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92-02介入治疗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两种,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减少。
血管性介入治疗(下简称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广泛的应用是在近20余年。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之前,介入技术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
因此,我们能够对其在妇产科应用中的优势及可能的缺憾进行初步的评价。
1 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应用的优势在传统的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妇产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开腹、腹腔镜、经阴道等最终进入腹腔对病灶实施切除、甚至连同病灶寄生的子宫进行切除,以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采用的是解剖减灭的办法,当然同时伴有组织器官的损伤。
而介入治疗的治疗理念与传统的外科方法不同,是通过血管系统途径对病变实施治疗,达到甚至有可能超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而对器官的损伤却明显地降低。
通过血管内的造影,发现了一些我们在传统解剖上无法发现的问题,丰富了妇产科学的内容。
1.1 对盆腔血管解剖的新认识介入治疗的基础是血管,其根本是对血管的研究。
通过血管造影我们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血管有了新的认识。
1.1.1 关于左卵巢动脉的起源以往一直认为左侧卵巢动脉大部分发自左肾动脉,但在左卵巢动脉的造影中我们发现,左卵巢动脉大部分发源于腹主动脉。
1.1.2 子宫动脉的分支以往对子宫动脉的研究不多见,通过子宫动脉造影发现子宫动脉在分出下行支之前还分出了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和膀胱支,分别对这两个分支进行造影,发现输尿管支供应输尿管宫颈段4cm的血供,栓塞此分支将导致输尿管宫颈段的狭窄、坏死。
子宫疾病介入治疗后输尿管坏死和膀胱的部分坏死是妇产科介入治疗两个比较大的并发症。
1.1.3 子宫的血供在关于子宫血供的研究中发现,子宫的血管主要来源于3对血管:一对子宫动脉、一对卵巢动脉、一对阴部内动脉,而且三者之间还有较多的交通支,当然还有其他动脉参加对子宫的血供。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3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对38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子宫动脉插管术,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技术明确出血部位后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结果: 38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5例止血成功,手术时间23~60min,止血时间10~20 min, 部分患者恢复月经周期, 无严重并发症。
有3例失败。
结论: 应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栓塞指征。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4-01产后出血为产科危急重病症, 其来势凶猛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
大多数产后出血通过积极保守治疗能治愈, 但也有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产后出血需要手术, 通常采用的是双髂内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开展应用[3], 愈显示出其优势,我院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成功地应用在难治性产后出血38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10年10月~2012年5月, 我院共收治各种原因的产后出血病人85例, 其中通过积极保守治疗治愈47例, 另38例(其中24例为外院转入,晚期出血4例)通过保守治疗无效而改用血管栓塞治疗。
38例患者平均年龄30.73岁, 最大41岁, 最小17岁,妊娠18 ~41周, 初产妇20例,经产妇18例,其中阴道分娩者16例(其中中期妊娠引产5例), 剖宫产术后出血22例。
处于休克状态者20例, 平均出血量1690ml, 累计出血量1000~1500ml者14例, 1500~2000ml者3例,2000~2500ml者7例, >2500ml者5例, 最多1 例达3600ml。
妇产科出血性病症的介入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出血性病症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效果。
方法:分析我院上半年妇产科出血性病症23例,分别进行归类观察介入治疗效果。
结果:对23例不同的出血性病症主要分为宫颈妊娠、产后阴道壁血肿、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胎盘植入等等,绝大多数病人康复,效果显著。
结论:介入治疗有着区别于其他保守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妇产科;出血性病症;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25-01对于妇产科来说,出血性疾病是危险妇女生理的严重疾病,自古以来很多女性因此饱受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举,但是这些方案有的是保守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有的则是需要进行部分器官的切除,一般采用的都是手术结扎盆腔血管止血和手术全切子宫止血,但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的。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开始逐渐的推广起来,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与药物、手术相并列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一般的都是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它的主要原理就是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来减少子宫内的动脉压,帮助形成血栓,与此同时栓塞后组织会因为缺氧而导致细胞的收缩和血管的闭塞,以此种方式来实现止血的目的。
而且器官也不会因为缺氧导致坏死,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支撑,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危险性较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了我院2012上半年妇产科出血病例一共23例,其中包含宫颈妊娠4例,病症均为阴道大出血,其中出血量大小不等为300-1200ml;产后阴道壁血肿3例;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其中最多的是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9例,多部分表现为突发的阴道大出血,少部分为淋漓不净的阴道出血;此外还有胎盘植入病例4例。
这些病例年龄在20岁到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8岁。
1.2治疗方案:采用常规的髂内动脉栓塞术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具体方法是首先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然后置入4f超滑导管。
妇产科疾病治疗与血管介入疗法摘要:血管介入疗法在妇产科疾病治疗领域也日趋广泛得以应用,发挥着其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56例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妇科恶性肿瘤伴有急性出血、功血、子宫肌瘤、宫颈肌瘤、子宫肌腺(瘤)病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分别行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栓塞及持续灌注化疗的方法,发现了介入治疗异位妊娠能有效杀灭胚胎组织,栓塞破裂血管止血效果明显,且能保持输卵管通畅,减少清宫出血量;产后大出血、功血及妇科恶性肿瘤伴有急性出血者,均在栓塞术后出血立即停止或明显减少。
关键词:介入治疗;妇科治疗;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75-01放射性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对各种病变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介入疗法是有效治疗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子宫肌瘤、宫颈肌瘤、子宫肌腺(瘤)病、功血、妇科恶性肿瘤伴有急性出血及妇科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具有简便安全、快速有效、微创、有助于恢复生育功能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计对56例妇产科疾病患者采川血管介入性治疗,异位妊娠12例,其中3例输卵管妊娠,血及尿hcg检查均呈阳性结果,血hcg值10000miu/ml。
产后大出血3例,其中2例为双胎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均达2600ml。
以保守治疗无效;另1例为足月妊娠自然分娩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达2000ml,保守治疗无效。
子宫肌瘤6例,其中5例子宫单发肌瘤,肌瘤直径为5.3~8.2cm,1例子宫多发肌瘤,肌瘤最大直径3.0cm,患者均有经量增多,不愿手术治疗,要求介入治疗。
宫颈肌瘤2例,肌瘤直径分别为4.6cm和6.5 citi,出现局部压迫症状。
8例子宫肌腺(瘤)病均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子宫呈球形均匀增大,质硬,局部突出触痛结节,子宫肌腺瘤平均直径3.6cm、病变肌层平均厚度为3.9cm,均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不愿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分析【摘要】通过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病例,探讨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及指征,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近20年来介入栓塞术在妇、产科急性出血、妇科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方面的应用已广泛开展,利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其它药物直接阻断病灶处的血供,具有创伤小,止血快,副作用小等特点,并且有效的保留了患者生育功能。
虽然与传统手术相比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把握好适应证,规范介入操作,减少并发症,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介入治疗;妇产科;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6-016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2010年期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行动脉栓塞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产后出血3例,年龄28-33岁,子宫切口妊娠2例,22岁,32岁,宫颈癌1例,58岁。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阴道大出血情况下纠正休克同时由dsa监视,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髂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两侧髂内动脉插管和造影,了解出血部位的动脉分支,分别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术后dsa显示动脉完全栓塞,拔管后加压包扎,术后平卧24h,常规预防感染治疗及对症治
疗。
1.3治疗经过患者术后1小时出血均得以控制。
3例产后出血患者于产后3天行清宫术,清除胎盘组织困难。
一例考虑胎盘完全性植入行开腹手术,术中情况:右侧宫角突起直径约8cm大,呈紫蓝色,胎盘组织侵透子宫全层,作病灶楔形切除,缝合成形,术后患者喂奶至8个月,随访两年一直闭经。
另两例院外顺产后胎盘不下来院,阴道流血较多,b超提示胎盘大部分植入,急诊行介入治疗后血减少,于产后一周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子宫左后壁突起,呈紫蓝色,切开局部见胎盘组织侵入达子宫浆膜层,行胎盘组织病灶切除术,一例产后8个月恢复月经,另一例产后半年月经恢复。
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两例均有剖宫产史,一例因停经40+天在院外b超提示宫内早孕,行人流术,术中出血量多,无法控制转入。
入院后抗休克同时给予介入治疗后立即止血,复查阴超提示病灶不断长大,血b-hcg未下降,反而上升,行开腹手术妊娠病灶清除术,术中发现病灶直径6cm,穿透浆膜层,且子宫切口较高,位于子宫体下段。
一例院外行人流术出血多,给予对症治疗后血减少,一周后复查b超提示宫内有残留,清宫时候大出血,转入我院时血已止,住院期间因阴道大出血行介入治疗,术后血b-hcg明显下降,术后第5天后阴道大出血,急诊开腹手术治疗,术中见:子宫原切口处浆膜层呈紫蓝色,血管怒张,绒毛组织穿透子宫粘膜及肌层,行病灶清除术,术后顺利出院,随访一个月恢复月经。
1例iii期宫颈
癌患者因反复大出血就诊,为控制出血,给予动脉栓塞治疗,术后6小时又出现阴道大出血一次,给予局部压迫治疗后血减少。
2 结果
6例患者介入术后立即止血,血压回升,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3.1 介入栓塞治疗的原理: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准确显影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显示出血部位,同时栓塞出血动脉近侧和远侧支,阻断血流而迅速止血,出血常在1h内得到控制。
适应症:凡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妇产科出血患者均适合血管介入性治疗,当出现休克症状时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插管栓塞治疗,可以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而且创伤小,对于单纯性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后出血更能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切除子宫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3.2 介入栓塞治疗的缺陷:6例阴道大出血患者都行了介入栓塞治疗,但术后均不可避免采用了开腹手术。
尽管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及止血的准确性,已经广泛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尤其是对那些单纯子宫收缩乏力的患者疗效非常显著。
但在本文中3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合并了胎盘植入,由于介入治疗的干预控制了急性出血,为延迟手术时机争取保留子宫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因此介入治疗也为胎盘植入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由于动脉栓塞术无法直接去除病灶,不宜作为子宫切口妊娠、宫颈妊娠的常规治疗方法。
因此选择介入治疗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如临床症状,血b-hcg值的高低,局部病灶的大小及其生育要求非常关键。
本文中2例患者由于出现阴道大出血,为控制急性出血均行了介入治疗,而术后因血b-hcg下降不理想,病灶长大及反复阴道大出血再次开腹手术治疗,反而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
因此有的作者认为生命体征不平稳,阴道大量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或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妊娠时间长,妊娠组织体积大(平均直径>5cm),血b-hcg水平较高的患者保守性治疗容易失败,适宜直接采用动脉栓塞术同时结合诊刮术及局部或全身小剂量mtx治疗,避免药物治疗或保守性手术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同时应该去除病灶,是联合治疗宫颈妊娠及子宫切口妊娠较好的方案。
晚期宫颈癌患者局部肿瘤组织浸润,阴道、宫旁血供丰富,在介入术后其他通路血供的恢复仍然是再次出血的原因,因此应与患方充分沟通术后仍有大出血可能。
作者单位:621000 绵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