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研学旅行,培养地理实践力王太文
- 格式:pptx
- 大小:99.67 MB
- 文档页数:38
名师高效资料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4.(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5. 人口老龄化问题(1)衡量指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课本P8-9)(1)19世纪以前: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2)二战以后: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②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③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2.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课本P8-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迁移原因: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山东省一中2018级
高一地理翻转课堂讲评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 使用时间_2018年 11 月 5日编号 02-必修一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较均匀。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 3 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前监测
参考答案 2018.10
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ACDBB 6—10 ACDBC 11—15 DCDBA 16—20 CBADB 21—25 ACDAB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50分)
26.(14分)
(1)北夏至 E 慢(4分)
(2)12 大于(4分)
(3)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2分)
(4)东南增大(4分)
27.(10分)
(1)地面辐射(2分)
(2)D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分)
(3)B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而降低白天温度(4分)28.(12分)
(1)如右图(2分)
(2)升降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4分)
(3)如下图所示:(2分)
(4) B A > B > C > D (4分)
29.(14分)
(1)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分)
(2)上升阴雨(4分)
(3)升高降低(4分)
(4)高温少雨(或炎热干燥)(2分)
第 4 页。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高一地理学科学习规范一、预习规范:1.研读导学案中【课标内容】和【学习目标】,明确本节学习任务,准确把握重难点。
2.依据导学案,研读课本和整合课程文本,学习内化,能够构建本节的知识体系或思维导图。
3.深度学习,思考本节内容设计的地理背景及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或提出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4.在研读整合课程文本的过程中,若发现有明显错误之处或觉得本单元任务设计不合理或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将自己的问题或意见标注在课程文本上,学科班长将定期收集和整理。
二、课前准备规范:1.提前2min做好上课准备,如物品准备(课本、地图册、整合课程文本、导学案等),状态准备:及时坐下,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2.学科班长做好分工,一人找老师对接课前任务,另一人负责维护课前秩序,提醒同学准备好必要的资料,快速进入状态。
在前黑板对各个小组状态进行评价。
三、课堂活动规范:1.自主学习:迅速梳理学案,根据老师安排,结合导学案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要求独立思考,不作交流,不东张西望。
动笔写下自己的思考所得,自主学习期间认真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讨论,记录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合作交流时解决。
已完成的同学,自主规划,充分利用地图册、“自助餐”拓展学习。
2.合作交流、智慧共享:(1)根据预习的疑问、难点进行合作探究,小组长搞好调控,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
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跨组寻求帮助,不要浪费时间;有问题展示的小组及时安排同学在规定的地方展示,展示的时候书写认真条理。
一些基础问题和小问题要当堂落实,并完善体系。
(2)书面展示:展示人员要迅速到位,写清组别,书写认真,工整清楚,合理使用板面。
脱稿展示,力求简洁、条理、清晰,用彩色笔进行方法规律的总结或标注。
注意惜时高效,不拖拉。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内容做必要的拓展、联系或质疑。
(3)口头展示:要脱稿,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仪表大方,面向大家,普通话展示。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回顾
1、在下面的太阳系模式图中,标出由近及远八大行星的名称、小行星带、及分类
太阳
行星行星行星
其中,存在生命的是。
存在生命的原因?
2、在下面的太阳大气层结构图中,标出每一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以及周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
3、下面地球公转轨道图上,标出太阳、地球公转近、远日点的位置和地轴,在图上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标出二分二至的位置,写上二分二至的名称、日期,
公转到近日点是 月份左右,速度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是 月份左右,速度 。
地球自转的速度规律?线速度 ;角速度 。
4、画出6月22日的(侧视)太阳光照图。
①标出太阳入射光线、极点、太阳直射点
②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黑夜
③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④描述此日极昼极夜的范围:
⑤此日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5、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0°
6、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标出并写上:两个界面、划分的三层、软流层、岩石圈
7、地震波在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名师高效资料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一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 DBBCC 6-10 BDADA 11-15 CBACD 16-20 AABAC 21-25 DDBAB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6.(12分)(1)林波波河下游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更充足,高温期长;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多,湿度大。
(4分)(2)该河下游右岸地区多沼泽,水分充足;泥炭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流右岸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机械化耕作。
(4分)(3)给当地带来先进的水稻种植经验与技术;改善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分)27.(10分)(1)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分)(2)于田红枣种植规模大,红枣供应充足且品质优良;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县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便于生产加工。
(4分)(3)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2分)28.(16分)(1)加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高科技产业突出,航空运输需求量大;加州周围是山地和海洋,发展航空运输相对容易;加州远离美国东部发达地区,航空运输能够快速到达;加州是美国联系亚洲的重要航空中转站。
(6分)(2)北段高铁主要位于宽阔的低谷中,地形较平坦,受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小,易于修建。
(4分) (3)加州已有完善的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沿线客运需求量较小;高铁沿线需占用大量农田;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6分)29.(12分)(1)运量大、运费低。
(2分)(2)欧洲西部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拓展欧洲市场(市场广阔)。
(4分)(3)当地盛产橡胶,原料丰富;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产品靠海运,运输成本低。
(6分)。
名师高效资料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分层教学策略
尖子生
1.每班内的前五名成立“TOP社团”在每次学案下发的基础上在单独下发补充材料。
(2-3个有难度的重点问题,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补充材料制定落实到每位教师,每周两次,集备统一演练讨论后通过。
3.补充材料完成后,任课教师面批,教师进行规律的总结点拨提升。
待优生
1.每班后十名成立“兴趣小组”,定时对兴趣小组成员进行思想交流和人生目标的指导。
2.每节课前教师督促课前准备,检查2-3名学生,上节课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
课堂展示提问2-3名学生基础问题展示,同时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学案要求每人认真作答,二次更正后要不定时的进行面批,给兴趣小组成员进行单独提升的机会。
4.在下课前给兴趣小组布置巩固落实任务,下节课前检查。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以“诗意黔行”
地理课程为例
王太文
【期刊名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8(0)20
【摘要】文章将地理课程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从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评价实施等方面规划组织,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习并能实际运用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
【总页数】2页(P68-69)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核心素养;设计与实施
【作者】王太文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实践\r——以\"嘉陵明珠合碚研行\"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J],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研学实践——以"走进龙潭山,和美研行"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J], 张竞予
3.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研修旅行课程设计
——以"温泉小镇平沙新城"研学旅行设计课程为例 [J], 张超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策略--以白云湖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 [J], 黄勇腾
5.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以“茶山竹海、松溉古镇”研学旅行课程为例 [J], 刘龙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