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朱熹 部编版语文(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9
春日体裁:诗题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名字:朱熹年代:宋代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原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写。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赏析三:艺术特色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春日
以下是为你生成的内容:
哎呀呀,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里的《春日》那可真是太棒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你可晓得啥意思不?就是说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啊!你想想,春天一到,那风儿一吹,各种花儿都争奇斗艳地开放,红的、紫的、粉的,可不就是万紫千红嘛!就好像我们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到处都是热闹和美丽呢!比如说我们去公园,哇,那一片花海,不就是这句诗最好的写照嘛!
还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这不就是说在一个特别好的日子,去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美景,然后看到那广阔的景色一下子都变得崭新啦!就好像你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房间被重新布置了一番,变得超级漂亮,那种惊喜的感觉呀!你看,春天来了,大自然不就像是被重新装饰了一样嘛!就像我们去郊外踏青,那满眼的新绿和五彩斑斓,不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嘛!
“朱熹真厉害呀,能用这么美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最后我想说,《春日》这首诗真的太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魅力啦!我们可得好好欣赏和珍惜这美丽的春天哟!。
六年级上册课文春日一、原文及注释。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二、诗句赏析。
1. 首联。
- “胜日寻芳泗水滨”,开篇点题,交代了时间(胜日)、事件(寻芳)和地点(泗水滨)。
这里的“泗水滨”从表面看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但实际上朱熹一生未曾到过泗水之地,他是借此地来表达对孔门儒学的向往,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 “无边光景一时新”,描绘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景象。
“无边”写出了春景的广阔,“一时新”则强调了春天到来时万物更新的速度之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惊喜之感。
2. 颔联。
-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二字体现出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人们很容易就能察觉到春天的到来,感受到东风的吹拂。
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它带来了温暖和生机。
-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春天的绚丽多彩,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这一景象高度概括了春天的特征。
同时,“总是春”也传达出一种哲理,即春天无处不在,只要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存在,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首游春诗,描绘了春天美好的景色。
但深层次里,诗人借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崇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四、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朱熹是理学大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朱熹通过这首诗,以寻找春天为引子,表达自己对儒家精神境界的追求,希望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找到如同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
《春日》 作者: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春日》意思: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春日》写作背景: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春日》鉴赏: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单元总结课——《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懂得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阅读描写人入迷的样子的句段,体会其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试着自己写一写。
3.试着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种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感受分条列举法的好处,学习用有条理性的表达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4.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日的生机,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懂得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描写人入迷的样子的句段,试着自己写一写。
3.感受分条列举法的好处,学习用有条理性的表达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1.懂得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用有条理性的表达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阅读任务及采用的阅读方法。
2.教师总结阅读方法。
小结: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方法是提高我们阅读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在看比较短的文章时,这种方法好像没什么用,但当大家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篇幅较长、内容庞杂的材料,这种方法就显得非常实用了。
所以,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先弄明白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细读,这样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以所学课文为阅读材料,再次进行阅读任务及阅读方法的训练。
(1)确定阅读材料,出示阅读目的。
过渡:在前面两个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中篇幅较长的是《开国大典》,请大家翻到那一课,再根据下面提供的几个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找准阅读重点,看看大家是否能快速而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材料:《开国大典》一文。
阅读任务一:我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升国旗的场景。
阅读任务二:我想通过阅读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阅读任务三:我对阅兵式比较感兴趣。
(2)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目的,分组交流,汇报阅读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11.结合学生生活,引出“入迷”的例子。
《春日》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春日》。
2.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通过描绘春天景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春日》的原文、译文、相关图片和音乐。
2. 学生提前预习《春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春天的特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3. 引出课题:《春日》。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春日》,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语调。
3. 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解读诗文,理解内容1. 分句解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教师解释:在美好的日子里,我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发现这里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师解释: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 讨论交流:-诗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春天的特点?-诗人通过描写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品味诗文,感受意境1.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色,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提问学生:你觉得诗中哪一句写得最美?为什么?3. 播放与《春日》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丰富体验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如《春晓》、《春夜喜雨》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春天。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古诗词,还有哪些艺术形式可以表现春天的美?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春日》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布置作业:背诵《春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春天景色。
教学反思:1.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朗读、解读、品味和拓展等环节,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春日》的诗意和意境。
朱熹《春日》精品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理念】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教学过程】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
(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1、出示二字词语: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仲春阳春晚春残春暮春春令三春阳春春辉春风春水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景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暖踏春春雷春潮春华春季报春2、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深如海春寒料峭春满人间四季如春春风和煦春和日丽春风送暖春风浩荡春风化雨春潮滚滚春花怒放春意正浓春苗茁壮百花争春春到人间百鸟鸣春春花烂漫春桃吐蕊枯木逢春春水盈盈春风轻拂春风拂面春和景明春风荡漾春风徐来春江水暖春雨丝丝春雨绵绵红杏闹春春花似锦3、出示佳句名诗:l春到三分暖。
l春天三日晴。
l春雨贵如油。
l一年四季春为首。
l一年之计在于春。
l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l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l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l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l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l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l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l青年是人类的春天。
——郭沫若l春城无处不飞花。
——韩愈l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l东方风来满眼春。
——李贺l春到人间万物鲜。
——冯梦龙l春到人间草木知。
——张拭l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l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l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l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l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2019年5月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
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原著。
我们建议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
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春日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鉴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
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
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
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
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六年级上册春日的诗意和诗以下是三条符合你要求的内容:
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出自朱熹的《春日》。
哎呀呀,你想想看,当春风轻柔地拂过脸庞,就好像是大自然这个神奇的画家,拿着它的魔法画笔,一下子就把世界涂抹得五彩斑斓,到处都是绚丽的色彩,这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呀!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花园,满眼的姹紫嫣红,让你陶醉其中,感受到春天那无尽的魅力。
例子:我们一起去郊外游玩,看到那漫山遍野的花朵,可不就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嘛!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哟。
嘿,你说神奇不神奇,那竹林外稀稀疏疏的桃花开了几枝,而鸭子却能最先察觉到春天江水变暖了。
这就好像是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敏锐的小伙伴,能先一步发现美好和变化呢!就像我们班的那个机灵鬼,每次有什么新鲜事他总是第一个知道。
例子:春天来了,我们看到河边的鸭子欢快地游着,可不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写照呀!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的这句诗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啊,满园的春色怎么可能关得住呢,那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这就好像是我们内心的快乐和活力,怎么可能被轻易束缚住呢!就像我们在课堂上,大家的欢声笑语总是会溢出
来。
例子:校园里的花开得好热闹,一枝枝都探出头来,这不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吗?
我觉得这些关于春日的诗真的是太生动、太美好啦,它们把春天的美丽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春天的独特魅力呀!。
朱熹《春日》精品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理念】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教学过程】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
(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1、出示二字词语: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仲春阳春晚春残春暮春春令三春阳春春辉春风春水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景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暖踏春春雷春潮春华春季报春2、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深如海春寒料峭春满人间四季如春春风和煦春和日丽春风送暖春风浩荡春风化雨春潮滚滚春花怒放春意正浓春苗茁壮百花争春春到人间百鸟鸣春春花烂漫春桃吐蕊枯木逢春春水盈盈春风轻拂春风拂面春和景明春风荡漾春风徐来春江水暖春雨丝丝春雨绵绵红杏闹春春花似锦3、出示佳句名诗:l 春到三分暖。
l 春天三日晴。
l 春雨贵如油。
l 一年四季春为首。
l 一年之计在于春。
l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l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l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l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l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l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l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l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
——郭沫若l 春城无处不飞花。
——韩愈l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l 东方风来满眼春。
——李贺l 春到人间万物鲜。
——冯梦龙l 春到人间草木知。
——张拭l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l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l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l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2019年5月版)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
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原著。
我们建议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
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