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选择性热辐射机理
- 格式:pdf
- 大小:147.31 KB
- 文档页数:4
隔热涂层原理隔热涂层是指涂于表面的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涂层。
隔热涂层的主要原理是减少表面的热辐射、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本文将从减少热辐射、减少热传导和减少对流传热三个方面阐述隔热涂层原理。
1.减少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辐射出的热能。
隔热涂层能够减少热辐射的原理主要是涂层能够对表面的电磁波吸收和反射进行调控,从而减少热辐射。
隔热涂层的主要成分是选择性吸收材料和反射材料。
选择性吸收材料可以选择性吸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从而将其转化为热能,并防止其辐射到空气中。
反射材料则是将其反射回表面,减少热能的损失。
涂层中加入适当的反射材料和选择性吸收材料,就可以调控表面的电磁波吸收和反射,从而达到降低热辐射的目的。
2.减少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热量的传递现象,由于物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
隔热涂层能够减少热传导的原理主要是涂层能够增加表面的热阻,阻碍热量传递。
隔热涂层的主要成分是绝缘材料和填充材料。
绝缘材料是指材料导热系数很低的材料,可以起到减缓热量传递的作用。
填充材料是将绝缘材料和空气混合得到的材料,其导热系数也很低,能够增加表面的热阻。
涂层中加入适当的绝缘材料和填充材料,就可以增加表面的热阻,从而减少热传导的损失。
3.减少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空气或液体在物体表面流动时,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
隔热涂层能够减少对流传热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涂层的表面形态和涂层的厚度进行调控,从而减少空气或液体在表面的流动。
隔热涂层的表面形态可以分为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
光滑表面不易形成气流,从而减少空气对流传热的现象。
粗糙表面则能够阻力空气或液体的流动,从而减少对流传热的损失。
涂层的厚度也会对对流传热产生影响,涂层越厚,空气循环的位置就越远离表面,从而对流传热损失就越小。
综上所述,隔热涂层的主要原理是减少表面的热辐射、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通过调控涂层的成分、表面形态和厚度,就可以实现隔热涂层的功能。
隔热涂层的应用领域很广,如航空航天、建筑、汽车、冶金等。
热辐射传热机理在整流罩设计中的工程应用案例分析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热辐射传热技术在航空航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整流罩设计是航空航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飞行器的速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应用热辐射传热机理来优化整流罩的设计已成为了当前航空航天工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整流罩的设计及其作用整流罩是安装在机身外壳前缘的外形结构,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小空气的阻力,提高飞行器的速度和降低其燃油消耗。
在整流罩设计上,主要要求其具有稳定性、流线型、阻力小等特点。
同时,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还需结合飞行器的类型、速度、高度、气动热特性、操作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二、热辐射传热技术在整流罩设计中的应用热辐射传热技术是现代航空航天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该技术基于辐射传热原理,利用热辐射传热特性来对整流罩的设计进行优化。
具体应用包括:1.材料选择:通过选择高温抗氧化材料,避免材料受损,以及减小整流罩重量,从而提高飞行器的载荷能力。
2.热防护设计:通过增加整流罩的厚度、大小、形状等,降低其表面温度,达到抵御高温气流侵蚀的作用。
3.气动热分析:应用热辐射传热技术,对整流罩的气动热特性进行分析,提高整流罩对气动热的抗性。
4.结构优化:应用热辐射传热技术对整流罩结构进行优化,减小其空气阻力,从而提高飞行器速度和降低燃油消耗。
三、实例分析以飞行器号为例,为了提高其速度和稳定性,需要对整流罩进行优化设计,并运用热辐射传热技术来降低整流罩的温度,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具体实践中,采用了多种设计手段:1.采用高温抗氧化材料,保证整流罩的耐高温性能。
2.采用空气冷却技术,将冷却后的气体引入整流罩内部,实现对整流罩的冷却,从而降低其表面温度。
3.利用热辐射传热技术,对整流罩的气动热特性进行分析,优化整流罩结构的同时提高其对气动热的抗性。
4.通过对整流罩设计进行多次优化,减小整流罩的空气阻力,提高了飞行器的载荷能力和速度。
陶瓷材料的热辐射机理简介我们知道,热交换的基本途径为:传导、对流和辐射。
为了有效散热,人们常通过减少热流途径的热阻和加强对流系数来实现,往往忽略了热辐射。
LED灯具一般采用自然对流散热,散热器将LED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到散热器表面,由于对流系数较低,热量不能及时地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导致表面温度升高,LED的工作环境恶化。
提高辐射率可以有效地将散热器表面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带走,一般铝制散热器通过阳极氧化来提高表面辐射率,陶瓷材料本身可以具有高辐射率特性,不必进行复杂的后续处理。
辐射机理陶瓷材料的辐射机理是由随机性振动的非谐振效应的二声子和多声子产生。
高辐射陶瓷材料如碳化硅、金属氧化物、硼化物等均存在极强的红外激活极性振动,这些极性振动由于具有极强的非谐效应,其双频和频区的吸收系数,一般具有100~100cm-1数量级,相当于中等强度吸收区在这个区域剩余反射带的较低反射率,因此,有利于形成一个较平坦的强辐射带。
一般来说,具有高热辐射效率的辐射带,大致是从强共振波长延伸到短波整个二声子组合和频区域,包括部分多声子组合区域,这是多数高辐射陶瓷材料辐射带的共同特点,可以说,强辐射带主要源于该波段的二声子组合辐射。
除少数例外,一般辐射陶瓷的辐射带集中在大于5m的二声子、三声子区。
因此,对于红外辐射陶瓷而言,1~5m波段的辐射主要来自于自由载流子的带内跃迁或电子从杂质能级到导带的直接跃迁,大于5m波段的辐射主要归于二声子组合辐射。
刘维良、骆素铭对常温陶瓷红外辐射做了研究,测试的陶瓷样品红外辐射率约0.82~0.94,对不同表面质量的远红外陶瓷釉面也进行了测试,辐射率约0.6~0.88,并从陶瓷断口SEM照片中得出远红外陶瓷粉在釉中添加量为10wt%时的辐射性能、釉面质量、颜色和成本较佳,其辐射率达到了 0.83,其他性能均达到国家日用瓷标准要求。
崔万秋、吴春芸对低温远红外陶瓷块状样品进行了测试,红外辐射率为0.78~0.94。
第七章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在工程技术中,在日常生活中,辐射换热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太阳对大地的照射是最常见的辐射现象。
高炉中灼热的火焰会烘烤得人们难以忍受‘太阳对人造卫星的辐射,会使卫星的朝阳面的温度明显地高于卫星背阳面的温度;高温发动机部件与飞机机体之间的辐射换热严重地影响着飞机的结构与强度设计,等等。
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辐射换热的研究。
本章首先介绍辐射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然后重点讨论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规律;最后对气体辐射换热的特点作扼要的介绍。
第一节基本概念1-1 热辐射的本质和特征由于不同的原因,物体能够向其所在的空间发射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效应,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效应达到一定的目的。
比如,人们可以利用无线电波传送信息,利用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进行零件探伤,利用热射线传递热能,等等。
人们根据电磁波不同效应把电磁波分成若干波段。
波长λ=0.38一0.76μm的电磁波段称为可见光波段λ=0.76—1000 μm的电磁波段称为红外波段(一般将红外波段范围又分为近红外波段和远红外波段,近红外波段为λ=0.7—25μm,远红外波段为λ=25—1000μm);波长大于1000μm的电磁波段称为无线电波段(根据其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雷达、视频和广播三个波段);波长小于0.4μm的电磁波依次分为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等。
可见光和红外线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后产生热效应,即波长λ=0.1—1000 μm范围内的电磁技能被物体吸收变为热能,因此,这一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称为热射线。
因为在一般常见的工业温度条件下,其辐射波长均在这一范围,所以本课程所感兴趣的将是热射线,下面将专门讨论这一波长范围内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吸收的规律。
一、热辐射的本质和特点1、发射辐射能是各类物质的固有特性。
当原子内部的电子受温和振动时,产生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发出电磁波向空间传播,这就是辐射。
热辐射机理
热辐射机理指的是物体通过辐射方式传递热量的过程。
它是由物体温度导致的物质内部热运动引起的,产生的电磁波通过辐射传播,从而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
热辐射是一种电磁波辐射,由多种频率的电磁波组成,其中主要是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根据斯特凡-玻尔兹曼定律,辐射功率与物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较高温度的物体会辐射出更多的能量。
热辐射机理可以通过黑体辐射来解释。
黑体是一种能够完全吸收和辐射所有入射电磁波的物体,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但可以作为理想模型来研究热辐射。
根据普朗克定律,黑体辐射的频谱和温度有关,高温下的黑体辐射谱主要位于短波长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区域,低温下的黑体辐射则主要位于长波长的红外线区域。
根据基尔霍夫辐射定律,不仅黑体能够辐射能量,其它物体也可以辐射能量,只是它们的辐射功率与黑体的辐射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表面的发射率,我们可以评估物体辐射的能力。
发射率取决于物体的材料、表面特性和温度。
总而言之,热辐射机理是物体通过辐射方式传递热量的过程,根据物体的温度和性质,它能够产生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通过辐射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