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昆虫备忘录》作者简介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类文阅读——4昆虫备忘录螳螂(节选)法布尔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
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
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
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
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
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
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
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1.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法布尔描写昆虫非常生动,比如本文中,他就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螳螂小腿锯齿上的钩子比成了,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成了。
2.读了短文,我们可以用词语()来形容螳螂的腿。
A.强壮B.锋利C.坚硬D.巨大3.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请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螳螂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金针剪刀2.B3.画: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
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
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松鼠(节选)布丰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三年级《昆虫备忘录》一、课文原文。
蜻蜓、瓢虫、蚂蚱……这些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可多啦!复眼。
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
“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那它怎么看东西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总是琢磨不出来。
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蜻蜓就有复眼,苍蝇也有。
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花大姐。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北京人把瓢虫叫做“花大姐”,好名字!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
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独角仙。
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
它摔得很重,摔晕了。
轻轻一捏,它就不会动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又开始活动了。
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它的壳多硬啊,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蚂蚱。
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挂大扁儿”。
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
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好看。
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
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录(lù):记录、录用。
- 凡(fán):平凡、凡是。
- 距(jù):距离、间距。
- 款(kuǎn):款式、款待。
- 绸(chóu):丝绸、绸带。
- 膜(mó):薄膜、耳膜。
蜻蜓 - 差翅亚目昆虫所属类别 : 动物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
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蚂蚁 - 昆虫所属类别 : 动物蚂蚁(ant)是一种昆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
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最近还发现了无性繁殖的蚂蚁新物种。
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10年,蚁后则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年。
一个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几年甚至十几年。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
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蚁穴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
其中蚁后的分室最大。
在沙漠中有一种蚂蚁,建的窝远看就如一座城堡,有4.5米之高。
那些窝废弃之后,就会被一些动物拿来当自己的窝了。
蚁穴的底部是给蚁后住的,蚁后的任务就是吃东西,交配,生孩子。
蚁窝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
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蚂蚁也是动物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筑师。
它们利用颚部在地面上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
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
蚂蚁研究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对蚁穴进行建模。
他将液态金属、石腊或者正畸石膏灌入蚁穴,凝固定型之后挖出。
他说:“你可以得到一个深入地下的结构。
”根据他的观察,最靠近地表的区域蚁室最多,深度越深,蚁室越少,面积也越小。
红蚂蚁在一片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
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
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绑架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
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
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
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队伍往前走,其他蚂蚁仍旧排好队伍不停地蜿蜒前进,有时候有条不紊地穿过小径,有时候在荒草的枯叶中若隐若现。
它们终于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
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让强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我再讲一下它们回去的路上的情形吧。
有一天我看见一队出征的蚂蚁沿着池边前进,那时刮着大风,许多蚂蚁被吹进池塘,做了鱼的美餐。
这一次,鱼又多了一批意外的食物──黑蚂蚁的婴儿。
显然蚂蚁不像蜜蜂那样,会选择另一条路回家,它们只会沿着原路回家。
我叫小孙女拉茜帮我监视它们。
她喜欢听蚂蚁的故事,也曾亲眼看到过红蚂蚁的战争。
天气不错的日子里,小拉茜总是蹲在园子里,瞪着眼睛往地上张望。
她很高兴接受我的重托。
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
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而归呢!我用一片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
这几只蚂蚁迷了路,其他的凭着它们的记忆顺着原路回去了。
红蚂蚁并不像蜜蜂那样,会辨认回家的方向,它们是凭着记忆回家的。
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照旧回得了家。
昆虫备忘录课文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作者汪曾祺复眼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蜒有复眼,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
“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那它怎么看东西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总是琢磨不出来。
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蜻蜓就有复眼,苍蝇也有。
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花大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北京人把瓢虫叫作“花大姐”,好名字!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
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 星点不同。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独角仙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
它摔得很重,摔晕了。
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独角仙的力气很大。
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蚂蚱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
我挺喜欢“挂大扁儿” 这个名字。
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
画草虫的很少有没画过蚂蚱的。
齐白石、王雪涛都画过,我小时候也画过不少,因为它的形态好掌握,很好画。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
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好看。
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
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昆虫备忘录三年级
(实用版)
目录
1.昆虫备忘录的内容
2.昆虫备忘录的作者
3.昆虫备忘录的读者对象
4.昆虫备忘录的价值
正文
《昆虫备忘录》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将昆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昆虫。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昆虫的各个方面。
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昆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等特点,让读者对昆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记录了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食性、繁殖方式等,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备忘录》的作者通过对昆虫的实地观察和研究,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记录下了昆虫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
这使得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昆虫科普读物。
这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三年级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书,他们可以了解到昆虫的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书中精美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也使得本书成为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科普读物。
总的来说,《昆虫备忘录》是一本具有很高价值的科普读物。
第1页共1页。
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