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152.02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1、历史进程(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3、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
(1)政治:先秦“王政”时期→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结束。
必修Ⅰ专题一,选修4第一单元三个皇帝+汉武帝
(2)经济: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
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
必修Ⅱ专题一
(3)文化: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文学艺术、传统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文艺科技。
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选修4第二单元第一课
(4)相互关系:稳固的农耕经济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社稷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古代文学艺术和传统科技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政)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又阻碍了传统经济的革命性变化。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秋战国洛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代特征1.思想:百家争鸣文化: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2)流派:3)意义: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③法家:韩非子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五:魏晋南北朝1)背景: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2)措施作用:(见表格)3)影响:4)成功原因:前期后期经济: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文化: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时代特征经济:1.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心完成南移2.商业的发展1)纸币出现:交子2)市的变化:时空限制被打破 3)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增强4)外贸兴盛于港口城市的繁盛:广州、泉州七.两宋东京、临安 2.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1.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削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 行政 军事 财政2)地方收实权:兵、权、钱3)影响:利、弊政治:3.改革1)庆历新政:①主持 ②中心内容 ③结局2)王安石变法:①主持 ②核心 ③措施作用 ④结局(见表格)文化:1.思想: 1)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产生新的变化 2)程朱理学:①代表 ②思想 ③影响 3)陆九渊的心学:①代表 ②思想区别2.科技: 1)活字印刷术2)火药的广泛使用3)指南针用于航海时代特征六:隋唐大兴、长安 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 1)确立 2)内容 3)作用 2.地方:藩镇割据 节度使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①表现②措施(政经文族外) ③晚期3)评价唐太宗经济: 1.农业:1)工具:曲辕犁 2)水利:筒车2.手工业:1)制瓷: 2)丝织3.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原因 2)表现①市②行③大都会④外贸文化: 1.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科技:1)雕版印刷术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3.文艺:1)诗歌①李②杜③白 2)传奇 3)书法:楷、草 4)绘画时代特征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宰相专权2.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农业:棉花种植普及,由南向北推广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黄道婆②松江③新兴产业主要衣料 2)制瓷业: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3.商业:1)大都 2)泉州 1.思想:儒学受到冲击2.科技:1)天文: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2)农学:王祯,《农书》3.文艺:1)元曲:①杂剧②散曲③关汉卿、马致远2)绘画:山水画,文人画1)原因:太祖废宰相,直统六部,政务繁忙,无力应付 2)过程:①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②成祖,设内阁,讨论军国大事 ③后来,获票拟权,权力增大 3)职责: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行政、决策机构1)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的限制2)设立:雍正,军务,皇宫内,初始暂设军事机构,后为中枢机构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速、密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利: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弊:极大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被动挨打的祸根 1)平定三藩叛乱 2)收复台湾3)平定准准噶尔叛乱和多伦会盟 4)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2)评价:1. 手工业发展:1)私营占主导 2)明代斗彩,五彩瓷3)清代珐琅彩2. 商业: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进入市场 3)商帮:徽商,晋商3.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政策:4.资本主义萌芽:1)特点:雇佣关系 2)受阻原因 3)影响 1.思想:1)更新理学:王阳明心学: 八:元朝大都 政治 经济 文化 时代特征九:明清应天京师政治 经济 明内阁清军机处 影响 11.中央集权的强化 2.康熙帝 1)巩固统一措施 时代特征2)批判思想:①李贽的异端思想②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文化2.科技:1)医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2)农学:明王祯《农书》 3.文艺:1)小说 2)绘画 3)书法 4)京剧。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特点:1族外婚2血亲关系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猿人(旧早)杂交京谋田原始群古人(旧中)血缘婚(同辈婚)马丁长大原始社会新人母系(旧晚)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河畔羊氏族社会对偶婚(主夫主妻)父系一夫一妻制家住纹龙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
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
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
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
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龙山1农为主,现畜牧经济 2磨石器,南稻北粟3手工制陶母系1族外婚,对偶婚组织 2定居村落3母权制图腾:象征,族徽,母系盛行,需求保护。
1铜器发明经济 2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父系 3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中国史(1)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汉禹汤周武王春秋战国嬴政刘邦世袭制盘庚迁殷分封制(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商鞅变法中国第一个王朝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青铜时代220年581年建立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三国鼎立589年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大运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北宋南宋文成公主入藏960年-----1127年----1276年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辽、西夏、金、蒙古并立几个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1271年1368年1636年元明清1276灭南宋废行省设三司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回族的形成戚继光抗倭设置驻藏大臣设宣政院管西藏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八股取士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疆域广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尧舜禹夏西周秦---清23中国史(2)中国近现代史侵 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打开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倾销 英国、法国主凶 产品,掠夺原料 英国发动美国、俄国帮凶1840年—1842年1856年—1862年 1865年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阿古柏入侵新疆 1839年 (关天培)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 结果: 俄国 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回归 林则徐 《南京条约》 左宗棠收复新疆1842年中国近代史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侵略扩张道路 八国联军:英法美德俄意日奥 1894年-1895年 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黄海战役 攻陷北京《辛丑条约》 1895年 1901年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反抗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1898年洋务运动“师夷长技”(魏源《海国图志》) 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口号:“自强”(军工企业)“求富”(民用工业)公车上书《万国公报》强学会得到光绪支持评价: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总结表一、夏商周时期1. 夏朝夏朝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的朝代之一,其历史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
传说夏朝是由大禹建立的,大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治水专家,他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使人民得到了安居乐业。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了 bronzeware文化,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开始。
周朝的宗法和封建制度得到了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典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孔子、墨子、老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和学者相继出现。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深化,它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一个烽火纷飞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争霸,战争不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孙子、孟尝君、张仪、苏秦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标准,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长久的朝代,它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百一十一年。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学者、文化名人,如张仪、张骞、司马迁、班固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标志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标志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移民,如五胡乱华、氐胡藍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