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来了》教案及
- 格式:docx
- 大小:15.99 KB
- 文档页数:8
长春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来了》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说出《秋天来了》这首诗的内容;2.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秋天来了》这首诗,理解诗中含义,培养学生对四季更深入的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从诗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何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导学生感知秋天的特点1.通过展示图片或介绍现象引导学生感知秋天的特点,比如:观察树叶变黄掉落,天气变得干燥寒冷等;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秋天的特点,进行头脑风暴,语言表达,激发他们对秋天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本课诗歌《秋天来了》1.背景介绍: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向学生介绍《秋天来了》这首诗的作者、出版时间、诗歌主题等;2.明确重点: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秋天的特点,并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3.朗读诗歌:朗读诗歌,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熟悉诗歌韵律和语感;4.浅析诗歌:向学生解释诗歌的意思,让学生了解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韵味。
第三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1.模仿学习:以《秋天来了》为例,利用类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的诗歌;2.诗歌鉴赏:通过读、讲、思、评四个环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四步:语言表达1.模仿学习:让学生模仿作诗,运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写一首属于自己的秋天诗;2.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最终在全班范围内展示自己写的秋天诗歌。
四、板书设计image.pngimage.png五、课后作业1.朗读和背诵《秋天来了》一诗;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并尝试在其中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修辞手法;3.记录秋天的一件事情或做一幅秋天的画。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朗读《秋天来了》这首诗,理解诗中含义,培养学生对四季更深入的理解。
《秋天来了》教案《秋天来了》教案(精选21篇)《秋天来了》教案篇1秋天来了1、教学目标:(1)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
(3)学习创作画的表达形式,能大胆、直率地表现。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直率表达,个性作画。
3、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色之中体验到生活的美,进而运用自己喜爱的多种工具和手段表现秋天。
说明:因为上课时间正值秋季,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中漫步,观察周围自然景色,让学生感觉温度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色彩,踩踩树叶“地毯”的感觉,收集秋天的物品,找找小朋友衣着打扮的变化,唱唱秋天的歌,讲讲秋天的故事、、、、感受了秋的气息。
一、导入:1、秋天到了,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秋天的礼物(老师端出装有苹果、梨子、石榴、柿子、橘子、山楂、稻穗、玉米、高粱、棉桃、树叶的篮子,上面盖有一块布。
)是什么呢?想瞧一瞧吗?揭开布,展示。
(设计意图:将秋天拟人成秋姑娘,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秋天的礼物导入,切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礼物是小朋友喜欢的,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礼物呢?老师端出盖有一块布的篮子,激发学生的渴知兴趣。
展示的秋天的果实、:苹果、梨子、柿子、桔子、枣、山楂、农作物:高粱、谷穗、玉米、棉桃…使学生对秋天的各种果实、农作物有了感性的认识。
)2、这是秋姑娘带给我们的礼物,美丽的秋天已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今天朱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好吗?(师唱)走、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
(学生一起唱)二、新授;(一)一起去郊游,沿途欣赏秋天的景色。
1、(1)走啊走,我们来到了树林里。
秋天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树林里去看一看。
(2)欣赏:秋天的树林(多媒体)秋姑娘来到了树林,把树叶涂成金灿灿的黄色,把枫叶染成红艳艳的红色。
长春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来了》教案及说课设计教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来了》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2.能够运用秋天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达和描述;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重难点:1.秋天的特点和变化;2.秋天的词语的认读和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海报、词卡、玩具等。
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情境导入1. 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秋天的天然物品,如红叶、枯叶、松果等。
2. 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带来的秋天物品,并进行简单的描述,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 导入新知识1. 在课件上展示一幅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图片是描绘的哪个季节?”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特点和变化,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好奇和兴趣。
Step 3 学习课文1. 读书导入:教师通过朗读课文《秋天来了》,使学生们进入课文的氛围。
2. 听读课文: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或读音时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节奏。
3. 集体阅读理解:教师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各种景色和变化。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互相询问和讨论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Step 4 拓展活动1. 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找对啦”游戏,教师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和卡片,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描述找到对应的卡片。
2. 创作: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画下自己所见到的美丽的秋天。
Step 5 总结1. 教师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Step 6 讲评与作业布置1. 进行课堂讲评,讲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去仔细观察周围的秋天景色,并写下对秋天的感受和变化。
说课设计一、说教材教材《秋天来了》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描写了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秋天的景色和变化,学会使用秋天的词语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导语】语⽂的⼯具性是⼈⽂性的基础,是⼈⽂性的载体;⽽⼈⽂性则是对⼯具性的升华,它使语⽂的⼯具性充满了活⼒和灵性。
⼯具性与⼈⽂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在⼀起的。
因此在语⽂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的阅读能⼒,丰富学⽣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通过语⾔⽂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性的内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秋天来了》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秋天来了》原⽂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乘着凉爽的风来了, 骑着洁⽩的云来了, 踏着落叶来了, 唱着秋歌来了。
秋天⼿捧⼀个宝瓶, 把神奇的颜⾊向⼤地挥洒: ⾦黄泼向⽥野, 雪⽩注⼊棉花, 天蓝涂给⼤海, 紫红染給葡萄。
美丽的⼤⾃然, 展露着丰收的笑脸。
2.⼩学三年级语⽂《秋天来了》教案 教学⽬标 1、会认会写10个⼀描写春⾬的⼩学⽣作⽂类⽣字,认识6个⼆类字。
掌握⼀个多⾳字,“露”。
正确认读“凉爽、神奇、挥洒、展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课⽂。
3、体会对秋天的喜爱和勤劳的⼈们的赞美之情。
4、⽤⾃⼰喜欢的⽅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10个⼀类⽣字,认识6个⼆类字。
掌握⼀个多⾳字,“露”。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难点 体会⽂中动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准备 ⽣字、词语卡⽚、秋景图。
基本教学流程 第⼀课时 ⼀、激趣导⼊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秋姑玛尔丁果园娘的脚步了吗?她带着⼀⾝的清凉⾛来了,她替我们赶⾛夏的燥热,迎来⼀个收获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进《秋天来了》这篇课⽂春天的校园作⽂。
⼆、初读课⽂ 1、范读课⽂。
2、⾃读课⽂。
3、指名读⽂ ⼆、学习四个⽣字 1、指导学⽣⾃主学习⽣字“骑、乘、爽、落”,导学⽣发现、体会动词的⽤法。
⾃⼰想办法记住⽣字“骑、乘、爽、落” 2、从“乘着、骑着、踏着、唱着”这四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秋天来时⼈们的喜悦) 三、重点体会诗的第⼆⼩节、体会动词的作⽤ 描写秋天的句⼦;既然⼈们这么喜欢秋天,秋天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指导学⽣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动词的⽤法。
《秋天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秋天来了》。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如:秋、叶、果等)、课文理解、秋天特点的认识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认识并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秋天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秋天美好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字词的认写、秋天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秋天特点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色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分组读、个人读,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指导书写。
4.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特点。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示并分享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秋天来了》2. 主要内容:生字词:秋、叶、果等秋天特点:树叶变黄、果实成熟、天气凉爽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述秋天景色的短文。
2. 答案:(1)略。
(2)例文: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一片片飘落下来。
果园里的果实成熟了,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橘子。
天气变得凉爽,人们都穿上了长袖衣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秋天,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书写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秋天特点的认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描述秋天景色的短文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书写1. 生字词的选择:结合课文内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生字词进行教学。
语文《秋天来了》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来了》;(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赞美;(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来了》;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 学会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抽象词语和意象;2. 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秋天来了》的文本;3. 与秋天相关的图片、实物等资料;4.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季节的景色?(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2. 诗歌学习:(1)分发诗歌《秋天来了》的文本,让学生自读;(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3)解释诗歌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4)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 讨论与思考:(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秋天的哪些特点?(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些词语来描绘秋天?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2)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3)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诗歌的意境。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秋天来了》两遍;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秋天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3. 以“秋天的景象”为主题,进行一次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来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秋天的气候特点、风景特色和物品特点。
2.能够口头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秋天景色以及理由。
3.能够读懂《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听取他人发言的能力。
2.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热爱。
2.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了解祖国的一些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教授《秋天来了》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秋天景色以及理由。
教学难点1.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语言,准确表达,注意语音语调。
2.让学生理解《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并提炼出关键信息。
三、教学方法及过程教学方法1.演讲教学法:通过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秋天的气候特点、风景特色和物品特点。
2.语言模仿教学法:通过模仿老师说出秋天里能看到的物品,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听解能力。
3.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组织小组,合作阅读《秋天来了》这篇课文,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4.环节游戏教学法:通过设定小游戏,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的季节(春天、夏天)。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过的是什么季节?2. 新课教学(3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并语音讲解,介绍秋天的气候特点、风景特色和物品特点。
•老师让学生模仿自己说出秋天里能看到的物品,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听解能力。
•老师分配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秋天来了》这篇课文,进行交流讨论。
•老师提炼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3. 游戏环节(15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记住秋天里常见的物品和景象,如踩点找物、感官观察等等。
4. 扩展练习(5分钟)•老师让学生口头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秋天景色以及理由。
•老师给予学生表扬和建议。
语文《秋天来了》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来了》;(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一些秋天的事物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秋天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课文《秋天来了》全文;2. 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落叶”、“丰收”、“金黄”等;3. 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秋天的特点,如树叶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4.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秋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全班同学;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来了》;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掌握秋天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秋天的特点;2. 小组讨论法:学生们分组讨论秋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全班同学;3. 课堂小结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物等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观察和体验秋天的特点;2. 课文材料:准备《秋天来了》课文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背诵;3.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秋天来了》,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气。
3.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课文,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秋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全班同学。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特点和价值。
秋天来了教学设计(精选7篇)_秋天来了教案秋天来了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秋天来了教案”。
第1篇:秋天来了教学设计《秋天来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相识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驾驭1个多音字“露”。
正确认读“凉快、奇妙、挥洒、展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秋天。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对秋天的宠爱和对勤劳人们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1.能借助字典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2.理解秋天的“形象”,感受秋天的美妙。
3.体会文中“泼”、“注”“涂”“染”等动词的精妙之处。
难点:留意“乘”、“爽”的书写,了解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指导书写法。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妙的秋天。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丹枫迎秋、枫林如火、金风送爽、秋色宜人、落叶纷飞、秋高气爽、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2.燥热的夏天过去了,凉快的秋天来了,随即板书。
3.出示诗歌,老师激情朗诵。
4.出示秋景图片,带领学生快速进入秋天的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畅谈秋天的感觉。
5.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秋天的资料,下面分小组沟通搜集到的资料。
二、美读入境,秋之韵。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不相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
2.指名读文,正音正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
随即学习生字“乘”和“骑”。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驾驭多音字“落”。
三、熟读背诵,秋之美。
1.其次节最能表现秋的漂亮: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留意读出诗句表达出的秋天的美感。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随即学习生字:“挥洒”“泼”“染”“展”。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驾驭多音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