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论据、论证
- 格式:ppt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16
议论文阅读——论据和论证方法一、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二、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
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3题。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充满各种矛盾,关键是如何去处理。
处理恰当,矛盾就会顺利解决;处理不当,矛盾就可能激化。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谦让,后来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便背上荆条请蔺相如责罚。
最后两人成了________(zhì)友,共保赵国天下。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以谦让去待廉颇,而是与廉颇对________(zhì)起来,甚至发展到干戈相见,那就不是他们个人的损失,而是赵国的损失了!是的,古代的将相能有如此的气度,我们九十年代的青年更应该有这样的气度。
议论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套路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论证。
只有懂得这种文体的*要素,才可能知道如何下手。
第二,知道议论文的文体框架结构是如何的。
议论文都是以提出问题,进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
按照这个框架逻辑去阅读,就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了。
第三,开始答题时先判断是否是议论文文体。
掌握了议论问的要素和框架,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面对的是是否是真的议论文了。
第四,先阅读问题,再带着思考有针对性的进行快速阅读。
这样可以加快答题速度,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答案的可以先行做标记作答。
第五,快速找到*的三要素,疑难问题先行跳过,不要停止全文阅读。
在阅读全文时,找到*的要素和框架,对于比较难作答的题目可以进行二次阅读和思考。
第六,结合作答的问题,第三遍快速阅读核对答案。
做题千万不要大意失荆州,如果时间还充裕,可以回头再看一遍有没有答偏题了。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要点概括类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二、感想启迪类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1. 词语品味: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2. 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议论文阅读答题规范与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答题指津: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格式: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格式:引用了……的话(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等),概括深入地论证了……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③、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二论据1、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概括的事实,亲身经历、感受。
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歇后语、俗语,公认的事理、原理、定律等、名言警句。
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
例:《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中的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调翼之知。
”论证了“忠实”便是“敬业”。
论据的一般作用:论证、证明论点。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1)先为文章分段,多数分为三段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大全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二)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二)二、勤奋1、论点1) 勤奋是一种美德。
2) 勤奋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3) 勤奋者总有回报。
4) 勤奋者不会浪费时间。
5) “天才”缘于勤奋。
6) 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7)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8) 要勤奋,也要适度的休息。
2、名言1) 我每天跑10 公里,才跑到了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刘翔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3)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4)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5)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6) 黑发不识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
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
——郭沫若8)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徐特立9)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10) 对于搞科学的人,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11)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12)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13) 天才出自勤奋。
——高尔基14) 即使一个人天分很高,如果他不艰苦操劳,他不仅不会作出伟大的事业,就是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得到。
——柴可夫斯基15)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16)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达尔文3、典型论据斯蒂芬〃金的秘诀——勤奋出灵感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
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闻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议论文阅读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以表述性简答题为主,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设题考查。
另外,还将会考查学生的拓展探究能力。
先关注,再订购哦!【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是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使用了举列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出了古代六位贤人在困顿中被起用的事例,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用已被人们公认的理论或名言或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作用: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理论、名言等),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分别从限制人口流动、巩固国防震慑天下之三方面论证了得人和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突出论点。
作用:突出、强调正面。
议论⽂阅读知识点梳理答题⽅法归纳议论⽂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法归纳⼀、⽂体知识(⼀)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的灵魂和统帅。
在⽂中即⽤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1)对论点的要求: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
2、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
在⽂中即⽤来解决“⽤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警句等。
两者要区分⼀下:在引⽤中可能有些不是名⾔,⽽是具体的事实,那就是事实论据。
3、论证运⽤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在⽂中即⽤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⑴议论⽂中常见的论证⽅法有以下⼏种: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令⼈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法。
②道理论证(引⽤论证):引⽤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们所公认的道理。
包括⼈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
③⽐喻论证(⽐喻说理):⽤⽐喻形象⽣动地阐述了某⼀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论证(正反对⽐论证):通过正反两⽅⾯的论点或论据进⾏对⽐,确⽴正确的论点。
在⽂中突出强调某⼀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⑤引⽤论证:引⽤名⼈名⾔等论证论点的⽅法。
阅读时,这种⽅法的作⽤要具体分析。
如引⽤名⼈名⾔、格⾔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和权威性;引⽤名⼈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⑵论证的⽅式:⽴论和驳论①⽴论:就⼀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阐明⾃⼰的见解和主张。
②驳论:批驳错误和反动的观点,从反⾯确⽴⾃⼰的正确论点。
驳论的三种⽅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议论⽂的结构议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指津:(二)论据与论证方法(一)论据1.论据知识点: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1)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或者分论点的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等。
(2)理论论据:是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常见题型及其答题方法(1)概括事实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两个要点:人物+事件(必须紧扣论点)。
(2)论据的作用用在开头:①引出中心论点(题);②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用在中间:主要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运用……事实(或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判断下面一段文字可以放在哪个段落?为什么?本段讲述了……的事例,证明了某段的分论点:……,因此放在这一段。
(4)文中的②③④段落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例题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田鹏颖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历史性大考,中国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此基础上,开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转“正”。
取得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原因()很多,( )中国制度文化的润泽和支撑不可小觑。
正所谓“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②中央权威得到充分维护。
自古以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等,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维系国家治理的制度思想文化。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共同抗疫。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部队各就各位,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议论文阅读——论据类型论证方法》教案【考纲要求】1.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2.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3.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知识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考点分析】1.论据的辨识与运用。
对论据的理解和运用这一考点的考查,出题角度有:辨识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能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事实论据,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等。
2.论证方法的辨识与运用。
关于这一考点的出题形式,主要是辨识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知识梳理】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比喻论证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2.论据、论证方法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点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典例详解】例1: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敬业•职业•精业唐宋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
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
议论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作文训练系列之议论文之三议论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据必须围绕论点,为证明论点服务。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时采用的方法。
一、论据论据的种类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是指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大家所熟知的道理、规律等;事实论据是指能证明论点的事实,它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也可以是生活的事例或报刊杂志上的事实。
例如吴晗《谈骨气》一文,在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后,用了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为道理论据;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齐民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三个事实论据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论点。
论据的要求1、论据最基本的要求:论据必须围绕论点,为证明论点服务。
如《理想的阶梯》一文,作者在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一论点后,列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
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
还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
通过典型充分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有同学写文章,论点是‚在困难中要保持自信‛,所选用的事例是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著《史记》。
这就不妥当,它无法证明‚在困难中要保持自信‛这一论点。
这个事例可以作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才能实现目标‛的论据。
2、选用道理论据要注意:①引用名言警句等要准确,不要张冠李戴或出现其他表述错误。
【错例】有同学在作文中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的论据论证方法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我们要如何写出一篇好的关于读书的议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的议论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宋濂的读书经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
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
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
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
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
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
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
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
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
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
议论文论证方法文体知识: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