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 格式:docx
- 大小:21.08 KB
- 文档页数:6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任何心脏疾病,都会导致心脏对身体的供血能力下降。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导致病人心脏衰竭的疾病。
慢性心脏衰竭容易引起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疾病常等。
许多情况下充血性心脏衰竭会成为死亡的原因,根据美国研究,充血性心脏衰竭导致81%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通常情况下,心脏衰竭发展缓慢。
其发展的机制涉及许多步骤。
现有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左心室的负荷增加,支持心脏肌肉体积增加、增厚和一段时间正常的血液循环。
肌肉硬化发生的组织和其他的变化,最终导致心脏肌肉的功能障碍。
治疗心脏衰竭的目标是增加患者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导致这种状态的潜在疾病。
患者应减少压力,多休息。
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病因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1.冠心病:冠心病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冠心病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进而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2.高血压: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心脏需要不断增加收缩力以推动血液循环,从而引起心室肥厚和心肌肥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3.瓣膜疾病:瓣膜疾病如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等可导致血液回流异常、心室负荷增加,造成心肌收缩力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4.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病因不容忽视。
心肌病引起心肌结构及功能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可导致心室充盈不全和心室流出道阻塞,从而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二、治疗1.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控制其病因所致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手段,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降低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增加心脏收缩力等途径,改善心功能,减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3.心脏康复:心脏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法。
通过定期锻炼、合理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加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耐受力,促进心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病因明确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手术等,通过改善心脏血液供应和修复异常瓣膜等途径,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5.心脏移植:对于极少数病情严重、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手段缓解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最后的治疗选择。
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使心输出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病理状态。
根据心衰起病急缓,分为急性心衰及慢性心衰两种类型。
根据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又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
心衰的心脏内病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其次为病毒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及风湿热、心糖原累积症等;心脏外病因多为重症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贫血、维生素B缺乏症等。
【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安静时心率加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
2.呼吸困难,安静时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3.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短时间较前迅速增大,不能以横膈下降等解释。
4.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
5.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发灰,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
6.尿少或无尿,颜面及下肢水肿,已排除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 缺乏等原因。
具有上述第1~4项,伴或不伴第5或第6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二)儿童心功能分级诊断引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
1.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2.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不适,但一般活动可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
3.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一般活动即出现上述症状。
4.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衰症状,并在活动后加重。
【治疗方案】主要引自 2006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将枕头垫高,小婴儿可抱起,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吸氧。
水肿严重者应限制水、钠摄入,控制静脉补液量,婴儿入量每日60~80ml/kg,年长儿每日40~60ml/kg,24小时内均匀给予。
烦躁者可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2)第二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病因分析 (4)第三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7)第四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展趋势分析 (9)第五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11)第六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鉴别诊断 (13)第七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5)第八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17)第九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护理方案 (19)第十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科学管理 (22)第一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心脏病,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该病症通常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I. 疾病背景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是心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20万例新发心力衰竭病例。
尽管近年来在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对患者和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负担。
II. 病因与分类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由多种疾病和因素引起,最常见的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减弱其泵血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导致部分心肌损害,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瓣膜病:瓣膜病变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病: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毒素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可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
根据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周身循环和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一、病因有心血管因素和非心血管因素两种。
1.心血管因素包括容量负荷过重,如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心肌收缩力减弱,如心肌炎;梗阻性病变,如心瓣膜狭窄、主动脉狭窄。
2.非心血管因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贫血、脓毒败血症、甲亢、维生素B1缺乏、电解质紊乱及缺氧等。
二、临床表现年长儿与成人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气急、食欲减退、多汗、腹痛、咳嗽、尿少和水肿。
体检可见肤色苍白、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奔马律、呼吸急促,重者端坐呼吸,肺底部可闻及湿哕音,肝脏肿大有压痛,肝颈反流试验阳性。
婴幼儿可有喂养困难、烦躁多汗、哭声低弱、肝肿大、肺部闻干哕音或哮鸣音,而颈静脉怒张、水肿等体征不常见。
一、引言心脏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身体组织代谢所需,导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心脏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本文将针对心脏衰竭住院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治疗方案1. 住院治疗原则(1)及时、全面评估病情: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病情。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4)预防并发症:加强患者教育,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药物治疗(1)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症状。
(2)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4)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5)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6)抗凝治疗:对于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
3. 手术治疗(1)心脏瓣膜置换术:适用于瓣膜病变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脏起搏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
(3)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4. 康复治疗(1)运动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提高心肺功能。
(2)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心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药物治疗: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3. 饮食管理: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水分摄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姚永亮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17(030)006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挑战,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CHF的治疗经历了许多的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强心利尿",之后重视利尿药的"利尿强心",80年代以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的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药在CHF治疗中的新认识、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的使用及再同步化治疗等,为CHF的治疗翻开了一页页新的篇章,该文就这些进展作一简述.
【总页数】2页(P199-200)
【作者】姚永亮
【作者单位】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人民医院云南芒市 67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治进展 [J], 吕建卫;陈云志;王瑶瑶;郭军
2.中医药诊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J], 邹静;程晓昱
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J], 那开宪;余平;郑自慧
4.TH RIA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中临床应用进展 (文献综述) [J], 肖创清;何云南
5.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J], 龚方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排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心衰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期较常见危重症之一。
如不及时诊断,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衰的病因很多,小儿时期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心病引起者最多见,其次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幼儿期以感染、贫血、心脏手术后引起的多见;4岁后因先心病引起的少见,多数为后天性心脏病引起。
诱因常为支气管肺炎、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
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基本机制为心肌收缩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至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分3方面:
(一)交感神经兴奋和心脏功能减退的表现:①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60次/min,学龄儿童>100次/min,心动过速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②
烦躁不安;③食欲下降;④多汗;⑤活动减少;⑥尿少;
⑦心脏扩大与肥厚;⑧奔马律;⑨末梢循环障碍;⑩发育营养不良
(二)肺循环淤血的表现:①呼吸急促;②喘鸣音;
③湿性啰音;④发绀;⑤呼吸困难;⑥咳嗽
(三)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①肝脏肿大;②颈静脉怒张;③水肿;④腹痛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ST-T改变、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病理性Q波。
2. X线表现:心影增大,肺静脉淤血,肺水肿,胸腔积液,瓣膜钙化,心包钙化。
3. 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下降。
4. 血常规:可出现贫血。
5. 血生化:可以出现电解质紊乱。
6. 心肌酶:CK,CK-MB升高;BNP、Pro-NT-BNP 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①左心衰竭;②右心衰竭;③全心衰竭
2. 根据发病的速度分类
①急性心力衰竭;②慢性心力衰竭
3. 根据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①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②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二)心功能分级
1. 成人及儿童:①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制;②Ⅱ级:较重劳动时,病人出现症状;③Ⅲ级:轻劳动时即有明显症状,活动明显受限;④Ⅳ级:在休息状态亦往往有呼吸困难或肝脏肿大,完全丧失劳动力。
2. 婴儿:①0级:无心衰表现;②Ⅰ级:即轻度心衰。
其指征为每次哺乳量<105ml,或哺乳时间需30min以上,呼吸困难,心率>150次/min,可有奔马律,肝脏肿大肋下2cm;③Ⅱ级:即中度心衰。
指征为每次哺乳量<90ml,或哺乳时间需40min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形式异常,心率>160次/min,肝大肋下2~3cm,有奔马律;④Ⅲ级:即重度心衰。
指征为每次哺乳<75ml,或哺乳时间需40min 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形式异常,心率>170次/min,有奔马律,肝大肋下3cm以上,并有末梢灌注不良。
(三)诊断原则
1. 具备以下四项考虑:
①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
②心动过速:婴儿>160次/分,幼儿>140次/分,儿童>120次/分
③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证实)
④烦躁、喂哺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多汗、青紫、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两项以上)
2. 具备以上四项加以下1项或以上两项加以下两项可确诊:
①肝脏肿大
②肺水肿
③奔马律
④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肢端厥冷。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休息和限制活动,若心功能不全属于Ⅲ~Ⅳ级者,则应限制活动,甚至卧床休息。
急性左心衰宜采取半坐卧位。
对烦躁哭闹的患儿可给予镇静。
限制水、钠摄入,液量1000ml-1200ml/m2,监测出入量。
(二)利尿剂:目前常用利尿药包括以下几类:
1. 噻嗪类:双氢克尿噻0.5mg-2mg/(kg·d),分两次口服
2. 髓襻利尿药:速尿0.5mg-2mg/(kg.次),肌注或静脉注射
3. 潴钾利尿药:安体舒通0.5mg-2mg/(kg·次),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