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资料说课稿(名校内部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梯形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认识梯形,自主发现其特征。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在比一比、说一说初步感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梯形的一些特征;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为什么拦河大坝和水渠要做成梯形状?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梯形的特征。最后通过量一量、折一折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PPT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四、学习过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将本节课分为四大教学环节:“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练习巩固,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梯形”: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水渠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梯形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直观认识了梯形后,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第二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梯形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学生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设计本环节主要目的是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