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9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培养手
册
姓名:
学号:
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
院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填表说明
1、研究生必须实事求是地填写本表,填写时一律用黑色、蓝黑色钢笔,字迹要清楚,或者直接电脑打印。
2、表内所列项目,要全部填写并签章,不留空白,如有情况不明无法填写时,应写“不清”、“不详”及其原因,如无该项情况,亦应写“无”。
3、贴最近一寸正面半身脱帽照片。
4、如有其他问题,需要说明时,可另纸附上。
5、本手册填写一式两份。
目录
1.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培养计划
2.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学位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4.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表
5.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6.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科研和发表论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培养计划
注:培养方式分四类:国家任务、委培、定向、自筹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中医师承)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学位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表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暑期中医院社会实践报告3篇暑期中医院社会实践报告1一.实践医院简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xx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xx年广州亚运会定点医院。
实际开放病床1250张,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xx年门诊量突破22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3万人次,急诊量和出车量在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三甲。
专家包含“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全国知名的王建华教授、欧明教授等,是我国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医院医疗实力雄厚,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髋关节病专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病专科、针灸科、耳鼻喉科、糖尿病专病、全国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在xx年卫生部中国最佳医院之专科排名榜(中西医院一起排序)中,医院妇科排名第八位,骨科排名第九位,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医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
医院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承担着年13000多学时的年课堂教学任务,是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3个及博士后流动站2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
二.实践概况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先后在胃肠甲状腺外科、妇科、儿科、急诊普内科、针灸科、脊柱骨科和内分泌科实践,每科实践时间为一个月。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我先后在肾病诊疗中心、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生殖中心、骨科、血液肿瘤科、泌尿外科、儿科、心电图室、特检科、放射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实践,每科实践时间为两周。
中西交融,守正创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欢迎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格物致理,辨病论因,中西方医学在这里碰撞交融、创新发展的思想在这里律动交响。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始终秉承中西医结合,践行中医药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历数载耕耘,为中医药现代化事业输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传承岐黄经典,再发时代新声。
如果你有心钻研中医经典理论,为传统医学科技赋能,守正创新;或者矢志成为杏林高手,悬壶济世,普救含灵之苦,这里便是你最好的舞台。
广募有志之士,共攀医学高峰,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等你。
一、专业概况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专业特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
隶属本学科有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享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 形成中、西医结合,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
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的优势,培养医学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医学人才。
1.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提升。
三、培养模式四、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1人,博士后7人。
其中正高21人,副高23人,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24名。
现有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16人次,省名中医等省级人才称号29人次。
拥有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中央保健医师、国家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教学资源本专业享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各类“金课”、精品课程30门。
享有国家级临床技能中心、馆藏460万册资源的图书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体博物馆等。
拥有南方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26家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1.教学团队及课程建设2.实践教学基地六、学科平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先后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中西医结合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六,被评为B+级学科。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林锦洪:男,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疼痛康复,主任医师。
从医30多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疑难病多发病,带教和指导下级医师。
特别是在诊治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及类风湿、痛风等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良好;并对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疗效。
门诊数量大。
主持省市中医科研课题各一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及“中华中医药学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主持广州市中医中药学科(疼痛科)一项。
马万里:男,广州市中医院,中医皮肤,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擅长:中医治疗慢性疑难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带状疮疹神经痛后遗症,银屑病等;神经性皮肤炎、红斑狼疮等。
陶双友: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副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消化病方向硕士、脑血管病(中风病)方向博士毕业,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口腔溃疡、肝炎、肝硬化、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学术专长:擅长使用中医膏方,辨证调理妇女气血亏虚头晕肢冷、妇女体虚宫寒不孕、男子肾虚腰痛性事低下、儿童肺虚易感冒、儿童脾虚纳食差、老人肾虚血淤妖股疼痛、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产后体虚、久病体虚、亚健康等多种虚症。
熟练掌握胃肠镜下各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麻醉无痛、镇静无痛胃肠镜检查诊疗技术。
资历:毕业至今,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教授。
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经方运用。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口腔溃疡、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它多种内科杂病。
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本证明旨在确认[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医学知识和技能。
[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富、才华出众的中医师,具备广泛的中医临床实践背景和出色的教学能力。
一、临床工作证明自从[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执业以来,他/她在临床工作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医疗技术和临床判断能力。
他/她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中医服务。
以下是他/她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现:1. 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能够准确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各种常见和疑难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感冒、消化不良、内分泌失调、老年病等。
他/她能够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医药治疗:[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他/她熟悉中药的性能、功效和用法,能够合理运用中药进行治疗,并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针灸与推拿:[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精通针灸和推拿技术,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他/她在针灸和推拿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针灸和推拿方案。
4. 患者管理与沟通:[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在与患者的沟通和管理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
他/她能够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和需求,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她能够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二、教学工作证明除了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色,[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也在教学方面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和激情。
他/她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是他/她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1. 知识传授能力:[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在课堂授课时能够清晰地讲解医学知识,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
他/她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理论。
2. 学生指导能力:[中医师的姓名]先生/女士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指导与关注。
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独具特色。
中医医药学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药理论。
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既是对中医临床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医教学工作的认可。
本文将从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意义、要求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师承临床工作是指中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技能,并进行传承和发扬。
中医的临床实践源远流长,中医师承临床工作的证明,可看做是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总结和验证。
这些证明包括但不限于病例记录、医案和学术论文等形式。
通过这些证明文件,中医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向他人传授中医医学知识和技术。
同时,中医师承临床工作的证明还能够帮助他们推进临床实践的发展,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中医师承教学工作是指中医医师在中医教学领域中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师承教学工作的证明,对于中医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学证明,中医师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教学证明的形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教案、课堂教学录像和学生评价等。
这些证明文件能够帮助中医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学工作的证明也能够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和普及。
在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首先,中医师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
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师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
其次,中医师应注重临床和教学的实践操作。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中医师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和验证。
最后,中医师应重视学术研究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中医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并向他人传授。
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能够有效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证明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
首先,可以建立中医师承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证明标准和评价体系。
附件2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中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采取师承方式,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培养300名热爱中医药、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继承人。
二、项目范围及内容(一)项目范围。
1.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应为各级人民政府评选出的省市县(区)名中医,第一、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各地市评选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目前仍在岗(或返聘)担任副主任医师、副主任药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中医药(含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家。
2.继承人。
继承人具备以下条件:爱岗敬业,品学兼优,有志于继承和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并勇于创新;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从事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原则上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担任行政职务,身体健康,能够保证继承工作教学计划与任务的完成。
(二)项目内容。
1.培养方式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
(1)跟师学习。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累计不少于180个工作日。
(2)独立临床实践。
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累计不少于250个工作日,其中在病房的临床实践累计不少于40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
采取集中授课、远程教学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累计80个工作日。
2.教学任务(1)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
每年完成不少于60个半天的跟师学习笔记;12篇1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整理(月记);20份指导老师临床医案总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
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药面临着许多挑战,部分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和推广工作面临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推动中医药发展,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二、基地建设目标1.保护中医学术流派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2.培养和选拔中医学术流派的优秀人才,提高中医药治疗技术水平。
3.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和创新,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推广中医学术流派的疗效和特色,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度。
5.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地建设内容1.资金投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投入适当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并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支持。
2.基地选址:基地选址应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建议选择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较为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四川等。
3.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楼群,包括教学楼、科研楼、实验室、会议室等,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环境。
4.人才培养: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项目,邀请各流派的知名中医师承为学员进行传授,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医学术流派的优秀人才。
5.科研创新:建立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机构,组织学术研讨会和论文交流,鼓励中医师承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创新发展。
6.诊疗服务:建设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药疗养中心,提供中医师承的诊疗服务,开展中医药康复和健康管理,为公众提供一流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7.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中医学术流派的理论特点和疗效,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度。
四、运行模式1.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委员会,负责基地内外事务的组织与协调。
2.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基地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包括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诊疗服务等。
中医师承临床实践的培养目标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诊疗技能:通过师承方式,学生可以跟随导师学习中医临床诊疗的技能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基本技能,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2. 掌握中医特色疗法技术:中医有许多独特的疗法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掌握这些特色疗法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3. 培养临床辩证思维:中医治疗注重辩证施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4. 提高临床诊疗效果: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可以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疗的效果。
同时,学生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5. 提升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医疗服务。
6.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必备的品质。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学习导师的医德医风,树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更加负责任的医疗服务。
7. 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8. 提升中医临床科研能力:中医临床科研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学习临床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9. 掌握中医药学最新进展:中医药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
通过师承临床实践,学生应关注中医药学的最新进展,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先进的医疗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和医疗安全,适应新形势下我省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教高[1992]8号)制定本办法.第二章临床教学基地的类型第二条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以下简称临床教学基地)系指承担省内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相关级别和类别的医院。
临床基地分附属医院(含直属关系附属医院和非直属关系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种类型。
直属关系附属医院隶属于相应高等医学院校,承担医学生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非直属关系附属医院原隶属关系不变,与某一特定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承担医学生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教学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部分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任务.实习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部分学生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任务;原则上不能承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任务。
第三章临床教学基地的设置与认定第三条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临床教学基地领导小组")是我省临床基地资格认定和监管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科教处),负责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设置临床教学基地须向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申请.第四条直属附属医院的设置依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规定及程序办理,报临床教学基地领导小组备案。
第五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设置由高等医学院校根据办学规模和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选择取得2年以上教学医院资格的医院,并与其达成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初步意向,经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向临床教学基地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经临床教学基地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创建。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培养手册模板第一章绪论1.1 培养手册的目的和意义本手册旨在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学习内容、课程安排、实践经验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等。
它对于规范研究生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医师承硕士培养目标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硕士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师承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具备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能力,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中医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创新性观点和方法。
第二章培养方案2.1 学制和学位授予要求中医师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位授予条件包括学分要求、科研要求以及学位论文。
2.2 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学分要求,学习时间安排等)第三章实践教学3.1 临床实习要求中医师承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临床实习,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临床应用技能。
3.2 科研实践要求中医师承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根据导师安排进行科研实践。
第四章学位论文4.1 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选题需要符合中医学科研方向的实际需求,并获得导师的指导和同意。
开题报告要详细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等。
4.2 论文撰写和答辩学位论文的撰写需要遵守学校的论文写作规范,包括格式、引用规范等。
学位论文通过后,需要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对论文的介绍和与评委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毕业要求中医师承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的全部学习内容并取得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符合毕业要求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结语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学位中医师承硕士培养手册模板是规范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中医师承硕士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和导师应按照手册要求,认真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共同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广东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单位名称:广东省中医院项目负责人:吕玉波项目办公室主任:卢传坚编制单位:单位名称: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李明总工程师:黄广东总经理:蒋主浮编制日期:二○○九年十月编制人员主要参加人员张李明经济师注册咨询工程师雷建勋建筑师吴小灵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师杨穗洁高级工程师(电气)苏洪高级工程师(给排水)董波高级工程师(智能化)刘崇斌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师苏彬工程师郑俊强助理工程师校核彭向辉工程师审核黄广东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蔡毅高级经济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审定蒋主浮高级经济师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1 项目名称 (1)1.1.2 承办单位概况 (1)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1.1.5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 (3)1.1.6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3)1.2 项目概况 (11)1.2.1 项目场址 (11)1.2.2 场址建设条件 (12)1.2.3 项目功能定位及建设目标 (12)1.2.4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1.2.5 项目实施进度 (16)1.2.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6)1.2.7 财务评价 (17)1.2.8 社会效益评价 (17)1.2.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7)1.3 问题与建议 (18)第二章需求分析及建设内容 (20)2.1 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20)2.1.1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 (20)2.1.2 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22)2.2 我国中医临床研究工作开展现状 (24)2.3 省中医院医疗业务开展情况 (24)2.4 省中医院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27)2.4.1 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情况 (27)2.4.2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概况 (29)2.5 省中医院教学工作概况 (31)2.5.1 教学工作开展情况 (31)2.5.2 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情况 (32)2.6 省中医院业务用房建设情况 (34)2.7 省中医院医疗、科研设备配置情况 (36)2.8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39)2.8.1 功能定位 (39)2.8.2 建设目标 (40)2.9 慢性肾脏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用房需求分析 (43)2.9.1 基地临床业务用房需求分析 (43)2.9.2 基地科研用房需求分析 (43)2.9.3 教学用房需求 (46)2.10 建设内容及规模 (46)2.10.1 基础条件建设 (46)2.10.2 重点病种建设 (48)2.10.3 能力建设 (48)2.10.4 人才队伍建设 (49)第三章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53)3.1 海珠中路场地 (53)3.1.1 地理位置 (53)3.1.2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与及占地面积 (53)3.1.3 建设条件 (55)3.2 石井场地 (59)3.2.1 地理位置 (59)3.2.2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与及占地面积 (59)3.2.3 建设条件 (60)3.3 大学城场地 (63)3.3.1 地理位置 (63)3.3.2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与及占地面积 (63)3.3.3 建设条件 (63)第四章建设方案 (64)4.1 基础条件建设方案 (64)4.1.1 基地用房建设 (64)4.1.2 设备配置方案 (132)4.1.3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 (134)4.2 重点病种研究方案 (139)4.2.1 重点病种1--慢性肾功能衰竭 (140)4.2.2 重点病种2--绝经综合征 (152)4.2.3 重点病种3--中风病 (163)4.2.4 重点病种4--冠心病 (169)4.3 能力建设方案 (175)4.3.1 临床能力建设 (175)4.3.1.1 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方案 (175)4.3.1.2 医学检测中心建设方案 (183)4.3.2 科研能力建设 (184)4.3.2.1 临床研究能力建设 (184)4.3.2.2 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194)4.4 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204)4.4.1 人才引进(含外聘) (204)4.4.2 人才培养 (206)4.4.3 人才培训 (212)第五章环境保护 (215)5.1 编制依据与标准 (215)5.2 项目场址环境质量现状 (216)5.3 环境影响分析 (217)5.4 环境保护措施 (218)5.5 结论与建议 (221)第六章节能分析 (222)6.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222)6.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222)6.3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223)6.4 水耗指标分析及节水措施 (226)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消防 (228)7.1 劳动安全卫生 (228)7.2 消防措施 (229)第八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230)8.1 组织机构 (230)8.2 劳动定员 (230)第九章项目实施的进度安排 (233)9.1 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233)9.2 项目实施阶段 (233)第十章工程招标 (235)10.1 招标内容 (235)10.2 招标范围 (235)10.3 招标的组织形式 (235)10.4 招标方式 (235)10.5 对投标方要求 (235)10.6 招标基本情况 (23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37)11.1 投资估算 (237)11.1.1 投资估算范围 (237)11.1.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237)11.1.3 建设投资估算 (238)11.2 资金筹措 (240)11.2.1 投资计划 (240)11.2.2 资金筹措计划 (240)第十二章财务评价 (255)12.1 财务评价编制说明 (255)12.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255)12.3 财务成本分析 (256)12.4 财务评价结论 (258)第十三章社会评价 (259)13.1 社会影响分析 (259)13.2 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 (262)13.3 社会评价结论 (263)第十四章风险分析 (264)14.1 风险因素分析 (264)14.2 风险程度分析 (265)14.3 防范与降低风险的对策 (266)14.4 风险评价结论 (266)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267)15.1 结论 (267)15.2 建议 (268)附表:附表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基本医疗科研设备明细表附表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临床科研设备明细表附表三重点病种研究经费估算明细表附图: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二临床研究基地及研修院规划总平面图附图三临床研究基地及研修院大楼效果图附图四海珠中路场址交通流线图附图五~十二临床研究基地科研用房各层平面图附图十三拟建综合楼规划总平面图附图十四~二十七拟建综合楼各层平面图附图二十八大学城医院总平面图附图二十九~三十装修大学城住院楼一、三层平面图附件:附件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公告》(国中医药发[2008]23号)附件二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学科研楼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查意见的函》附件三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建设用地批准书》(穗国土建用字[2007]14号)附件四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广东省中医科学研修院教学科研综合大楼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粤发改社[2009]78号)附件五广州市国土局《建设用地批准书》(穗国土[1994]建用通字第802号)附件六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成立省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的复函》(粤办函[2008]399号)附件七广东省中医院文件《关于成立广东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中医二院[2009]80号)。
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名单
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包括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汕头市中医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阳江市中医医院、清远市中医院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的完整名单,建议访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获取。
中医规培基地师承导师的基本条件
中医规培基地的师承导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资格技能: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
此外,还需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2. 专业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3. 指导能力:能够根据学术特点、专长特色确定继承人跟师实践、理论学习的方式与内容,定期批阅继承人的学习记录等跟师学习资料。
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符合《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中的其他要求,例如需要与继承人签订协议,实施备案管理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条件可能会因地区和机构而有所不同。
中医师承培训班的流程
第一阶段:入学准备
1.招生公告发布:相关部门发布中医师承培训班的招生公告,公布报
名时间、报名资格、招生人数等信息。
2.报名注册:符合条件的学员填写报名表格,并将相关材料提交给招
生办公室进行注册。
3.笔试面试:报名学员需要参加笔试和面试,以评估学员的基础学术
水平和适应能力。
第二阶段:入学教育
1.基础理论教学:学员开始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包括中医经典、方剂学、诊断学等课程。
学院通常设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团队,由知名
教授和专家授课。
2.临床实操培训:学员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临床实操培训,通过观察和实践,提升诊断和治疗技巧。
3.中医文化传承:学员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药的历史源流,了解中医
的传统核心理论和核心价值观。
第三阶段:专业知识深造
1.专业方向选择:学员在基础教育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
例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
2.专业课程学习:学员开始接受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包括病证辨析、方剂应用、经络学等。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
3.临床实习:学员在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亲身参与患者的治疗,接受临床指导和指导教师的培训。
第四阶段:综合评定
1.中期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学员需要参加中期考核,以评估学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广东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申报书
申报单位:
所在地市:
申报日期: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监制
申报须知
(一)、基本程序: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分为自主申报、中心初审、专家领导小组复评三个阶段。
复评结果将由中心统一公示,如无异议,中心将为所有通过复评的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挂牌,正式开展临床实践教学相关工作。
(二)、初审
由综合秘书处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报单位的材料的完备性、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初审。
初审通过的申报材料、统一提交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团审议。
初审不通过的材料,综合秘书处通知相应单位补齐。
(三)、复评
中医师承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团组成中医师承临床实践加教学基地复评小组,根据《中医师承学员临床实践管理实施办法》和《中医师承临床实践培训管理办法》,对所有申报单位的申报条件、资格进行综合打分,并根据复评需要,要求申报单位补充其他支撑材料。
(四)、公示
申报单位的申报要求复评通过后,中心将在官网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期为七天。
公示结束后,将无异议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名单报送省中医药局备案,并由中心纳入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数据库进行管理。
中心在名单公示期内受理个人或集体提出的异议,并负责组织对相关异议进行处理。
(五)、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挂牌
通过审核成为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后,中心将举行挂牌仪式,为申报单位颁挂牌“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六)、注意事项
请各申报单位在2018年3月5号前按照程序提交材料:
1、《广东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申报书》电子版材料发送至中心秘书邮箱:m
3、寄送纸质材料到中心。
邮寄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446号中医师承大厦4楼。
收件人:宋秘书,联系电话:,。
填表说明
一、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申报以医院为单位。
申报书内容应详尽、属实,不漏填。
二、申报条件填写说明:
1、基地负责人指申报机构指定的项目对接人。
2、方框内用“√”或“×”表示有、无。
凡用“√”表示者,均须附批文复印件,否则视同“×”。
3、申报单位的学科资质应根据本学科实际情况填写,可多选,并在名称、授予部门、批准时间栏目中填写相关情况。
4、近三年举办过的专题学习培训班:应为市级以上中医药教育类项目,其内容须与本学科相关,均须附批文复印件。
5、基地相关规章、制度、培训实施计划、考试考核要求等文件附后。
三、特色学科范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内科呼吸学科、中医内科肿瘤学科、中医内科血液学科、中医外科皮肤学科、中医外科肛肠学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针灸学、推拿学。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