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8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该校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断,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设立在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占地94万平方米。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
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走向正规化办学道路。
1948年至1949年间,原长白师范学院、沈阳东北大学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7月,校址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高等师范院校。
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校名变更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
自此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首任校长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著名教育家成仿吾、丁浩川、张如心等也先后承担学校主要领导职位。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晓慧教授、校长为刘益春教授。
200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后,学科综合实力有了卓越提升。
东北大学校史我们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东北大学的校史吧!我记得在2001年时,我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这里。
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可现在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教授等。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真的数不胜数,就像钱学森、周光召、李永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北大学还被列入了中国“ 211”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我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是一所由沈阳机电学院和沈阳黄金学院组合而成的。
在1960年更名为东北大学,并迁到沈阳。
2000年,在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校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东北大学,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要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最好是去国外留学。
因为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你们说,我说的对吗?”他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心潮澎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当然也要从好的中学出发,没有一个好的中学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呢?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排队进班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进班级都不用排队了,因为我们有先进的通讯技术了。
而且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有一个计算器,只要你拿起它,摁一下“开始”键,所有的门窗都会打开。
想什么时候进班就什么时候进班,非常方便。
不但如此,现在每一节课结束,学生都可以去按自己的座位。
这样一来,教室里不会留下一片纸屑,更不会有地方让你擦嘴了。
看,我们的学校环境多么优美,比以前进步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会接纳你们的。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问题,因为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现在就让我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但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大学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本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宗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种教育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在其出生之时就自带着“国际化”的基因。
从学校创立、发展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学校的国际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国际化的细节,为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鉴作用。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要求“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从内涵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文化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现,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大学的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大学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最终实现大学整体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该定义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王天琪陈均〔内容提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都在就其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达省份,在这里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一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声誉,以下就是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于1905年,是一所著名的“211工程”高校,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它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学等学科不断壮大,未来将进一步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计划。
2.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于1920年,是中国第一所以航海、船舶为主的大学,也是一所“211工程”重点院校。
它获得了国家“双一流”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资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等,它的建校历史和学科质量均极其突出。
3.沈阳大学:沈阳大学是辽宁省最古老的省属大学之一,成立于1923年,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大学,也是拥有“111计划”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院校,在信息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国家示范性实验室,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非凡。
5.辽宁大学:辽宁大学成立于1923年,也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校,有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在新能源、现代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是辽宁省属重点大学之一。
6.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第一所师范类大学,1923年建立,现为辽宁省最大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是辽宁省重点教育基地,具有国家示范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特色鲜明的几个学科,如化学、心理学和汉语言文学等,在国内外都受到赞誉。
7.沈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成立于1947年,是辽宁省重点院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是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的院校,在医学和药学等学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文史杂谈1152018年·第4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立东北大学可谓命运多舛。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国立东北大学师生随战事辗转迁移,历经艰辛。
国立东北大学前身是1923年4月在沈阳成立的东北大学,首位校长由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任。
学校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仿德国柏林大学设计建设,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校园。
1927年11月,时奉天省省长刘尚清接任为第二任校长。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再由东北诸省军政新领导人张学良担任第三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东北大学师生流离失所,开始了“流亡大学”的征途。
其后,逃至关内的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勉强复课,并在张学良的周转协调下于1933年成立国立东北大学,渐由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维持,但仍由张学良任校长。
1935年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国民党对国立东北大学全面整顿、实施接管,学校实权终于归属国民政府。
在这中间,东北大学的“国立化”转型进程,“实质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1937年,在国民政府委任校长臧启芳的命令下,国立东北大学由北平迁往河南开封,后又迁至陕西西安办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东北大学再度被迫迁移。
1938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迁至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省三台县,才最终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亡搬迁历程。
在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创办了《志林》和《东北集刊》两种关于史学的学术期刊,在萧一山、金毓黻、姜亮夫、李光忠、赵鸿翥、潘重规、郑资约、蒋天枢、汤晓非、杨曾威、娄学熙、赵曾傅、吴希庸、左仍彦、张亮采、高亨、蒙文通等众多教职员及学生们的勤恳钻研下,在抗战大后方开辟了一片孜孜不倦的学术耕耘园地。
一、《志林》《志林》,也称《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线装石印;“志林”二字集自“颜碑”。
《志林》于1940年1月由国立东北大学创刊于四川省三台县,至1945年6月停刊,共编辑出版9期。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东北大学辽宁分校是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作为东北大学体制下的一个分校,辽宁分校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辽宁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沈阳高级职业学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推动,该校于1952年更名为“东北重工业学院”,开始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逐渐壮大并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于1959年更名为“东北大学”。
2005年,东北大学正式设立辽宁分校,以进一步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培养需求。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的校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占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拥有优美的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校园内设有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类教学和活动场所,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校设有多个学院,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设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的教育。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
学校的教师队伍庞大而优秀,包括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教授和专家。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与多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交流等各种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同时,学校也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在校园内设有国际学生交流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除了学术方面的成绩,东北大学辽宁分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领导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和项目支持,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
东北大学辽宁分校一直秉持“扎根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东北高校五虎将及工科八骠骑东北高校大多建于建国前后,也不乏东北大学,哈工大等历史十分悠久的大学。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东北地区高校建设得到了苏联的不少帮助,尤其是工科方面始终与东北工业基地保持步调东北高校数量不在少数,各门类俱全,其中以五所学校最为领先。
工科方面除去五虎,当属八骠骑为先。
这八所学校都以工科见长,虽然综合实力略逊,但工科方面都很有特色,在各自行业大名鼎鼎。
吉林大学—大刀关胜吉林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之一,是首批211和985高校,中国在校人数和占地面积最大的大学。
长春人戏称:“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之中。
新的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吉大合并的其他几所大学,都是国家各部委直属重点高校,吉林工大,白求恩医科大,长春地质,长春邮电,解放军军需大学都很有实力。
强强合并后的吉大一举摘得东北第一的桂冠。
招收沈阳军区国防生。
吉林大学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冠绝东北的排名无疑可以做东北高校之首。
而且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他广阔的专业覆盖范围玩强大的教学科研实力在东北高校中都是响当当的。
个人感觉吉大是一所“帅才”型的高校,就像水浒中的关胜,不仅个人战斗力强,还且综合素质全面,带兵打仗很有章法,想当年关胜可是自己领兵来取梁山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豹子头林冲绝对的实力派,强悍不需要多说,一般人都听说过哈工大的威名,在工科院校中属于第一流高手,许多领域无人能敌。
正如水浒中的林冲,剽悍不需要多说,一生无败绩,八十万禁军教头名满天下。
哈工大,无论在东北还是全国,以其工科的优势都绝对是第一流的虎将。
正如林冲,内敛却杀气逼人,止不住威名远扬。
也正如林冲,只能是个虎将而不能像关胜,呼延灼一样独立领兵。
总参签约国防生高校大连理工大学—霹雳火秦明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成立于1949年4月新中国诞生前夕,是我党为迎接全国解放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创立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优势学科是机械和化工,辽宁省唯一一所副部级高校有 1 个国家干部培训基地,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任务名称:东北大学校歌一、引言东北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越的著名高等学府。
作为该校的象征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既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也传达了学校的精神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歌曲内容以及深层含义三个方面,探讨东北大学校歌。
二、历史背景1. 东北大学简介东北大学创立于1923年,原为沈阳北洋大学,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和科学的策源地之一。
1949年建国后,学校更名为东北大学,并成为中国重点支持的高等学府之一。
2. 校歌创作背景东北大学校歌创作于1958年,当时正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校方委托文化艺术工作队创作校歌,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学校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情,并激励广大师生为学校、为国家贡献力量。
三、歌曲内容东北大学校歌以雄壮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唱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北大学人的奋斗理想。
下面是校歌的完整歌词:东宝疆、大京城,拥邦山河入我衷。
煮茗时代群英创,国家威名东立中华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东大人的奋斗理想,是东大人的追求目标。
四、深层含义东北大学校歌的歌词虽然简洁明了,但蕴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
这首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东北大学人的奋斗理想和追求目标,体现了东北大学人矢志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使命感。
1. 修身“修身”体现了东北大学人追求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学校秉持着”诚信、勤学、崇德、明理”的校训,强调学生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文素养。
通过自我修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社会有益的人才打下基础。
2. 齐家“齐家”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
东北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通过推行寝室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 治国“治国”体现了东北大学人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愿望。
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邹开歧东北大学在三台○往事回首 1923年4月26日创建于沈阳的国立东北大学,因“九一八”事变,师生避难流向关内,1938年3月经川陕公路举校迁来四川三台,借得杜甫草堂寺一部分及潼属联立中学一角,作为校址复课。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暑期迁回沈阳,在三台整整经历了八年。
这八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八年,进步的东大师生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使这个交通闭塞的大后方,成为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不仅壮大了三台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阵容与声势,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民众之爱国热情,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东北大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最早把《延安整风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论持久战》、《论解放区战场》等进步书刊传到三台,让三台追随革命的进步人士得天独厚领先一步受到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熏陶。
由一批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组织的进步社团、如“黑土地社”、“菩提社”、“群力社”、“青年民主同盟”、“东北问题研究社”以及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所属的“新民主主义小组”领导下的“学习社”、“求实学会”、“野火社”、“东苑文学日报社”、“剧人剧社”等,采用墙报、油印小报、手抄报等形式传播马列,宣传抗日救国,据统计,1942年东大校园内共有各式壁报60余种。
影响较大的壁报有《合唱群》、《菩提》、《黑土地》、《火把》、《新生代》、《学声》、《时事萃报》、《学习》、《夜光》、《野火》、《狂飚》、《铁流》、《抗战文艺》、《大队接力》、《射击手》、《挡箭牌》等。
特别是《时事萃报》因摘录了《新华日报》、《华西晚报》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引起当时敌特机关的严密注视;声势浩大的“东北问题研究社”通过各种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倾向共产党的进步组织。
在进步社团中,还有影响面宽、凝聚力强的“抗敌协会”和所属的实验剧团。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校内的进步师生不仅通过进步社团办的几十种壁报、期刊宣传抗日,还有不少热爱戏剧的志士仁人组成的 每天一早到店里去,在回住处的路上都要去看看报纸杂志。
>>>>>>>>>71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张学良曾亲任校长,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使其迅速跻身当时中国知名大学行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离开沈阳,成为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且是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
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东北人民政府将其根据专业拆分为不同的院校,从此没有了东北 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为充分肯定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东北大学的校友们非常希望东北大学复名。
在郭维城和国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东北大学终于在1993年4月成功复名,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恢复解放前旧校名的大学。
东北大学的创立与发展1923年,张作霖创建了东北大学,校址在沈阳北陵。
东北大学的创建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只有培养自己的人才方能自立图强。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视东三省为其势力范围,创建东北大学遭到日军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东北是他们控制的地盘,不能让东北有自己的高级人才。
1922年秋,东北大学开始筹备,1923年春就挂起了校牌。
1926年5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学生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大学;并成立东北大学夜校专修科,招收在职公教人员,修业三年成绩合格,发大专毕业证书。
另外,还设有师范性质的专修科,享受官费待遇,培养中学教员。
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郭梅东北大学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和东北军,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
张学良深刻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救国必须培养人才,智力资源较物力资源更重要。
他视东北大学为振兴东北的基础,竭尽心血提升东北大学的整体水平。
当时成立的校务委员会,由张学良、宋子文、于学忠、胡适、张伯苓、宁恩承、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组成。
张学良除了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部遗产捐给了东北大学,还用自己的私款近300万银元在北陵校园加盖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扩充实验室等基本设施。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大学包括两个校区:一个是沈阳主校区,位于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南滨浑河,北畔南湖;一个是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秦皇岛分校包含主校区(位于海港区)和北戴河小区,两个校区校园绿荫郁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群建筑,风格迥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治学严谨,校风纯正,教学科研、产学一体,是一个求学深造、科学研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3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重点大学。
先后由中央、政务院、国家部委直属,1998年9月随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划转教育部直属。
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综合素养强,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理念超前,开拓创新能力强,在京、津、沪、深、沈、冀、长江及珠江三角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赏,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与美、日、英、法、意、澳、俄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东北大学正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东北大学办学规模: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占地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共有12个学院、58个学士学位点、一级硕士点34个、二级硕士点17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个,博士生导师277人,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学校介绍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包括秦皇岛研究生分院),已设立理学、软件学院、文法、外国语、艺术、资源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等12个学院。
回顾改革成长历程,促进学院和谐发展——信息学院成立十二年来的历史回顾和体会今年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国家“211工程”建设开始正式启动;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6年10月,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来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
至此,东北大学全面实现了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朝着探索现代化大学管理运行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学院成立以来的历史回顾十二年来,信息学院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下一路走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1996.10~1999年(磨合调整、酝酿改革阶段)1996年10月,信息学院成立,在经历了一段“合系”的动荡之后,人心开始思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几个学科和教师之间慢慢相互熟悉、彼此适应、逐渐磨合。
1997年12月,学院领导班子在基本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与学校领导班子沟通并达成了共识,学校领导同意我们学院作为学校的试点单位,推动基层组织改革工作。
随后,学院开始着手做改革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召开原基层组织负责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师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统一大家思想,提高对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酝酿中耐心等待改革时机的成熟。
1999年3月,学院召开首届教代会,院长顾树生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学学科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分析了学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基层组织改革步伐的工作任务。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光明、真理、勇气。
拉丁文:Lux,Veritas,Virtus。
英译:Tight,Truth,Virtue。
东北大学最初是一所教会学校,校训中的光明和真理,来自《圣经》诗篇的第43篇,反映了建校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光明和真理是教育、学习的根本归宿,因而被众多大学奉为校训,比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
东北大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勇气”一词,倡导激励学生在追求光明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有坚韧不拔、永不退缩的气概和态度。
东北大学校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中心。
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美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查尔斯河穿城而过。
东北大学坐落于查尔斯河南岸,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望,其前身是基督教青年会于1898年创办的“青年夜校”,当时满足了波士顿地区迅猛增长的人口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求。
在建校半个世纪后,1948年东北大学完全脱离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一所独立运营的研究型私立大学。
百年来,东北大学潜心办学,奋发图强,终于在强手如林、名校云集的波士顿脱颖而出。
2001年以来,她在美国权威的高校排行榜上前进了101位,进步可谓神速。
尤其是其建筑学、工程学、工商管理、交互式媒体、传播与新闻、国际商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药剂学等学科的教学质量,已在全美最佳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东北大学最为著名的是其具有百年历史的合作和实习项目。
作为美国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和成功的合作教育项目,其基本特点就是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一个学年或一个半学年的时间,通过参与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研究、企业实习、社会服务和海外交流项目,使学生及早涉足职场,从而在毕业前就拥有了宝贵的全职工作经验。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东北大学2013年的毕业典礼上致词称赞道:“东北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实践学习的理念,是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之一。
”通过在90多个国家的各类机构中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模式,东北大学帮助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并获得了结合实践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