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不良习惯
- 格式:ppt
- 大小:79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职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及纠正过程一、引言中职学生是指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学历,有一定职业技能并接受初步职业教育的学生。
在中职学校,学生们需要学习技能,同时也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中职学生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早恋、逃课、打架等问题。
这些行为偏差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成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纠正过程,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二、中职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当,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偏差。
父母过分溺爱、纵容孩子,导致孩子无法自律;或者家庭环境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容易学会模仿不良行为等。
2. 同伴影响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同伴影响力较大。
如果学生的同伴中有人存在不良行为,如吸烟、打架等,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这些行为的模仿,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3. 社会环境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中职学生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学生周围存在的犯罪活动、淫秽色情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行为偏差。
4. 自身因素中职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青春期的烦躁情绪、好奇心等都会导致学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1. 家庭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教育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们明白过分溺爱和纵容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家长工作队伍,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2. 同伴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明宣传周、同伴间的互助互爱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同伴交往情况,及时发现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3. 社会教育学校可以邀请心理医生、警察、法官等专业人士来校做讲座,向学生宣讲法律红线、道德底线等观念。
学校还可以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少年宫等单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毒品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
4. 自身调节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合理调节情绪,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初中或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就表现出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学历低,基础知识不牢固,阅历浅,又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又极易变化,同时又将面临就业直接走入社会的阶段。
因此,他们的行为习惯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本人的健康成长、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生活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我国中职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行为习惯现状1、学习习惯:普遍存在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不良行为习惯:不提前预习,不课后复习总结消化;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专心听课,对课堂不感兴趣;不懂不问,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动笔做笔记,不按时做练习和作业,不积极参加实习训练。
2、礼貌习惯:使用礼貌用语少,有点没大没小,不尊重长辈和他人;乱翻他人东西,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等3、安全习惯:安全意识较淡薄,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园里和公路上急追猛跑,骑车、走路没有右行礼让,做危险动作,走路、骑车时使用手机、听音乐等。
4、卫生习惯:有不勤洗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边走边吃,不自觉打扫宿舍、教室等公共卫生,个人物品不整理随放随仍等。
二、中职生不良习惯原因分析造成中职生普通存在较多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起点,由于有些家长自身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或对孩子缺少科学规范化的教育,要么一味溺爱孩子,要么就工作忙应酬忙等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对不良习惯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或迁就孩子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慢慢变成不爱学习,不讲礼貌,不讲卫生,不注重安全等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其次是学校教育。
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际行为约束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不重视,或忽略学生身心发展,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症结不深入了解和纠正。
再就是学生本身的原因。
他们个人意志薄弱,明辨能力、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欠缺,比如看到他人放纵自己过得很自在的样子就心理不平衡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起睡懒觉,一起不学习,一起不搞卫生等。
中职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摘要: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然而部分中职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自身发展,还影响到学风建设,乃至办学质量的提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主要分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引言:大部分中职生由于自身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不清楚,加上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在学习习惯上存在许多弊端,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很有必要。
一、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一)学生自身原因1.缺乏主动性大多数中职生中考失利,学习成绩较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身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性差。
如不预习、不巩固、不复习,学习方式过于被动。
(2)自信心不够。
由于没能跨过中考这道坎,很多学生内心感觉自己学习不行,不是学习的料,于是以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学习,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3)学习动机不明确。
部分中职生的学习领会意识不强,为了家长的奖励或者一时的好胜心而学的大有人在,学习热情时高时低,没有计划规划,有的学生干脆没有学习动机。
2.被动选择专业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抱负比较模糊,因此在专业选择上比较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严重导致其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逐渐演变成逃课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必难以形成。
(二)家长轻视家庭教育,对子女期望不高自家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有的父母为孩子选择职高也是出于无奈,不求有所出息,只求混个毕业证书,甚至认为职高门槛低,在里面就学是件丢人的事。
因此只要孩子不违反校纪校规、不打架斗殴、自己不被叫到办公室就再好不过了,至于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技能概不过问,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只会荡然无存。
还有的父母素质不高,将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学校,自己忙着赚钱,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疏于关心教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和自己不亲近,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很难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与对策一直以来,中职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不良生活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中职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大、社交压力、信息泛滥等因素。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对策来帮助中职生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呢?本文将从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因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因素1.学习压力大中职生面临着既有学业压力,又有职业规划的压力。
他们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参加各种考试和实训,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职生为了减轻学习压力,可能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晚睡晚起、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
2.社交压力中职生在学校里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社交圈子也会随之扩大。
在面对来自同学的各种诱惑和游戏,一些中职生可能会受到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交习惯,比如赌博、抽烟喝酒等。
3.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职生们可以轻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受到一些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手机等。
二、对策1.加强心理辅导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中职生首先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学校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学会有效的压力释放方法。
2.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应该加大对中职生的体育锻炼的推广力度,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中职生的学习压力。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社交压力。
3.加强道德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中职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交习惯诱惑,避免走上不良的生活道路。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携手,加强对中职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应该给予中职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与对策【摘要】中职生是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源自家庭环境、同伴影响、自身态度和意识以及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让中职生习得不良习惯,同伴的影响也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中职生自身态度和意识的改变以及学校教育的引导都可以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针对中职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来帮助他们改善。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解决中职生的不良生活习惯问题,同时也强调了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中职生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关键词】关键词: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同伴影响、自身态度、学校教育、对策、影响、解决、引导、良好生活习惯。
1. 引言1.1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定义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是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形成的不利于健康和发展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但不限于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给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可能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生活习惯。
由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对其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不良生活习惯对中职生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对中职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中职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缺乏学习动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这样不仅会影响升学和就业机会,还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中职生的生活质量,例如不规律作息、不注意饮食健康、缺乏运动等,容易造成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困扰。
中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良行为近几年来,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普遍性,由于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一般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近年来,大量在初中阶段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涌入了中职学校,给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当下我校学生在教学学习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三类:(1)厌学。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上课睡觉或心不在焉,自习课吵闹,对作业置之不理,课余时间不复习,实验课上嬉戏,实践课不积极等等。
(2)违纪。
中职学生的违纪现象也相当普遍。
比如旷课、迟到、顶撞教师、违犯课堂常规等等。
(3)不良性格特征。
课堂上常表现出来的不良性格特征有:任性、偏执、狭隘、自私、懒散、惟我独尊等等。
课堂学习中这类不良行为的主要危害有:(1)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自习课像赶集一样嘈杂,使得许多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过场,致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学生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多,教室卫生、学习纪律就需要更大的监管力度,并且需要面面俱到,使学生主管部门及班主任疲惫不堪。
(3)学生间、师生间矛盾频繁。
(4)影响教师的心态。
对学生不良行为,一些年轻教师的挫折感经常溢于言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迹象。
这些学生之所以有这些不良行为,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成人社会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有关。
(1)家庭教育的欠缺。
父母离异、父母有一方死亡、或者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家庭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是叛逆、粗暴、敌意等行为倾向。
有的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
有的家庭是由于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父母忙于谋生,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时间不够,或者过于溺爱、娇惯、袒护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子女不良行为的产生。
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因素与对策中职生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快速,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抽烟、喝酒、网络游戏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本文将探讨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形成因素1.社交压力过大中职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与新的同学交往。
对于一些群体比较弱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常会感到孤单、无助,这时就需要通过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2.家庭因素中职生的家庭因素对其发展影响巨大,一个家庭是否和睦、是否有良好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中职生的学业压力也是一个形成不良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些孩子由于成绩不好、考试压力过大,往往会通过熬夜、抽烟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对策中职生应该积极参加班级和校内的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克服孤独和无助感,并与同学一起度过这一段青春。
2.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习惯。
3.激发兴趣爱好中职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4.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中职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事务,做到合理安排,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加强学校的管理学校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管理,建立全面的教育体系,从思想引导、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和管理。
总之,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策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教育观念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中职生而言,过度依赖手机、沉迷手机的问题逐渐凸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1. 娱乐消遣需求: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手机中的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娱乐内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往往在课余时间沉迷于手机,以消遣时光。
2. 社交需求:手机中的社交软件为中职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
他们通过手机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参与网络社交活动。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社交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3. 缺乏自律:部分中职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手机中各种信息的干扰,无法抵挡手机的诱惑,导致沉迷其中。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措施。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可以与孩子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和参与其他活动。
同时,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孩子。
2. 学校教育措施:学校应加强对中职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手机的利与弊,培养自律意识。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沉迷手机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生沉迷手机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的时长,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场所。
此外,媒体应积极宣传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
4.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中职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抵制手机的诱惑。
他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