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全集pdf百度云
- 格式:docx
- 大小:72.65 KB
- 文档页数:44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精选6篇(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一个人先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守法道德,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而一个家庭和睦、亲密无间,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成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有效途径。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和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技能和知识。
他提倡学习而不虚心学习,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等等。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既要遵循天理,又要尊重人伦关系。
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做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更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孔子思想是深刻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思想中的优秀品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追求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等,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思想的智慧和其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文档2篇Learning Yu Dan's Analects of Confucius编订:JinTai College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文档2、篇章2: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文档篇章1: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文档通过学习于丹教授《论语》的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于丹教授的讲课,剖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诉我们既是人们身边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也是最简单的真谛,《论语》中把天比做理想主义,地比做现实主义,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势利道,不断学习,内心充满快乐,宽容,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讲到处世之道,我深有体会。
记得在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也曾痛苦过,曾徬徨过,不知道该怎么办,干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时间或许能够减轻痛苦,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开了,既然痛苦不能解决问题,每天痛苦也是活,开心也是活,为什么不能每天开心点呢。
人的一生难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难,怎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电子版一、天地人之道(1)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么,《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先看一下《论语》的价值体系,大抵分为两条脉络:一是关于“天地军亲师”的秩序梳理;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核心的个人修养系统。
《论语》这样一本语录体书籍,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而言,第二个系统的现实意义更大些。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孔子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在孔子中国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到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是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古代先贤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如同《易经.文言》中讲的,一个成熟人格不应该以冲突对抗思维来判断世界,而是越来越明白“四合”的道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不仅仅是邻里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
它需要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圣贤自省、自律、自化、自由的心胸。
从今天开始,我们每晚循序渐进地学习《论语》的智慧,获得内心的力量,养成心底的浩然之气。
儒释道三家,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关注人与心的关系,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去解读相关经典。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优秀3篇于丹论语心得篇一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
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
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
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1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伴侣,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选择一个伴侣,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伴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是很信任这句话的。
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公平仿如天方夜谭。
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抱负、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伴侣。
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他可能对你和气可亲、爱护照看,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名贵的表现形式。
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学问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期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常常被忽视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当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伴侣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欢乐幸福,生活到处布满阳光;好的伴侣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地站在你身边,或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伴侣,也是需要距离的。
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伴侣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伴侣?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和善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妙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妙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2《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洁的说:它告知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本文目录论语心得体会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于丹教授《论语》的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于丹教授的讲课,剖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诉我们既是人们身边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也是最简单的真谛,《论语》中把天比做理想主义,地比做现实主义,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势利道,不断学习,内心充满快乐,宽容,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讲到处世之道,我深有体会。
记得在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也曾痛苦过,曾徬徨过,不知道该怎么办,干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时间或许能够减轻痛苦,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开了,既然痛苦不能解决问题,每天痛苦也是活,开心也是活,为什么不能每天开心点呢。
人的一生难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难,怎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如果你无力改变,那就努力去适应它。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在工作中,对待同事,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帮互助。
家庭中,长辈、家属、亲戚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气。
所以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9篇)于丹论语篇1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
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
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
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
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
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
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
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
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
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
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
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
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
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于丹《论语》心得〔1〕天地人之道于丹《论语》心得〔1〕天地人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
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似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答复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
就是这种提问和答复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
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于丹论语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本本人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子贡书。
《论语》所本人载的,是孔夫子从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欧美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的人格特质,提供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本人之道、君子之道、专一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
为我们很的诠释《论语》的华。
每个人的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确弱化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华之,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能人这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助长你的苦痛。
你要尽可能地用丑事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去抵销弥补这种不足。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改变力量无法发生改变,但我们彻底改变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当个不幸降临了,最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知足更有效率,更有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但它改变毛虫了自己翅膀的力度;雄鹰无法变化天空的高度,但它却发生改变改变了自己腾空的强度;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不能长度,但我们可以继续拓展它的宽度!于丹论语读后感(二)最近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本非常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学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磨难、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伦理现今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看看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全集pdf百度云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全集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
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
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
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
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给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
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应该说,今天物资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动画: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下起吗?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目],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动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什么样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您说,你去做的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显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
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于丹心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
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
其实今天的这个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变成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的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篇]。
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
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
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动画:《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
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父母对孩了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论语》的部分章节,过去曾经读过,但由于古文功底有限、社会阅历有限,总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后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看到北大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下来,认真学习,并结合这些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工作、对做人有一些初浅的感受,在此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乱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普通人、公务员。
我小时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围长大的,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特别是由于地区、行业等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这些都给人们传统的固有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价值观、是非观比较混乱,各种非主流的东西泛滥,人们的行为标准缺少广泛遵循的主流道德规范。
道德标准降低,是非观念混淆。
有的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不讲诚信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明知故犯。
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没研究这些,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而《论语》恰恰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如果能够用仁、义、礼、智、信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社会就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单位一定是和谐的单位,家庭一定是和谐的家庭。
二是培养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
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等观念很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