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用来美化环境、享受自然景观、进行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景观构造、植物配置、园林布局、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造成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山水分布广泛,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自然资源。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以河山、湖泊、山水为主题,注重山水结合的美感。
中国园林讲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而在西方,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西方园林主要以草坪、鲜花、喷泉等为主题,注重花园的色彩和形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风景园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风景园林建筑在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哲学的影响,注重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典园林以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和文学意境。
而在西方,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西方风景园林更注重建筑的规则和对称,追求几何美和形式美,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注重山水的灵气和神韵。
这种宗教意蕴增加了园林的灵气和神秘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而在西方,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西方风景园林更注重人与上帝的联系和信仰,园林设计中常常融入了教堂、修道院等建筑,营造出一种宗教庄严感。
四、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是导致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注重意境与情趣,追求“虚静散逸”、“境由心生”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情趣和意境为主要目的,强调“气韵生动”、“意在形外”,尊重自然、追求超凡脱俗。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1、、审美情趣得差异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
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
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中西方园林之差异摘要: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园林,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风格、布局和造园手法的不同,并指出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是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的不同。
关键词:布局;手法;自然环境;文化;审美1.绪论如今,园林普遍被分为西亚、欧洲和中国三种类型的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在这三大类型的园林中别具一格,其主要造园手法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西亚园林中主要有早期的古埃及宅园;欧洲园林则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形成,先后经历了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最后发展成为法国古典园林。
因为欧洲园林与西亚园林在思维和手法上相似,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式自然山水园林和西式园林两大类。
本文通过对这两大园林体系的差别及缘由进行剖析,以期帮助全面了解中西方古典园林。
2.中西园林差异之表现2.1造园风格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始终是崇尚自然,因此在造园的过程中的自然始终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园林把山水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条件来模拟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自然界中各种迷人景观的优美。
园林中植物和山石的处理是很自然的。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强调适应自然。
而西方的思想观念是人定胜天。
因此体现在他们的园林中是园内所有的景观,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会有明显的人工处理的痕迹。
最典型的西方传统园林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宫殿、教堂和剧院等都沿着中心轴线整齐排列,呈几何形态。
人工走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体现一种人工美[1]。
凡尔赛宫所表现出的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2总体布局上的差异自然、曲折还是轴线、对称是中西古典园林在表现形式上最直观的差异[2]。
在总体布局中,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是将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构图的主体,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建筑也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它们与山水树木相协调,有时甚至是景观一部分。
中国传统园林“隔则深,畅则浅”[3],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通常把建筑隐在其中,只露出一部分。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理念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自然,强调自然元素的采用,尊重山川、水流、石头等原有的地形地貌,注重素雅、静谧、疏朗的感觉,强调“人在自然中”的感受。
而西式园林强调对景观的组织和安排,更注重人工修饰的效果,常常会采用几何图形、雕塑等技法,突出人文主题,强调“自然服务于人”的理念。
二、造园手法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隐逸、深邃的感觉,常采用“透景进深”的构思方式,通过建筑、结构
等手法营造出秀美、诗意的境界。
西式园林则注重规则、对称的感觉,强调整体美感和直观性,因此常使用几何图形、
剪形等手法来布置景境。
三、运用的元素不同
中式园林运用的元素主要有山石、水、植物等,其主要功能是增强景观的自然感、古
朴感、清幽感等。
西式园林则注重雕塑、建筑等人工造型元素的应用,常常会用到楼阁、亭台、雕塑、
喷泉等,通过对园林构件的处理打造出一个规则美感的场景。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作者:冯嘉瑜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9年第12期摘要风景园林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人们又将自身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园林建造当中。
所以,风景园林的建筑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且每个国家建造风格也都各有不同。
基于此,通过对中西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分析,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西方差异;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35.025中西方风景园林建筑在风格和应用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起来也都是用山、水、植物和建筑等构造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着人为的主观思想、社会意识和社会生产力,人们的文化审美对其造成了深刻影响。
风景园林构造起初趋于简单化,在外观上看起来也比较粗糙,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园林景观的组成逐渐由简单化转变为复杂化,外观也变得较为精致,又因为各地方文化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园林景观也拥有着当地的特色。
园林景观可以分为两类,风景类和规整类。
风景类园林景观构造特点比较随性,其中自然景观居多,显示出独有的灵活与自由的特点;而规整类的园林景观构造与风景类正相反,其每一处构造都需要有精准计算,线条需要极高的流畅性,在构造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有非常高的严谨性。
总之,风景园林景观构造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
因此,简要论述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园林是指在一块有特点的地域,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使之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性质,能够带给人们自由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妙感。
但是不同背景和不同地域的园林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和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西方历史文化相差较大,人文思想不同,所以风景园林的建造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差异比较大[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布置和美化的艺术,它是一种结合了景观美学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随着不同文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设计风格、材料选用、建筑布局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地域的不同,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审美观念和历史传统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两者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
在西方国家,由于气候多变,常年潮湿,风景园林通常以花园为主,强调对花卉植物的种植和修剪,注重绿化造景。
而在中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中式园林则以山水景观为主导,注重枯山水的造型和布置,体现了山水共生的文化意蕴。
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影响了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圣经中的故事和圣经中的花卉都被广泛地用于园林的设计中。
而在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主张“山是水的根本,水是山的灵魂”的理念。
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反映在中西方风景园林的设计中。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美的追求强调个性和特色,强调实用主义,更加注重规划和结构搭配,追求整体和谐统一的感觉。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更注重隐匿的、含蓄的美感,强调意境和潜意识的美感体验。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布局。
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引导着不同的材料选择和植物运用。
在西方国家,风景园林的材料多选择大理石、石头和混凝土等硬质材料,重视对结构的处理和颜色的运用,注重在空间中营造质感和层次感。
而在中国,传统园林则更注重运用竹木石和水泥等自然材料,注重凸显材料的天然与原始特性。
三、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历史传统对风景园林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1. 引言1.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设计理念和观念。
西方风景园林强调自然主义,注重营造自然景观,追求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包括细致的景观规划、浪漫的植物组合以及注重视觉效果和氛围感的设计。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也受到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园林被视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传统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性,强调意境的营造,注重意境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在设计理念、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使得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特色,各有千秋。
1.2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重要性中西方风景园林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西方风景园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园林的设计、建造和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各种文化传统,体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中西方风景园林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风景园林也扮演着重要的旅游景点角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美学价值、文化传承的功能,还在于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加强中西方风景园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 正文2.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差异1.审美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对美学的理解和追求有所差异。
西方风景园林注重几何形状、对称美和线条美,追求简洁、规则和整齐的设计;而中方风景园林则更注重“意境美”,强调与自然、心灵的沟通,追求弹性、灵活和变化的设计。
2.空间利用差异:西方风景园林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功能的明确化,划分明确的区域用途,追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而中方风景园林则更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延展性,在设计中注重隐藏和变化,强调探索和惊喜。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
选择上除重视花木的姿、色、香、韵,还十分推崇植物的“品格”;数量上贵精而不求多;配置上仿照自然,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环境。
(二)西方园林艺术特点1.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及人化自然西方园林艺术完全排斥自然,体现严谨的理性,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造园。
布局均衡对称、规则严谨,具有明确轴线引导,呈现几何人工美。
西方美学认为园林只有按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境地。
2.西方园林追求的是形式美西方人对自然美的看法决定了其对自然美的改造提升态度与对形式美的追求。
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园林更是明显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布局构造上。
整座园林以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为基准构成主轴,建筑物矗立在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上。
主轴线伸出的几条副轴上布置着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
笔直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4.西方园林以突出建筑为特色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突出的是建筑,而不是自然风景。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中,建筑物控制轴线,轴线控制园林。
5.西方园林的景观配置花木不是自然生长的形状,被人为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
草坪、花圃、水池被严格地规划成菱形、方形和圆形等几何形。
水池中总是布局着人物雕塑和喷泉。
各要素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推敲精致,体现对称性和整一性。
由上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的比较可知,。
中国与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布局、道路、树木、花卉、水景、雕塑等构景要素上的差异性。
西方园林在布局方面强调几何规则式布局,道路设计采用轴线笔直式的林荫大道;植物种植主要采用対植、列植等方式,植物造型要通过整形、修剪的方式,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花卉多采用图案花坛形式,中色彩的搭配;水景设计主要采用喷泉、瀑布、跌水等动态水景;园林空间形态善用大草坪铺展,建筑小品主要用雕塑,或各种具人物或动物之像的石雕;取景强调视线限定的对景,景观为开敞袒露的旷景,表现了骑士般浪漫蒂克的风格。
而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强调生态、自由式布局,道路设计采用迂回曲折,曲径通幽;植物的种植多为自然的孤植、散植等方式,花卉喜爱盆栽、花台形式,并且重姿态;水景设计多采用溪、地、滴泉等静态水景;空间形态善用假山叠石,起伏多变;建筑小品少用雕塑,多用大型整体太湖巨石或黄石,堆砌假山;取景强调借景和步移景移,景态是幽闭深藏的奥景,突出表现文人,画家和造园者的诗情画意。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差异原因中国与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一)历史起源不同中西园林历史发展从《诗经》及《孟子》的记载可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就筑灵台、灵沼、灵圃,这是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
自此,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周文王时代至东汉末年的萌芽期。
从早期供狩猎之用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期。
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为理念、观赏游览为主的园林艺术。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宋的成熟期。
文人参与造园的活动把园林与诗、画相联系,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的全盛期。
建造了以大规模写意自然山水园及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为特点的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统园林由“壶中天地”转向“芥子纳须弥”。
至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了最高峰。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
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因丈量尼罗河泛滥退水后形成的土地,发展了几何学并把几何概念用于园林设计,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公元前500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及园林建设的繁荣兴盛。
罗马继承古希腊传统发展了别墅园和宅园,以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精致的雕塑等,形成了西方园林的基本雏形。
此后欧洲经历了近千年漫长的、极度压抑的中世纪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春天,也迎来了园林空前的阶段。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由勒诺特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明显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以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成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西方园林由此步入辉煌时期。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中西园林风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园林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园艺术发展轨迹与风格的差异性。
中国园林产生以来,造园的理念是憧憬自然,顺因自然,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造园与自然关系密切,力求在和谐中变化;其永久性的表现和中国风景画一样,概括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象征的形式展现大自然的本质。
而西方园林的造园理念是崇敬神灵合理性主义表现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园林精髓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园林喜好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
另外,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多元互补的特色。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崇尚“仁义”和“礼乐”,重义轻利;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倡“道法自然”,追求虚静;佛教追求“息心去欲”、“清静无为”等境界。
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打上了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作为最高境界。
西方以征服、改造、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是一种科学价值取向。
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
”西方文化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表现自我。
因此,西方园林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人对自然的强制性约束,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
(三)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突出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重经验直觉。
中国人的理性注重具体及实践,考察事物常忽略细节,提供的往往是关于对象模糊的整体。
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元化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国人多数不愿问津自然科学。
受此影响,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深沉、虚实互生,注重对意境的追寻。
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是向外思维逻辑,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倾向于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重唯理,习惯探究事物内在规律;较多关注自然,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西方人的理性是讲功利、求效率、重实效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呈多元化。
受其影响,西方园林艺术形成了分析、理性的思维。
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观念统治着,欧洲有基督教,中国有佛教,尽管宗教和园林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包括园林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力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
宗教对我国园林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由于传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风(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并形成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因此寺院十分发达,园林在寺院中发展,并形成寺院式园林。
在不同的宗教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园林类型。
园林艺术对宗教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属园林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场所,也为宗教创造了一个神秘的氛围。
达到从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
(四)美学思想的差异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经营,中国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楷模,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来萃取其精华,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
文人特有的恬静趣味、浪漫风度、朴实气质,反映在其营造的园林风格中,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重情”的美学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他们提出的。
黑格尔也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也影响形成了西方几何图案的园林风格。
小结:由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的原因,造成了中西园林产生很大的差异。
虽然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不同,但是它们各有千秋,不同的造林手法和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3]张广中.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J],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