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929.50 KB
- 文档页数:17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3.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熟练掌握浮力的计算4.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2.浮力的计算复习过程:一、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请自主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1、定义:;方向:;1 压力差法:;2、大小 2 称重法:;③原理法:;④平衡法:;浮力3、浮力大小与有关①F 浮G 物ρ物ρ液上浮②F 浮G 物ρ物ρ液下沉③F 浮G 物ρ物ρ液悬浮4、浮沉条件④F 浮G 物ρ物ρ液漂浮5、应用①密度计:测仪器;原理:浮在液面物体,浮力等于重力②轮船:原理:排水量③潜水艇:原理:④气球和飞艇:原理物(六)直ft 中考F浮GG物F 浮<G 物下沉ρ 液=ρ 物F 浮=G 物F浮G悬浮ρ 液>ρ 物F 浮>G 物物F浮上浮ρ 液>ρ 物F 浮=G 物GF浮漂浮ρ 物与ρ 液F 浮与G 物图示ρ 液<ρ 物二、重点知识(一)浮力的定义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向会不同()(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水中的桥墩、陷在淤泥中的物体都不受浮力的作用()(三)浮力的测量练习:如图所示,是物体浸入水中前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此可知水对物体的浮力是N.(四)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练习:1、将一个木块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静止后,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100g ,则该木块此时受的浮力大小是N。
(g=10N/kg)2、一个石块,体积为20cm3,全部浸没在水中,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N (g=10N/kg)3、A、B、C 三个物体体积相同,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是()A.F A > F B > F C B、F C > F B > F AC.F B > F A > F CD.F A = F B = F C(五)物体的沉浮条件物1、(2017 •益阳中考)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物体浸没在装有足够深水的容器中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8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3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 如将物体再下沉5cm ,则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课题10.2 认识浮力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过程方法通过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及方向;计算浮力的大小方法。
教学难点产生浮力的原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通过释放手中的氢气球及多媒体出示在水中戏水的天鹅、漂浮在水面上轮船和水中的鱼,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和我们这节多学的浮力知识有关。
学生观察现象通过演示及PPT 播放各种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图片,这些现象学生较熟悉,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通过生活常见例子引出本节课题。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浮力教师通过出示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图片底、氢气球浮在空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轮船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气球为什么可以浮在空中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浮力的定义思考后回答轮船氢气球受到浮力的作用。
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教师强调:“浸入”的含义:部分进入和全部加进入并通过事例解释。
教师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教师演示:(1)木块和石用细线连接在一起, 加入少量的水使木块浮在水面上,让细线不拉木块;让学生思考分析木块受到的力? (2) 继续加水使细线对木块有拉力,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分析木块受到的力。
(3) 让烧杯倾斜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二、浮力产生的原因无论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左 右 侧面 受 到的压力合力为零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合力为零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 向上> p 向下∴ F 向上> F 向下F 浮= F 向上- F 向下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第六节浮力的利用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浮力的利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和二力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教材突出两个主题:一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二是利用浮力及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规律的推理和归纳,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谐,开阔眼界,并且会自动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大量运用到生活中。
通过轮船、潜水艇等了解到浮力的利用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要突出原理的学习和理解,不纠缠一些复杂的问题,比方飞艇怎样水平飞行,让学生对轮船、潜水艇、飞艇等保持高度的兴趣,努力多掌握科学知识为以后更加深入研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了解轮船能浮在水面的道理。
◆知道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浮沉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图片展示,知道物体下沉和上浮的原因。
◆了解浮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课程资源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水、玻璃杯、橡皮泥、易拉罐、铁钉、木块、油四、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流程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