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8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
他以其才智和忠诚于国家而闻名于世。
他的家书是他给子孙后代的信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首先,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忠诚于国家和责任感。
他教导子孙要时刻怀念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并敦促他们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他认为个人的成功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只有国家稳定才能有个人的幸福。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使命和责任,鼓励子孙要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子孙们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还涉及到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
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并为人父母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素质。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书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他通过家书向子孙后代传递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教导他们如何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这些家书不仅对曾国藩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人生重要节点及国内外大事(根据资料梳理)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年、羊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曾国藩出生。
——林则徐考中进士。
——3月25日,发现大慧星——7月5日位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宣布独立。
1815年(嘉庆二十年)——曾国藩5岁,在家发蒙读书——12月30日,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1731—1815逝世——2月26,拿破仑·波拿巴逃出流放的地中海小岛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建立君立宪制,但只是“百日王朝”, 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被英国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曾国藩6岁,入家塾“利见斋”读书。
——清廷责令英使回国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初八日,因英使拒绝行三跪九叩礼,嘉庆帝颁布谕旨,责令英使回国。
1826年(道光六年)——曾国藩16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贺长龄、魏源等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内容包括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类,皆为经世致用文章,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史料。
——世界第一台相机诞生。
——曾国藩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次年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普被立为法国国王,建立七月王朝。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到达广州,是第一个到中国来的美国新教传教士。
1833年(道光十三年)——曾国藩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6月,德籍传教士郭士立(又译郭实腊)在广州创办汉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中文杂志。
——林则徐奏请改革币制,清廷部分地接受了林的建议。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36名举人。
——4月22日,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正式停止。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25岁,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
关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毁誉参半的领袖!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尊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泰西;力主富国强兵,向称洋务运动先驱;他义理考据,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杀人如麻,"刽子手"、"曾剃头",生前令人闻名丧胆;他割地求和,"大汉奸"、"卖国贼",身后骂声仍不绝。
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而《曾文正公全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大致有三个阶段性特点:(一)京官得意时期的特点:首先是亲情浓郁,琐细录切。
游子离乡,家山万里,白云亲舍,最是仕宦难耐之事。
其次是神采飞扬,志趣高昂。
稍后,曾国藩便在家书中改谈诗文之道,也不免好为人师之。
第三是报喜慰亲,宦情蓬勃。
升官以后家书,多谈部中公事,而对家中琐事之问讯,进德修业之说教,则大为减少了。
(二)南北征战时期的特点:一是危急之时,不避生死,而得失之际,则计之过熟。
二是责弟严切,而教子温婉。
一般说来,为父训子,类多威严,而为兄诱弟,类多平和,但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严厉的兄长,而找不到一个威严的父亲形象。
(三)暮年羁绊官场时期的特点:一是他饱谙宦味,意绪萧索,对得失浮沉日渐漠然;二是注重亲情,追求平,对子侄之身体学业,甚为关切,似乎他此时最大的奢望只是保全门户、消灾祛祸。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此书收集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按年代顺序并合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国兴,号岱岳。
他是清末的有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家训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国藩注重家庭教育,他的家训经典被广泛流传,对于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训以格训为主,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以培养德才兼备、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为目标。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要点:1. 修身正心: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无私无我、忠诚正直的品德。
修身正心: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无私无我、忠诚正直的品德。
2. 持家有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德治从家庭做起。
要注重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持家有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德治从家庭做起。
要注重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3. 兴学育人:教育是传承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国藩强调勤学苦读、明理识理,倡导实际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的应用。
兴学育人:教育是传承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国藩强调勤学苦读、明理识理,倡导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应用。
4. 治家有方: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曾国藩主张合理安排时间、严守纪律,注重细节管理和对问题的及时处理。
治家有方: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曾国藩主张合理安排时间、严守纪律,注重细节管理和对问题的及时处理。
5. 为政育民:作为一位政治家,曾国藩注重政治伦理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他强调廉洁奉公、负责任的政治行为,以自己的榜样来感染和引导人民。
为政育民:作为一位政治家,曾国藩注重政治伦理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他强调廉洁奉公、负责任的政治行为,以自己的榜样来感染和引导人民。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概括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理念,充满智慧和教育意义。
这些格训不仅是曾国藩自身实践的总结,更是他对后人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和践行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我们可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并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共同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
曾国藩家书翻译摘要本文将对曾国藩家书进行翻译,意在传达曾国藩的家书思想,并让读者了解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翻译曾国藩家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对子女的期望。
导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樊梨花。
他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子女的信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教育、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他为子女撰写了一系列家书,以传授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这些家书充满智慧和温暖,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诲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选取曾国藩家书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力图传达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期望和他的家庭教育理念。
正文第一封家书:“为人子孝悌的重要性”亲爱的儿子(或女儿):你们是我的宝贝,也是祖国的未来。
作为父亲,我希望你们能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你们要具备为人子孝悌的美德。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是你们作为个体的基础。
孝顺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奉承和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
你们要尽快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为父母分担一部分负担。
同时,你们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教导,并将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兄弟姐妹,你们也要互相关心和支持。
要学会团结合作,不要嫉妒和争斗,要懂得包容和宽容。
我希望你们能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愿你们健康快乐、顺利成长,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付出!父爱如山,曾国藩第二封家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亲爱的子女们:人生就像一座山峰,需要不断攀登。
只有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成长为强大和成熟的个体。
在面对困难时,你们要保持精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有真诚地对待问题,并付诸行动,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同时,你们也要牢记,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境,要放眼未来,思考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
历史手抄报资料: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1811-1872年),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曾国藩家书(二则)一、课时安排:2节课二、教学目标: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2、了解曾国藩及《曾国藩家书》的一些情况;3、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内容:曾国藩家书(二则)曾国藩一、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曾国藩挺经全文翻译展开全文【挺经曾国藩-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
道光进士。
为抗拒太平天国革命,练湘军。
任两任总督、钦差大臣。
赠太溥,谥文正。
晚清政治家、文学家。
能诗文,其古文继桐城之后,加以扩展,溯源经史,奇偶互用,别衍为湘乡派。
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并以“经济”来充实,讲求经世济时之道。
“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重视字句声色的修辞技巧,主张以一定骈体的“华丽文采”来矫正桐城派古文语弱的弊病,文学史上有称他为桐城派“中兴明主”的说法。
论诗受宋诗派影响,推崇杜甫,标榜黄庭坚,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对后来“同光体”诗派的产生影响较大。
编选有《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26卷,《曾文正公文集》等作品。
【内圣】内,心也;圣,异于常人也。
功修于内,怀日月之明,雷霆之奋,修身自强,名配尧禹也。
为体,为用,气之帅,行之范也。
内圣者恭形于内,敬主于中,坚挺拔俗,不卑之亢,为曾门《挺经》十八篇开山之作,念武功之隆,文德之盛也。
【“内圣”法(上篇)】【译文】细思古人修身功夫,其成效特别显著的大约有四方面: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恭谨慎,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敬慕热爱;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
慎独,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如此,内省而无愧,成以心泰。
主敬,就是说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专一,端恭不懈,所以说身体强健。
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有爱民惜物之怀,大公无私,所以人悦。
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无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感应万物,所以神钦。
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效验自然而至。
我虽然年纪衰迈,但还想讲求此修身之功夫,以求得万一之效。
【“内圣”法(中篇)】【译文】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所有的。
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聚得多了就会产生纵肆,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发生了。
君子在他单独一人之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禀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思想家曾国藩的简介资料曾国藩,他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近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的后代曾国藩的子孙后代有很多,他一共有三个儿子,依次叫曾纪第、曾纪泽和曾纪鸿,他的大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历史上对他几乎没有记载,他的二儿子是一个外交家,曾经和俄国人力争,还使沙俄交还了伊犁等地方。
他的三儿子是一个数学家,平时十分地刻苦,甚至勤劳过度而死。
曾国藩的女儿一共有五位,长女曾纪静不是很幸福,也没有孩子,因为忧郁得了疾病,和大女儿不同二女儿曾纪耀和家人相处很和睦,虽然也没有孩子但是过得很幸福。
曾国藩的三女儿叫曾纪琛,她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因为丈夫的脾气很火爆。
曾国藩另外两个女儿叫曾纪纯和曾纪芬,其中比较幸福的是曾纪芬,曾纪纯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命运比较凄凉。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大家好,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使我能够借广州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冬日中的南国。
我今天的讲题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说的是人生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没有人不希望通过一个好的人生,那么好的人生怎么界定?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有着大致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有一句歌词平平凡凡认认真真。
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
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中也有一些层面的区分,有小的成功也有大的成功,我今天说的这个曾国藩,是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方面的成功。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家或者是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说的具体一点,曾国藩在仕功建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我先将把人生的履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于曾国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会有这个人物出现,也会有一个介绍。
我今天的这个简单介绍,完全是根据史册,不是小说中人物的介绍。
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
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香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现在这个县已经被分为两个县了,划开,他是属于双峰县,他的家在双峰县也是很偏僻,是位于四个县的交界地方,我们中国的边区都是贫穷、偏僻、交通不方便,相对比较落后,这是我们中国边区的特点。
当时他家里有这样几个特色,一个是四代同堂,他出生的时候他曾祖父还在,一直到他五岁时曾祖父去世。
第二点,他家里三代同堂维持了很长时间,家里的实际当家人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一直到他的孙子正式做了吏部侍郎,才以78岁当时的高寿去世。
第三点,他们家是一个耕读之家,家里本业是种田,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三兄弟,父亲是老大,一辈子做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塾师,曾国藩的弟弟,老二也是以读书和种田双重身份度过一辈子,最小的一个弟弟刚刚成年就去世。
这是他上两代的情况。
曾国藩的兄弟姊妹很多,有五兄弟,四个姐妹,也就是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上面老大是一个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长子。
而他的叔叔却一个儿女都没有生,他有一个弟弟排行老六,也就是曾国发被过续给叔叔做儿子。
他家里女的都比男的大,而且大很多,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但是家里并没有娶小老婆的情况,大这么多也是很和谐的在一起生活。
另一个特点,他们家是真正世世代代以作田为生的,曾国藩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家里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人有过科举上的收获,完全是一个农民家庭,直到他的父亲才有了一个秀才,而这个秀才得之很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
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所以在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他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
他中了翰林,2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读两年书,可以在北京读也可以在家里读,曾国藩没有在北京读而是回到家里读,读了二年到30岁时才正式离开家乡走出湖南到了北京,通过翰林院的最后一次考试,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个翰林,也开始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
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什么意思呢?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
处级是七品官、七品县太爷,县长就是处级,他是从七品,比正七品矮一个级别。
他由这个很低的,可以说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
当年37岁做到从二品大员,在湖南一代是空前绝后,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因为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
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只有三个人。
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他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
二年前是副部级,具体了做副部长的资格,薪水和待遇都是副部长,但是没有一个空缺出来,二年后有了空缺正式做了副部长。
大家不要以为副部长也不是很高,今年在北京听我讲课,来了175个副部长级的,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他们说北京有五到七倍左右的部长级。
但是曾国藩时期不一样,当时中央只有六个部,北京六部口就是当年六部衙门的口子。
六个部每一个部是两个正部长四个副部长,也就是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为什么设两个部长呢?是为了照顾满人,有一个部长一定是满人,还有两个副部长也一定是满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留下三个缺,一个部长二个副部长,北京城里的副部长只有18个缺,可见不容易,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极大福了,大员已经是中央高级官员了,要从二品以上。
曾国藩在北京呆了七年,就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大员,九年之后正式做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长,非常不容易。
还不止这些,他42岁离开北京,这三年时间他六个部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哪一个部缺了部长,临时找不到就是他来兼,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等等他都当过。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
假设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变发生,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估计,他是晚清政坛上一颗新升的新星,不用十年十五年完全可以从尚书到大学士,这是毫无问题的。
他是怎样做官的,为什么官可以升的这么顺利这么快,他有一次一次性升了4级,这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
我曾经在评点家书中说到,做官一定要有这样的阶段,否则他按照级别去熬,九品十八级,熬到退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一个三品官、四品官。
如果你要在中年的时候,能够进入高位,以后能够从容的施展你的政治才干,必须有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官如果没有超级提拔的过程,也很难成就一个政治家。
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我不能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是说教给大家怎样做官,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今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他是真的有做官的诀窍。
从30岁到42岁,他在北京城里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将官做的可圈可点。
在42岁这一年,他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家奔丧,当时朝廷不管你做多大官,你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官要辞掉,朝廷的俸禄不能拿,要回家守三年。
我在评点家书里说到这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以孝道来平衡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都是批判很多、否定很多,比如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确实不合理,但是有另外的东西来平衡,使得这些东西能够和谐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平衡的机制,中国女性几千年都是受压制的阶段,何来一个民族的生机?如果女性就是受压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为母亲守三年,这就是一个平衡的机制。
曾国藩回到家里为母亲守丧,这时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出来,来到湖南,很快战火燃遍三湘四水,中央很短时间下了43道圣旨,在江南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曾国藩第一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这也不是随便任命的,曾国藩是当年43个团练大臣里最具备条件的人,一个他是中央暂时在地方为父母守丧的二品大员,在海内外很有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年龄也正当做一番事业的壮年,42岁,非常理想的一个团练大臣。
而且湖南历史上有办团练安定地方的沿革,湖南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白莲教动乱时期,湖南就是靠团练安定了地方,所以太平军打进湖南很快湖南各地就办起了团练。
曾国藩就从这里从一个文官转变成了一个在军营里,在戎马中办事的将军,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曾国藩将一支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同治三年将南京打下。
朝廷封他为一等侯爵,当时到曾国藩时,前面被封为侯的人只有四个人,曾国藩是第五个人,而这前面四个人全部是军人出身。
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往往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他是一等“毅勇”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做到了。
同治四年五月到同治五年十一月,曾国藩奉命与捻军作战,但是这个仗打的并不好,他辛辛苦苦布置的策略,在同治五年八月被冲破之后,宣布了他治捻无效,怀着愧疚的心情,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年底离开了军营,回到了两江总督任上。
军事首领的人生阶段就结束了,后来曾国藩做过保定直隶总督,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后来同治九年八月又发生了刺马案(?),曾国藩又奉命调到南京,再次担任两江总督。
同治十一年2月初4,也就是15年前同一天他父亲去世的一天,曾国藩因脑中风去世,发病到去世也就是45分钟。
他死后朝廷封他一个谥号文正,只要有翰林做过二品大员朝廷都会给号包含“文”字,然后再加一个字,这个字就看你在生表现业绩而定。
我们以中国主流文化来界定曾国藩人生的大成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华夏文化,要求人积极的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那么传统主流的文化对大成功也有一个表述语,那就是“内圣外王”,所谓的内圣也就是指心中充实着圣人的学悟和道德,或者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的修炼,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人品的不断圣化。
我们过去中国提倡圣人作为标准,他实际上是要求你不断的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其实是不可能做到圣人,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外王就是建立王者之业施王者之政。
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曾国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方,甚至提出了不为圣贤极为禽兽的极端口号,内圣他做到了,奉旨平定叛乱,将动乱14年社会重新纳入了封建社会的管理。
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展开,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很大的一个课题,在曾国藩日记里真实的记着当年因为长年战争的原因,公然有人肉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战争,所以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安定,是要结束这个战争,让人真正过上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来评价这个战争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曾国藩平定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业,左传中有说到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是获得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道行被获得赞美,他的文字有千语万言流传于世。
在中国世人的心中,一般都认为人格的修炼也就是圣化,他是与从政,也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很难完好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