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ac Newton 牛顿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36
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堪称科学巨匠。
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
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校,1665年毕业,这时正赶上鼠疫,牛顿回家避疫两年,期间几乎考虑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用一个公式将宇宙中最大天体的运动和最小粒子的运动统一起来。
宇宙变得如此清晰:任何一个运动都不是无故发生,都是长长的一系列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状态、一个环节,是可以精确描述的。
人们打破几千年来神的意志统治世界的思想,开始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智慧所不能确切知道的。
相比于他的理论,牛顿更伟大的贡献是使人们从此开始相信科学。
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如此痴迷,以至于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别人的
敦促下才公诸于世的,对牛顿来说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资料简介牛顿,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牛顿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牛顿资料简介牛顿,全名艾萨克·牛顿,原名Isaac Newton,在十七世纪出生于英国,又于该世纪二十年代逝世于肯信顿这个小地方,逝世之时已有84岁高龄。
他儿时在当地有名的格兰萨姆中学,大学毕业于剑桥。
牛顿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智商,小时候因为一个苹果便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在物理学、天文学、科学、数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他信仰自然神论,晚年又研究神学,可惜无果而终。
光辉的一生中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基于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牛顿各种定律,与另外一位伟人共同发明了微积分。
此外在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牛顿简历中令人侧目的当属他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众多作品中有论文也有草稿。
他晚年有众多任职,也荣获众多殊荣,其中将牛顿比作现当代什么之父。
牛顿对世界的贡献不是牛顿简历简简单单就可以涵盖的,我们必将记功于他时长千秋万代。
牛顿的成就牛顿的成就几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物理界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纪元,所以牛顿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尽管他的性格不讨喜,但是牛顿的成就无人敢否认。
英国的女王都亲自授予他爵位,长年代理英国皇家学院院长。
所以牛顿作为一个科学家,日子过得是不错。
牛顿的成就咱们细细说来,在力学方面,牛顿发现的力学定律完全适用于所有力学现象,牛顿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牛顿力学;还有著名的万有引力,就是那颗苹果掉到他头上而产生的学说,几乎解释了整个宇宙;在光学方面,牛顿的成就在那个简单易操作的三棱镜实验,直接解释了白光其实是彩虹色,而牛顿从现象看到本质,创立了微粒说;在数学方面,牛顿建立二项式定理,从而创造了微积分学说,如今微积分成了大学的一门课程;最后,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利用行星定律解释潮汐现象。
牛顿详细介绍牛顿(Isaac Newton)是17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贡献被公认为是革命性的。
他的研究和发现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特别是在运动力学和万有引力方面。
牛顿在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再婚,牛顿被送到外祖父母那里抚养。
他在学校表现出色,展现了对科学和数学的天赋。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开始了他的科学之旅。
在牛顿的大学时代,他开始对光学感兴趣。
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光的行为。
1666年,他发现了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这一发现被称为色散现象,并成为后来光的波动理论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光学,牛顿还对力学和数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1666年,他开始思考万有引力的问题。
根据传说,当时牛顿正在伦敦郊外的一个果园里散步时,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一幕启发了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朝着地面掉落,而不是向上飞去。
最终,他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这是物理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详细介绍了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被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则解释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提供了解释行星运动和天体力学的理论。
除了物理学,牛顿还对数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发明了微积分学,建立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他的微积分理论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牛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数学家。
他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职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
他的研究和教育成果影响深远,对整个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牛顿在1727年去世,享年84岁。
他的遗产对科学界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他的发现和理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顿的⽣平简介在数学领域,阿基⽶德、⽜顿和⾼斯并称为数学三杰。
其中阿基⽶德被称为数学之神,⾼斯是数学王⼦,⽽⽜顿则是经典⼒学之⽗。
⽜顿⼀⽣的成就可谓是⼀个开挂的⼈⽣。
下来我们先简单了解下⽜顿这⼀⽣。
⽜顿的照⽚中⽂名艾萨克·⽜顿出⽣地英国 林肯郡伍尔索普村 逝世地英国伦敦肯⾟顿 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外⽂名Isaac Newton 出⽣⽇期1643年1⽉4⽇ 逝世⽇期1727年3⽉31⽇信仰⾃然神论国 籍英国⾎型及星座O 型摩羯座智商290成就、荣誉万有引⼒定律、⽜顿运动定律、微积分⽣平介绍⽜顿的⽣平简介家庭状况⽗亲:⽣⽗伊萨克,养⽗巴顿母亲:汉娜·艾斯库⼉⼥:终⾝未婚朋友:没有朋友师傅:巴罗1642年12⽉25⽇诞⽣于英国林肯郡的⼀个⼩镇马乌尔斯索普的⼀个农民家庭,⽜顿家境贫寒,⽗亲是个⼩农场主,在⽜顿出⽣以前三个⽉就已经去世,那时他的⽣⾝⽗母结婚才半年多。
⽜顿3岁时母亲改嫁给⼀位牧师,是外祖母把他抚养⼤。
12岁他的继⽗⼜去世,他回到了母亲⾝边,发现⾃⼰多了三个同母异⽗的弟妹。
⽜顿的⼩学教育,主要是在外祖母家完成的。
1、⼒学成就第⼀定律任何⼀个物体在不受任何外⼒或受到的⼒平衡时(Fnet=0),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状态,直到有作⽤在它上⾯的外⼒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
第⼆定律①⽜顿第⼆定律是⼒的瞬时作⽤规律。
⼒和加速度同时产⽣、同时变化、同时消逝。
②F=ma 是⼀个⽮量⽅程,应⽤时应规定正⽅向,凡与正⽅向相同的⼒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般常取加速度的⽅向为正⽅向。
③根据⼒的独⽴作⽤原理,⽤⽜顿第⼆定律处理物体在⼀个平⾯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向上分别应⽤⽜顿第⼆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 ,Fy=may 列⽅程。
第三定律表达式 F=-F' (F 表⽰作⽤⼒,F'表⽰反作⽤⼒,负号表⽰反作⽤⼒F'与作⽤⼒F 的⽅向相反)万有引⼒⽜顿是万有引⼒定律的发现者,并且在开普勒⾏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的研究成果上,他⽤数学⽅法导出了万有引⼒定律。
人物小传-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727年)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创始人之一,并在数学、物理、天文、光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1643年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位农民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
由于家庭贫困,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困境重重,但他依然努力学习并关注着自然世界的奥秘。
1665年牛顿收到了一次伟大的启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和微积分学的基础原理。
牛顿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并在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
他还通过研究光学,发现了光的成分和色彩,为光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时代。
牛顿还在数学、光学、机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669年,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并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导师。
晚年时,牛顿在英国国会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议员,他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虽然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生活也有着许多阴影。
他有时表现得孤僻和情绪波动,以及对其他的竞争对手表现出了不信任和敌对。
晚年时,他也因过度工作而患上了许多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
牛顿以其对现代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天才思维和发现力以及对自然世界的清晰观察和理解被普遍赞誉和敬仰。
牛顿的学术和思想遗产继续影响着今天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并成为人们才能探索自然世界的灵感和鼓舞。
数学家牛顿简介牛顿(Isacc Newton,1642—1727)是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偏僻农村——伍尔索朴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前2个月,牛顿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的父亲名叫伊萨克,可他的母亲仍把儿子的名字叫做伊萨克,牛顿出生时才3磅,接生婆甚至没料到他能活下来,更没有料到他竟活到85岁高龄,而且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牛顿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名叫巴顿的牧师,从此牛顿就由外祖母抚养。
到了学龄期,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中学,寄宿在一家药铺里。
在学校里,他读书成绩开始并不突出。
他沉思默想,喜欢动手制作小玩具。
例如读小学时,就制成了令人惊讶的精巧的小水车,在读中学时,自制了一个小水钟。
黎明,水会自动滴到他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巴顿病故,母亲领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回到了家。
母亲希望牛顿放牧耕种,14岁的牛顿就辍学在家。
牛顿充满理想,虽停学在家,还是一心想着各种学习问题。
他在自家石墙上雕刻了一个太阳钟,争分夺秒地学习,母亲要他放牧,他牵马上山,边走边想着天上的太阳,待走到山顶想骑马,可是马跑得不见了,自己手里只剩下一条缰绳。
叫他放羊,他独自在树下看书,以致羊群走散,糟塌了庄稼。
舅父叫佣人陪他一道上市场熟悉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可是牛顿却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风速,浑身湿透。
母亲简直惊呆了,怕他发疯,只好让他回到中学读书。
牛顿如痴似疯地学习,一生闹了许多笑话。
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待他揭开锅子想吃蛋时,锅子里竟是一块怀表,还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吃饭,菜已摆在桌上,可是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独自进了内室,很久还不出来。
朋友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吃了,骨头留在盘里,不告而别。
隔一会儿,牛顿走了出来,看到盘子里的骨头,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传说牛顿在其重要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的一天,强迫自己到剑桥大学附近的一个幽静的旅馆里去休息一下,但他怎么也静不下来。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伊萨克·牛顿在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即Array 1642年的12月25日出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沃尔索普小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出生时尚不足月,因此刚出生时的牛顿显得非常瘦弱,以至于他母亲形容“甚至可以放进一夸脱(约0.946升)的水壶里”.然而让他的家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度被他们担心会不久于人世的孩子,长大后身体非常健康,一直活到了85岁的高龄,而且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比较清贫,而且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就死于一场急性肺炎,这使得他的家庭更是贫困交加.在牛顿还不满两岁时,他的母亲哈娜就改嫁给邻村的一位牧师,并搬到了威瑟姆附近居住,从此牛顿只好跟随着外祖母一起生活.由于从来没有接受过父亲的教诲,又长年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幼时的牛顿显得胆小、腼腆而又极为孤僻,而且长大后牛顿的性格仍然内向而敏感,难于与人相处.在小学读书时,牛顿的成绩并不突出,不过他常常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喜欢独自思考问题,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心得,亲手做出了一些灵巧实用的小装置.在牛顿12岁那年,他开始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就读,这时的他还显得资质平平,成绩一般,不过他仍继续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有一次,当牛顿将自己制作的小风车拿给同学们看时,遭到了一位优等生的侮辱和挑衅,这使得牛顿极为愤怒,并和那位优等生厮打起来,最终,牛顿将那个优等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牛顿开始发愤图强,用功读书,而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快就得到了提高,并成为了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年少的牛顿也逐渐开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就在此时,牛顿的继父也去世了,他的母亲只好带着与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了外祖母家.由于生活困难,迫于生计的母亲让牛顿辍学务农,于是牛顿只好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开始农作生活.不过牛顿对农作毫无兴趣,而是利用空闲时间继续自学.不久之后,由于舅父的劝说,再加上格兰瑟姆中学校长斯托克斯先生愿意在经济上给与帮助,使得牛顿得以重新回到格兰瑟姆中学继续学业.回到学校的牛顿非常高兴,他更加刻苦地学习,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高材生.在此期间,牛顿恰好寄宿在母亲的一位药剂师朋友的家中,这样的环境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化学实验,从而培养了他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并为他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1661年6月,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考入英国最古老和最有名望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在这所学院里,有一位被誉为“欧洲最优秀学者”的教授,他就是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教授.年轻的牛顿很快就得到了巴罗教授的赏识,并接受到巴罗的悉心指导与培养,他广泛阅读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还亲手做了很多实验,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1665年,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欧洲遭遇到瘟疫大流行,剑桥大学被迫关闭,牛顿再次回到了农村的家中.在此后近两年的时光中,闲居在家的牛顿对很多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并取得了诸多收获,这其中包括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一些成就,如微积分和二项式定理、光的色散以及万有引力定律问题等.这段时光可以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岁月,而长期以来被广为流传的那个“苹果落地”的传说,描述的也正是牛顿在这段时光中发生的故事.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并于翌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教授公开宣称牛顿的学识已经超过自己,并主动辞去了教授之职,这样,年仅27岁的牛顿开始担任剑桥大学的卢卡西安数学教授.在此后30年的时间里,牛顿一直在剑桥大学担任这一职务.在牛顿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对诸多研究领域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数学方面,牛顿首先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其后,他在继承前人们(其中包括他的老师巴罗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流数法”,也就是今天的微分学.在1669年至1676年间,牛顿完成了三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关于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立了微积分学.然而牛顿关于微积分学的论著没有及时发表,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其后也发表了自己在微积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至于由此在数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谁才是微积分学创立者的大争论,这一争论延续了多年,直至莱布尼茨去世方才逐渐停息.时至今日,微积分学普遍被认为是牛顿与莱布尼茨二人同时创建的,这一重大发现应同时归功于两人.而创建微积分学,可以视为牛顿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最卓越的成就.牛顿在力学方面进行了相当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吸收了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分析,指出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大小的量,从而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牛顿给出了力、质量和动量的明确定义,并将这些概念与伽利略所提出的加速度的概念联系起来,建立了动量变化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理论中有关力引起速度观点的彻底否定,它也是动力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牛顿进一步通过对碰撞问题的研究,分析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牛顿第三定律.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既有牛顿对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也有其本人的研究成果和创造性贡献,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三大定律构成了整个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直至三大定律的提出,经典力学体系才最终得以完成,随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实现了一次飞跃.在此后二百多年的时光中,牛顿三大定律一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物理学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进步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牛顿在力学领域取得的另一伟大成就是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牛顿以前,许多科学家都对行星的运动规律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建立了日心学说,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笛卡尔和布里阿德(Ismael Bulliadus,1605-1694)等人也均发表了相关著作.与牛顿同时代的惠更斯(Christian Haygens,1629-1695)在1673年提出了离心力公式,受此启发,胡克(Robert Hooke,1635-703)和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等人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所需遵循的平方反比定律.然而,胡克和哈雷等人没能对平方反比定律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早在1665年时,当时闲居家中的牛顿就对引力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其后,他进一步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创建的微积分法与牛顿三大定律,从动力学的角度对行星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仔细研究.1684年,应哈雷的请求,牛顿通过一篇论文(通常称这篇论文为《论运动》)明确论述了向心力定律,同时证明了受平方反比引力作用的物体应是按椭圆轨道运动.之后不久,牛顿又完成了《论物体在均匀介质中的运动》一文,在这篇论文中,牛顿证明了开普勒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并以向心力替代离心力,解释了运动物体偏离轨道的原因;同时,他最早提出了均匀实心球体对球外物体的引力与质量集中于球心处质点的引力相等的证明方法,由此将太阳、行星和地球等简化为质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的精度,也明确了引力的普遍性.牛顿还成功地将原来用于分析地球上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推广到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上,其结果得到了实验的验证,这就证明天上地下的物体都遵循同一规律的事实,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实现了统一,使人类首次实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大综合.牛顿将自己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1686年完成了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一书,该书于1687年出版,立即在科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本著作中,牛顿定义了力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如质量、动量、力和向心力等,还对牛顿三大定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原理》一书中,牛顿运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法,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书中还讨论了物体在有阻力的介质中的运动规律问题,以及抛体运动、岁差和潮汐现象等.此外,牛顿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的这种绝对时空观后来被很多人怀疑,并最终被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代替.《原理》一书的公开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开始确立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中物理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原理》是近代物理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为了纪念牛顿在力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国际制单位.然而牛顿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谦虚地表示,“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除了在力学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外,牛顿在光学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对色散现象的发现和对颜色理论的研究.1664年,牛顿就开始了对光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光通过三棱镜时会产生色散现象,白光实际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所组成的,而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本领,应用这种发现他成功解释了彩虹的成因.利用对色散的认识,牛顿亲自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反射式望远镜,因该项发明他被提名为伦敦皇家学会的候补会员,并随即于1672年成为正式会员,而反射望远镜的设计,直至今天仍被用于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1675年,牛顿观察到一种干涉图样,该种图样此后被命名为“牛顿环”.牛顿还对光的本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即认为光是由许多微粒所组成的,并以此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光的本性.此外,牛顿还制作了多种光学仪器,如牛顿色盘等.1704年,牛顿的重要著作《光学》一书出版,这本书中记载了他在光学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对光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同时还提出了31个相关问题.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爱因斯坦对该书也做出了高度评价.随着他在科学领域的声誉不断提高,牛顿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1689年,他以剑桥大学代表的身份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1696年,牛顿接受推荐担任皇家造币厂督办,其后又于1699年被任命为造币厂厂长,并在同年当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此后,牛顿在铸造货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已无法继续承担剑桥大学的教授职务,因此他于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的教授职务,退出了三一学院.1703年,牛顿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长,直至他逝世前,都一直担任该职.1705年,牛顿被英国女皇授予了爵士封号.在他一生的后三十年中,牛顿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反而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认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的,而这种第一推动力则来自于上帝.晚年的牛顿虔诚地信仰上帝,编写了大量神学方面的著作,他对神学的钻研近乎于狂热.牛顿终生未婚,晚年的他一直是由侄女照顾.在他病重期间,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世人如何看我,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加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更加漂亮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伦敦附近的肯辛顿病逝,享年85岁.他逝世后,以对国家有功的伟人身份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国家公墓内,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之光”.。
艾萨克·牛顿——近代物理学之父艾萨克·牛顿介绍中文名:艾萨克·牛顿外文名:Isaac Newton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出生日期:1643年1月4日逝世日期:1727年3月31日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毕业院校:格兰瑟姆中学、剑桥大学信仰:自然神论主要成就: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微积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和光的色散原理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代表作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逝世地:英国伦敦肯辛顿研究领域: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科学等所获荣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晚年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督办智商:290少年时代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伍尔索普村的伍尔索普(Woolsthorpe)庄园。
在牛顿出生之时,英格兰并没有采用教皇的最新历法,因此他的生日被记载为1642年的圣诞节。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同样名为艾萨克的父亲才刚去世。
由于早产的缘故,新生的牛顿十分瘦小;据传闻,他的母亲汉娜·艾斯库(Hannah Ayscough)曾说过,牛顿刚出生时小得可以把他装进一夸脱的马克杯中。
当牛顿3岁时,他的母亲改嫁并住进了新丈夫巴纳巴斯·史密斯(Barnabus Smith)牧师的家,而把牛顿托付给了他的外祖母玛杰里·艾斯库(Margery Ayscough)。
年幼的牛顿不喜欢他的继父,并因母亲改嫁的事而对母亲持有一些敌意,牛顿甚至曾经写下:“威胁我的继父与生母,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齐烧掉。
”1648年,牛顿被送去读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
(Sir Isaac Newton,1643
年1月4日-1727年3月31
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
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
家和炼金术士。
被称为百科全
书式“全才。
一、牛顿力学
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二、反射望远镜
在光学方面,牛顿曾致力于色的现
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1666年他用三
棱镜分析日光,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
的光构成的,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
发展出了颜色理论,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三、在数学方面
牛顿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四、三个苹果改变世界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
虽然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只是作者托尔斯泰编撰的。
但是这鼓励了很多很多的后人追随科学。
五、沙滩上的小孩
牛顿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道:“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
名人艾萨克·牛顿人物资料介绍简短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萨克·牛顿人物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艾萨克·牛顿人物简介艾萨克·牛顿爵士PRS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语发音)[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那是在1665年,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结果阳光被分解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它证明普通的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牛顿还用一个凸透镜把七色光合成了白光,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牛顿还进一步测定了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从而发现了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是按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加大,物质的色彩是由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物体上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
牛顿立即把上述发现用到制造望远镜上,一举制成了不带颜色的折射望远镜,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伊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格里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
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
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
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牛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
牛顿生平简介牛顿(Newton Isaac,1642—1727)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牛顿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且还是一个遗腹子,小时智力一般,对读书无兴趣。
后来他发奋读书,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2岁(1664年)获得学士学位。
1665年,伦敦地区流行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
牛顿回到出生地,在乡村幽居的两年中(1665—1666),终日思考各种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他平生三大发明: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光谱分析都萌发于此地,时年23岁。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69年获得“路卡斯教授”的职位(时年27岁)。
牛顿对数学的贡献最突出的有三项:流数术(微积分)、二项式定理与广义算术(代数学)。
单就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就与古希腊的数学之神阿基米德、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齐名,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
牛顿生平对科学有四大贡献:创建微积分,为近代数学奠定基础;奇迹般地做了光谱分析,打开了通向近代光学的大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孕育了近代天文学;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创立了牛顿经典力学。
由于牛顿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高度崇敬。
莱布尼兹说:“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年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一半。
”汤姆森(Thomson)说:“牛顿的发现对英国及人类的贡献超过所有英国国王。
”牛顿被后人誉为“一个为人类增添光辉的人”。
牛顿墓碑上的碑铭最后一句是“他是人类真正的骄傲”。
牛顿终生未娶,全身心献身于科学事业。
牛顿知识雄厚,思路宽阔,勤于思考。
他曾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不过对于一件事情,总是花很长时间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
牛顿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但他自己却很谦虚,临终时留下这样一段遗言:“我不知道,世人会怎样看我,不过,我自己觉得,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拣起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会儿找到个美丽的贝壳;而在我面前,真理的大海还完全没有发现。
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1.4--1727.3.20)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继承了开卜勒和伽利略对天上和地上的运动成果,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演算,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条物理学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理了动力学整个体系,创立了反映宏观低速运动的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于1927年在纪念牛顿逝世200周年时曾赞扬牛顿说“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歌颂他、赞美他,其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样。
牛顿创立了力学,被称为“力学之父”。
是世界史上对人类文明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牛顿从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习非常勤奋。
但他从不死读书,喜欢通过实验来取得真知,并亲自动手设计和制作了许多机械装置和用品,这使他打下了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虽然牛顿是天才,智力水平很高,但他的天才还来源于他的勤奋。
他在研究中十分投入,而且常常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
这些都培养和锻炼了牛顿的科学精神,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还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关。
欧洲经过16世纪百余年的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到17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
生产实践为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和17世纪中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英国科学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的改变,使得对力学的研究摆脱了不必要的束缚,催生了经典力学体系。
个人因素,前人经验,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生产实践的发展,构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条件和基础。
经典力学把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牛顿把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并对学科发展的进程以及后代科学家们的遮蔽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牛顿的简历牛顿的简历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牛顿(Isaac Newton)可以说是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1643年1月4日,死于1727年3月31日,享年84岁,其整个的学术生涯都在英国,他的学术成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里介绍一下他的履历: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当时他仅18岁,但却是剑桥大学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他在学习期间发现了自己对数学和物理的独特兴趣,他开始深入研究算术、代数、几何和物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1665年,牛顿攻读了梵文和希腊语,并在1667年获得学士学位。
他还在同一年写了《几何原本》,提出了“连续性”、“可加性”和“可乘性”等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了几何中,形成了今天的几何学。
1669年,牛顿被任命为剑桥大学教授,同年他遇到了以色列·爱迪生,并与他一起研究光学。
在1671年,他发表了《论光的色彩》,提出了“光有红绿蓝三原色”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牛顿光谱”。
1685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这一定律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被誉为物理学上的重要突破,它也使牛顿成为物理学界的第一人,并得以后来被誉为“万有引力之父”。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算术原理》,其中他提出了牛顿-莱布尼兹方程,这一方程被誉为“物理学神童”,是物理学上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1696年,牛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任总秘书,他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自己的许多论文,并在1703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二版。
1705年,牛顿成为剑桥大学的校长,同年他被授予英国陛下的科学勋章,成为英国科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1714年,牛顿被任命为英国国家科学院的首任主席,他在任期间为英国科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帮助改善了国家科学院的教育体系,并发掘新的科学家。
1719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版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在1720年出版了《论太阳系的形成》,这一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也成为了英国最有名的天文学家。
牛顿的介绍
艾伦牛顿(IsaacNewton),1643年1月4日生于英国牛津郡的韦斯特伯里,1727年3月31日去世,他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数学成就及物理学研究,对后世科学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物体运动领域的祖师”,俨然是物理史上神一般的存在。
艾伦牛顿出生在贫穷家庭,父亲是农民,去世时他还只有三岁,丧父母后,他送到叔叔家里生活,从小喜欢读书,善于思考问题。
1661年,牛顿考入剑桥大学念书,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期间,他研究了地质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而他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最大进步,是研究几何学之类的抽象课题,以及应用方法。
在1669年,艾伦牛顿担任剑桥大学数学讲师,一直担任到1696年,并在此期间继续进行研究,在研究期间,他提出了很多原始的研究成果,他的论文《几何原本》(1671)中,他简单清晰地说明了几何学的基本规律,这一作品令他被国际上公认为最有天赋的数学家之一。
1687年,他出版了关于力学的著作《牛顿第一定律》,并确立了“质量、重力、运动学”的牛顿第三定律,即物体经受到外力作用或能量转换时,有加速、减速、停止等状态变化,这一定律对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有深刻影响,而牛顿也成为第三定律研究的先驱,从而把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牛顿还著有一本发现了光的光学著作《色谱》(Opticks),
该书中提出了许多物理原理,比如色散、高光散射和干涉等原理,使他成为光学领域的杰出学者,这本书对后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至此,牛顿的科学理论已遍及多个科学领域,他的科学理论使人们开始思考自然界是如何运作的,也使人们开始理解自然,牛顿是英国科学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理论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牛顿生平简介牛顿(Newton Isaac,1642—1727)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牛顿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且还是一个遗腹子,小时智力一般,对读书无兴趣。
后来他发奋读书,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2岁(1664年)获得学士学位。
1665年,伦敦地区流行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
牛顿回到出生地,在乡村幽居的两年中(1665—1666),终日思考各种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他平生三大发明: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光谱分析都萌发于此地,时年23岁。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69年获得“路卡斯教授”的职位(时年27岁)。
牛顿对数学的贡献最突出的有三项:流数术(微积分)、二项式定理与广义算术(代数学)。
单就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就与古希腊的数学之神阿基米德、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齐名,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
牛顿生平对科学有四大贡献:创建微积分,为近代数学奠定基础;奇迹般地做了光谱分析,打开了通向近代光学的大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孕育了近代天文学;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创立了牛顿经典力学。
由于牛顿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高度崇敬。
莱布尼兹说:“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年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一半。
”汤姆森(Thomson)说:“牛顿的发现对英国及人类的贡献超过所有英国国王。
”牛顿被后人誉为“一个为人类增添光辉的人”。
牛顿墓碑上的碑铭最后一句是“他是人类真正的骄傲”。
牛顿终生未娶,全身心献身于科学事业。
牛顿知识雄厚,思路宽阔,勤于思考。
他曾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不过对于一件事情,总是花很长时间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
牛顿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但他自己却很谦虚,临终时留下这样一段遗言:“我不知道,世人会怎样看我,不过,我自己觉得,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拣起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会儿找到个美丽的贝壳;而在我面前,真理的大海还完全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