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 格式:ppt
- 大小:981.00 KB
- 文档页数:9
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名词解释
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指的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1. 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的目标,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进步力量。
通过统一战线,各个阶级、阶层、政党和团体共同努力,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实现革命的目标。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手段。
面对敌
人的武装镇压和暴力迫害,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够有效对抗,实现
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
武装斗争包括游击战、正规军战争等多种形式,通过武力的方式打击敌人,捍卫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3. 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
保证。
只有有一个坚强的、有纪律性的、团结统一的共产党领导,才
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现革命的胜利。
党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
党的工作机制,确保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力,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回答:
1.对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其中,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与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党派和派别结成的联盟,既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也包括国际的统一战线。
二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只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才能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
党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2.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能够使武装斗争更顺利的进行。
而武装斗争能够保证统一战线的稳定和持久。
而党的建设,则是建设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样武器的中国共产党。
建设好党能使得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样武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考点全面突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一)统一战线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各种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如是说,这三个问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也长时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显得尤为重要。
统一战线共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横跨三十年左右,可见其重要性。
建立统一战线简言之就是将有同一目的、同样敌人的阶级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在1936年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这说明在外敌面前,即使是争斗中的国共两党也能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对敌。
但是统一战线并不意味着利益、性质等趋同,我党还须坚持独立自主,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受我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的限制,我们无法像帝国主义或是封建主义一样,凭借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我们只能武装起来,建立一支人民军队,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我党不热爱和平,相反,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正是为了取得之后的和平与统一。
对于人民军队而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南,坚持正确的战术战略原则。
作为人民的军队,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我党的正确指导,而党要能正确领导革命就要保证其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因此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两党合作思想形成和发展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站在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高度,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们,各阶级同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分属四个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正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政治不统一的时期,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革命政权和革命政权的对立;这个时期又是个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的时期,在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的政党和政治力量。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在思想信仰、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等方面也不一致,但他们都以国家统一为己任,在国家统一进程中既有广泛真诚的合作也没有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等特点。
党正确地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新投降主义(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正确地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革命力量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是一条旨在反对、推翻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统一战线,不仅规模空前,达到了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庞大规模,而且非常巩固。
【三】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观点:1、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政党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坚固的同盟者。
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5、对于大资产阶级,强调无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同它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且在有利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但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站在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高度,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们,各阶级同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分属四个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正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政治不统一的时期,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革命政权和革命政权的对立;这个时期又是个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的时期,在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的政党和政治力量。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在思想信仰、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等方面也不一致,但他们都以国家统一为己任,在国家统一进程中既有广泛真诚的合作也有尖锐激烈的斗争,共同描绘了不平凡的现代史历史画卷。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的决定。
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
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
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新民主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而新民主主义时期统一战线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1921~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是指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联手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这个联合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被改造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也是这一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三民主义成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主义的政治口号,联合当时具有革命性质的民主党国民党将当时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凝聚了千万民众参与革命,这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1921~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是指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农民、工人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通过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建立了不少革命根据地,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但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退出了统一战线。
由于这一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所以统一战线的特点是范围狭小,仅是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共有4个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对于每个统一战线,我们都需要把握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主要矛盾、目的任务及其作用。
1.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联合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目的任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作用:团结了国共两党,北伐成功,使大革命取得很大的进展。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6)建立的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统一战线中分离出去,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依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的矛盾。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目的任务: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作用:保持了党的力量,发展了党自己的军队,团结了广大农民,逐渐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过程中,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阶级矛盾逐渐下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的阶级力量: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亲英美派。
建立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指的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一,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中国革命要依靠广泛的民众力量,只有树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一切可以反对的力量”的思想,才能形成统一战线。
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备条件。
武装斗争需要充足的武器和强有力的军队,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才能打出胜利的战争。
第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保证。
党是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只有党内团结统一,领导核心阶层有坚定的革命精神,才能提振人心,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它们的和谐统一,携手并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打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以统一战线为中心的。
其宗旨在于形成一个有效的新民主主义斗争阵线,以有效地抑制和击败重度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国家。
在统一战线的概念下,新民主主义试图将老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所有政治流派组建在一起,形成一条共同的斗争线路,以抗击敌视势力的大局。
各政治流派有分治内部矛盾和看法不同的自由,但同时他们须尊重多数民意,尊重普遍原则,接受灵活运用和合作。
统一战线并非是每一政治流派同时拥护两类理论。
它是一条带有多种面向、以合作为基础的战略路线,会充分考虑到不同政治流派之间的优势。
它将一种政治现象的多种形态融合在一起,以实现更大的政治目标。
统一战线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一些地区社会组织和政治活动。
中央国家的支持和领导下,这些势力渐渐超越了本地的内部矛盾,凝聚起一股抵抗外来威胁的强大势力。
这一发展历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采取统一战线的方式,能够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供稳定的平台,促进政治解放、社会正义斗争和凝聚民众的同一意志,从而实现新民主主义的各种不可分割的核心价值。
这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教师来说,传播与正确的新民主主义理念也更加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做到用行动展示出统一战线的力量,才能真正走上征服苦难、走向自由的历史旅程。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
1.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2.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在某个阶段还有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参加。
其中,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属于同盟军的各阶级和阶层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群众,即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等,这是工人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特别是农民阶级更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同盟军;一是非劳动群众,即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同我们合作的社会力量,他们是辅助性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同盟军。
这也即意味着,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有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劳动
人民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第一个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发挥两个联盟的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疑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段最重要的教育背景,特别是对三
大法宝中统一战线的认识。
三大法宝即“联合工农、百花齐放、奋勇前进”,从这三大法宝中,我们首先能够体会到民主主义革命要表达的内在主题,联合工农暗示着要教育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践能力,既要联合上层分子,也要联合劳动人民,贯彻这个方针,落实到学前教育中,要让学前儿童学会友善,勇敢,有担当,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有效的实现自身的前途。
百花齐放,代表的是我们要推动学前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要让每一个儿童都得
到快乐的发展,能够随心所欲的发展,通过拓展多元化的游戏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最丰富的学习环境,在学习的流程中,增加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完成任务,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最后是奋勇前进,主要指的是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用高水平的教育引
导实现儿童的发展,应用不同的丰富的知识,全力推动学前孩子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可靠的保障,既要让孩子们充分明白他们可以从教育中获得多少,也要让孩子们能够带来更多机会,让它们能够在未来拥有一个自由繁荣的社会生活。
以上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对学
前教育影响深远,要求我们把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包容,多样化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指引下,全力培育新一代尽心尽力,勤奋耕耘,团结奋斗的崇高精神。
新民主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而新民主主义时期统一战线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1921~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是指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联手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这个联合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被改造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也是这一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三民主义成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主义的政治口号,联合当时具有革命性质的民主党国民党将当时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凝聚了千万民众参与革命,这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1921~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是指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农民、工人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通过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同一战线,建立了不少革命根据地,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但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退出了统一战线。
由于这一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所以统一战线的特点是范围狭小,仅是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