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 格式:docx
- 大小:375.33 KB
- 文档页数:2
省长:朱小丹省会:广州市省政府办公厅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邮政编码:510031省政府网址: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592.7平方公里,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1公里,岛屿众多。
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
2122公里长的珠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地理和自然状况位置、范围和面积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
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广东省地处祖国南疆,北依南岭、东北为武夷山,南临南海,东面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全省陆地面积17.8万km2,海岸线3368.1km(不包括岛屿)为全国之冠,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由于濒临海洋、海岸线长,易遭西太平洋及南海台风袭击,台风以及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相当严重。
全省地势大体北高南低,但境内山川纵横交错,中等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变化复杂。
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因此整个地势向南向中倾斜,山地、丘陵约占62%,台地、平原约占38%。
主要山脉如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多为东北至西南的华夏式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
山脉走向与偏南暖湿气流成直交和斜交,气流遇阻抬升,迎风坡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大于背风坡;还有不少向南开口的喇叭口地形,南来的水汽进入容易辐合,使降雨量加大。
这就使降水、径流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少雨地区常易发生干旱,多雨地区又易发生洪涝,而江河下游三角洲和滨海平原既是洪涝频发地区,台风及风暴潮灾害也相当突出。
省内河流众多,全省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
众多河流中,主要河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非珠江水系的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等,流域面积在30000km2以上的有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
其中东江、北江、西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为构成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
珠江流域面积45.4万km2,在广东境内11.1万km2仅占全流域的24.5%,却占广东全省陆地面积的62.5%。
广东水资源量与国内其它省区相比较为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为全国均值的2.7倍;地表水资源量4380亿立方米(含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注入本省的客水)。
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哪里最缺水?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用水是十分方便的,只要打开水龙头,便会有干净的水流淌出来,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中国的水资源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吗?中国官方层面给出了答案——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不足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中国人口占比全球超过18%),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
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西藏、四川水资源最多,宁夏天津最少那么具体到全国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水资源总量情况又如何呢?按照国家水利部先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前三的,依次是西藏、四川、广西,均处于中国的西南方向。
而同期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末三位的,依次是宁夏、天津、北京。
不过由于天津和北京均为直辖市,在土地面积上明显少于一般省级行政区较多。
所以如果在排除直辖市的前提下,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最少的三个省份,则分别是宁夏、山西、河北,均为北方省份,尤其集中于华北地区。
中国多省份处于“极度缺水”区间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亚洲水塔”之称。
东莞市境内有一江两大河,即东江和石马河、寒溪水。
东江从桥头、企石流经石排到石龙,过境河长32公里,在石龙头分北干流与南支流。
北干流由石龙经石碣、中堂于麻涌大盛注入狮子洋,河长41公里;南支流由石龙经莞城、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河长42.7公里。
石马河发源于宝安大脑壳山,流经境内塘厦、樟木头、从桥头新开河注入东江、河长88公里,在境内76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市境内673平方公里,是全市雨量最多,径流最大的地区。
寒溪水发源于大屏嶂之观音山,流经黄江、常平、茶山,于峡口水闸注入东江南支流,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有170平方公里的积水区和洪泛区。
东江过境客水丰富,水源充足,是珠江在省内三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江河,目前我市工农业用水大部分依赖于东江过境客水,本地水资源65%受人为性污染,除水库水源和石马河水源部分尚末受污染外,寒溪水源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
2006年东莞市年降雨量雨量2305.7毫米,属丰水年。
本市年降雨量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36.2%。
水资源总量为30.1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增加45.4%,而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却比上年末减少0.21亿立方米。
本市总供水量21.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7.0%,主要供水量为16.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6.4%。
地下水开采量0.07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本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靠东江水源水,占本市取水量约90%。
受生活和工业的污染,市境内大部分河涌的水质不能供饮用。
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5.9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10.8%。
二、水资源公报2006年东莞市户籍人口168.31万人,比上年增2.66万人,常住人口674.88万人,比上年增18.81万人。
本市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624.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今年人均年综合用水量257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82.5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6.7立方米。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
简称粤。
北依南岭,与江西、湖南两省相连;南濒热带海洋,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东界福建省;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
全省陆地处于北纬20°19′~25°31′,东经109°45′~117°20′,北回归线横贯境内。
海岸线曲折,大陆海岸线长3368.1公里。
沿海有651个岛屿,岛屿岸线长1649.5公里(均未计香港、澳门)。
全省陆地部分东西长,南北窄,面积17.8159万平方公里。
沿海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浅滩南部,西至北部湾东部,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1990年人口6282.9236万(缺东沙群岛人口数)。
辖18地级市、1县级市、73县、3自治县及东沙群岛。
省会广州市。
自然条件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四季常花,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海面辽阔,山丘广布,土地类型复杂,多红壤和赤红壤。
地质与地貌:广东主要属华南褶皱系,仅东部潮汕平原属东南沿海褶皱系。
早古生代全省为海水所淹。
泥盆纪初受加里东运动影响,粤西云开大山隆起成陆。
经华力西运动,形成粤北乐昌、曲江一带砂砾岩山地和连江一带石灰岩山地。
燕山运动时广东省全部上升,并产生多次强烈断裂及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形成如粤北弧形山,粤东凤凰山、罗浮山,粤西云雾山等山地。
在隆起山地之间或边缘又产生了许多拗陷或断陷盆地。
经燕山运动,现代地貌轮廓基本奠定。
喜马拉雅运动在本省主要表现为断裂隆起和拗陷,产生强烈的侵蚀剥蚀和堆积作用以及间歇性喷发的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分布玄武岩台地和火山丘。
第四纪初期,琼州海峡断裂沉陷,海南岛与大陆分离。
省境多地震和温泉。
广东地势北高南低、横亘省境北部的南岭是珠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与湖南接壤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最高峰。
大庾岭隘和骑田岭隘是由赣、湘入粤的古道。
省境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平原占23.66%,台地占16.62%。
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20.12.31•【字号】粤水资源〔2020〕15号•【施行日期】202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文水环境正文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茂名、肇庆、清远、云浮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西江流域管理局:《广东省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水利厅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西江为珠江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东麓,流经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5个省(自治区),其中广东省境内流经清远、茂名、云浮、肇庆4个地级行政区,主要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
广东省境内干流河长197公里,流域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5.21亿立方米。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分配原则(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二)节水优先、保护生态。
(三)优化配置、持续利用。
(四)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五)民主协商、行政决策。
二、分配意见2030水平年,广东省西江流域地表水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向本流域分配的河道外总水量31.02亿立方米,其中清远市0.26亿立方米、茂名市2.97亿立方米、云浮市16.27亿立方米、肇庆市11.52亿立方米。
不同来水条件下,广东省西江流域河道外地表水2030年水量分配方案见表1。
三、主要控制断面及控制指标(一)主要控制断面确定大宁、木双、信都(白沙)、贺江口、车路底、南江口、腰古、桂粤、高要、贝水永安10个断面为广东省西江流域水量分配控制断面。
其中大宁、木双、信都(白沙)、桂粤4个断面为省界控制断面;车路底、腰古2个断面为市界控制断面,贺江口、南江口、高要、贝水永安4个断面为西江主要干支流的控制断面。
2001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发布时间:2003-10-21综述广东省国土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分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包括桂贺江)、北江(包括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广东部分)和珠江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流域和粤东、粤西沿海诸河共7大流域。
全省分广州、韶关、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市共22个市级行政区。
本公报分别按上述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对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001年,我省年平均降水量206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16%,属来水偏丰年,中西部及沿海个别地区属丰水年。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2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28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223亿立方米。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上年末增加17.79亿立方米。
2001年,全省供用水量446.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占95.5%,地下水源供水占4.4 %,其他水源供水占0.1%。
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57.7%;工业用水占26.2%;生活用水占16.1%。
全省用水消耗量为167.8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7.6%,综合耗水率为37.6%。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589立方米,万元 GDP(当年价)用水量422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59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825立方米,城镇居民日用水量233升,农村生活日用水量123升。
200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00.15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6.5%,生活污水占33.5%。
我省江河水库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与上年持平,水质较好的主要分布在水量丰富的大江大河;水质较差的主要分布在流经城市的河段。
2001年,我省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及台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
2001年10月9日韩江流域管理局在汕头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广东省水资源概述:广东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
广东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12毫米,年径流总量1800亿立方米。
本地水资源总量18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3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46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
省外流入的过境水量2330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3044.8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4807.1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不少地区存在明显缺水矛盾,。
同时,广东水力资源不甚丰富,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72.8万千瓦,仅占全国的1.6%。
沿海台地和丘陵区不利于蓄水,缺水现象较为突出尤以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还由于城市污水排入,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性缺水的威胁加剧.目录:一﹑广东省水资源状况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4﹑水资源总量5﹑泥沙6﹑水质二﹑广东省水资源利用状况1﹑供水量2﹑用水量3﹑耗水量4﹑废污水排放量三﹑举例说明1﹑广州市2﹑茂名市3、综合分析广州市与茂名市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四﹑利用状况分析及建议1、存在问题2、解决措施广东省水资源状况广东省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即地处南海之滨,国土面积17.96万平方千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 降水广东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3087亿立方米.但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每年的4~9月,广东进入高温季节,也是一年中降水集中的时期,被称为广东的“雨季”。
这期间内有两个峰值:主峰为5~6月;次峰出现在8~9月。
前者是锋面降水,后者主要为热带气旋降水。
7月份锋面降水基本绝迹,热带气旋方兴未艾,各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降水较少。
广东省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土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801990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年份降水量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粤东粤中粤西(二)地表水资源:本地地表水1333亿立方米,广东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43条,其中独流入海的河流52条,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12毫米,年径流总量1800亿立方米。
东莞市境内有一江两大河,即东江和石马河、寒溪水。
东江从桥头、企石流经石排到石龙,过境河长32公里,在石龙头分北干流与南支流。
北干流由石龙经石碣、中堂于麻涌大盛注入狮子洋,河长41公里;南支流由石龙经莞城、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河长公里。
石马河发源于宝安大脑壳山,流经境内塘厦、樟木头、从桥头新开河注入东江、河长88公里,在境内76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市境内673平方公里,是全市雨量最多,径流最大的地区。
寒溪水发源于大屏嶂之观音山,流经黄江、常平、茶山,于峡口水闸注入东江南支流,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有170平方公里的积水区和洪泛区。
东江过境客水丰富,水源充足,是珠江在省内三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江河,目前我市工农业用水大部分依赖于东江过境客水,本地水资源65%受人为性污染,除水库水源和石马河水源部分尚末受污染外,寒溪水源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
2006年东莞市年降雨量雨量毫米,属丰水年。
本市年降雨量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
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增加%,而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却比上年末减少亿立方米。
本市总供水量亿立方米,比上年增%,主要供水量为亿立方米,比上年增%。
地下水开采量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本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靠东江水源水,占本市取水量约90%。
受生活和工业的污染,市境内大部分河涌的水质不能供饮用。
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亿立方米,比上年增%。
二、水资源公报2006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万人,比上年增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万人。
本市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今年人均年综合用水量257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较上年减少立方米。
2006年本市1至3月咸潮不明显,在5月和7月发生洪涝灾害,石龙(樊屋)水文站录得7月16日24小时降雨量毫米(超50年月日一遇设计暴雨标准);受暴雨影响,寒溪水沿河的企石、南坑和峡口等水闸的内水位均超二十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造成东引运河常平、茶山、横沥、东城、峡口等河堤出现险情,损失严重。
广东省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位于东经108°13’—119°59’,北纬3°28’—25°31’,地处祖国南疆,北依南岭、东北为武夷山,南临南海,东面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全省陆地面积17.8万km2,海岸线3368.1km(不包括岛屿)为全国之冠,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省设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市,19个地级市,包括珠海市、汕头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东莞市、江门市、中山市、佛山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省会是广州市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中国的“南大门”。
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有珠江三角洲平原与潮汕平原,其余为山地、丘陵。
全省地势大体北高南低,但境内山川纵横交错,中等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变化复杂。
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因此整个地势向南向中倾斜,山地、丘陵约占62%,台地、平原约占38%。
主要山脉如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多为东北至西南的华夏式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
山脉走向与偏南暖湿气流成直交和斜交,气流遇阻抬升,迎风坡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大于背风坡;还有不少向南开口的喇叭口地形,南来的水汽进入容易辐合,使降雨量加大。
二、气候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四季常青。
省境年日照时数长达1700~2200小时,但南北相差几近一倍。
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又濒临南海,所以它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春季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8°C,秋季平均气温25度,冬季平均气温12°C。
广东的夏秋季多台风,每年的四月至九月为雨季,年均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