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2.能力与方法:会利用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进行应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往楼上运大米选择不同的方法,认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讲求效率,尤其是学习方面,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现实情况当中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实情况中机械效率计算【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功的必要因素,往上提升重物和水平拉动物体时所做的功。
2、ppt展示提出问题:小明家里装修,他想将大量的砂石运到家中。
可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往楼上运砂子,请大家推荐哪种方法好?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合理方法和理由。
3、出示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及所要达到的能力。
4、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引导学生归纳。
结论: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省功,而且要费功。
(1)有用功(W):为了达到工作目的,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
有(2)额外功(W额):为了达到工作目的,我们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响,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W总):动力所做的所有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三者关系:W总=W有+W额(5)推论:因为有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而且要费功5、讨论运砂子问题,学生回答(1)对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2)第一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3)第二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4)第三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结论:这三种方法中,第种方法所做的额外功最少,因此应选用第种方法。
6、PPT展示情境:概念辨析,学生回答(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所做的有用功是,额外功是,总功是;(2)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里带了一些水,有用功是,额外功是,总功是;(3)在利用斜面将物体搬到车上时,有用功是什么?额外功是什么?总功又是什么?(4)利用滑轮组将钩码提到高处时,有用功是什么?额外功是什么?总功又是什么?7、机械效率(η)观看视频及课本内容,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3节机械效率,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功、功率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认识不足,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理解不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认识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2.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测力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与机械效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机械效率。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引导学生从减小额外功、提高有用功等方面思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主要介绍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计时器、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进行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和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
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2)讲解机械效率的性质,如: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讲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滑轮组的工作性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其工作性能。
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滑轮组是否高效。
2. 题目二:思考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答案:根据讨论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滑轮的数量、减小摩擦等。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能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绞车提升重物,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计算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绞车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2)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计算一个斜面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因为总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提升速度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深入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要选择锄头而不是其他工具?锄头在使用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2. 概念讲解:解释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并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例题,如: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锄头的重量为10N,耕地时的前进距离为5m,求锄头的机械效率。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起重机吊起一个100kg的货物,起重机的重量为500kg,求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3.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4.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梯重2000kg,每次能载客10人,电梯从1楼升到10楼,求电梯的机械效率。
2. 答案:电梯的有用功为W有=G人h=10×700N×10m=70000J,电梯的总功为W总=G电梯h=2000×700N×10m=1.4×10^7J,电梯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70000J/1.4×10^7J×100%=5%。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三节机械效率1 教学目的1.1 知识与技能:•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斜面的机械效率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概念。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进步机械效率2.2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进步机械效率3 专家建议机械效率应用公式,最重要的是分清楚有用功和总功,明白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利用所学知道如何进步机械效率。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进步5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斜面、杠杆、滑轮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我国的许多农村都没有自来水,人们为了食用水,要从井中打水,在从井中提水上来的过程中,人们对哪些物体做了功?【生】水桶、滑轮【师】这些功都是人们希望做的吗?对谁做的功才是有用的呢?【师】下面我们进展这样的一个实验来看看:以动滑轮为例,比拟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设计方案: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师】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点?【生】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还有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假设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方便。
【师】接下来自己设计表格,进展屡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物重G〕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
结合我们课堂刚开场的提问,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克有用制摩擦力作功,还要克制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局部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假如把手的拉力〔即动力〕额外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6.2 新知介绍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师】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有用功和额外供的定义了。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工科思维,注重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是否与摩擦有关?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2. 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展示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能量之比。
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公式推导与计算练习3.1 教师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从中推导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2 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讨论与分析,探究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操作与设计5.1 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操作任务:利用给定的材料和设备,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简易机械装置。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效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装置。
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以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6.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提问与答疑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解释。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意图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3节机械效率,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功、功率、机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效率的奥秘。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演示。
2.准备机械效率的计算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电梯、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机械效率?2.呈现(15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PPT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并总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巩固(10分钟)练习机械效率的计算。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机械效率,提出改进措施。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课
题
第三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
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高效做事的思想和勇于探究
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
点
1.理解机械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难
点
理解机械效率。
教具
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
时数
1课时
补充修
正
板书设计
第三节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η=W
有
/W
总(四)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
批改辅导班级
人数
上交
人数
上
交
率
批改
人数
批改
反馈
优
点
不足
辅导改进姓名
内容
效果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提供有用功率的能力,其计算方法为机械效率 = 实际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机械效率的单位:无单位。
2. 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功率:机械设备在完全没有能量损失的情况下获得的能量变化的功率,计算方法为理论功率 = 输入功率 = 输出功率;•实际功率: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因素而损失的能量变化的功率,计算方法为实际功率 = 输出功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台简易机械装置(如提起物体的滑轮组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概念;•带领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机械效率。
3. 分析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讲解理论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机械效率,并计算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机械效率的提高途径。
五、教学方法1.导入新知识的活动方法;2.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案例分析的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3.学生能够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机械效率,并提出优化方案。
七、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 = 实际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理论功率 = 输入功率 = 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 输出功率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机械效率展开,通过生动、实用的案例和计算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会灵活运用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及其变形进行有关的计算。
2、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能总结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当今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效率。
例如:老师上课要讲教学效率,学生上课要讲听课效率,学习要讲学习效率等。
使用机械做功也要研究机械效率,那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组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和钩码分组做两个实验,在两个实验中分别利用测力计和滑轮将两个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
并计算出两次拉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进行新课(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讨论①哪部分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教师点拨:此实验的目的是把两个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
对两个钩码做的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
②哪部分功是我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教师点拨:我们不想做的功,例如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克服绳的重力做了功、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克服这些我们所做的功,我们想不想做?③拉力做的功,都做了哪些功?教师点拨:克服钩码的重力做了功,克服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做了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了功,克服绳的重力做了功,克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做了功。
教案: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机械吗?这些机械是如何工作的呢?2. 概念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η = W_out / W_in。
(2)解释机械效率的意义: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机械的能量损失越少,机械的工作越有效。
3. 计算方法讲解:(1)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机械的输出功和输入功,然后代入公式η = W_out / W_in,即可计算出机械效率。
(2)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机械的输出功为 100J,输入功为 200J,那么它的机械效率为η = 100J / 200J = 0.5,即 50%。
4.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1)减小摩擦:通过使用润滑剂、减少接触面积等方法,减小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能量损失。
(2)优化设计:合理设计机械的结构,使其运行更加顺畅,降低能量损失。
(3)定期维护:定期对机械进行维护,保持其良好状态,降低能量损失。
5. 例题讲解:(1)题目:一个斜面高为 5m,长为 10m,物体沿斜面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已知物体的质量为 2kg,重力加速度为 10N/kg,求斜面的机械效率。
(2)解题思路: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然后计算物体滑下斜面时的动能,计算机械效率。
(3)解题过程:W_in = mgh = 2kg × 10N/kg × 5m = 100JW_out = 0.5mv^2 = 0.5 × 2kg × (10m/s)^2 = 100Jη = W_out / W_in = 100J / 100J = 1答: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100%。
第三节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 理解机构效率
(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
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