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 徐玲
作者机构: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通俗唱法即为通俗歌曲演唱方法,是流行音乐中最主要、最具影响力、发展变化最快,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西方先进国家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商业化的产物,存在至今,已近100多年的历史,通俗唱法以其作品的通俗易懂、风格上的轻松愉快和活泼新颖的演唱形式而盛行。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
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唱法是指演唱歌曲的方法。
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
每种唱法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标准,用不同唱法演唱的歌曲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唱法已不再是17世纪的唱法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唱形式。
同时,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唱的流派,有“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
总之,不管哪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
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
声音连接圆润优美、行腔委婉、线条优美流畅,吐字准确清晰,字音连贯、母音一致,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
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
高位置起音,高位置安放。
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气去歌唱。
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的艺术,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伴奏通常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音色,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论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歌唱祖国通俗唱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歌唱一直被视为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歌唱祖国则是一种特殊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通俗唱法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技巧。
通俗唱法是指运用通俗音乐元素和流行唱法技巧进行歌唱的一种方式,它在歌唱祖国这个主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俗唱法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融入大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注重观众的共鸣与情感交流。
通俗唱法在歌唱祖国这个主题中能够更好地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使得歌曲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通过运用通俗唱法,歌手能够将国家、民族、家乡等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使得听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俗唱法还注重音乐的简单易懂性,以及旋律的易记性,使得歌曲更容易传播和传承。
歌唱祖国作为一种特殊的主题,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情感价值。
歌手在歌唱祖国时,通俗唱法能够更好地贴合这种主题的特点和要求,使得歌曲更富有感染力和感人力。
通过通俗唱法,歌手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对人民的崇敬等情感,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通俗唱法在歌唱祖国这个主题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拉近歌手与听众的距离,更能够有效传递情感,引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推广通俗唱法,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应用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加强培养拥有通俗唱法技巧的歌手,通过不断推广和发展通俗唱法,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歌唱祖国这一主题的魅力和魄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歌唱祖国通俗唱法进行探讨:1.2.1 通俗唱法的定义和特点首先,我们将介绍通俗唱法的定义以及其特点。
通俗唱法是一种运用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和技巧,通过简单易学的唱法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歌唱风格。
它注重歌曲的语言通俗化、曲调简易易记,旋律优美动听,以及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能力。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摘要高雅音乐往往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要求较高,要在极为专注的情态中去欣赏,使之生化人生。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通俗音乐已拥有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
通俗音乐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只要你用心灵去聆听体会,它们都是超凡脱俗的!关键词高雅通俗特色影响升华一、音乐之美假如生活是一片晴朗的蓝天,那么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就如蓝天上的云霞。
它们时而洁白如雪,时而五彩缤纷,时而轻盈如柔曼的丝絮,时而辉煌如燃烧的烈火!假如人生是一条曲折的路,音乐艺术就是路边的花树和绿草。
大自然的花草会凋谢,被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的花草却永远新鲜美丽。
走在青春大路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踏着青春的旋律,尽情的感受这绚丽多姿的生活!青春带有动力,拥有趣味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充满好奇与怪异而又不丢本身的质朴与韵律!与其说音乐像青春不如说音乐就是青春的象征,体现着高雅与通俗。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
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求——只要它是有益健康的。
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
{参考文献网络搜索}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世界。
二、高雅音乐的含义、作品,代表人物,点睛之处正如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音乐便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
”所谓的高雅艺术就是指思想内容比较深刻的,需要正襟危坐的顶礼膜拜的去欣赏的一种大师们作出来的音乐,作曲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复杂,充满了生活的射影,也可能很意外、简单,就是一时兴起的灵感。
高雅音乐这个称呼,和通俗音乐是直接对立的,比一般音乐等级高,难作曲,难听懂。
高雅音乐使用的音高较多,发展变化较多,往往包含着转调、离调等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节奏的律动相对变化较多,力度变化较复杂、细腻、幅度大,有些作品还包含着较复杂的复调性因素。
浅谈中国通俗歌曲及其演唱特色中国通俗歌曲:通俗性尽管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由于通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世,易学易唱,被大众广泛传唱和欣赏。
通俗演唱从八十年代初在祖国大陆拉开序幕伊始,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并很快形成了风潮,首先是港台歌曲抢登大陆,台湾校园歌曲具有清新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使人们耳目一新。
国内许多著名歌手也开始纷纷用通俗唱法演唱中外歌曲,进行通俗演唱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录音带的大量传用,为通俗演唱的大众化、普及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全国出现了通俗演唱热潮。
当通俗演唱强劲的西北歌曲唱遍祖国大地的时候,通俗演唱在全国已达到高潮。
“一无所有”、“信天游”已家喻户晓,人人传唱。
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王付林曾经指出:“相对于传统民歌,西北歌曲在形态上有所变化,在歌词上更有新意,内容更多地关注社会,反映更多的人文精神,遗弃了以往概念化脱离生活的陈腔滥调。
”在“西北摇滚”的启示下,人们更加追求通俗演唱自然传情,追求返朴归真。
这样,民族歌曲开始盛行,许多通俗歌曲民族风格日见浓郁。
现代影视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为通俗演唱提供了新的领域。
如影视歌曲流传较广的有《敢问路在何方》等。
中国通俗歌曲:张扬的个性由于通俗歌曲演唱方法,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不少优秀歌手都按各自的嗓音条件及审美取向,突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展现多种多样的声音色彩。
例如刘欢,因其演唱的作品气势较大,具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因此,他的演唱淳厚饱满,蕴含深情,回肠荡气,感人肺腑。
又如周惠演唱的作品多为清纯作品,因而她的声音纯净、甜美、亲切、听起来似江南糯米,香软怡人。
台湾歌手游鸿明演唱的作品多表现感情失落、伤心失意,因此他的音色有一种渗透骨髓的悲伤,撩起你心弦的阵阵悸动。
同是情歌,张信哲的声音干净、甜美,略带忧伤,恰似一位痴情的王子,落寞地吟唱心中的哀伤。
像近两年推出的信乐团等强调制造一种情感音乐氛围,使用具有煽动性的音乐节奏与张度,激发听众的情绪,其演唱风格苍劲有力,粗犷豪放,时常出现撕裂沙哑的声音,伴有强劲的电声乐队伴奏。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起源和个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技术的进步,各种音乐风格不断涌现。
其中一种风格,即民谣音乐,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民谣音乐的起源在中国,早期民谣音乐产生于民间,在唱吟歌谣中展现出来。
唱吟大都是剪纸、土著戏、快板等曲艺形式中的伴奏音乐,主要针对广大农民普遍的兴趣爱好而生。
以“三转灯”等歌曲为代表,它们拥有着浓郁的乡土色彩,通俗易唱,轻松愉悦,往往能在群众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在西方,民谣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世纪初的民谣音乐主要在美国和英国等地流行。
在20世纪的美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创造了对民谣的需求,并形成了“旁观者民谣”、“社会民谣”和“抗议民谣”等不同的变异形式。
例如,20世纪60年代,远离都市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青年人利用吉他、民谣音乐等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他们被称为“旁观者民谣”歌手。
而“社会民谣”强调个人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性质,它们抨击社会不公和追求平等。
抗议民谣则代表着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声音,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诉求,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和卡尔·桑德堡爱的歌唱突显了大部分抗议民谣歌曲的人权主义和和平主义背景。
二、民谣音乐的个性及特点民谣音乐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
它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家庭、生活、死亡、梦想等,同时通过歌曲表现出对环境、时代和价值观的思考。
它的音乐语汇主要包括吉他、口琴、小提琴、钢琴等,以及更日常的物品,如摇椅、勺子、篮球等,它们能被制造成类似拍击或类似打击的声音。
而且,除在中国传统乡土民谣曲中存在的显著和广泛使用双和声之外,民谣中也有一些与这个风格一致的和声模式,例如,根据雅各布斯(Jacobs)的理论,美国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旁观者民谣运动通常是通过转调进行层叠和声。
通俗,民谣音乐的主唱通常是作曲家同样也是演唱家,他们的创作和表演在演唱风格上更理性,更克制情感,并着重细腻、纯净和歌唱自然。
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风格逐渐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交流,促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多元化。
中国通俗歌曲的音乐风格也逐渐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唱工人阶级歌曲、农村歌谣等,到融合了哥特式摇滚、古典、世界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流行音乐。
二、歌曲主题渐变改革开放后,中国通俗歌曲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革命歌曲、爱国歌曲、劳动歌曲,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们情感的爱情歌、校园歌、亲情歌、伤感歌曲、儿童歌曲,各种不同主题的歌曲纷至沓来,逐渐满足了人们不同需求。
三、歌手的崛起改革开放后,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逐渐崛起。
例如张学友、邓丽君、王菲、周杰伦等,他们的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音乐上、制作上也都有着比较高的水平。
四、唱片市场壮大改革开放以后,唱片市场发展迅速。
一些内地歌手先是通过台湾地区的出售唱片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接着就开始了在内地市场唱片销售。
这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和歌手,借助唱片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五、新媒体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通俗歌曲的传播途径也逐渐多元化。
新媒体如网络直播、在线音乐、移动音乐等,提供了更方便、更便捷、更快速的途径,使得中国通俗歌曲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平台。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发展快速,精品层出不穷。
这些发展,不仅是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不断壮大。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六、文化传承与价值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通俗歌曲逐渐出现了很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比如在唱词中加入了诗歌、文言文等高级语言,在音乐中加入了二胡、琵琶、古箏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乐器。
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理解和发展。
关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思考摘要:依托自然的歌唱语言、强烈的时代感和张扬的个性,通俗歌曲成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之一,并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相应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俗歌曲应该锐意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本文总结了通俗歌曲的特征,并对当前通俗歌曲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通俗歌曲创作现状反思导言:通俗歌曲也称流行歌曲,是指通俗易懂、易学易唱、便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歌曲。
通俗歌曲语言质朴自然,结构短小简练,格调轻松活泼,演唱不拘一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用以表达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深受社会大众的青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形式多样的歌曲涌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俗歌曲应锐意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1.通俗歌曲的源流和特征1.1通俗歌曲的源流通俗歌曲最早出现于19世纪演出的报道中,有别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是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也称流行歌曲。
二战之前,通俗音乐主要包括爵士乐、探戈和伦巴等歌舞音乐、音乐剧、电影音乐以及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等;二战之后,通俗音乐又加入了摇滚乐、黑人的灵魂乐、迪斯科、轻音乐等,名目更为繁多,形式日趋多样。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1.2通俗歌曲的特征1.2.1通俗性通俗歌曲面向的是普通平明百姓,其最大的特征是通俗性,重要体现在语言和题材内容上。
一方面,通俗歌曲语言具有生活化、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如《纤夫的爱》中“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歌词轻松风趣,朗朗上口。
另一方面,通俗歌曲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描写爱情内容居多,也有描述人生理想、思乡之情、伦理道德等内容,歌曲贴近社会生活,展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人情人性。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一:(呼吸是根本)一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
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
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
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
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
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方法:呼吸是根本“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
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
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话到嘴边却咽下”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
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
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
歌曲的大致分类
从当前来说,歌曲一般分为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流行歌曲等几种。
1. 民歌:是民间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歌曲。
民歌通常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
的,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 艺术歌曲:是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歌曲。
艺术歌曲通常采
用较复杂的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追求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3. 通俗歌曲:是一种面向广大群众的歌曲,其特点是旋律简单、易于上口,歌词通俗易懂,
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通俗歌曲通常具有轻松愉快的音乐风格,表达的内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主题。
4. 流行歌曲:是一种由专业音乐人创作、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歌曲。
流行歌曲通常具有时尚
的元素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满足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并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歌曲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音乐风格可以分为摇滚、爵士、电子音乐等;按照演唱形式可以分为独唱、合唱、对唱等;按照歌曲的主题可以分为爱情、亲情、友情等。
红色主题通俗唱法主要是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在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中,往往以革命历史、英雄事迹、民族精神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歌唱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和爱国情感。
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特点包括:
语言通俗易懂: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通常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情感真挚: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通常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节奏明快有力: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通常节奏明快有力,充满活力和朝气,能够激发听众的热情和动力。
旋律优美动听: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通常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让听众沉浸其中。
在演唱红色主题通俗唱法的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掌握好语言和语调: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和语调,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表达好情感:要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通过歌唱和表演将情感传递给听众。
注意节奏和旋律:要掌握好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做到准确无误。
融入个人风格:可以适当融入个人风格,但不要过于突出个人风格而忽略歌曲的主题和内涵。
总之,红色主题通俗唱法是一种充满正能量和爱国情感的歌唱形式,通过歌唱和表演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舂米谣》是黎族传统的一种合唱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作品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来对《舂米谣》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舂米谣》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黎族人民热爱歌唱,他们的歌曲多以民歌形式存在,旋律优美,音乐性强。
在《舂米谣》中,合唱者们通过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人耳目一新,感到愉悦和舒适。
歌曲还融入了黎族的独特音乐元素,如采用了特殊的音阶、音色、音韵等,使得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更具个性和魅力。
《舂米谣》的歌词清新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歌词中表现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对自然的景观和环境的热爱,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仰。
歌曲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充分展现了黎族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歌词还描绘了黎族人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他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和热情,具有浓厚的劳动美和生活美。
《舂米谣》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
在表演形式上,《舂米谣》通常由多人一起合唱,并配以动作和舞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
合唱者们通过歌声和舞蹈的结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歌曲的伴奏多采用了原生态乐器,如竹笛、唢呐等,使得表演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
在服饰和道具的运用上,表演者们也会穿上传统的黎族服装,携带一些特有的稻草编织品等,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
《舂米谣》的传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黎族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舂米谣》已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积累的产物。
在这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吸收了大量地方文化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舂米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黎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既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表现形式多样,传承历史悠久。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概述流行音乐的演唱特点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概述1:气息是根本“气为声之本”,“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气息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1.1、气息的表演性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气息运用乃是关键。
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气息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
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气息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气息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
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气息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
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气息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1.2、关于“气声唱法”通俗唱法中气息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
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发展和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及通俗歌曲的风格分类。
2、通过赏析和演唱通俗歌曲,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一些唱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通俗歌曲的个性化特色
教学准备: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音响、歌曲素材、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首先我想弹唱一首歌曲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好吗?但是我要求同学们听完之后回答我几个问题。
A、第一个问题:有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谁唱的?
B、第二个问题:这首歌是属于什么唱法的歌曲?
C、你还知道有哪些唱法呢?(幻灯片)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种唱法?
小结导入: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通俗歌曲,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通俗歌曲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通俗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1、通俗音乐的源流和发展
A、讲述: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大部分:一是民间音乐,一是艺术音乐,随着音乐的发展,在这中间,产生了另一个分支,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
同学们认为通俗音乐是在哪些地方开始流行的呢?(城镇)
(展示幻灯片)
B:探究: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哪些歌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229,回答问题。
小结: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就更短了。
中国的通俗音乐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繁华的城市。
1949-1978三十年,内地是没有通俗歌曲的。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通俗音乐走进了中国,并且迅速发展。
(展示幻灯片)
在内地没有通俗音乐的30年,港台的通俗音乐继续发展。
早期的通俗歌手:李谷一、邓丽君、刘欢等(欣赏《乡恋》《甜蜜蜜》)
通俗歌曲为什么会迅速发展?(因为青年朋友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2、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探究:通俗音乐的魅力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通俗音乐这么受年轻朋友的欢迎?
学生讨论、实践与体验(演唱、听赏通俗歌曲)
听音乐《别哭小孩》联系5·12地震感受
归纳小结:
A、题材贴近生活,平易近人(歌唱爱情、朋友、亲情等)。
B、歌曲短小精练,易唱易记。
C、质朴自然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放声歌唱。
D、真挚的情感。
同学们觉得通俗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还有哪些特点呢?(播放影象、学生讨论回答)
E、丰富多彩的形式(歌舞一体,自弹自唱)。
如各种组合、说唱等。
下面我想请请几位同学唱一唱自己喜欢的通俗歌曲。
(学生演唱)
这几位同学唱的都很精彩,各有特点,我们再听听下面几首通俗歌曲的片段,它们的风格相同吗?这说
明什么?
F、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个性化)。
如《无所谓》《轻轻的告诉你》《野花》《自由飞翔》
同一首歌的也会有不同的演唱版本。
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
通俗歌曲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风格呢?
先鼓励学生自己分类
与学生一起归纳小结:
A、抒情歌曲
B、摇滚歌曲
C、校园歌曲
问:有同学会、唱《家乡》吗?是什么唱法的歌曲?再听音乐《江山无限》
D、民通类歌曲特点:把民族音乐的特色溶入流行音乐,用通俗唱法。
再如一些与戏曲相结合的通俗歌曲〈江山无限〉等。
思考:你认为哪个特色是通俗歌曲的根本特色?
这种个性化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音质本身的特色和演唱的方法技巧、包装、伴奏)
延伸————探讨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问:你从平常听到的通俗歌曲中觉得有些什么技巧?举例说明。
(虚实相加、颤音、哭腔等)
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用心良苦》《让我欢喜让我忧》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比较特别的歌曲,播放《hotel california》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吗?这是一首外国流行歌曲。
同学们还熟悉哪些外国的流行歌曲呢?
三、活动:自由表演唱(通俗歌曲)
1、让一位女同学跟伴奏表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
2、(机动)让一两位学生上台演唱,用伴奏带或教师伴奏。
集体点评。
讨论:怎样唱好一首流行歌曲?节奏、音准、情感、个性化特色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和其他青年朋友最喜欢通俗音乐,因为通俗音乐有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通俗歌曲的有关知识,知道通俗歌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用质朴自然的声音进行个性化演唱,所以只要我们喜欢音乐和唱歌,每个人都可以放声歌唱,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特色。
布置:课后搜索一首你认为最有特色的通俗歌曲并学唱。
放音乐《唱得响亮》学生跟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