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3
大班教案中国特色小吃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小吃的概念,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2.掌握几种中国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吃制作的任务。
4.培养学生对美食的热爱,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中国特色小吃的概念和特点2.几种中国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3.小组合作制作中国特色小吃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介绍中国特色小吃的概念和几种小吃的制作方法。
2.材料准备: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好制作中国特色小吃的食材和器具。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简短介绍,引起学生对中国特色小吃的兴趣。
2. 介绍中国特色小吃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使用PowerPoint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国特色小吃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3. 介绍几种中国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20分钟)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小吃,例如饺子、汤圆和春卷,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制作方法。
与学生一起讨论食材和器具的准备工作,并演示制作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 小组合作制作中国特色小吃(5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特色小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
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完成任务。
5. 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中国特色小吃,并向其他组分享他们的制作经验和心得。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梳理和整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制作中国特色小吃,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分享,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 (2)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4)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 (7)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9)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 (11)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13)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 (16)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 (18)第三章中国饮食风味流派第一节中国饮食风味流派概述 (20)第二节地方风味流派简介 (22)第三节少数民族风味流派选介 (24)第四节其他风味流派 (26)第四章中国茶酒文化第一节中国酒文化 (28)第二节中国茶文化 (31)第五章中国的食制、食礼与食俗第一节中国的食制第二节中国的食礼 (35)第三节中国的食俗 (39)第六章中国饮食审美第一节中国饮食审美的原则 (44)第二节中国饮食审美 (46)第七章饮食与养生、哲学、政治、语言、文学第一节中国的饮食养生 (49)第二节饮食与哲学、政治、语言、文学 (52)第三节饮食著述 (55)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绪论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教学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一、导入1、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第31面的引例,其他同学思考:在美国餐饮专家眼里,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二、切入知识点、初步探究:教师提问:中国的烹饪工具有哪些?根据这些烹饪工具在烹饪中的不同作用,烹饪工具可以分为哪几类?三、深入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1.中国菜肴的制作技术主要有哪些方面?2.中国的面点制作工艺流程是怎样的?过程:(1)小组合作探究(2)将自己提取的观点进行组内交流。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饮食文化》教案教学过程: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授课教案-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掌握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
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难点:记忆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记忆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第一节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B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如素蒸声音部、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一些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三、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四、教学难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2.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学生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相关教材或资料。
2. 图片:中国菜肴的图片。
3. 视频: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频资料。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舒适的教室环境,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2. 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中国的餐馆或食品市场,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直观认识。
2. 邀请厨师或饮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评估是否合理等。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一)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饮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2.过程与方法:由合适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专业课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教学难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授课方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饮食文化参考书、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汉族在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都要吃哪些特殊的食品呢?”新课讲授一、饮食民俗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饮食民俗,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2、意义:(1)发掘优秀文化遗产(2)传统教育(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5)饮食科学化二、岁时节日食俗(一)历代春节的食俗1、汉代:子孙给长辈敬“椒柏酒”2、南朝:按长幼顺序拜贺,吃胶牙糖、五辛盘,饮椒柏酒、屠苏酒3、宋代:开封一带吃元阳脔(大块肉)、丝饼、饮屠苏酒4、清代:北京人吃米糕、汤点,寓意一年顺利,与人无口角之争北方人:除夕包饺子,子时吃饺子,寓意“岁更交子”,元宝形的饺子象征团圆、发财吉利。
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来年更上一层楼(二)元宵节食俗1、汉代:元宵节定形,汉代人在这一夜吃“牢丸”2、唐代:有一种叫“面玺”的食品,即用面做成官印形状的馍,吃到以后以比官位大小取乐。
课程教案(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授课学时:32授课班级:18旅游管理1班任课教师: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本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刘加凤主编的《饮食营养与文化》教材,该教材中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及其营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但是菜系文化方面的介绍相对不足;辅助教参《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则对中国八大菜系进行较为深入的介绍,两本教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学科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引导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八大菜系和酒文化。
难点是八大菜系。
课堂教学设计部分五、教学过程设计(含授课各环节、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组织教学点名准备上课导入案例:民以食为天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引出本次的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新课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学生观摩、听课、讨论讲授法利用多媒体,通过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中西饮食的区别听课、讨论讲授法、讨论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增强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拓展延伸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到平衡日常膳食。
学生总结和回答老师启发引导和总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加深印象。
课堂总结本次授课课题为认识中国饮食文化。
思考回顾讲授法及时回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中国历史上的菜系演变思考问题,展开作业研讨法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新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含授课各环节、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组织教学点名准备上课导入案例:日本是全球最长寿的国家。
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引出本次的教学内容:营养和营养学讲授新课认识营养和营养素学生观摩、听课、讨论讲授法利用多媒体,通过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做到日常膳食的平衡。
营养素的分类听课、讨论讲授法、讨论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增强对营养素的了解拓展延伸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到平衡日常膳食。
传承饮食文化的劳动技术教案一、教学背景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
通过传承饮食文化的劳动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饮食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劳动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 掌握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学会制作传统美食;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4.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培养他们的饮食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传统饮食文化概述通过课堂讲述、图片资料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传统饮食文化,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法国的美食文化等。
2. 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选取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如中国的麻婆豆腐、法国的布丁等,分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要点,并通过实物展示进行示范演示。
3. 制作传统美食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道传统美食进行制作,注意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传统美食品尝与评价学生完成传统美食制作后,进行品尝和评价,思考传统饮食的独特魅力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饮食文化素养。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饮食文化,可以组织课外饮食文化考察活动,或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
四、教学方法1. 直观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生动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要点。
2. 体验式教学法:将传统美食制作实践作为重要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享经验和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实用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制作实践,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技能。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思维品味评价:通过学生的品尝和评价,评价他们的感性认知和审美品味。
《中华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饮食文化特点;(2)使学生掌握中华美食的基本分类和特点;(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饮食文化的态度;(3)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美食的基本分类和特点;(2)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
教学难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如何培养学生对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食文化;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美食的特色;3. 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认识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食文化的图片、资料、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华美食,准备分享给同学们;3. 教学场所:教室;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美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食文化;2. 课堂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讲解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美食的特色;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引导学生发现差异;5.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华美食,增进同学们对食文化的了解;7.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资料,进行对比分析;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食文化方面的进步;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分享交流环节中,评价对方的发言是否准确、有趣;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食文化学习方面的成果;4.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等,综合评价学生在中华食文化学习方面的进步。
饮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饮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
2. 分析食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饮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饮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概述。
3. 饮食与宗教、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关系。
4. 饮食文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5. 学生团队合作,设计并展示一道代表某个国家或地区饮食文化的菜肴。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特色,引发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例如:“你们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的来历和文化背景吗?”核心教学: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研究。
4. 研究任务: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了解所选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种类、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设计并展示一道代表所选国家或地区饮食文化的菜肴,包括菜肴的制作过程、食材来源以及与该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关联。
拓展活动:6. 学生品尝:学生们可以尝试品尝其他小组制作的菜肴,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7. 文化交流:学生们可以讨论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对自己的饮食习惯的思考和改变。
评估方法:8. 学生小组展示的评估:评估每个小组展示的菜肴设计和表达能力。
9. 学生口头表达的评估:评估学生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特色。
2.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以便学生进行研究和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
3. 烹饪设备和食材,用于学生设计和制作菜肴。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并通过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此外,学生还能够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以及分析食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
2. 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2. 常见食材及其用法3. 烹饪方法介绍4. 餐桌礼仪须知5. 练习环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文化。
3. 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餐桌礼仪。
4. 任务型教学法:分组完成相关任务,如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食物,激发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3. 展示: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食材和烹饪工具。
4. 实践: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5. 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五、作业布置1. 调查自己的饮食习惯,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
2. 学习一首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诗歌或歌曲。
3. 编写一个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故事或短文。
六、教学内容1. 地方特色美食介绍2. 传统节日饮食习俗3. 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4.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5. 练习环节:美食推荐、文化差异讨论等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异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组进行美食推荐,介绍给其他小组。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
3. 分析:分析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比较:讨论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5. 实践:学生进行美食推荐,分享给其他小组。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探寻中华饮食东门小学杨福梅一、活动主题的提出:“走进中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是上学期“健康饮食”活动的延伸。
(一)设计意图: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文化,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请客吃饭的饮食礼仪必不可少。
从小让学生受到饮食文化的熏陶,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好处。
让学生分小组走出校园,了解有关饮食礼仪、饮食习惯、八大菜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背景分析: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因此学生对饮食有感性认识,并且是非常感兴趣的。
我校大部分学生家里的电脑都可以上网,学校还有图书室、电脑室,学生查资料也比较方便。
中国人比较注重吃,有的家长就是烹饪高手、美食家,社会上的饭店林林总总也很多,学生去观察、调查、体验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二、活动目标1、通过“走进中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知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各种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烹饪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汉语描述中国的一些传统美食和饮食习惯。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a.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b.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的传统美食a. 各地特色菜肴b. 传统节日食品3. 中国的饮食习惯a. 餐桌礼仪b. 饮食健康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各地特色菜肴和传统节日食品等。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3.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饮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美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各地特色菜肴和传统节日食品等。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国传统美食进行研究,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4. 展示:各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五、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中国传统美食,深入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向同学分享。
2.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中国的餐桌礼仪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中国餐桌礼仪的基本规范。
b.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汉语描述中国餐桌礼仪。
2. 教学内容a. 餐桌礼仪的基本原则b. 用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c. 不同场合的餐桌礼仪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b. 情景模拟:模拟不同场合的餐桌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纠正不当行为。
4. 教学步骤a. 引入:通过一些关于餐桌礼仪的趣事,引起学生对中国餐桌礼仪的兴趣。
关于美食的教案教学目标:1、在读中粗略理解经文意思。
熟读经文。
2、引导在生活中实践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从容、不急不躁的习惯。
3、陶冶情操,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猜想等方式主动理解语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修炼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一课的内容。
先个别读。
再集体拍手读。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对饮食》。
二、听读1、听老师读二遍全文。
2、圈出特别难读的字,比如拣、揖、践阈、跛倚等。
3、在关注重点读音的基础上,第三次听老师读。
三、自读1、自己借助拼音练习读句子。
感觉特别难读的句子,生字,多读几次。
目标是把字句都读正确。
四、反馈第一次自读1、请读书有困难的孩子读自己能读的句子。
请几个同学分读全文。
五、第二次自读1、在能正确读文的基础上,把全文读顺了,没有卡字,疙瘩,连贯是读书的目标。
六、反馈第二次自读1、指名3为同学读全文,每人读2句。
2、指名2位同学读全文,每人读3句。
3、指名一位同学读全文。
这样检查3轮。
七、同桌互读1、把全文读给同桌听,相互指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饮食》,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干,能够大声连贯的读给大家听二、组略理解经文意思过渡语: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在生活中怎样规范自己,修炼自己呢?借助注释、猜想等方式,自己先想一想。
1、借助注释、通过猜想理解意思。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应该能说出“吃饭,喝酒”。
三、看动画理解意思师:刚才同学们根据注释,通过猜想,大概知道了课文在说什么,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动画,在动画故事中学习理解经文。
四、连一连师:经文在饮食、行走、待人接物方面对我们提出了要求,那么古代的行走、站立、遇人时的礼仪都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课文后面39页连一连。
1、自己判断做题。
2、用背投检查作业。
3、解释“揖”和“拜”的区别,让学生做一做动作。
中国北方美食幼儿园教案传承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北方美食的特点和传统;
2.学习制作中国北方美食;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中国北方美食的特点和传统;
2.学习制作中国北方美食。
教学准备:
1.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中国北方美食的特点和传统;
2.制作中国北方美食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讲故事或播放视频,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北方美食的特点和传统。
2.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观察,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食物吗?你们
喜欢吃吗?
二、学习制作中国北方美食(30分钟)
1.向幼儿介绍要制作的中国北方美食,并展示食材和工具。
2.分组让幼儿合作制作中国北方美食,老师指导和辅助。
3.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品尝美食,并讨论口感和味道。
三、分享和总结(15分钟)
1.让幼儿分享制作中国北方美食的心得和体会。
2.引导幼儿总结中国北方美食的特点和传统。
3.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与家人分享。
拓展活动:
1.继续学习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美食,展开更多的制作活动。
2.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向幼儿展示并教授自家地方的美食制作。
授课教案-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掌握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
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难点:记忆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记忆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第一节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B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如素蒸声音部、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二、吃的十种境界1、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
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境界二“饕餮”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
吃的是一个“爽”字。
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
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
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
3、境界三“聚会”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
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
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
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升迁发奖,友人来访,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去趟馆子,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习惯。
这种吃讲究个热闹。
不需要太豪华和奢侈。
4、境界四“宴请”吃的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
多以招待为主。
商场招待、官场招待、公务招待、上下级招待、危机处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
所以,这种吃重在讲究一个排场,价钱昂贵,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为主。
这种吃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在“包间”进行,所以,对馆子的要求要严格一点。
但这个境界的吃难免给人一种有暴殄天物之叹,吃后回来,却又发现没有吃饱。
5、境界五“养生”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
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
6、境界六“解馋”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
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听说却鲜见的鲜物鲍鱼、龙虾、法式大餐之类;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鸭,顺峰、黎昌的海鲜以及淮扬菜、杭州菜、本帮菜、谭鱼头火锅、皇城老妈、孔乙己酒店等。
7、境界七“觅食”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
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
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
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
8、境界八“猎艳”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
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来的、越南来的等都在这一范畴。
“新”、“奇”、“特”是主要特征。
适合这类馆子的人群一般是时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领人群等。
价钱中档,不用担心被宰。
9、境界九“约会”10、境界十“独酌”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
这种馆子一定要是隐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朴,又十分宁静。
这个时候还应该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飘着零星的雨丝或雪花。
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
惟一的遗憾是,这种店已经很少有,恐怕只有在梦里才可以见得第二节地方风味一、菜系划分地方菜是相对于宫廷莱、官府莱和寺院菜而言,这是中国菜的主体,地方菜大都以地区和省份划分,旧有“四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四个流派。
鲁菜主要指山东莱,亦称北菜,包括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
苏莱又称淮扬菜,含上海、江、浙菜系。
亦有“八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院菜,或日“十大菜系”,即鲁、川、卑、闽、赣、徽、扬、京、沪、苏。
自然,这样的排列并非是没有争议的,有人去赣、徽而加入津、湘,或加入鄂(湖北菜)。
在上述菜系中,特色突出,影响深远,声誉远播的则是北京菜、四川莱、山东莱、广东菜和淮扬菜。
二、四大菜系(一)山东菜(二)四川菜(三)江苏菜(四)广东菜三、浙、闽、湘、皖风味(一)浙江菜.. (二)福建菜(三)湖南菜. (四)安徽菜四、京、沪、鄂、秦、豫风味第三节中国面点几风味小吃一、概况1、中国面点几风味小吃发展源流2、风味:(1)南味北味(2)京式广式苏式二、我国风味名点简介1、北京风味(1)都一处烧卖(2)艾窝窝(3)小窝头(4)豆面糕(5)豌豆黄2、天津风味1)狗不理包子(2)桂发祥什锦麻花(3)耳朵眼炸糕3、山东风味(1)山东煎饼(2)临沂高桩馒头4、山西风味(1)刀削面(2)拨鱼儿5、陕西风味(1)臊子面(2)太后饼(3)牛羊肉泡馍适宜饭后吃的15食品很多人认为,吃零食不但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而且还无益健康。
但近期有报道称,有些零食无论男女都可以吃一些,特别是在正餐之后,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1、葵瓜子,可以养颜。
葵瓜子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
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乾燥和生成色1、葵瓜子,可以养颜。
葵瓜子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
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乾燥和生成色斑。
2、花生,能防皮肤病。
花生中富含的维生素B2,能防治唇裂、眼睛发红发痒、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3、核桃,可秀甲并滋养头发。
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生长素,能使指甲坚固不易开裂,同时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进指甲的生长,而其丰富的蛋白质也能滋养头发,防止头发开叉。
常吃核桃,有助于指甲和头发的秀韧。
4、大枣,预防坏血病。
枣中维生素C含量十分丰富,被营养学家称作“活维生素C丸”。
膳食中若缺乏维生素C,人就会感到疲劳倦怠,甚至产生坏血病。
5、奶酪,固齿。
奶酪是钙的“富矿”,可使牙齿坚固。
营养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吃150克奶酪,有助于达到人老牙不老的目标。
6、无花果,促进血液循环。
无花果中含有一种类似阿司匹林的化学物质。
可稀释血液,增加血液的流动,从而使大脑供血量充分。
7、南瓜子和开心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过氧化物以及□等物质,适当食用能保证大脑血流量,令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8、奶糖,含糖、钙,适当进食能补充大脑能量,令人神爽,皮肤润泽。
9、巧克力,有使人心情愉悦及美容作用,能产生如谈情说爱时一样的体内反应物质。
10、芝麻糊,有乌发、润发、养血之功,对症吃可防治白发、脱发,令人头发乌亮秀美。
11、葡萄乾,有益气、补血、悦颜之益。
但要注意卫生。
12、薄荷糖,能润喉咙、除口臭、散火气,令人神清喉爽。
13、柑桔、橙子、苹果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能减慢或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增白皮肤,属碱性食品,能使血液保持中性或弱碱性,从而有健身、美容作用。
14、牛肉乾、烤鱼片,富含蛋白质、铁、锌等,适食令人肌肤红润。
15、乳饮料,含有三分之一的牛奶,有时还强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富有营养的饮料之一。
盐多必失盐这个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调味剂”的小玩意,虽然看起来不甚起眼,然而一旦缺少了它,不仅食物索然无味,对人体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将引起肌肉痉挛、头痛、腹泻、全身疲惫懒散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因心脏衰竭而导致死亡。
因此,当体内盐分严重流失时,就必须补充电解质。
盐这个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调味剂”的小玩意,虽然看起来不甚起眼,然而一旦缺少了它,不仅食物索然无味,对人体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将引起肌肉痉挛、头痛、腹泻、全身疲惫懒散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因心脏衰竭而导致死亡。
因此,当体内盐分严重流失时,就必须补充电解质。
虽然盐对人体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却也不能百无禁忌地无限摄取。
◎盐与心脏衰竭心脏的功能不足以应付身体需求所引起的一连串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上:一是水分及盐分的滞留,二是神经荷尔蒙的变化,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及肾素——血管张力素——肾上腺皮质素系统的活化。
限制钠的摄取量,可以改善因水分及盐分过多所造成的肺水肿、肋膜积水、下肢积水及腹胀不适等症状,并可避免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素引起的低钾现象。
◎盐与肾衰竭当肾脏失去对盐分的正常调节能力时,摄取盐分只会造成口渴、水分及体重过度增加,甚至造成高血压的症状加重。
◎高盐与低血钾症饮食中摄取高盐分加上服用利尿剂,将导致低血钾症,会引起全身无力、严重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等不良后果。
如果能改以低盐饮食,至少可以使钾离子流失量减少一半以上,大幅降低利尿剂造成的低钾副作用。
◎盐与肝硬化肝硬化病人由于肾上腺皮质酮的增加,会产生腹水,即医学上称的肝腹水。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绝对控制盐的摄入量,否则会加重腹水,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甚至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医生会提醒不要吃盐。
◎盐与高血压现已查明,高血压的发生与摄入过多的盐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口重”是高血压形成的病因之一。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以低盐饮食治疗高血压病患一个月,与每天摄取12克盐分的控制组相对照,如果每天仅摄取6克的食用盐,可以降低血压8/5毫米汞柱(收缩压降8毫米汞柱,舒张压降5毫米汞柱);如果将每天的盐分摄取量减少为3克,则可降低血压16/9毫米汞柱,效果相当良好油炸食品要细嚼慢咽很多人都知道,油炸食品里含有的致癌物质很多,除了苯并芘以外,淀粉等面食在油炸后还可能产生丙烯酰胺,它会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