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 格式:docx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A.心 B.肺 C.脾 D.肝 E.肾2.气机的含义为: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脉 B.胆 C.脑 D.骨 E.髓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惊 B.喜 C.怒 D.悲 E.恐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肝B.胃 C.脾 D.肺 E.心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A. 五行学说B. 阴阳学说C. 八纲学说D. 脏腑学说2.中医基本理论中,阳对应的属性是?A. 寒B. 热C. 阴D. 湿3.中医基本理论中,病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六淫B. 五劳七伤C. 精神因素D. 饮食不当4.中医中,人体的防御系统被称为?A. 免疫B. 抵抗力C. 气虚D. 抗生素5.中医中,主要用于养生的方法是?A. 针灸B. 推拿C. 草药D. 饮食调养6.下面哪一种中药性质味道偏寒凉?A. 附子B. 生姜C. 人参D. 枸杞7.中医理论中,脉搏的数量和质地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情况?A. 中药的煎煮时间B. 病情的变化C. 饮食的调节D. 灼烧伤的程度8.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医的四诊之一?A. 望诊B. 问诊C. 听诊D. 切诊9.中医中,主要通过哪些方法辨识病情?A. 洗澡B. 摸诊C. 闻诊D. 拉诊10.中医基本理论中,气血的生成与哪一脏腑的功能相关?A. 心脏B. 肺脏C. 肾脏D. 肝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描述万物变化。
阴阳是根据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进行划分的。
阴阳学说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2.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来描述和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原理包括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应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和药物选择等方面。
3.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器官为基础,研究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脏腑学说的原理包括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它应用于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和养生等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具有“生我”“我生”关系的是A.木和火B.火和土C.水和金D.金和木E.木和土【答案】A B C2、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A.趋同性B.相对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答案】E3、瘀血的成因有A.气滞B.血寒C.血热D.气虚E.津亏【答案】A B C D E4、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外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答案】A5、神的具体表现包括A.思维B.言谈C.应答D.举止E.表情【答案】A B C D E6、后天之精源于A.先天之精B.营养之精C.水谷之精和清气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答案】C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的是A.阴阳对立B.阴阳互藏C.阴阳互根D.阴阳转化E.阴阳自和【答案】C8、胆的别称表述错误的是A.中精之府B.中清之府C.精明之府D.清净之府E.中正之官【答案】C9、祛邪兼扶正之法适用于A.正虚之证B.邪实之证C.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D.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E.真虚假实证【答案】D10、创新温病理论的代表医家有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王清任E.薛生白【答案】A B C E11、象思维的基础包括A.形象B.物象C.现象D.意象E.应象【答案】A B C12、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手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答案】E13、与痰饮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A.外感六淫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三焦水道不利E.肺脾肾功能失常【答案】A B C D E14、人体之精生成的物质基础是A.先天之精与水谷精微B.吸人清气与水谷精微C.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D.先天之精与吸入清气和水谷精微E.先天之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答案】D15、有关脏与象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脏变决定象变B.脏决定象C.象变反映脏变D.象反映脏E.象变决定脏变【答案】E16、540:经络基本生理功能包括A.运行全身气血B.沟通联系作用C.感应传导信息D.调节功能平衡E.主司水液运行【答案】A B C D17、属于“邪气盛则实”的症状有A.壮热B.狂躁C.声高气粗D.腹痛拒按E.二便不通【答案】A B C D E18、不属于肝疏泄功能的是A.调节排精行经B.维持血液循行C.贮藏血液D.调畅全身气机E.调畅情志【答案】C19、“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时期是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E.两汉【答案】E20、壮热,面赤,烦躁,大汗,舌红,脉数,兼见口渴,尿少,便秘等症状,其病机是A.阳盛化火B.邪郁化火C.五志化火D.脏腑热盛E.阴虚火旺【答案】A21、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仲景D.钱乙E.王清任【答案】D22、瘀血的其他称谓有A.恶血B.溢血C.败血D.衃血E.蓄血【答案】A C D E23、风气内动的病机中,属于虚风的有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肝阳化风E.血燥生风【答案】B C E24、不属于风邪性质的是A.善行B.主动C.开泄D.数变E.升散【答案】E25、外感热病的病位传变主要有A.伤寒六经传变B.温病卫气营血传变C.温病的三焦传变D.经络之间的传变E.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答案】A B C26、北方人易形成阳虚体质的原因是A.情志因素B.饮食习惯C.气候类型D.地理因素E.生活条件【答案】D27、“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A.治病求本B.急则治标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因地制宜【答案】D28、创造性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类经》D.《素问玄机原病式》E.《临证指南》【答案】D29、《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A.热B.火C.心D.风E.暑【答案】B30、十二经脉中,以“少阳经”命名的经脉有A.大肠经B.小肠经C.三焦经D.胆经【答案】C D31、中医养生方法的作用有A.有益康复B.预防疾病C.增强体质D.调摄身心E.延年益寿【答案】A B C D E32、某女,37岁。
中医根底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 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根底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以下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看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 扁鹊11.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 李杲12.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清任13.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朱丹溪14.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理论的医家是:E. 王E.E.E.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 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 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王孟英D. 王孟英E.D.叶天士E.D. 王孟英E.D. 李中梓E.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进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 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 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 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亲热联系的表达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亲热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转变3.古人探求生命奇特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承受的观看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看法B.微观观看法C.直接观看法D.摸索法E.整体观看法〔四〕X 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底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根底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 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缘由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选择题(一)A型题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3.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11.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二)B型题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5.肝火犯肺属于:6.肝气犯脾属于:(三)D型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3.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4.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3.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4.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6.“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
手厥阴经B。
足少阳经C。
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
寒与热B。
上与下C。
动与静 D.邪与正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
水为火之所不胜C。
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
肺主治节6。
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
心阳 B.肺气C.脾气D.肾阳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
筋 C.髓 D.骨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
风邪B。
寒邪C.暑邪D.燥邪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
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
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
命门之火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
生发、柔和B。
阳热、上炎C。
长养、化育D。
清静、收杀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
肾的气化作用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
气滞B。
气逆C。
气不降D。
气脱15。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
手少阳三焦经D。
手太阳小肠经16。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
湿为阴邪B。
湿性重浊C。
湿性粘滞D。
湿性趋下1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
饮 C.水 D.湿18。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
肝B。
肺C。
脾D。
肾19。
孙络是指A。
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B.脾C.肝D.肾E.肺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A)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心肺D.脾肺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A.心 B.肺 C.脾 D.肝 E.肾2.气机的含义为: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脉 B.胆 C.脑 D.骨 E.髓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惊 B.喜 C.怒 D.悲 E.恐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肝B.胃 C.脾 D.肺 E.心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属于“内火”的有A.胃火B.心火C.虚火D.五志之火E.壮火【答案】A B C D E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属的治则有A.反治B.正治C.逆治D.从治E.反佐【答案】B C3、津液对气的作用表现为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生气E.津能载气【答案】D E4、不属于评价心理发育水平的是A.智力B.情感C.个性D.意志E.耐力【答案】E5、养生健体.抗衰老的中心环节是A.保精护肾B.调养心肺C.形神共养D.顺应自然E.饮食有节【答案】A6、属于“虚则补其母”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B.泻南补北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培土制水【答案】C7、偏阳质者疾病初愈,不宜食用的是A.熟地B.龟甲C.羊肉D.乌梅E.枸杞【答案】C8、偏阳质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寒证B.实证C.虚证D.热证E.郁证【答案】B D9、某患者突然出现食后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甚至神志不清,高度怀疑其病因是A.食物中毒B.饮食不节C.寒热偏嗜D.五味偏嗜E.暴饮暴食【答案】A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答案】C11、火邪.暑邪共同致病特点有A.均为阳邪B.均易致疮痈C.均易伤津耗气D.均夹湿邪E.致病均见热象【答案】A C E12、七冲门中,所谓“下极”是A.贲门B.幽门C.太仓下口D.太仓上口E.魄门【答案】E13、气的运动称为A.气机B.气交C.气化D.气变E.气和【答案】A14、胆腑的别称有A.中精之府B.清净之府C.中清之府D.元神之府E.精明之府【答案】A B C15、偏阳质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寒证B.实证C.虚证D.热证E.郁证【答案】B D16、内风的病机有A.肝阳化风B.血虚生风C.阴虚风动D.热极生风E.血燥生风【答案】A B C D E17、属瘀血所致病证之特征是A.胁肋胀痛B.肿块时聚时散C.疼痛如针刺D.出血色淡清晰E.舌淡苔滑【答案】C18、藏象的含义是指A.五脏的形象B.内在组织器官的表象C.五脏六腑的形象D.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E.人体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答案】E19、阴阳的最初涵义指的是A.月亮圆缺B.日光向背C.气候冷热D.空气燥湿E.性别雌雄20、“肝肾同源”理论依据是A.同居下焦B.精血同源C.同寄相火D.水能生木E.津血同源【答案】B21、泻南补北法中的“南”指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B22、“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所体现的治则是A.正治反治B.治病求本C.扶正祛邪E.调整阴阳【答案】D23、某女,61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项?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经络学说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2.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a) 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引起的b)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c)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阴或阳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3.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行?a) 木b) 火c) 土d) 铁答案:d) 铁4.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下列哪项不符合经络学说的观点?a)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b) 经络可以调节气血流动c) 经络可以影响器官功能d) 经络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答案:d) 经络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5. 中医的四诊法包括以下哪项?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e) 全部都是答案:e) 全部都是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答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天和地、日和夜、上和下等。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阴或阳。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五行学说。
答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不息。
每一种五行代表着一种属性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病理等内容。
五行学说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经络学说。
答案: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气血的运行调节身体机能。
经络可以调节气血流动,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可以改善病理状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哪两大系统的相互协调?A. 气血系统B. 脏腑系统C. 经络系统D. 骨肉系统答案:B2. 以下哪项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 整体观念B. 阴阳学说C. 病因学说D. 药物治疗答案:A3. 中医学中的“精”指的是什么?A. 精神B. 精液C. 精微物质D. 精神和精微物质答案:D4. 中医学认为,以下哪种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A. 饮食不当B. 情绪波动C. 外感六淫D. 体质虚弱答案:C5. 以下哪个是中医学中的“五行”?A. 金、木、水、火、土B. 金、木、水、火、风C. 金、木、水、火、湿D. 金、木、水、火、寒答案:A二、填空题6.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______和______两大系统的相互协调。
答案:脏腑系统、经络系统7.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8. 中医学中的“精”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先天之精、后天之精9. 中医学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外感六淫10. 中医学中的“五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木、水、火、土三、判断题1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答案:正确12.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注重养生保健。
()答案:正确13. 中医学中的“精”是指精神活动。
()答案:错误14.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虚弱有关。
()答案:正确15. 中医学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6.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因时因地制定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A. 呼吸B. 睡眠C. 饮食D. 气血运行2. “五行”学说中,与“火”相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3. 中医中“气”的概念是指:A. 空气B. 呼吸C.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D. 身体的力量4. 五脏六腑中,属于“腑”的是:A. 心B. 肝C. 脾D. 胆5. 以下哪项是中医“四诊”中的内容:A. 望诊B. 听诊C. 触诊D. 以上都是6. 中医认为“肾”的主要功能是:A. 储存精气B. 调节水液C. 转化食物D. 调节呼吸7. “阴阳”学说中,阴代表的是:A. 热B. 冷C. 动D. 静8. 中医中“血”的概念主要指的是:A. 血液B. 营养C. 体液D. 精力9.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A. 外感六淫B. 七情内伤C. 饮食不节D. 过度劳累10.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A. 储存精气B. 调节水液C. 转化食物D. 调节呼吸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 中医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12.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______,金克木。
13. 中医中“气”的运行主要依赖于______和______。
14. 中医中“肾”的精气主要贮藏在______。
15.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6. 请简述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
17. 描述中医中“气血”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18. 解释中医中“阴阳”学说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19. 阐述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共30分)20. 请论述中医理论中“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共30分)21. 某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请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可能的病机,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中医的基本理论是()。
A.平衡的概念B.阴阳五行学说C.脉学D.方剂学答案:B2.中医四诊法包括()。
A.望、闻、问、切B.望、听、问、摸C.望、闻、问、拍D.望、听、问、拍答案:A3.中医重视独立人体的整体性,强调()。
A.以病控证B.以证治病C.辨证施治D.辩证治疗答案:C4.中医辨证分析的步骤是()。
A.辨寒热、寒热症候、寒热病程B.寒热、症候、病程C.病程、症候、寒热D.寒热病程、寒热、症候答案:B5.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是()。
A.因时制宜B.因证施治C.因病立法D.因症选方答案:B二、判断题1.中医以病为中心,以病证治则为基础,因此在治疗时只需根据病状选方和用药。
()答案:错误2.中医的理论阐释主要以经典著作为依据,借助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答案:正确3.中医辨证施治中,治疗的重点在于根据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答案:错误4.中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答案:正确5.中医的治疗过程分为疗法的选择和具体疗法操作两个环节。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请简述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答: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整个世界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统一、相互依赖的对立面构成,并通过五行来描述和说明事物的生发、发展、变化等规律。
2.中医四诊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医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
3.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是什么?答: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是因证施治。
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的原则包括辨证分析、辩证施治、辨病立法和辨症定治。
4.中医辨证分析的步骤是什么?答:中医辨证分析的步骤包括病因分析、病位分析、病机分析、病势分析和病理变化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A.心 B.肺 C.脾 D.肝 E.肾2.气机的含义为: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脉 B.胆 C.脑 D.骨 E.髓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惊 B.喜 C.怒 D.悲 E.恐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肝B.胃 C.脾 D.肺 E.心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2.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 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土爰稼穑” 。
2.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3. 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 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
5.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 “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 大怒导致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 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 C )A.解剖形态结构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D.经脉阴阳属性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因为( B )A.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 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 少阳经主要行于( B )A.面部B.侧头部C.面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 孙络是指( B )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 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 )A.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 湿邪的性质是( B )A.开泄B.重浊C.凝滞D.干涩13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 .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B )A.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 .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 C )A. 心B. 脾C.肝D.肾17. 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 )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 .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C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技等专业)姓名:科室:得分: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A.木→土→水→金→火→木B.水→火→金→木→土→水C.金→木→水→土→火→金D.土→金→水→木→火→土E.火→金→水→土→木→火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A.精B.津C.液D.阴液E.血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A.运化水液B.通调水道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E.贮尿、排尿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A.战乱不停B.气候反常C.社会动荡不安D.生活极度贫困E.工作环境恶劣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E.详问发病经过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A.血虚B.血瘀C.血寒D.血热E.血脱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A.动力B.原料C.动力和原料D.气能化津E.气能生精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B.寒邪易伤阳气C.寒主收引D.寒性凝滞E.湿性重浊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A.舌质紫暗B.舌质淡红C。
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A.实证B.虚证C.虚转为实D.实转为虚E.虚实错杂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A.面始焦,发始堕B.面皆焦,发始白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D.天癸至,精气溢泻E.发堕齿槁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
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A.病已痊愈B.原发与继发C.卒发与徐发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E.复发与休止交替14.素患眩晕,突然昏仆,鼾睡,左半身不遂,属于:A.徐发B.伏而后发C.并病D.继发E.复发15.由实转虚的机理,主要在于:A.胃气虚弱,饮食减少B.中气不足,抗邪无力C.中气不足,脾失健运D.误治,使病情迁延E.邪气亢盛,损伤元气二、B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A.阴阳二气的交感B.阴阳二气的制约C.阴阳二气的运动D.阴阳二气的平衡E.阴阳二气的互根1.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2.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心B.肾C.脾D.肺E.膀胱3.答案中哪一项为“君主之官”:4.能“主二便”的脏腑是:5.水谷精微的转输最主要依靠哪一脏:A.肝与脾B.心与肾C.肺与肾D.肺与脾E.肝与肾6.“水火相济”说明哪两脏的关系:7.“乙癸同源”说明哪两脏的关系:8.“金水相生”说明哪两脏的关系:A.汗出恶风B.皮肤干涩C.狂躁妄动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E.下利粘液,小便浑浊9.火热之邪致病可见:10.湿邪致病可见:三、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阳盛则热属于下列中哪几项:A.阳偏盛B.阴阳偏衰C.实热证D.虚热证E.格阳证2.过逸是指:A.长时期不参加劳动B.长时期不进行体育锻炼C.患病适当休息D.长时期脑力劳动E.长时期足不出户3.下列病机与病证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证C.阴盛格阳D.虚热证E.寒实证4.气虚致血瘀者,最适宜的调理方法是下列中哪两项:A.补气为主B.佐以养血C.活血化瘀0.佐以活血化瘀 E.佐以补气5.六腑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A.泻而不藏B.满而不能实C.藏而不泻D.实而不能满E.以补为用6.原有疾病“少愈”,进人病理静止期,从正邪相搏角度言,其病理一般是:A.邪气炽盛B.余邪未尽C.正气已虚D.正气已复E.邪正俱实7.淖,夜亏损可引起血的哪几种病理变化:A.血燥B.血热C.血虚D.血瘀E.出血8.下列中哪两种为顺应肺的生理特性的治法:A.补气升提B.宣肺散邪C.苦温燥湿D.降气宽胸E.甘寒生津9.《内经》和李时珍分别称脑为:A.神明之府B.五脏六腑之大主C.髓海D.元神之府E.精明之府10.下列经脉与循行部位,哪两项有关:A.心经B.肾经C.连目系D.抵小腹E.经乳头四、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哪几项属于津液的范畴:A.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B.涕液C.人体的血液D.汗液E.尿液2.汗出过多,可以损耗下列中哪几项:A.气B.血C.精D.津液E.营气3.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规律体现出下列中的哪些特点:A.升已而降B.降已而升C.升中有降D.降中有升E.升降出入4.以下关于“六腑”的说法,哪些欠妥:A.六腑都直接与水谷接触B.六腑为“泻而不藏”之腑C.大多为中空之脏器D.参与水谷的消化或传导E.“满而不实”为六腑生理特点5.下列六淫病邪中,哪些可与湿邪相兼:A.风邪 D.寒邪 C.燥邪 D.火邪 E.暑邪五、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1.饮食偏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偏嗜饮酒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第七章病机一、单项选择题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变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A、肝B、肾C、脾D、心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D、脏腑阴阳失调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1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2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D心火下移小肠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D整体观念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B、气陷C、气脱C、气闭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3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4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A、神昏谵语B、手足蠕动C、痉厥D、目睛上吊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A、三焦B、肺C、小肠D、肾5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汗、吐、下太过B、五志过极化火C、忧愁思虑过度D、燥热之邪所伤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D、两胁胀满疼痛二、多项选择题:、1、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有:()A、感受阳邪B、五志过极C、久病耗伤D、大吐、大泻E、大出血2、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A、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B、禀赋不足脏气衰弱C、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D、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E、气血津液的生成不足3、导致心阳,心气虚的可以原因有:()A、宗气不足B、肾阳虚衰,水气凌心C、血瘀气滞6D、脾虚不运,痰浊内生E、正不敌邪,阳气暴脱4、心阴不足的证候可见:()A、五心烦热B、心神不安,虚烦不得眠C、舌质红D、盗汗E、脉细数5、心血不足的症状可见:()A、心悸失眠B、烦热盗汗C、脉细无力D、神思难以集中,甚则神思恍惚E、面白无华6、形成肺气虚损的可能原因有:()A、肺失宣肃,日久不复B、久病C、劳伤过度D、房室劳伤E、肝升太过7、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的原因有:()A、肺气虚B、肺阴虚C、外邪袭表D、痰浊内阻E、肝升太过8、引起气滞的原因有;()A、食积B、情志内郁C、痰湿D、血瘀E、肝、肺、脾、胃等脏腑功能障碍9、属“心火”症状是:()A、目赤肿痛B、失眠多梦C、狂言昏乱D、易怒E、口舌糜烂疼痛10、虚火灼肺的病理表现:()A、五心烦热B、自汗C、潮热颧红D、痰中带血E、干咳无痰11、面色无华,眩晕、夜寐梦多,两目干涩,肢体麻木不仁,筋肉紧动,脉细舌淡,属于:()7A、心血高虚B、肝阴虚C、肝血不足D、气血两虚E、阳盛化风12、肾阳虚,命门火衰的病人,其小便改变可表现为:()A、小便不利B、小便清长C、小便频数D、小便刺痛E、夜尿多13、肾精亏虚临床表现为:()A、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B、脑髓空虚,智力减退C、水液代谢失常而发为水肿D、壮年早衰E、“天癸”迟至,生殖器官发育不良14、津液不足可表现为:()A、口渴引饮B、形体瘦削,手足麻木C、口鼻干燥D、皮肤干燥E、目陷瘪瘩15、形成血虚的原因:()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久病不愈,慢性消耗C、思虑过度D、劳力过度耗伤E、饮食营养不足16、气虚的临表现:()A、自汗B、眩晕C、精神萎顿D、易于感冒E、倦怠无力17、经络病机主要有:()A、经络的气血衰竭B、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C、经络的气血逆乱D、经络的气血偏盛E、经络的气血偏衰18、“亡阳”的危重证候可表现为:()A、神疲B、脉微欲绝C、大汗淋漓D、肌肤手足逆冷E、倦卧19、经络的气血逆乱可导致:()A、脘腹剧痛E、上吐下泻C、厥逆D、呕血、吐血E、瘘瘤820、血脉寒滞可见:()A、形寒肢冷B、大汗淋漓C、胸口憋闷、刺痛D、心悸怔仲E、脉涩元力或迟、或结代21、导致失眠多梦的原因,可由:()A、血不养心,心神浮越B、痰火抗动心神C、邪热扰心D、心阴不足E、心血虚22、胃阴虚的病理表现:()A、口糜B、干呕C、搅面舌D、不思饮食E、胃中嘈杂,消谷善饥23、引起气滞的原因有:()A、瘀血B、痰湿C、食积D、情志内部E、饮食寒温不适24、邪正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影响着:()A、疾病阴阳转化的病机B、疾病的发展与转归C、疾病的表里转化的病机D、疾病的寒热转化的病机E、病证的虚实变化25、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A、无汗B、自汗C、盗汗D、鼻塞E、喉痒而咳26、脾的阳气虚衰可导致:()A、腹泻B、水肿C、口淡D、便血E、眩晕27、肝火可出现的症状有:()A、口舌糜烂B、面红目赤C、五心烦热D、急躁易怒E、耳鸣、耳聋928、胃气虚的临床表现有:()A、纳呆B、脘腹胀满、隐痛C、喛气D、腹胀便溏E、干呕29、形成“心肾不交”的原因有:()A、心阴不能下交于肾B、心阴不能制约心阳,心火独亢C、心火不能下降于肾D、肾阳不能温煦心阳E、肾水不能上济于心30、形成“内火”的主要原因是:()A、气郁血滞B、食积C、精血亏少D、五志过极E、虫积31、气随血脱的理论根据是:()A、气血相互化生B、气血相互依存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32、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A、小儿颅门迟闭B、遗精、滑泄C、早衰D、耳聋耳鸣E、二便失禁33、与形成“内寒”密切相关的是:()A、心阳虚B、肾阳虚C、寒邪直中D、脾阳虚E、恣食生冷三、填空题1、实,主要指亢盛,是以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2.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 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土爰稼穑” 。
2.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3. 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 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
5.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 “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 大怒导致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 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 C )A.解剖形态结构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D.经脉阴阳属性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因为( B )A.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 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 少阳经主要行于( B )A.面部B.侧头部C.面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 孙络是指( B )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 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 )A.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 湿邪的性质是( B )A.开泄B.重浊C.凝滞D.干涩13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 .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B )A.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 .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 C )A. 心B. 脾C.肝D.肾17. 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 )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 .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C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A.心B.脾C.肝D.肾E.肺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A.鼻B.耳C.口D.舌E.目7. “罢极之本”是指(A)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 正经B.经别C.经筋D. 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A. 风邪B.火邪C.暑邪D. 燥邪E.以上都不是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 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A. 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心肺D.脾肺E.心肾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A. 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 21~40 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 2 个是正确的。
请为每题选择 2 个及 2 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C.D.E)A. 辛B.甘C.酸D.苦E.咸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A.心B.肝C.脾D.肺E.肾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A. 筋B.脉C.肉D.目E.胆24. 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B.C.D.E)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格拒E.阴阳亡失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C.D.E)A.心B.肝C.脾D.肺E.肾26.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B.E)A.气滞B.气逆C.气脱D.气闭E.气陷27. 气为血之帅是指(A.B.C )A. 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28. 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B.C.D)A.心B.肝C.脾D.肺E.肾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 A.B.C)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C.E)A. 风邪B.寒邪C.暑邪D. 湿邪E.燥邪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A.B.C.D)A. 年龄不同B.性别差异C.体质强弱D.生活习惯不同E.肤色不同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A. 心B.肝C.脾D.肺E.肾34.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B.C.D.E)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A. 心B.肝C.脾D.肺E.肾36. 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B.C)A.手太阴肺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手太阳小肠经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 C.E)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A. 化生血液B.排泄糟粕C.分泌胆汁D.贮存胆汁E.排泄胆汁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A.B.C)A.津液B.肾精C.营气D.元气E.卫气40. 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B.C.D.E)A.气候变化B.地域特点C.生活环境D.工作环境E.社会环境三、填空( 41~50 题,每空 0.5 分,共 10 分)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太阳膀胱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与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 51~55 题,每题 2 分,计 10 分)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52. 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53.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54.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55.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五、简答题( 56~60 题,每题 4 分,计 20 分)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
②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
③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
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60.简述精的概念内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六、论述题( 61~62 题,每题 10 分,计 20 分)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