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文化研究

一.《藏传佛教与五台山的关系》:关系的网络主要是通过人来建立起来的,所以藏教与五台山当然也是通过不同的高僧来建立起的。

○1简单的介绍:西藏佛教又称为喇嘛教,代表人物是桑杰巴登,在上世纪由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主要时期是前弘期与后弘期,后弘期分为这几个派别:宁珰派,噶当派,萨迦派,希解派,觉域派,觉南派,格鲁派,其中格鲁派是最著名的一个时期。西藏的一般信徒,都依奉“阿弥陀佛”的信誓。祈神念佛,起到来世之善果。藏教视五台山是“古刹之地”和“人间刹地”。

○2五台山与藏教的关系的传说:当时藏教与汉地的联系是很强的,西藏与当时的中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布顿的一书中描述的是藏王松赞干布在五台山建立108寺庙,但是这样的史料的真实性很弱。这样记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藏王的仁慈善良,施功布德的品质,这样就可以拉合汉地与西藏之间的关系。

○3连接五台山与藏教关系的主要人物介绍:从时间的顺序来介绍人物。

a.大泽师仁钦桑布,在《诺扎六法》中预示他死后将去往人间刹土——五台山,说明11

世纪五台山已经是人们的向往了。

b.希解派,帕当巴桑杰。希解在藏语中的含义是停止生死流转,熄灭一切苦恼根源。

c.人巴恩(迦萨派第五代祖师):是元太祖忽必烈的帝师。

d.胆巴帝师:元代常做五台山的西藏高僧,元世祖去世之后他常驻五台山的寿宁寺,是五

台山的藏教佛教之开端(喇嘛教),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e.宗碦巴大师:15世纪格鲁派(黄派)的关键大师,在五台山上修建了黄教教院,黄教与

明朝建立关系也是从他开始的,在沟通藏汉两地之间的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f.章嘉呼图克图:是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也是黄教最大的转世活佛之一,仅次于达赖和班

禅。清朝乾隆时为了推行缓解政策,又将章呼回了五台山的“镇海寺”。章嘉活佛二世在维护蒙藏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章嘉墓塔是章嘉呼图二世罗桑去曲丹的灵骨塔,建于镇海寺的东院,从此镇海寺布施不绝,喇嘛甚多。

g.扎萨克喇嘛:住于菩萨顶寺。

h.仓央嘉措:西藏黄教六世达赖,死于青海湖畔,相传当时仓央嘉措还在五台山静坐六年。二.菩萨顶的佛教历史

1.菩萨顶简介:菩萨顶在今台怀镇大孚灵鹫十二院之一(大孚灵鹫峰:是中印度揭陀螺王国的一个山峰,形状类似鹫鸟,山中又多鹫鸟,所以得此名。大孚:大为宣传,以什么东西为

主要的信仰的含义)菩萨顶初名真容院,该寺左以动态望海峰为青龙山,右以西台挂月峰为白虎山,周边风景优美,空气清凉。有著名的高僧写诗:古寺晚峰头,登临兴未休。林烟笼绀殿。

2.菩萨顶名称由来的记载:据记载文殊菩萨露真容就在菩萨顶寺,但是到了唐朝初期的时候真容寺却还没有一个文殊菩萨的像,于是寺内高僧决定为其募仪影,当时有一个名为安生的木工,常做佛像,但是这次做文殊菩萨的佛像的时候却经历了六次炸裂,于是安生请求文殊菩萨现真身让其临摹一下,于是文殊菩萨真的现真身。从此人们就将安生所造的文殊菩萨像称为文殊菩萨的真容像。

3.关于菩萨顶的诗歌:唐代贾岛——绝顶人来少,

4.普桑顶上的高僧:金光照和释常遇。金光照俗姓李,河南人,十三岁出家,师事迦叶和尚。金光照听了迦叶和尚的一番辨证无为有为的关系之后,认为佛教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迷行而是一种深奥玄妙的理论,于是就坚定了默齿山林的举动。他早就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于是就决定前往五台山修行,悟“三界一心,了无别法”。释常遇,俗姓阴,性情淳朴,襟怀洒落,身体魁梧,道貌清奇,喜好林泉。慧师,家近五台山,父母信奉佛教于是就剃度。超化大师,净业大师等著名的大师云集在五台山的菩萨顶上。

5.菩萨顶的三龙说:火龙在小厨院,水龙在风水院,土龙在僧尼院。龙遇水为大吉。

6.来五台山的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地点,出身僧人的朱元璋认为五台山是“化愚”之地。并且朱元璋不仅仅尊崇的是汉地的佛教也十分尊崇喇嘛,优抚喇嘛。

清朝的顺治皇帝相传也是在五台山出家,在五台山上也可由其的题字“不如佛家半日闲”的诗句。顺治看破红尘,并像高僧自称为弟子。顺治产生这样蓝珀红尘的想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攻陷南京,顺治大惊,他产生了恐惧,暴怒和狂怒的心情,深感做皇帝不如做和尚安闲自在快活和尊荣。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顺治皇帝的爱妻董鄂妃离世更加使得顺治皇帝有看破红尘的想法了。

三.黛螺顶佛教史

1.关于寺名与建寺年代: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古刹,历史上的名称依次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据清凉山志记载从唐朝就有了黛螺顶了。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就是乾隆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唐朝僧人结念的修行处,寺内的这棵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寺内的山门前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历年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重建佛顶庵”另一块是清朝康熙立。

2.关于寺庙的建筑:黛螺顶在台怀镇东清水河旁,其峰形状如大螺。明代高僧写诗:踏遍尘区念无休,归来结社碧峰头。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层云山豁两眸。一个蒲团消白日,半肩破納度寒秋。人间八万四千梦,尽向无生一念秋。黛螺顶中的站佛就是旃檀佛,即释迦牟尼佛乔达摩。当时的佛教有“佛身无量”等诸多的禁忌,造像师不能直视佛祖,只好请佛祖站在水边,利用水中的倒像成像,因此这也成为“照佛”。这里面有感人的故事:立禅和尚。黛螺顶中有16幅立体国画,讲述的是16个佛教的故事。依次为:上托兜率,家选饭王,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洛,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发贸衣,魔军害佛,菩萨降魔,城等正觉,初转法轮,佛陀说法,双斥入灰,舍利宝塔,三眉真火等。

3.帝王的尊崇: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留下遗言,其圆寂之后文殊师利将于五台山顶居住。古往今来四海之内的僧俗人千里迢迢来朝山拜佛。但是五台山的地势险峻,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冰雪覆盖的,所以前往者不能一下子将五台山的五峰全部游历完,于是乾隆就下旨让青云和尚将五殿合于一殿。

四.《五台山佛寺影壁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