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从《论语》中寻找人生智慧纵览人类文明的历史,先进的技术来在西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中国。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最近,笔者品读了《论语》,自己深受启发,改善了心智模式,借此把一点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学《论语》意义所在在笔者看来,凡夫度日、觉者度己、圣贤度人。
品读孔子的《论语》,感悟其微言大义,能使我们在纷繁万象中拔云见日,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
近代大儒梁濑溟从出世、出世的观点出发,归纳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曰“逐求”,二则“厌离”,三乃“郑重”,并分别作了深刻阐述。
笔者试解析如下:一是“争名夺利、为我独尊”的人生态度。
通常表现为追逐物质享受,以及表面的虚荣,比如攀比吃穿、居所、声色,豪夺金钱、利益乃至地盘等,一面受利益驱使,一面受问题困扰,不断向外索取,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
这种思想主要盛行于西方国家,比如欧洲早期的“大帝国”,都是通过战争、掠夺发展起来的,包括近代“一战”和“二战”也是从欧洲打响的。
二是“悲观厌世、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这类人的基本特征是,感到人生太苦或过分悲观,对生活没有追求,对大多事物不感兴趣;他们向往极乐世界,不重今生、而修来世,通常信奉宗教。
其发源地是印度,所有印度人为宗教而生活。
尤其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在我国比较盛行,影响力大有超过佛教之势。
三是“郑重生活、实现价值”的人生态度。
其特征是,他们立于天地之中,行人间正义,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既全力以赴,又顺其自然。
这种思想主要在我们中国,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境界,正是儒家思想几千年影响的结果。
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儒家思想倍受推崇,说明外国人更热衷于探寻东方智慧。
不同的人生态度,必然有不同的命运结果。
“功利者”永远痛苦迷离、怨怨相抱,为天下所不耻;“厌世者”痛不欲生、修道练佛,失去了人生斗志;唯有郑重生活的人,崇尚道德、秉承大义,过有意义的人生,实现最大价值。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之道
的言论。
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生之道如下:
1.学而时习之:《论语》强调要不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仁者爱人:《论语》认为仁者是人生之本,仁爱是人生之道。
3.知足常乐:《论语》告诫人们要学会知足,满足于现有的人生,从而获得
常乐。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对他人施加不
必要的伤害。
5.君子之交淡如水:《论语》认为君子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动怒,并与
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这些人生之道在《论语》中有更详细的解释,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道理,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1.自己的道路走自己的,不要模仿别人:《论语》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
断,不要盲目模仿别人。
2.有本事就要有背景:《论语》告诫人们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背景,才能
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3.治国平天下:《论语》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君子的责任。
4.不露于外,不求于人:《论语》倡导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在公共场合炫
耀自己。
5.不自欺,不自愧:《论语》教导人们要自省,不要自欺自恋,并且要有责
任感。
这些人生之道具有普遍性和时效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心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人们从《论语》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然后才能治家理国、平天下。
2. 仁爱和礼制:《论语》对于仁爱、人际关系和社会礼制有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彻底的关怀他人之心,而礼制则是一种行为准则,帮助维系社会和谐。
3. 学习进取:《论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和进步。
4. 自省和自律:《论语》重视个人的自省,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约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5. 诚信和守信:《论语》强调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人应以诚实守信作为处事原则,取信于人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6. 忍让和谦逊:《论语》鼓励人们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会忍让和退让,以和平与善良的心态与他人相处。
7. 适应改变和变通:《论语》强调人们应适应时代的变化,明确指出各个时代需要不同的行为准则和处理方式,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
这些心得体会突出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指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然而,要理解《论语》还需要从具体的篇章和背景中深入研读,将其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更广泛的理解和智慧。
论语的人生之道《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思想,更是一部涵盖了广泛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这部经典著作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人生的道理,包括仁爱之道、义理之道、诚信之道、礼乐之道、修养之道、学习之道、为人之道等。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些方面。
一、仁爱之道“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尤其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同时,他也强调要宽厚待人,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这种仁爱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义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道义和道理,不做无理之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例如忠诚、孝顺、礼仪等。
同时,他也强调要明辨是非,不做违法之事,不参与不良行为。
这种义理之道的内涵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三、诚信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诚信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诚信之道,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
他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只有具备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诚信之道的内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礼乐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所提倡的礼乐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通过礼乐来规范行为和陶冶性情。
他认为,礼乐是修养身心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礼乐的熏陶才能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谐。
这种礼乐之道的内涵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五、修养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修养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他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5篇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1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2《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3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4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三)交友之道.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5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去描述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从内心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要因为好高骛远而迷惑于一些伪命题.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庄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无所不在.比如〝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要体验逍遥,必须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有更多的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比如陀螺旋转,骑行自行车都是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大多数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自己没动.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只有当你静止下来,你才会真正倒下.学无止境,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千锤百炼.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悟性,使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的人生之道,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是一种无愧的交代,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
论语的人生智慧《论语》是孔子的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部经典书籍中蕴含着许多有关人生哲学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以下是《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1. 仁者必有勇。
只有心怀仁爱的人,才能拥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克服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要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保持互相尊重和谅解。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满足感。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应该将过去的经验作为宝贵的财富,并在学习新知识时加以借鉴和继承。
5.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我们应该以全局来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长远的目标。
6.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如果我们懂得仁慈和关爱,就会得到更多的仁慈和关爱。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需要拥有高效和现代化的工具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工作。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应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更好地应用它们。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他人,也应该让他人了解和尊重我们,而不是仅仅是关注自己。
10.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迎接未来的挑战。
这些智慧话语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指导,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
希望这些智慧能够持续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驱使我们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人生对我来说一直是茫然的,因为那是一种未知,不知道人一生中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篇一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人为光阴而叹。
就像刘禹锡所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也就是说苍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却有很多悲怆。
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就像《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见,人生是短暂的。
我们应当对人生做一个规划。
可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人生的坐标,人生的规划。
在这个人生坐标上有几个事情被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出来。
十五而志于学。
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
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
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
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
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
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
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
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
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
还差得很远很远。
三十而立。
立的是自己的自信。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
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
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 end#都是丑陋的。
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
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
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
人生之道十五治学学以致用。
只有改变人的行为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只有导致人的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为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种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困惑是过犹不及。
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内在的立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与自己相融合。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
另一种是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汇了所有典籍之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是心灵建立自信的年龄。
不是与外界形成一种对立,而是与外界融合。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他讲的不是一种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很多事情,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
正如孔子所说: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进行建立。
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你才能真正立得起来。
三十而立,不是外在的一个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一种心灵标准,衡量你的心灵是否开始变得清明,变得从容不迫。
开始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样的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笠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在冬天能钓上鱼来,而他是为了钓雪而去。
超乎功利去做一个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立的标准。
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
四十不惑人在三十岁之前是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的从这个世界上搜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
这些都是在用加法。
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要到达四十不惑,是要在三十岁之后要用减法生活。
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弃。
其实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装饰和家具都摆在里面,等到最后整个家摆得像一个胡同一样,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人生之道
十五治学
学以致用。
只有改变人的行为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只有导致人的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为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种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困惑是过犹不及。
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
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内在的立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与自己相融合。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
另一种是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汇了所有典籍之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是心灵建立自信的年龄。
不是与外界形成一种对立,而是与外界融合。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他讲的不是一种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很多事情,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
正如孔子所说: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进行建立。
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你才能真正立得起来。
三十而立,不是外在的一个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一种心灵标准,衡量你的心灵是否开始变得清明,变得从容不迫。
开始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样的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笠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在冬天能钓上鱼来,而他是为了钓雪而去。
超乎功利去做一个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立的标准。
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
四十不惑
人在三十岁之前是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的从这个世界上搜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
这些都是在用加法。
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要到达四十不惑,是要在三十岁之后要用减法生活。
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弃。
其实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装饰和家具都摆在里面,等到最后整个家摆得像一个胡同一样,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
这就被东西奴役了。
而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
甚至不想挣的钱你可以不受那个委屈了。
当敢于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打击、缺憾、不再孜孜以求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的坐标上建立自己应有位置。
中庸之道就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经过二三十岁的辉煌之后,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表现出的淡定而从容。
五十知天命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让自己如何才能合乎天地大道。
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
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自己的大道之约,在内心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
这就是知天命。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都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一步的时候,有人就会在别人的怂恿下在多做一点,但是自己却不会这么做。
全社会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却能够保持内心不
沮丧。
独孤求败的故事。
一个少侠初出道之时,用着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青锋宝剑。
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种萧萧剑气,张扬的光彩就是一个人的绚烂之极。
等到他武艺精进,人到三十来岁,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掌门人、或者江湖上的一个有名侠客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或许会用一把不开刃的盾剑。
因为这个时候锋利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
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四十来岁,已经成为一个名动江湖的一个大侠。
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个流派,而成为一种道义的化身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金属那种锋利和质地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
有这样一个这样的东西就足够了。
而等到他真正走到一个至高的境界的时候,什么世独孤求败呢?但求一败而不得。
因为这个时候,人手中是没有兵器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十八般武艺都已经内化,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双手一出,可能就能啸出剑气,双拳一抡,可能就能成为铜锤。
所有的武艺都在这个人的内心里,全在他的肢体上。
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这种招,不能破解呢?就是因为这种招数你不知道他融入了多少武艺。
所以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华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六十耳顺
任何事情,你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
听任何的话,你会站在他的出发点,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耳顺即是悲天悯人,这就是一种悲悯之心,真正能够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和理由,这是一种包容和体会。
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你就会多一份谅解。
一个人要做到耳顺,自己首先要让自己做到无比辽阔,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
其实用这样的一个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
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界知识后得到的内心陶冶和熔铸。
就像一个圆分成七等份,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一转,出现的就是白色。
这种白色就是绚烂之极之后。
这就是外界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一个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来膜拜。
但是通往这个佛像的台阶是用和佛像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修葺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他们对佛像提出抗议,他说我们都采自同一块山石,凭什么人们就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孔子描绘的内心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
在这从容之前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千刀万剐。
只有了解这样的一个外在的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但是只有一个人建立起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的反张力。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种普普通通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
在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加的前提是它承受的最大极限,既不要把它压碎了,也不要压得他不再成长,就是在确保它能长的情况下加最多的砝码。
不同的南瓜加不同的砝码。
有一个南瓜压的最多,从一天几克到一天几十克、几百克到一天几千克。
直到这个南瓜和别的南瓜一样毫无二致地长大,长到成熟的时候,最后这个南瓜上面已经是压着几百斤的分量。
最后的实验就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一试,一刀剖下去,是什么样的质地。
当别的南瓜都手起刀落,扑扑剖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刀下去,砍不开,斧子下去,也砍不开,最后这个南瓜是
用电锯噼噼啪啪给锯开的,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颗成年是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生命的实验。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我们的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其实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在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那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
让我们建立一个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内心还是对于社会的岗位都作出了一个无愧的交代。
让我们越早提前实现人身的最高境界就越好。
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在几千年以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看着后世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痛楚的,或欢心的一一去实践,建立起自己的效率,整合起来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建立起了我们有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