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页PPT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23
我们走在大路上(说课稿)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着重反应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了振兴中华需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本课课题中的大路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指交通事业的发展,二是指我国自力更生创造大业之路,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虽然是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切入,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涵盖了经济领域的各项事业建设的成就。
因此,课文总目标1、为了解一些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
2、懂得振兴中华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弘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我将本课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为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陆、空交通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我分成了两个活动板块。
活动一举例说说上海道路变化情况,我从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浦江的诉说》这篇课文入手,让学生举例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道路交通的发展变化。
再将学生的交流进行归纳,上海的交通发展迅速,道路由少变多,由窄变宽,由旧变新,由平面到立体,这些给上海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然后告诉学生,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整个中国的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之中。
活动二了解全国交通大发展,这个内容太广泛,因此要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来总结。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完成一张表格。
再对表格进行交流的时候,将主要的核心内容进行讲解。
课文从陆上、空中、水上三个方面来展现交通的大发展。
首先交流陆上交通,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历史和样貌外,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高速公路的名字。
然后给学生看全国高速公路的网络图,然后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能立刻感受到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迅速,这些高速公路将城市与城市之间系统地连接了起来。
除了高速公路之外,铁路也是陆上交通的主要干道。
在这里教学的时候可以重点突出几个铁路之最。
交通的变迁:交通改变生活时代变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交通的变迁:交通改变生活文字旁白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交通改变生活》我爸爸对我说,他小时候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却在那个时候被誉为”自行车王国”,大街小巷,几近人手一辆的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我将分四个部分为大家介绍:一交通工具的变迁、二历史性的交通大变革、三展望未来交通、四课间小知识人类在6000多年前有了滚木托运、5000多年前先后有了独轮车和马车、500多年前有了四轮马车中国人出行方式的变化,从古代骑马、轿子、马车、黄包车、人力车到现在现在的汽车,火车,飞机,大邮轮等等铁路的演变:从蒸汽机车时期、内燃机车时期、电力机车时期、高速列车时期到磁浮列车时期,还有地铁大概许多人都对老电影当中的绿皮车印象深刻。
在那个年代出远门,绿皮车也是仅有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仅5万公里,还基本上都是蒸汽机车,绝大多数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
而那个时候,祖国刚刚迎来了改革开放,火车站从80年代就开始了它的忙碌。
改革开放40年山西省铁路运输统计: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2057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5317公里;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7664万人和223.3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2124万人和27.1亿人公里的3.6倍和8.2倍。
7、太焦高铁是我市境内的唯一客运专线,这一条高铁线路全长达将近362.1千米,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
项目建成后,长治至太原和郑州将实现一小时通达,太原至郑州也将步入两小时交通圈。
8、路的变化:从泥泞乡间小道到平坦水泥路到宽阔一级路再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道路的建设变化是从人工到机械道路环境的变化9、改革开放40年山西省公路运输统计: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3.2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14.3万公里;公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7333万人和150.4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2375万人和11.6亿人公里的7.3倍和13倍。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摘要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关键词独轮车、人力车、马车、汽车、电车、火车、飞机正文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较都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
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骡车、独轮车、轿子、滑杆等,以及水路中的木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给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信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须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事业。
因此,一场机器化的交通工具革命产生了。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
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