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报表编制说明讲解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89
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讲解摘要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是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对于企业的管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编制流程、报表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对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的编制进行详细讲解。
1. 编制流程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的编制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相关的会计数据,包括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
在准备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凭证、账簿等进行核对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 调整试算在数据准备完毕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
调整的目的是纠正会计处理错误、反映正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常见的调整项目包括计提预提费用、计提折旧和摊销、计提坏账准备等。
1.3 编制报表调整试算完毕后,根据财务会计凭证和账簿,编制相关的报表。
常见的财务会计决算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4 审核和复核编制报表后,需要对报表进行审核和复核。
审核的目的是确保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复核的目的是确保报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1.5 报送报表最后,完成审核和复核后,将报表报送给相关部门、股东等利益相关者。
2. 报表内容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2.1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它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主要分类,展示了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目的是衡量企业资产的净值和负债的清偿能力。
2.2 利润表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它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等项目,最终得出净利润。
利润表的编制目的是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2.3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它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项目,最终得出现金净增加额。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目的是评估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和经营活动的现金生成能力。
2010年部门决算分析报告撰写提纲一、部门基本情况1、部门职能2、机构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3、人员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1、收入支出结构分析(1)各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各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可分别制作饼状图)。
(2)本部门收入支出按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可列表)。
2、收入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1)预、决算差异情况,分单位分收支项目逐相对比(可列表)。
(2)差异原因分析。
差异较大的应分析到具体支出科目和具体单位。
3、收入支出与上年度对比分析(1)与上年度各项收入支出的对比分析(可用柱形图)(2)收入支出增减变动原因分析4、年末收支结余情况分析(1)分单位收支结余情况(2)重点分析项目经费结余情况及结余原因5、资产负债情况分析计算资产负债率,进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增减变动原因分析,重点说明主要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及原因。
三、201 年度取得的主要事业成效四、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附:范文2010年×××部门决算分析报告(范文)根据丽财库[2010]306号《关于编制2010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的通知》精神,我单位2010年度部门决算编制工作,在县财政局的帮助指导和本部门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财政局决算会议布置的要求,根据本年度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及时编制了2010年度部门决算报表。
现将本部门决算分析如下:一、部门基本情况1.部门职能。
(根据各自部门职能填写,可从单位获取)2.机构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
2010年末共有机构数是××个,其中全额预算单位为××个(××机构×个、行政机关×个、其他××机构×个),差额预算单位为×个。
该机构比去年增加(或减少)×机构数量。
或者单位内设机构×个,分别为××、××、××、××、××,内设机构比去年增加(或减少)×个,或机构比去年没有增加数量。
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订本套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
一、填报范围本套报表适用于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并能够编制完整会计报表的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填报。
具体指执行现行工业、农业、商品流通、施工、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各类国有企业(单位),以及供销合作社、二轻集体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民政福利企业、街道企业、校办企业等城镇集体企业。
(一)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包括国家资本和国有法人资本)占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50%以上(含50%),或者虽未拥有多数股权,但对被投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力的企业。
具体包括:1.国有投资双方各占50%的企业,可由委托管理一方主报并按“合并会计报表”制度进行合并。
2.国有间接控制的企业,指通过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
3.国有直接与间接控制的企业,指母公司虽然只拥有其半数以下的权益性资本,但通过与子公司合计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
4.多方国有单位投资的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控制权指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以此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企业管理的报社、出版社等国有事业单位。
二、报表组成本套报表包括:(一)报表封面。
(二)主表:资产负债表(财会年企01表)、利润表(财会年企02表)、现金流量表(财会年企03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会年企04表)。
(三)附表: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财会年企附01表),国有资产变动情况表(财会年企附02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财会年企附03表),基本情况表(财会年企附04表)。
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培训讲义一、引言企业财务决算报表是一份重要的财务文件,记录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来说,了解和分析财务决算报表是做出正确决策的根底。
本讲义将介绍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根本概念、内容和分析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财务决算报表。
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根本概念企业财务决算报表是通过核算和归纳企业的财务数据,编制出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系列报表。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三、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内容1.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
其中,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由股东投入和利润累积构成。
2. 利润表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成果。
主要包括收入、本钱和利润等工程。
利润表的核心指标是净利润,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主要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大类现金流量。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
主要包括股东投入、利润分配和其他因素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四、财务决算报表的分析方法1. 横向比拟横向比拟是将企业不同报期的财务决算报表进行比照分析。
通过比拟企业在不同时间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了解企业的开展趋势和变化情况。
2. 纵向比拟纵向比拟是将企业同一期间的财务决算报表进行比照分析。
通过比拟企业在同一时间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了解企业在不同方面的改善或恶化情况。
3. 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和比拟财务指标的比率,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常用的比率分析方法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和净利润率等。
4. 垂直分析垂直分析是将财务决算报表中的各项数据按照百分比进行分析。
部门决算编报说明讲解简介部门决算编报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根据财务情况和实际支出,对部门的财务预算进行修订和编报。
它是部门财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配,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是履行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职责的重要手段。
部门决算编报的基本程序部门决算编报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信息和资料决算编报前,必须第一时间收集各项与部门预算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这些信息和资料包括本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对下一年度的经费需求等。
此外,还应该收集有关法规、政策和预算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参考资料,为编报提供参考。
2.审核和分析信息经过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接下来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审核和分析。
在审核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本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剖析,查找原因,经验,以便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中能够做到对预算问题的预判和预防。
3.制定预算方案根据审核和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下一年度的预算方案。
预算方案可以分为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的预测、支出的计划、预算控制标准、考核指标等。
预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经费预算,确保经费的合理分配。
4.会审和修改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制定好后,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会审和修改。
会审是指对预算方案进行全面审查,防止存在错误和矛盾等问题。
修改是指对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以便方案的实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5.报送审核预算方案审核通过后,需要向上级财务部门报送审批。
审核需要依据有关法规和规定,确保预算方案符合财务规范和预算管理制度。
决算编报中的注意事项在部门决算编报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安排时间编报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早规划、早编报和早实施。
时间安排合理,能够提高编报效率,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和规范。
2.精细管理和妥善控制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精细管理和妥善控制,防止在编制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
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一、财务报告组成根据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各单位财务报告由封面信息、财务情况说明书、报表目录、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专项说明组成。
二、基本要求(一)内容完整会计报表,必须按照管理局统一规定的报表种类、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制。
对规定编制的各种会计报表,都必须编报齐全,不得漏编漏报。
对于应当填列的报表指标,无论是表内项目还是补充资料,都必须填列齐全,表内数字不能有空白。
各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某些重要信息,如果不便列入报表的主体部分,应在括号内说明,或以附注的形式加以说明。
例如,可以使用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而选用了某种方法的说明,所用会计原则、方法或分类的改变及其影响的说明等。
(二)数字真实根据客观性原则,各单位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不应以估计数代替实际数,更不得弄虚作假,伪造报表数字,且表内和表间数字勾稽关系要正确。
为了保证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编制会计报表必须以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为依据。
为此,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必须做到:按期结账。
不得为赶制会计报表而提前结账,也不得先编制会计报表后结账。
在结账之前,必须将本年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登记入账;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出各个账户的本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
认真对账和财产清查。
要认真核对账目,保证账证相符和账账相符。
同时要清查盘点财产物资,并对应收、应付款项和银行存款、银行借款进行查询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在会计报表编制完成之后,还应检查账簿记录与报表数字、报表之间有关数字是否衔接一致,以确保会计报表数字的真实性。
(三)编报及时根据及时性原则,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有效地利用会计报表资料,会计报表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和程序及时编制与报送。
为此,企业应当科学地组织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认真做好记账、算账、对账和结算等工作。
附件22006年度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一会计主附表编制说明一、填报范围本套报表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并能够编制完整会计报表的所有国有全资及控股企业,以及各类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
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包括国家资本和国有法人资本)占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50%以上(含50%),或者虽未拥有多数股权,但对被投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
其中:(一)国有投资各方占等额股份的企业,按约定由一方根据国家合并报表有关规定进行合并,或按股权比例分别纳入各方合并会计报表范围。
(二)间接控制的企业指通过子公司对企业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
(三)直接与间接控制的企业指母公司虽然只拥有其半数以下的权益性资本,但通过与子公司合计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
(四)多方投资的国有单位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
控制权指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以此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二、报表组成本套报表包括:(一)报表封面。
(二)会计主附表:是反映企业主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由所有企业填报。
包括:资产负债表(企财01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企财02表)、现金流量表(企财03表)、资产减值准备及资产损失情况表(企财04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企财05表)、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企财06表)、基本情况表(企财07表)、企业办社会情况表(企财08表)。
(三)财务情况表: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和重要财务事项的报表,由国资委监管企业填报。
包括应收款项情况表、投资情况表、主要业务情况表、人工成本情况表、利润分配(派)情况表、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等23张报表。
三、分户报表封面(一)封面左边。
1.企业名称: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全称。
2.单位负责人: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法定代表人。
凡企业正在更换法定代表人,但尚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由实际负责人签字盖章。
2015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说明一、编报范围(一)单位范围:本套决算编报范围包括列入2015年度部门预算编报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集团;未实行部门预算的地区,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范围编报本套决算。
具体包括: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未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的单位,不需向财政部门报送部门决算报表。
解放军、武警部队决算不纳入本套决算编报范围,其决算布置文件另行下发。
(二)资金范围:本套决算编报内容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编报口径与单位预算衔接一致。
财政部门拨付未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单位的资金,不需编报本套决算。
二、填报口径(一)本套决算收支报表均不包括偿还性资金。
(二)本套决算中“基本建设类资金”指单位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管理的资金,根据单位基建账并入会计“大账”后相关数据填报(未实行基建并账的单位,参照有关会计制度并账要求填报)。
其中:财决05至05-2表、财决08至08-2表中“基本建设支出”和财决06-2表中“基本建设支出拨款”指由本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支,不包括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及各类拼盘自筹资金等。
(三)纳入本套决算编制范围的单位,参照“会计科目与部门决算报表对应关系表”设定的口径填报本套决算。
三、录入级次(一)纳入本套决算编报范围、独立编报预算的单位,都应作为独立核算机构逐户编制和录入本套决算。
(二)县级以下(含县级)不具备分户录入条件的预算单位,可以汇总录入本套报表。
县级预算单位原则上应分户录入到二级预算单位。
乡镇级预算单位原则上应分户录入到一级预算单位,也可按乡镇汇总录入,两种录入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统一规定。
(三)预算单位应按照财务管理关系或单位预算级次,逐级汇总建立决算数据的树形结构。
树形结构应规范、清晰。
地方财政部门应按行政区划建立汇总节点。
四、填报要求(一)一级预算单位应对部门本级、所属单位和本级代编决算报表进行审核、汇总,并对有关收入支出重复汇总数进行剔除。
其中,“上级补助收入”科目应与“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科目进行对冲,“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目应与“上缴上级支出”科目进行对冲。
(二)一级预算单位拨给企业和其他不属于本套报表编报范围单位的财政拨款,可由拨款单位根据用款单位经费使用情况代编决算,填报有关经费表。
代编报表的具体填报方法如下:1.报表封面信息中“单位基本性质”按用款单位实际情况填列;“单位执行会计制度”选择“其他”填列;“报表类型”选择“经费差额表”填列;其他项目标识全部按单位实际情况填列。
2.表中内容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划分,需要按项目填列的要逐项填列。
3.代编经费报表的单位原则上仅限于一级预算单位,各级财政部门不得使用“经费差额表”。
(三)中央和地方预算单位收到非本级财政部门的经费拨款,如单位已纳入所在地区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则应使用“经费差额表”向拨出款项的财政部门编报有关经费报表,包括财决01表至财决11表等。
按单位整体情况反映的报表,如“资产负债简表”(财决12表)、“基本数字表”(财决附03表)和“机构人员情况表”(财决附04表)等,原则上仅按预算管理关系报送,但实际由非本级财政部门负担人员经费的,财决附03表中人员情况应按经费比例或实际负担人数拆分报送。
如单位未纳入所在地区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则不需编报本套决算。
(四)一级预算单位和各级财政部门汇总本套决算时应进行单位户数核对,检查新报因素和上年代码填报是否正确。
(五)一级预算单位和各级财政部门汇总本套决算时应进行枚举字典检查,检查部门标识代码等封面信息以及填列的各类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否符合规范。
(六)本套决算审核公式分为基本平衡公式、逻辑性公式和核实性公式三种类型。
1.基本平衡公式:用于审核表内平衡关系。
软件中报错公式表现为红色,报错单元格表现为红色。
应保持公式审核全部正确,不出现报错信息。
2.逻辑性公式:用于审核表内、表间相关数据逻辑关系。
软件中提示公式表现为紫色,提示单元格表现为红色。
原则上不应出现提示信息。
如有公式提示,单位经核实并出具相关文件依据等,可保留提示信息,并在填报说明中列示有关依据。
3.核实性公式:用于审核表内、表间有关数据的合理性。
软件中提示公式表现为绿色,提示单元格表现为黄色。
如有公式提示,单位应根据会计账簿和有关台账进行核实,有错调整,无错保留,并在填报说明中进行说明。
审核中如出现多条公式提示或同一条公式提示涉及多个单位,应从明细报表或基层单位开始核查。
多条公式或多个单位提示同一类内容提示,经逐条核实提示公式后,可在填报说明中分类归总说明。
(七)部门决算审核模板用于查询和审核决算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相关数据全部为自动提取生成。
使用审核模板进行分析时,如发现数据可能填报有误的情况,应先核实情况,并按照“有错更正,无错保留并说明原因”的原则处理。
地方财政部门、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如发现预算单位决算数据问题,应通知预算单位进行决算调整,不得随意更改单位数据。
(八)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列的报表,应填列到最底级的科目。
(九)本套报表的填报和分户录入金额单位为“元”(保留两位小数),汇总打印报表以“万元”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十)部门决算填报说明应按照规定格式逐项编写。
(十一)正式上报的部门决算报表及相关资料统一用A3纸打印,并按照上报文件、填报说明、分析报告、决算报表的顺序装订。
五、封面填报方法(一)单位名称:填列单位的全称,并加盖单位行政公章。
一级预算单位填报本级报表时,应在单位名称后加“(本级)”。
(二)组织机构代码:根据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代码证书规定的9位码填列。
(三)财政预算代码: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按财政部编制的三位代码填列,二级单位为六位代码,前三位填列其一级预算单位编码,后三位由主管部门从001-799依次自行编制。
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地方单位,该代码应与部门预算代码一致;未实行部门预算的,可参照上述方法编制预算单位代码。
财政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汇总上报部门决算电子数据时,应通过“单位排序整理”功能对单位按财政预算代码进行排序(“高级”菜单中,排序方式设置选择“树形结构次序优先”)。
(四)单位预算级次:填列部门和单位按照预算管理权限和经费领拨关系所确定的预算级次。
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并审核批复下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或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单位(含没有下级预算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代码填“1”。
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并审核批复下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或向上一级预算单位领报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单位(含没有下级预算单位),按预算级次在“2”至“7”间选择填列。
一级预算单位有下一级预算单位的,其本级代码填“2”;没有下一级预算单位的,代码填“1”,以此类推。
财政部门汇总本级预算单位或者下级财政报送决算数据时,代码填“0”(财政汇总);部门和单位不得填列“0”。
(五)单位基本性质:依据政府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及经费性质,在“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经费自理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五种类型中选择填列。
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叠加汇总所属单位决算时不填列本项。
其他单位:由列入本年度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的企业集团、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非事业编制单位、一级预算单位代编“经费差额表”或“调整表”,以及财政部门编制“调整表”或“乡镇汇总录入表”时选择填列。
(六)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按单位实际执行的会计制度选择填列。
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叠加汇总所属单位决算时不填列本项。
其他:由一级预算单位在编报“经费差额表”或“调整表”,以及财政部门编制“调整表”或“乡镇汇总录入表”时选择填列。
(七)预算管理级次:按单位预算分级管理的级次选择填列。
单位向非本级财政部门报送决算时,应按拨款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级次填列。
(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位代码,根据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门类、大类代码编制。
(九)隶属关系:由“隶属关系”和“部门标识代码”组成,以9位代码表示。
具体填报方法如下:中央单位:前六个空格均填零,后三个空格根据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GB/T 4657-2009)编制。
地方单位:前六个空格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编制。
具体编制方法:省级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两位数字后加4个零表示,如湖北省省属单位一律填“420000”;地市级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四位数字后加2个零表示,如湖北省黄冈市市属单位一律填列“421100”;县级(含乡镇)所属单位以行政区划代码的本身6位数表示,如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县级及乡镇级单位一律填列“421122”。
后三个空格按照单位财务或归口管理的部门、机构,比照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GB/T 4657-2009)填报。
财政部门汇总本级预算单位或者下级财政报送决算数据时建立的汇总报表,一律选择“999”(财政汇总)填列。
(十)报表类型:按单位实际填报的报表类型选择填列。
其中:“0”表示单户表,由独立核算单位录入本单位数据时使用。
“1”表示经费差额表,由一级预算单位代资金使用单位编制报表或单位向非本级财政部门编制报表时使用。
要求以正数填报财决01至11表,有经费结余的可填报财决12表;一般不填报财决附03表和财决附04表等按单位整体情况反映的报表。
“2”表示调整表,由汇总单位剔除重复汇总数据时使用。
汇总单位只能用调整表剔除因叠加汇总而导致的上下级单位收入、支出虚增部分,不得用于调整基层单位上报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数据。
要求以负数填报相关报表,一般不填报财决附03表和财决附04表等按单位整体情况反映的报表。
调整表和经费差额表的内容应分别填报,不能将两类表的内容混编在同一套报表中。
“3”表示行政单位汇总录入表,由县级以下(含县级)主管部门汇总录入行政单位数据时使用。
“4”表示事业单位汇总录入表,由县级以下(含县级)主管部门汇总录入事业单位数据时使用。
“5”表示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汇总录入表,由县级以下(含县级)主管部门汇总录入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数据时使用。
“6”表示乡镇汇总录入表,由乡镇汇总录入决算数据时使用。
“7”表示叠加汇总表,单位报表汇总时由系统自动生成。
“8”表示其他单位汇总录入表,由县级以下(含县级)主管部门汇总录入其他单位数据时使用。
(十一)新报因素:根据单位实际报送部门决算情况选择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