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爱尔兰民歌 带歌词 C大调 钢琴谱 钢琴双手简谱 钢琴简谱.pdf
- 格式:pdf
- 大小:323.74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 《夏日里最后的玫瑰》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觉、欣赏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体验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感觉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时机;还音乐课堂以快乐。
教材简析它是一首爱尔兰民谣,歌词作者和曲调改编者是托马斯·穆尔,穆尔根据米利金的歌曲《布莱尼的丛林》的曲调改写成《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贝多芬曾加以改编,门德尔松也用它写过一首钢琴幻想曲,德国作曲家弗洛托将它用进歌剧《玛尔塔》中。
在歌剧里,这首歌被安排在这样一个情节中:村民隆涅尔倾心于到雇佣市场游玩、化名为“玛尔塔”的女官哈莉特,偷取了她带着的一朵玫瑰花,要她唱一支歌,才肯把花还给她,于是“玛尔塔”就唱了一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后来,这首歌被作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主题曲。
世界上很多女歌唱家都喜欢选唱这首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中,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夏日里的玫瑰》爱尔兰的风情。
教学重点熟练演唱歌曲,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教学难点掌握切分节奏,熟悉旋律。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点一、导入1、 1.导入A、图片导入,爱尔兰风格.2、教师介绍爱尔兰音乐文化背景B、学生探究内容。
播放德国影片《英俊少年》,欣赏并感受歌曲情绪。
介绍爱尔兰人文(多媒体同步配合)国旗:从左到右由绿、白、橙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翰林学校第3周八年级音乐英国、爱尔兰名曲《夏日最后的玫瑰》《绿袖子》教案课型:欣赏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一、通过作品的欣赏和演唱,了解两首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能熟练演唱《夏日最后的玫瑰》。
三、欣赏演唱《夏日最后的玫瑰》,歌曲演唱的方法与风格。
教学重点:欣赏两首名歌,并了解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X X X 、X X.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案一、组织教学。
二、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片段展示有关爱尔兰的风情、人文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了解相互交流对爱尔兰的认识。
)三、新课学习:(一)、〈夏日最后的玫瑰〉1、感受音乐:观赏视频—2001年夏洛蒂演唱的〈夏日最后的玫瑰〉,请学生思考:(1)、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2)、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特色的伴奏乐器?你知道它是什么乐器吗?(3)、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我们平常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演唱的吗?(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基本上对歌曲有了直接的感受,下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演唱歌曲:(1)、老师示范演唱方法。
(2)、听音乐模仿演唱,注意大跳的音准和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准确性,及其情绪特点。
3、赏析:歌曲结构的分析不是重点,因为歌曲结构简单,容易从听觉上感受出来,但要体会这种音乐结构的艺术美感。
(学生可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自由表现:(学生自己选取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形式上不作要求,但对情绪的表现应力求准确—淡淡的忧伤和怀念。
)(二)、〈绿袖子〉1、欣赏感受:(把握结构)完整欣赏〈绿袖子〉主题幻想曲,引导学生听辨乐曲的结构。
(aba)2、欣赏与分析:(再次欣赏)(1)引子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你认为这种意境的产生与我们的音乐表现手段有哪些联系?(特殊的乐器音色、田园宁静的......)(2)第一部分的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主题出现运用的怎样的演奏形式?(3)、第二部分的情感特点?演奏形式?(学生通过认真的欣赏,应该能较好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