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6
使鹿鄂温克人: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作者:王伟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0年第12期使鹿鄂温克族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使鹿鄂温克人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雅库特”,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据有关民间传说的推演,使鹿鄂温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鹿鄂温克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的驯鹿文化,在寒温带地区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且涵盖生产关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步入现代生活使鹿鄂温克人世代生存于大兴安岭,那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使鹿鄂温克人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结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猎生产,逐渐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使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过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令使鹿鄂温克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狩猎生产活动不能持续。
2001年,根河市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迁到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使鹿鄂温克人结束了数千年来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没有一个人比年近百岁的玛利亚·索更了解鄂温克族的使鹿部落。
她是使鹿部落的酋长,也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被族人看作是“活着的图腾”。
“鄂温克族是非常看重驯鹿的,有了驯鹿,才能过得踏实。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鄂温克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们居住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
鄂温克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非常尊重自然,许多传统的神话故事都与大自然有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与驯鹿密不可分。
驯鹿是其主要的动力来源,也是其重要的财富。
鄂温克族传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驯鹿神——“图列普”。
图列普是鄂温克人不可或缺的守护神,他可以帮助鄂温克人发现并捕捉驯鹿。
传说,鄂温克族祖先远古时期,曾与驯鹿一起生活在北极。
那时候,驯鹿是野生的,强壮而凶猛,鄂温克人需要利用图列普的力量来驯服它们,才能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据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鄂温克人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盒子,这个木盒子放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其中还有一杯特别饮料。
鄂温克人非常好奇地品尝这杯饮料,他们发现这杯饮料非常美味,而且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和智慧。
鄂温克人开始对这个神秘的木盒子产生了依赖感,他们每次出发打猎之前,都要祈求神明给他们带来这个木盒子。
一天晚上,图列普出现在了一个鄂温克人的梦中。
他告诉这个人说,这个木盒子是一只驯鹿留下的宝藏,驯鹿们希望自己的天敌——鄂温克人可以善待他们,而不是无休止地捕杀他们。
图列普告诉这个人,如果鄂温克人能够遵守这个建议并且善待驯鹿,那么他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这个传说在鄂温克族中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鄂温克人通过这个故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动物,感恩他们的恩赐,自然会回报鄂温克人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总之,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鄂温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以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为背景,以其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从而深入探讨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并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鄂温克族,工艺美术,驯鹿文化,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一、研究背景鄂温克族是中国土著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等地。
作为一支传统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生活和文化多与驯鹿联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驯鹿民族”,而他们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含有丰富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元素。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作为鄂温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因此,通过研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鄂温克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了解其在驯鹿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1.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概述2.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3.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文化背景4.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制作工艺5.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艺术特色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实物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行实地考察和实物研究,以深入探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影响和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作者:宋志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在我国北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他们常年居住在林海雪原深处,靠打猎和放养驯鹿生活,原始社会民族公社的种种迹象和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在他们中间部分地保存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亚洲至今唯一使用驯鹿和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创造的森林狩猎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遗存,在世界上已经很难看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正因其原始而神秘,而独特、而备受关注。
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雅库特”人就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
被称为使鹿部的鄂温克人,历史以来一直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个民族自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已经是以狩猎卫生,因此可以说,这个民族的狩猎历史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即便是迁居到大兴安岭西北地区之后,狩猎历史也至少有一个半世纪了。
雅库特人在狩猎的过程中会带着驯鹿一起捕捉猎物,并且由最初的游猎逐渐演变为定居狩猎,之后又慢慢放下猎枪停止捕猎,开始以驯鹿为生,直到今天,雅库特人已经彻底停止打猎,而是开始了现代生存方式,开展旅游业、加工业或商业等行业生产,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鄂温克猎民是驯鹿的唯一饲养者,十七世纪前就已开始饲养驯鹿,驯鹿的造型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鄂温克语称:“鄂伦”俗名“四不象”。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雄雌均生茸角,又叫“角鹿”。
提起“四不象”,人们自然想到《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它就是今天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的化身。
驯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神兽”的美称。
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因为引来驯鹿开道,才越过了“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得以进入大兴安岭腹地。
第25卷第6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6 V ol.25 201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University Published in December.2017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斯格尔(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海淀区 100081)摘 要:生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现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将驯鹿文化传承延续至今的民族。
饲养驯鹿不仅仅是他们发展经济与取得物质收入的手段,在驯鹿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驯鹿文化,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
在2003年实现生态移民后,为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敖鲁古雅鄂温克乡通过对传统驯鹿饲养与驯鹿文化的延伸,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在旅游业的开发和带动下,敖鲁古雅乡驯鹿业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
旅游业不单促进了敖鲁古雅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当地驯鹿文化的延续与保存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传统的发明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7)06-0030-04 一、传统的驯鹿业与驯鹿文化(一)驯鹿业的产生 驯鹿,又名角鹿,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
目前,世界驯鹿可分为11个亚种,现存9个亚种。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所饲养的驯鹿属于西伯利亚森林驯鹿亚种。
[1] 最初,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的猎物,是鄂温克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被用来充当食物以及制作衣物的材料。
随着狩猎生产的发展,鄂温克人的猎产品有了剩余,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将猎物进行储存,或将打到的驯鹿幼崽作为食物储备,驯养成为家畜。
驯鹿业的产生,改变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敖鲁古雅鄂温克传统的驯鹿文化也在驯鹿业的发展中孕育而成。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与驯鹿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为了饲养驯鹿,他们选择随驯鹿而居,生活在深山中,而因为一直在深山中生活,使得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至今。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1.驯鹿的生活环境2.驯鹿的饲养与繁殖3.驯鹿与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4.驯鹿在鄂温克族文化中的地位5.驯鹿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正文:《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驯鹿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揭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驯鹿,又称驯鹿,是鄂温克族人民世代饲养的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额尔古纳市,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
驯鹿喜欢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驯鹿与鄂温克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度过漫长的冬季。
驯鹿的饲养与繁殖对于鄂温克族人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们在春季时要为驯鹿找到合适的繁殖地,保证驯鹿种群的繁衍。
夏季时,鄂温克族人民要将驯鹿赶到高山草甸,让它们吃上新鲜的草料。
在秋季,驯鹿要为度过漫长的冬季储备能量,鄂温克族人民要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食物。
驯鹿在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族人民以狩猎和畜牧为生,驯鹿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鄂温克族人民在狩猎时,通常会乘坐驯鹿拉的雪橇,以便在雪地上快速行进。
此外,驯鹿的皮毛也是鄂温克族人民制作衣物的重要材料。
在鄂温克族文化中,驯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鄂温克族人民将驯鹿视为生活中的伙伴,对他们充满敬意。
在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中,驯鹿是他们的祖先化身,因此,鄂温克族人民常常将驯鹿与自己的祖先相提并论。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驯鹿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
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和狩猎活动等因素,使得驯鹿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为了保护驯鹿,鄂温克族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少狩猎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摘要:一、了解驯鹿的基本信息二、驯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重要地位三、驯鹿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四、驯鹿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五、总结:驯鹿在小说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正文: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中,驯鹿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驯鹿成为了这部作品中的一位主角,它们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描绘驯鹿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北方世界。
驯鹿,又称驯鹿羚羊,是一种生活在寒带森林和苔原地区的哺乳动物。
它们的体型较小,善于奔跑,拥有独特的茸角,是北极圈内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在小说中,驯鹿作为鄂温克族人的重要生活来源,承载着族群的生存希望。
正是因为驯鹿的存在,鄂温克人才能够在严寒的北极圈内繁衍生息。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驯鹿不仅仅是鄂温克人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通过对驯鹿的描绘,展示了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驯鹿的陪伴下,鄂温克人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使得驯鹿成为了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此外,驯鹿在小说中还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的意义。
鄂温克族人在驯鹿身上寄托了祖先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与驯鹿的共生关系,他们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驯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驯鹿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象征。
在这部小说中,驯鹿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北方世界。
通过对驯鹿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将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精神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现实生活中,驯鹿同样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是北极圈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