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及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12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的城市就开始进行规划,如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城,拥有清晰的道路布局和规划的建筑群。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中心广场为核心的街道网格系统,如罗马的论坛和斯巴达的阿戈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城市规划的演变1.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的伦敦、巴黎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关注。
城市改造运动兴起,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为目标,如伦敦的哈里奥特计划和巴黎的奥斯曼计划。
这些计划强调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2.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
德国的包豪斯学派提出了“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统一”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功能区划”理念,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效能。
这些理念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兴起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持续城市规划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其优秀的自行车道网络和可持续交通系统而闻名,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典范。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强调人性化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
城市将以人为本,注重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本章要点】·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多重性与闭环性的特征。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等来实现的。
社会控制手段分为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社会控制过程包括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
·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
【关键概念】社会控制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社会失范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的度社会越轨人类是有理性的群居性高级动物。
许许多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就会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
因此,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确定彼此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运行的秩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些内容就属于社会控制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人类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在人类社会诸多的竞争、冲突和对抗行动中,社会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斯(E.A.Ross)指出的,“我们的社会秩序绝不仅仅是蜂房或兽群的秩序。
它似乎是建造物,而不是长成物”,社会秩序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在协调个人、公共与社会利益,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控制(control),具有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含义,最早被用于表示对人或国家管理的艺术,其基本含义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调节、引导和管理的行为过程。
l948年,维纳(N.Wiener)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其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被视为该理论的奠基性作品。
此后,应用控制论的学科迅速增多。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和变革。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城市规划: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注重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划分。
例如,城市中心通常是皇宫、朝堂和宫殿的所在地,周围是商业和市场区,再往外则是居住区。
这种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城市规划的发展。
2. 殖民地时期城市规划: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一些城市成为了殖民地。
这时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欧洲城市规划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和英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这些殖民地城市的规划注重功能分区、交通道路和建筑风格的改造。
3.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规划。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强调集中性和公共利益,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常常设立大型的工厂和集体住房区。
4.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规划发展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规划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强调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5. 现代化城市规划: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化城市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不断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同时也面临着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演变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些城市兴建铁路和港口,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厂的建设,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些工业化重镇。
20世纪80年代,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中国的城市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论述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以期促进旧城区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字: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导言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在、生态化等趋势作用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国要根据地区城市规划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处理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整体水平,为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打开新局面,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促使新时期地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概述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耕文明时代,城镇主要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军事要塞、市场交易中心而存在,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商业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一批因工业、商业、铁路、港口而兴起、繁荣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特点是以火车站和港口为中心衍生出了商埠。
在对商埠的规划建设中,产生了新的建筑布局,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同时增加了煤气路灯、自来水、下水道、电报局等公共设施。
1.2 1949—1978年此时期的城市规划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7年,城镇化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贯彻落实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工厂,并在工厂周围建设了大量的工厂职工住宅。
第二个阶段是1958—1978年,城镇化处于曲折缓慢发展状态。
1.3 1979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科学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合理分布。
2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2.1强调审批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完善,重视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审批制度不完善以及地方特色不突出是存在的显著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二)现代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 — 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规划:曲折、徘徊 —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恢复、前行 —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1、早期受苏联影响的城市规划体系(1)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式城市规划思路 (2)初期的规划体系(主要有哪些规划层次?) 三阶段: 初步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 拟定近期和远期人口发展规模 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拟定各项用地的经济技术指标 住宅、公共建筑和公用事业设施(如单位制社区)4补充资料1:什么是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 基础上,按照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 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 通运输系统,明确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综合防灾等方 面的要求,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
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发展建设最为基 础最全面的系统计划。
补充资料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 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在总体规划编制与审批阶段:字斟句酌,简短精炼 扬州(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 市和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苏州(2006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 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1950年代城市规划的作用、特点与实施(1)解放初城市规划的作用服务于战后经济恢复,服务于大规模工业建设,政府主导的管理手段 一五期间(1953—1957) 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兰州、成都、西安、洛阳、株洲、包头、太原、沈阳、哈尔滨、抚顺、 长春等最早开展以工业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规划(2)解放初城市规划的特点 重视利用和改造原有城市基础,尽量节约资金 采用一整套规划定额指标,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学习苏联(3)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效果150个城市编制了初步规划或总体规划 行政指令,实施效果较好,依托旧城,填空补齐,统一规划建设新区 73、双城记——北京和巴黎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封建社会的两个城市 中西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两个城市,首都,古城,轴线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思路上的不同选择 两个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引进,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需求,也受到了国际上先进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与规划。
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城市道路的修建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极为重要,例如医院、学校、公园等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与教育水平。
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的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与居住质量。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进了西方的规划理念。
例如,启蒙时期的广州城市规划,斯坦福大学派遣的城市规划师布宜诺斯·艾亚雷斯(Ahern)在其规划中将广州划分为大小广场,并将建筑群落有序地布置在其周围。
这种规划理念的引入对中国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还注重民众参与和社会公平问题。
例如,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委员会组织了一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大讨论,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的民主参与不仅提高了城市规划的质量,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的问题,避免城市贫富差距过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设施和城市服务。
当然,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许多城市规划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
这使得城市面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城市规划难以均衡发展。
在未来,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面临的挑战还将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城市建设与规划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planning theory吴巍城市规划理论可以被理论成是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
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城市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实理论,这类理论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相似,它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忠实地反映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实活动,摆脱价值判断,并能根据仔细观察到的经验来修正理论本身;另一类是规范理论,这类理论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并解释在经验世界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并将主观愿望融会在理论的要素和结构中,这类理论不能纯粹地以实验的方法、在不考虑人的个体因素的条件下放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检验。
经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至二次大战时期的理论准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导下并在其框架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刚刚形成,还处在未整合好与其他社会体制和实际运作手段的时期,再加上经济萧条和世界大战的爆发,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受到了制约,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还集中在对理论的探索方面,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
主要表现在:1、与现代建筑运动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发展传统城市规划领域基本是在建筑学领域之中的,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与建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师在此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与早期探索时期,也有大量的建筑师参与其中,并依循着建筑学的传统关注着整个城市发展的前景和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的变革。
尽管在这一时期,现代城市规划并不是直接从建筑学的领域中萌发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改革理想和社会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之上,但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被认为是需要通过建筑物的建设而得到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