以综合革新,军部为了使外交机关能够进行有利而充分的活动,应努力进行内部援助,避免由军部出面工作。
(三)政治行政机构的革新改善,财政经济政策的确立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应用,都必须和上述根本国策相适应,关于下列事项,应采取适当的措施:1.指导和统一舆论,使在突破非常局面上能够巩固国民的决心。
2.为希求发展执行国策所必需的产业和重要贸易,对行政机构和经济组织进行适当的改革。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一、“大陆政策”是日本侵华战略的理论渊源所谓“大陆政策”,即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的,首先征服中国,进而经略东亚,最终争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
大陆政策从日本封建幕府时期开始萌芽,至明治维新后基本形成,尔后逐步得以充实完善,成为日本制定侵华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侵略指南。
1.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早在十六世纪中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东北,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早在天正五年(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就说过:“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指日本本州)而君家的宿臣老将未取得领土者极多,宜将中国分予之。
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159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朝鲜京城后,丰臣秀吉马上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25条。
向朝鲜和明朝中国扩张领土之野心昭然若揭。
另据《丰臣秀吉的朝鲜经略》称“1586年秀吉以进攻中国的理由,曾委托葡萄牙传教士购买船舶;1589年,要求琉球臣服于日本;1590年,对朝鲜要求朝贡;1591年,大吹大擂出兵印度;1593年,谋划过征服菲律宾与台湾。
”他们的侵略野心不仅仅限于朝鲜日本,而是包括印度,南洋在内的亚洲。
可以说,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将这一政策付诸于行动。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这些侵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幕府末期的佐藤信渊认为,“天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生成之国,世界万国之根本。
若能以其根本为经纬,则全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
”他提出的扩张构想是:先吞并满洲,再侵占全中国,然后征服东南亚,进军印度,“合并世界各国”。
在《宇内混同秘策》中说:“由皇国开发它邦,必由吞并中国而肇始……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
……故皇国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
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内容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
事实上,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其将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
《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更为史实所明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
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
之二, 1937~1945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如军事占领、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抢掠等等,妄图彻底灭亡中国。
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
为此,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着力于阐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害,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周颂伦 对日本大陆政策的论述,在我国已沉寂多年。
检讨一下大陆政策的研究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其形成与15年侵华战争的研究上着墨颇多,而对于其怎样由“隐蔽政策”逐渐被变成“公开政策”过程的研究,似乎留下了过大的余白。
此外,大陆政策是一种综合体现近代日本国内外政策最终意图的政策,将其单纯归纳为外交政策,显然有些偏颇。
由是,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阐说,以求教于识者同行。
田中奏折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道:“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这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这样写道:“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日本为准备甲午战争进行二十多年情报准备人类自从发生战争以来,就有了情报需求和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些人被称之为“间谍”。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近代情报意识,并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情报准备。
这是一种沉默的较量,却在有些时候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对华谍报战略布局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之始,即以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以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并进一步染指周边亚洲国家的“大陆政策”。
在整饬军备的同时,日本处心积虑地展开了对中国的谍报活动。
1871年7月,日本兵部省始设陆军参谋局,谍报工作成为其职责之一。
1872年,日本撤兵部省,分设陆军省和海军省,翌年陆军参谋局改称陆军省第六局,设间谍都指挥使,有了专门的间谍机构。
1878年成立参谋本部以后,设立了管东局和管西局,管西局负责对朝鲜和中国的间谍活动,1882年增设海防局。
1886年日本参谋本部进行大改编,在新设立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中分设第一、二、三局,并根据新颁布的《参谋本部条例》细化了各局职责。
1889年参谋本部设立参谋总长一职,直隶于天皇,不仅负责陆海军对外作战的大计划,而且全面执掌对外谍报工作乃至驻外公使馆的情报业务。
在情报机构日臻完善的同时,日本对中国这一主要战略方向的谍报布局和情报侦察活动也次第展开。
1871年,日本首次向中国派遣九名留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汉语,主要目的是培养针对中国的情报人员。
这批留学生后来大都参加了1873-1874年间对台湾的侦察和作战行动。
1872年到1874年,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和台湾派出军事间谍,为北上侵略朝鲜、中国,南下侵略台湾做准备,其中就有后来参加侵略台湾和甲午战争的桦山资纪。
1873年,鸟尾小弥太就任日本陆军少辅,兼管对外情报工作。
在陆军卿山县有朋的支持下,他确立了瞄准中国,伺机战而胜之的陆军政策,这实际也成为甲午战前日本的东亚政策。
为此,鸟尾小弥太决定以中国为假想敌,有计划地派遣间谍进行系统全面的侦察活动,并制定了有具体侦察内容的甲乙丙三号训令:甲号侦察内容:政体、法令及民心向背;中枢大臣的威望及其品行;官员职务分工及其人员数;言语、风俗、人情;财政收支和国库情况;人才有无状况;对外国的交往、待遇及所订条约;两税法及所有田租诸税,满人和汉人的种种权利差别。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作者:杨现成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
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者说,就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过程。
日本根本国策“大陆政策”的确立和推行,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战火的点燃成为历史之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作者简介:杨现成(1979-),男,山东省嘉祥县人,历史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大陆政策”的含义“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一)历史渊源“大陆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丰臣秀吉时期。
早在1577年,丰臣秀吉就表露过要率军进入朝鲜,然后席卷明朝四百余州,并入日本之版图的意图。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鼓吹海外扩张者人数更多,其中以佐藤信渊最为典型。
他于1823年著有《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他在书中宣称:“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
”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
”在他看来,只要征服了中国,世界各国必然纷纷来归。
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后来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海外扩张的原型。
(二)思想奠基“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人首推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他早在1855年就曾指出,日本暂时不能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抗衡,而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征服对象。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近代日本对华关系(二战前主要特征:1、日本在对华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中国则是保守应付2、两国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核心国策:大陆政策田中奏折日本游离于华夷秩序内外,与中国长期保持既密切又主动的关系,并试图建立日式的华夷秩序,自然就与华夷秩序的中心——中国发生对立前近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大化改新后,对华夷秩序有出有入,形成与华夷秩序的独特关系圣德太子国书日出处天子日没处天子淡出华夷秩序,平等地位日本打破华夷秩序实际上就是走侵略扩张的道路日式华夷秩序丰臣秀吉进攻第一次从思想到行动大君外交体制是前近代日本建立的日式华夷秩序的最高和最后形式17世纪30年代完成其日式华夷秩序的建立虽是半成品,但从中已渐渐显现出早期“大东亚共荣圈”的影子(历史痕迹),要求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等对它进行朝贡,意欲将其纳入自己势力范围日式华夷秩序与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及日式华夷秩序的终结,既是中日古代国家关系的结束,也是近代中日国家关系的开始(1895中日甲午战争),它表明了东亚国际秩序已发生了质变。
近代日本的外交是在“尊王攘夷”和明治维新的运动中起步的。
它一方面否定了德川幕府的“大君外交”体制,同时面对现实,继承了幕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日本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国家关系概念和国际条约体系,建立起了自己的近代体制。
并按照对“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原理理解,形成了“失之欧美,补取东亚”的初期对外关系目标,明治政府外交起步阶段的一大特征。
修约同时,征韩论五条誓文1868年4月天皇御笔函明治政府的外交体制是在太政官的基础上建立的,隶属于近代天皇政府在西方列强的攻势下,日本在对清政策上,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要彻底摧毁华夷秩序并消除其影响,二是要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条约体制运用到对清政策中。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周颂伦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对日本大陆政策的论述,在我国已沉寂多年.检讨一下大陆政策的研究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其形成与15年侵华战争的研究上着墨颇多,而对于其怎样由"隐蔽政策"逐渐被变成"公开政策"过程的研究,似乎留下了过大的余白.此外,大陆政策是一种综合体现近代日本国内外政策最终意图的政策,将其单纯归纳为外交政策,显然有些偏颇.由是,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阐说,以求教于识者同行.
【总页数】7页(P150-156)
【作者】周颂伦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日本"大陆政策"与七七事变 [J], 李宗远
2.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源流 [J], 禹露
3.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老区妇女致富能力——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老区妇女致富能力”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 [J], 王作义
4.侵台战争与吞并琉球──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初步形成 [J], 李良玉
5.论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其特点 [J], 刘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李子明2012011161摘要:近代西力东渐,不但叩响了东亚文明体系的主导者中国,也打开了东亚边陲小国日本,主权沦丧的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脱离东亚,向西方学习,与西人为伍,走侵略扩张道路。
大陆政策便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
本文就日本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
关键词:日本近代史,大陆政策一、大陆政策的内容关于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史学教材一般大都会提及《田中奏折》,它是指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
其主要内容是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内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西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这是田中义一提出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和步骤。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
虽然有学者质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如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蔡智堪取得田中奏章的质疑》中起初颇有信服力的证据。
但是日本之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基本是按照《田中奏章》的路线走的,形有疑而实存。
《田中奏折》其实至少可以看作是大陆政策的缩影,一个理论内容。
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对大陆政策作一个简明概括,即:”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经济、文化、外交手段为辅,以侵占中国霸占东亚,称雄世界为核心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大陆政策的形成并非一时之因素促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立即着手实施“开万里波涛,振国威于海外的圣主遗业、先皇遗愿。
这个方针是具有历史渊源的。
关于这个历史渊源,中国研究者苑基荣对日本前近代的思想家、国学家和洋学家进行解说,提出日本大陆渊源始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观念。
初探近代日本对华的侵略初探近代日本对华的侵略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屡次遭到外国的侵略,其中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尤为为严重,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最深。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在中学教学中占有很重的份量,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要完整、清晰地认识这段历史,首先要了解日本近代的一个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所谓“大陆政策”,就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经营满洲、征服中国、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政策。
近代,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坚持对外扩张政策。
他们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以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
早在1874年,日本就曾侵略过中国台湾。
而朝鲜东学党起义给了日本插手朝鲜事务的机会,日本乘机向朝鲜派兵。
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了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由此引燃了中日“甲午战争”。
9月,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舰250人,“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舰270人壮烈牺牲。
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可黄海大战的影响不仅如此,“甲午战争”的总指挥李鸿章却让北洋舰队采取“避战自保”的方针,把制海权拱手相让。
这样,既发挥不出北洋舰队的特点与威力,也便利了日军在中国沿海的进攻与登陆,对陆战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全市2万多中国人惨遭杀戮,只有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2月,日军夹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此,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
1898年,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与英、法、俄等老牌强国争相瓜分中国。
1900年5月,日、俄、英、法、美、德、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北京烧杀淫掠。
1901年9月,清政府与日、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
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和侵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派来的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移民团"、"开拓团",对中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侵略。
图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静冈村开拓团本部。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把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
对华移民政策作为一种蚕食性入侵方式,是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武装入侵的深入和补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有计划地组织日本国民大批移居中国,这些移民构成一个扎入中国社会之中承担侵华帮凶的特殊群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诸多破坏性影响。
北平(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10月,日伪政府时期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又改为北平。
本文1928年之前称北京,其他统称北平)即是其中一个重灾区。
考察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及其影响,揭示日本侨民(简称日侨。
本文日本侨民指那些依然保留日本国籍和民族血统长期或短期侨居中国的来华日本人,尤其是在日本政府移民政策背景之下,通过日本政府组织或在日本鼓励移民中国政策影响下自发来华的日本人,但日本驻军及日本驻华使领馆人员不包括在内)在侵华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本质有重要意义。
日本推行对华移民政策的历史流变日本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移民侵略最早可追溯到对台湾移民。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后,其军政界认为,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是统治台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同化台湾人民,加强对台湾的占领和资源掠夺。
以对台移民为侵略经验,日本逐步向库页岛、朝鲜、中国大陆等地推广。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防御俄国进攻,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
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时,为长期占领东北,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就竭力提倡向东北移民。
"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提出"经营满洲"的四个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向中国东北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