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李重元《忆王孙》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忆王孙①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②,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③。
[注释]①忆王孙: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
②萋萋芳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③“雨打”句:刘方平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作者简介】李重元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
《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
例如第一首写闺阁愁思: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
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
忆王孙·夏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忆王孙·秋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冬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译文】芳草萋萋,仿佛也忆念着在外的朋友。
我凭倚在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
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
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
【译文二】萋萋芳草让我思念郎君,杨柳树外楼阁高耸令人断魂,更不忍去听杜鹃声声哀鸣。
天色临近黄昏,暮雨打落梨花独自紧闭院门。
【评点】词人共作《忆王孙》四首,分别为“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是第一篇“春词”,写闺中女子的春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写景,巧妙地传达出暮春时节闺妇独守黄昏、寂寞难耐的相思深情。
第一句“萋萋芳草忆王孙”从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中化出,点出时间节气,即暮春时节。
随后“柳外楼高空断魂”一句,写女主人公登楼远眺,期望日思夜想的情人能马上归来。
《忆王孙》文章解析忆王孙文章解析《忆王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词,由作者曹雪芹所创作。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解析,从词的背景、情感表达、词牌选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背景介绍《忆王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黛玉的怀念之情的直抒胸臆之作。
词中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他们过去甜蜜时光的回忆。
二、情感表达在词的开头,贾宝玉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开场白既表达了人生如梦的观念,也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只是转瞬即逝的。
接着,词中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美丽容貌的赞美和思念:“停骖住剑;东篱把酒;就连文君拜对黛玉。
”这部分词句通过对象的描绘和行为的描写,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爱慕之情,以及无法忘记她的美丽形象。
然后,词中出现了“菡萏香销玉碗泣鬓”,以及“时节恰逢风雨起,尽夜鲁酒不曾沉”的描写,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和情感的表达,表现了贾宝玉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最后,词中以“我有所思,你有所梦”作为结尾,诠释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不仅仅停留在现实中,而是进入了梦境之中,表达了他对黛玉的思恋。
三、词牌选用《忆王孙》采用了“贺银杏”。
贺银杏是七言绝句词,形式简洁明了。
这种词牌适合表达贾宝玉对黛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与《红楼梦》整体的叙述风格相契合。
四、结构分析《忆王孙》整首词共四句,每句都通过简明扼要的句子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词中情感起伏平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展示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切感情。
总结:《忆王孙》是《红楼梦》中一首表达贾宝玉对黛玉思念之情的词。
通过背景的设定、情感的表达、词牌的选用以及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深意。
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发,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内容为文章解析的内容,字数已超过2000字。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及赏析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及赏析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意思|赏析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
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
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颂苦。
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作者:佚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意思|赏析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
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
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颂苦。
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作者:佚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忆王孙》课文解读忆王孙是一篇描写家族兴衰的文章,通过回忆讲述了一个王孙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本文将对《忆王孙》的主要内容和含义进行解读。
首先,文章以回忆作为叙述手法,通过主人公回忆过去的事情,让读者了解到王孙家族的兴盛时期。
文章开篇就描述了当年王孙家族的辉煌与繁荣,象征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过往。
回忆过去的场景和情节生动形象,在读者心中勾起了对过去的向往和美好时光的回忆。
其次,文章逐渐揭示了家族的衰落和变迁。
作者以王孙后代的改变为线索,通过描写他们生活的变化和家族事业的衰败,暗示了家族的衰落。
尤其是王孙后代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的心态,导致了整个家族的分崩离析。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家族内部纷争的激烈和矛盾的激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追求变化对家族结构的冲击。
然后,文章强调了家族的传承和家族情感的重要性。
王孙家族曾经的荣耀和辉煌让人们动容,同时也引发了对家族的思考。
家族作为一个承载着血脉和情感的群体,即使在衰落中也不能轻易放弃。
文章描写了一位王孙族长为了挽救家族的努力,以及其他成员对于家族的认同和奋斗。
这种情感的传承和爱恋,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强调了家族情感和传承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以思考和反思作为结束。
通过回忆和故事,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家族情感和传承的价值,并思考自己对于家族以及家族的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文章以反思来呼吁读者重视家族的传承,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些感悟和启示。
总的来说,《忆王孙》是一篇描写家族兴盛和衰落的文章,通过回忆和故事,展示了家族的辉煌与变迁,呼吁人们重视家族情感和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思考并反思自己对于家族的态度和对于家族传承的责任。
希望这篇课文解读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忆王孙》这篇文章。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赏析
【作品简介】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由李重元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简化了时空背景,也看不出抒情人的身份,但词中的神韵悠然而在,词中的境界在生活中随处可遇。
雨打梨花深闭门最为佳妙,它不仅有画面美,还令读者想像字面后所未出现的女主人公,她恐是文学作品显意象外的隐意象。
黄蓼园云:高楼望远,空字已凄恻,况闻杜宇?最后一句尤其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味象外之象的无穷意味。
【原文】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①
作者: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②,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③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④。
【注释】
①忆王孙:此调始于李重元此作。
②萋萋芳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③杜宇:杜鹃。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
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
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
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④雨打句:刘方平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忆王孙春词原文鉴赏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令。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
此词是第一篇。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
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作品原文: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品注释: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②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③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作品译文茂密青草使我想起王孙,柳畔的高楼上凭栏凝望,杜鹃蹄声哀切令人神伤。
眼看着又到了黄昏时分,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品鉴赏:李重元的《忆王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
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
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
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
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
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相关阅读忆王孙·夏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忆王孙·春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宋代·李重元《忆王孙·春词》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宋词三百首,婉约,伤春怀人译文及注释译文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归的王孙。
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杜鹃乌儿一声声啼叫,悲悽的声音令人不忍听闻。
眼看又到了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宋词精选大全:忆王孙【作者】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赏析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个句,情与景都表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能够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个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能够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协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水平。
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水准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忆王孙》课文解析《忆王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通过描绘作者衰老之后追忆过去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叹和对友谊的珍爱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一、结构分析《忆王孙》由四个四行体组成,每一节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全诗使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首节以“白发谁家翁”开头,表达了作者衰老的身影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之情。
第二节通过描写昔日友人的情景,展示了过去友谊的美好和深厚。
第三节由“来时春恨生”开始,呼应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谊的思念。
最后一节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之情。
二、意象分析《忆王孙》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描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首节中的“白发谁家翁”句,通过描写作者白发的形象,表达了时光流转,衰老不可逆转的主题。
第二节中的“杨花满别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了年轻时友谊的美好。
第三节中的“风雨无阻声”运用了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不受任何困难阻挡。
最后一节中的“何处遥相望”描述了友人的离别情景,凸显了友谊的珍贵和不舍之情。
三、语言运用《忆王孙》运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精准描绘,增强了读者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首节中运用了反问句的修辞手法,“白发谁家翁,读书种杨中”,直接引起读者对作者衰老和过去时光的思考和感叹。
第二节中“杨花满别院,柳絮弄轻风”的描绘,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友情的美好和恬静的氛围。
第三节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作者欢聚时的景象和如今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更替和友情的珍贵。
最后一节的“何处遥相望,千里寄书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谊的执着。
综上所述,杜牧的《忆王孙》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对友谊的深刻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的解析,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
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的翻译赏析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的翻译赏析《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作者为宋朝诗人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前言】《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注释】①忆王孙:词牌名。
或名《念王孙》。
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
【赏析】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
”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
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
冷红,盖指枫叶。
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
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
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
”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
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忆王孙夏词摘要:一、作品背景1.作者信息2.创作时间及背景二、词牌介绍1.词牌来源2.词牌特点三、词作主题1.夏季景物描绘2.借景抒怀四、词作鉴赏1.词句分析2.艺术手法3.情感表达五、作品影响及评价正文:【作品背景】《忆王孙夏词》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与陆游、苏轼并称“南宋三大家”。
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词中描绘了夏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词牌介绍】《忆王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牌具有鲜明的唐代音乐特点,以五言、七言为主,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辛弃疾的《忆王孙夏词》为七言绝句,共有四句,符合《忆王孙》的词牌要求。
【词作主题】《忆王孙夏词》以夏季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荷花、柳树、楝花等夏季特有景物,展现了夏季的美好景色。
同时,词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词作鉴赏】1.词句分析词中“绿杨千里杳,青青楝花照”,以杨树和楝花为代表,展现了夏季的生机盎然。
词句“夜夜梦魂不到家”,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无处觅残红”,暗示了作者的无奈和哀伤。
2.艺术手法此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荷花十里香”,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美丽;“楝花照”以楝花的光影烘托出夏日的宁静。
此外,词人还运用了反复、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和谐优美。
3.情感表达《忆王孙夏词》通过对夏季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在美好的夏日景色中,作者的内心却充满了哀伤和无奈,这种情感反差,使词作更具感染力。
【作品影响及评价】辛弃疾的《忆王孙夏词》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夏词之冠”。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翻译赏析《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作者是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
辛弃疾——《忆王孙》辛弃疾——《忆王孙》辛弃疾——《忆王孙》【年代】:宋【作者】:——《忆王孙》【内容】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鉴赏】: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古人句子而成的。
它们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意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诗,始于晋代傅咸的《毛诗诗》,它是集《诗经》句子而成。
后继者不乏其人。
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诗,有达百韵者。
文天祥以集杜诗著称,达二百首。
集句词始于王安石。
而后有《南乡子。
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诗句的原作者。
由于词是长短句,诗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诗多。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
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之时。
本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
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
”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
”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九歌。
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
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
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
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
【词牌格律】《忆王孙》格律及名词赏析《忆王孙》,词牌名。
或名《念王孙》。
单调小令,三十一字,五平韵。
此调创自秦观,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
据清人毛先舒《填词解》云:《北里志》载天水光远题杨菜儿室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盖秦词袭用此句。
秦观创此调后,宋元人多照此填词。
《梅苑》词名《独脚令》;谢克家词名《忆君王》:吕渭老调名《豆叶黄》陆游词有“画得娥眉归旧时“句故名《画娥眉》;张辑词有“几曲阑干万里心”句,故名《阑干万里心》;另有名《怨王孙》者,双调54字,见于《复雅歌词》,与以上单调者绝然不同。
词牌释义王孙: 1.王的子孙。
后泛指贵族子弟。
2.旧时对人的尊称。
3.人名。
指卓王孙。
汉临邛人,家巨富。
4.人名。
指汉杨王孙。
5.植物名。
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
黄芪的别名。
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8.蟋蟀的别名。
9.复姓。
汉代有王孙皓﹑王孙卿﹑王孙庆。
10.人名。
指韩王孙。
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定格】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例词: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杜宇声声不忍闻(韵)。
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欲黄昏(韵),雨打梨花深闭门(韵)。
例词:【南宋】姜夔《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冷红叶叶下塘秋(韵),长与行云共一舟(韵)。
零落江南不自由(韵)。
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韵)。
例词:【元】白朴《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疎棂》瑶阶月色晃疏棂(韵),银烛秋光冷画屏(韵)。
消遣此时此夜景(韵),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韵)。
例词:【明】沈宜修《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天涯随梦草青青(韵),柳色遥遮长短亭(韵)。
枝上黄鹏怨落英(韵),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韵)。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原文】
忆王孙;秋江送别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
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
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第三句强携酸泪一醉酩酊,承二句来。
“江山
犹是昔人非。
”(苏轼《陌上花》)“昔人非”扣送别。
末为与初唐四杰接的李峤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汾阴行》)时空无际。
爬梳五处所引用原诗,可见所集非支离破碎的句意,而是远超出符码信号信息以上的丰厚民族文化传统。
疑问和悲哀如屈原《天问》般触及宇宙时空本体,无法回答,故首句“登山临水”,第三句却说“不用登临怨落晖”,看似矛盾,其实表现了人在时空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句意十分深邃沉重。
词中山水景观,甚至秋雁落晖,都是纯中国式的,打上民族人文传统的烙印。
所以读来颇耐咀嚼,回味绵长。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
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