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域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对象高中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地域文化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表格4. 案例分析材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域的风景、建筑、服饰等,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地域文化?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 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地域性等特点。
- 地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介绍我国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案例,如:-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展示徽派建筑、徽墨歙砚、徽菜等特色文化。
- 新疆:介绍多元文化、丝绸之路、古遗址等。
- 广西:以融水苗族自治县苗乡侗寨为例,介绍苗侗人民的信仰、过年习俗等。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主题,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布局和发展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地域文化有哪些特点?它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二)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以“探寻身边的特色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实地考察。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包括:地域文化现象、特点、成因等。
3. 各小组汇报考察成果,分享交流。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运用地域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祖国地域文化策划书3篇篇一《祖国地域文化策划书》一、策划背景祖国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域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消亡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策划一系列活动,来弘扬和传承祖国地域文化。
二、策划目的1. 传承和弘扬祖国地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4.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
三、策划内容1. 举办地域文化展览在城市的主要文化场所或博物馆,举办以祖国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
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可以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地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文化传承人,举办关于祖国地域文化的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传承等方面,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组织地域文化节在不同的地区,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节。
文化节期间,可以开展文化表演、民俗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美食体验等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推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通过旅游的方式,让人们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5. 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教育。
通过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预算等。
2. 成立活动组织团队,负责活动的筹备、组织、实施等工作。
3. 进行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4. 按照策划方案,逐步实施各项活动。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目标】识记:中国区域文化的名称与分布理解:根据景观图片说出其所属文化圈,以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在饮食、服饰、农业生产、民居和文艺等方面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表现的影响。
【基本知识梳理】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历史发展10大文化区中国地域中国地域文东北黑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新疆荒漠—绿洲青藏高原文四川盆地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自然环境: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形成条件历史积淀:开埠早海派文化中国沿海和内陆文化的整合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文化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教学思路与学生活动设计】一、江南水乡文化与华北平原文化的比较二、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比较江南水乡文化大米、蔬菜、鱼类棉、丝绸稻、橘、茶、桑、竹白墙黑檐楼房汉江南丝竹、评弹、越剧华南妈祖文化米食三季稻、荔枝、香蕉、椰子、橡胶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粤剧、崇拜海神、敬奉妈祖四川盆地文化麻辣水稻、小麦吊脚楼汉泼辣的川剧、成都平原的休闲文化云贵高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烟、茶、酒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歌舞(傣族泼水节、达标测试【基础题】1、以吊角楼为典型的传统民居的地区,其地域文化景观是--------------()A.江南水乡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四川盆地文化2、最能反映我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是--------------------------()B.华北平原文化 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3、下列农作物中不适合在江南水乡文化区种植的是--------------------()C.香蕉 B.水稻 C.茶 D.柑橘4、云南石林主要分布的文化区是-----------------------------------()A.江南水乡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5、青藏高原文化区的特点是----------------------------------------A.湿度大,云雾多 B.与海洋关系密切C.日照多,昼夜温差大 D.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6、以青稞茶和酥油酒为饮食特色的地域文化属于-----------------------()A.黄土高原文化 B.青藏高原文化C.四川盆地文化 D.云贵高原文化7、竹楼民居属于的文化是-------------------------------------------()A.河流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8、云贵高原文化区分布着我国最广泛的------------------------------()A.河流地貌 B.海岸地貌C.喀斯特地貌 D.黄土地貌9、下列文化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是-----------------------------()A.华北平原文化 B.东北黑土文化C.黄土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景观是--------------()A. 黄土高原文化B.内蒙古草原文化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11、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文化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2、我国大面积的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3、下列不属于海派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的是-------------------------()A.长江的入海口B.温带季风气候C.南北海岸线中点 D.地势平坦14、根据给出的景观图,完成下列表格:所处的文化区所处的地形区当地气候类型民居名称主要粮食作物地方戏曲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分布而言,枫泾是文化的典型代表。
地域文化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2.掌握本地区一些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3.体验本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美食;4.培养学生对本地区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1.教师需要提前到当地市场或超市购买当地特色食材,并准备好烹饪工具;2.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3.教师需要准备好场景布置和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讲解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体验当地特色美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材,并参与制作当地特色美食;2.引导学生了解当地食材的名称、产地、营养成分等相关知识;3.让学生体验地方饮食文化,了解当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风味。
3.探究当地风土人情1.介绍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服饰风格、方言语言等,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2.针对当地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民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3.让学生从中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4.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制作当地特色美食,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3.学生通过课堂探究和讨论,激发对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制作当地特色美食的过程,评估学生对当地食材和饮食文化的了解;2.听取学生课堂探究和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了解;3.观察学生表现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度。
五、拓展延伸1.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进行现场教学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2.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特色博物馆、文化村等进行参观和学习;3.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地域文化阅读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 学生能通过阅读,了解至少三种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习俗、节日、饮食、艺术等方面。
3. 学生能够描述和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如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途径,自主收集并整理地域文化资料。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对所收集的地域文化资料进行整合、归纳,形成简单的报告或展示。
3. 学生能够运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尊重并欣赏不同地域的文化,培养文化包容性和多元价值观。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的五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为拓展性阅读课,旨在通过阅读和实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指导,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体展现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分析和表达能力,同时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语文》课本中关于地域文化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以下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概念介绍:讲解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语文》第五单元“多彩的民族风情”第一课。
2. 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介绍三种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北方的春节、南方的端午节、西藏的雪顿节等。
- 教材章节:《语文》第五单元“多彩的民族风情”第二、三课。
3. 地域文化差异分析:分析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如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
- 教材章节:《语文》第五单元“多彩的民族风情”第四课。
4.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收集资料并整理成报告。
《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顾超顾超 120113760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中国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并在图上识别其位置。
2)能说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能根据图表,归纳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1)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能说出文化区的名称。
2)阅读教材、填表归纳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遵循自然的规律,辩证地看待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2)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
)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表格示意)教学过程(表格示意)教学阶段教学阶段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应用时间(min min))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展示那达慕节庆图片,并提问这是哪里的地域文化?是哪里的地域文化?回答回答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的学习兴趣课件课件 3新课学习新课学习除了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庆,中国地域广博、地域广博、文化繁茂,文化繁茂,大家还想到其他地域的哪些文化现象?展示本课学习课题——中国地域文化域文化举例并描述各种地域文化现象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课件课件2环节1:学习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展示中国地形图以及中国干湿区划分图,提问内蒙古文化区的读图回答问题,根据提示归纳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特点,欣赏内蒙温故知新,巩固旧知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知课件课件板书板书8地形和干湿区划分?地形和干湿区划分? 根据内蒙古的自然因素分析其生产方式、生活样式以及特色文艺。
艺。
多媒体展示内蒙古特色文化多媒体展示内蒙古特色文化 古文化之美古文化之美 识面识面环节2:学习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和分布名称和分布展示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各文化区的命名规律:位置律:位置++特征特征教师提出问题:黑河—腾冲线通过哪些文化区?过哪些文化区?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课件课件板书板书5环节3:活动:一日导游:活动:一日导游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个中国地域文化分区,效仿对内蒙古文化区的分析方法,介绍所选文化区的特色文化所选文化区的特色文化 小组内分工合作,介绍一个地域文化分区地域文化分区 更充分地掌握各个文化区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合作学习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的能力 课件课件20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今天我们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为例重点学习了各个中国文化区的缤纷文化,也了解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要素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一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以“中国地域文化”新课教学设计为例代玲玲【摘要】根据历年上海地理高考和等级考的情况, “中国地域文化”专题,大约就是一道选择题的分值比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一节课的时间蜻蜓点水式地梳理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及其文化现象,是上海高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差,毕竟这是一个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专题.但是有地理学科素养追求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不会满意这样的课堂.基于长远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和地理素养的考虑,本文以“中国地域文化”专题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8(000)020【总页数】4页(P20-22,26)【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地域文化;文化现象;自然环境【作者】代玲玲【作者单位】上海市位育中学,上海200231【正文语种】中文一、教学设计背景2016年5月7日,上海高中地理进行了第一次等级性考试。
2017年1月,按照等级考要求重新编纂的《上海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出版了。
以本书为纲,上海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应考的针对性也进一步加强。
但是,如果高中地理教学仅依据《上海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来实施,地理课堂将会黯然失色很多,地理也很难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2017年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出版,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1]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考试考什么的考试目标,而更应该兼顾思考高中地理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地理思维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本文将以“中国地域文化”专题为例,进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设计探索。
二、“中国地域文化”新课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专题教学内容选自中图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第八篇“地域文化”,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适用于上海高一地理新授课。
地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3.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定义和概念;2. 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3.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文化是来自哪个地方吗?你们对这些文化有了解吗?”第二步: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讨论,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异同之处,并总结地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五步:拓展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品尝地域特色食物、学习地域特色舞蹈等,以进一步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地域文化的报告。
教学资源:1. 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3. 地域特色食物和舞蹈的相关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并培养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通过小组合作和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化。
在评估方面,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能够有效评价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2.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各种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明概念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1页~42页内容,完成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____的产物,形成与一定的地域中,________________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中创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环节二】:析现象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探究讨论一):北京、伦敦、纽约这三座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有何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各个城市怎样的地域文化?讨论后,完成表格内容。
(二)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归纳总结):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三)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探究活动二):分析下列中国和西方园林图片,分析比较中、西方园林各自的判断下列图片所示文化现象,哪些属于天津?并试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天津怎样的地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业就如何保护天津地域文化,谈谈你的想法。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
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
《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
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
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
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
展示他们的风采。
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
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
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
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
课堂气氛活跃。
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