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国内妇产科临床药学工作现状与分析妇产科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与应用涉及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药理学、药物治疗和临床用药指导等方面,对保护妇女健康、促进妇幼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在妇产科临床药学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本文将对国内妇产科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妇产科临床药学工作现状1. 妇产科药物治疗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药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妇产科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从常见的妇科炎症、妊娠期并发症、妇科肿瘤等疾病中,药物治疗逐渐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妇科炎症的治疗已逐渐由抗生素治疗向中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变,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和降低了治疗风险。
这些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妇产科的药物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妇产科用药规范化程度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妇产科的用药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重视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用药,避免了因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一些新药物的应用和研发,使得妇产科治疗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3. 妇产科临床药学研究取得进展在科研方面,国内的妇产科临床药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在妇产科领域,不断有新的药物被研发和应用,满足了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国内的妇产科临床药学领域也逐渐加强了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妇产科临床药学的发展。
1. 妇产科用药安全问题凸显虽然妇产科用药规范化程度在提高,但是用药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现有的一些妇产科药物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的现象,引起了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增加。
一些新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由于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确定,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研究进展作者:蒋雪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0-021 产科护理变化以及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概念产科护理模式从上世纪至今随着护理理念以及医疗环境的变化,逐步走向多样化、现代化以及个性化,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主走向现如今的以患者需求为主,在整个护理模式变化中,产科护理愈加注重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互动,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需求入手,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切实提升了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目的,将以往不具备人文关怀的护理措施转变为具有人文价值以及舒适护理理念的措施,围绕母婴安全构建整个护理框架,优化了产妇护理质量。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FCMC)备受关注,被积极推广到临床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妇护理服务,因为这种护理模式有利于稳定家庭关系,对患者产后恢复以及回归正常生活有独特的作用。
以家庭为重心的护理模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护理模式是通过合格的助产士对每对父母、婴儿以及家庭需求的了解,制定合理的产科护理措施,以满足家庭关系维持以及家庭和睦为目的,完善整个护理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产妇满意度以及家庭对医院服务的赞同,历经多年的发展,随着国际分娩协会提倡分娩时家庭的重视以及责任关注,医院对多功能和家庭般产设计,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现阶段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美国家等都将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作为产科护理最佳模式,所以我国医院中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仅是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效果的一大提升,对我国当代护理学发展而言也最具有典型意义,展现了我国妇产科护理的发展趋势,优化了妇产科整体护理效果。
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实施原则以家庭为中心的妇产科护理模式,旨在为妇女和家庭提供监护,视女性妊娠以及分娩、产后和育婴是人生命中正常且非常有意义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是发展的背景,妇产科护理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围绕家庭,监护应该个性化,注重家庭支持以及参与,以家庭为中心展开护理各项活动,主要护理过程和步骤包括,尊重与尊严,信息分享以及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互动,其护理理念是将分娩看成是正常的生理过程,维持好分娩的正常进行,且多数产妇都是健康的,应该以正常生理过程分娩婴儿,分娩应该是以最小的选择性干预促使婴儿正常降生,且干预中应该是高质量低费用,保证家庭能够承担各种护理活动费用,减轻对家庭的负担,其次护理中要依据每个产妇以及家庭实际情况,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需求制定個性化的产前护理服务,医护人员需要灵活地调整各项工作,保证护理措施符合群众实际需求,以满足产妇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还需要建立全面的围生期教育项目,加强产妇学校开设,从妊娠期到产后康复整个过程中积极进行知识健康教育,从而全面地开展健康教育。
妇产科业务开展情况汇报
近期,妇产科业务在我院的开展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为妇产科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我们加强了妇产科医疗技术的培训和学习。
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医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讲座,不断更新医疗知识,提高了诊疗水平。
其次,我们加强了妇产科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为了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我们对妇产科的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同时,我们注重对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服务效能。
另外,我们加强了妇产科护理服务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我们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就诊体验。
同时,我们加强了护理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最后,我们加强了妇产科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我们注重开展妇产科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我们积极组织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妇产科业务在我院的开展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妇产科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妇女和婴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多多关注和支持妇产科业务的发展,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妇产科实验报告近年来,妇产科领域的研究和实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妇女的健康和生育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本篇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妇产科实验的相关成果。
一、生殖健康调查关于生殖健康的调查是妇产科实验的基础。
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人群样本采集,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关于生育率和不孕症的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不同人群的生育状况以及不孕症发生的原因具有重要价值。
实验结果显示,生活压力、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与生殖健康有着密切关联。
二、妊娠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妊娠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例如,超声波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早期妊娠、多胎妊娠和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可以更早更准确地被发现和诊断。
此外,新型血液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孕妇可以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来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三、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研究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摄入对于孩子的发育至关重要。
妇产科实验研究表明,孕妇应合理摄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保证胎儿正常的器官和系统发育。
此外,研究还发现,孕妇体内缺乏叶酸等重要营养物质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风险。
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适当的补充营养素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四、分娩和产后护理改进分娩是妇产科实验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改进了分娩技术和方法。
例如,无痛分娩技术的普及,极大地减轻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了孕妇的分娩体验。
此外,产后护理的改进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针对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乳汁分泌不足等问题,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探索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产妇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妇产科实验在生殖健康调查、妊娠监测技术、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研究以及分娩和产后护理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果为妇女的健康和生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不仅促进了妇女的个人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临床医学中的妇产科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妇产科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在临床医学中妇产科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一、先天性心脏病与妊娠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心脏结构异常。
在妊娠期间,心脏负荷增加及血液循环改变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先天性心脏病与妊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找到提高孕妇及胎儿存活率的方法。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妊娠管理能够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孕妇的死亡率和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临床医生能根据孕妇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提前进行风险评估,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妇女在此病发作的时候常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探索。
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病灶,新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生长,减轻症状。
此外,针灸、中药等非传统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逐渐应用。
综上所述,妇产科医生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有了更多新的选择。
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
由于病情隐匿且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很多新生儿的心脏病在出生后才会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新生儿筛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诊、血氧饱和度测定等检查,可以尽早发现心脏病的病例,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已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患儿的生存率。
四、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往往给新妈妈和婴儿带来很大的困扰。
近年来,针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发现,孕期和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密切。
合理的孕期护理和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血栓弹力图在病理产科中的研究进展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实用工具,它可以提供全面的凝血特性信息,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蛋白和纤维蛋白等参数。
在病理产科领域,血栓弹力图在孕产妇的凝血功能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栓弹力图在病理产科中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血栓弹力图在病理产科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血栓弹力图在产科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病理产科医师通过血栓弹力图可以及时评估孕产妇的凝血功能,识别出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高危孕妇,并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血栓弹力图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有效地降低了母婴的风险。
血栓弹力图在孕产妇血栓形成和凝血紊乱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发现了许多与孕产妇相关的凝血问题,如孕妇富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栓形成倾向、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病理产科医师提供了更深入的临床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对孕产妇凝血功能的认识,为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血栓弹力图在孕产妇围手术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对于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孕产妇,术前的凝血功能评估至关重要。
血栓弹力图可以提供直观的凝血特性数据,帮助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了解孕产妇的凝血状态,制定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血栓弹力图还可以监测孕产妇的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及时指导手术医师做出调整,减少手术相关出血的发生率。
血栓弹力图在病理产科中的研究进展为孕产妇的凝血功能评估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直观、全面的信息,为病理产科医师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较为单一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更多的孕产妇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血栓弹力图在病理产科中的应用将不断得到完善,为孕产妇健康保驾护航。
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 第2期作者:杨慧霞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入站时间:2010-01-20 13:19:00近年随着医学诊治手段不断提高,我国产科领域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降低我国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孕、产妇死亡降低到20/10万,与发达国家接近。
2009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已降到15/10万以下。
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仍是产后出血,基于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致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的,并且可以创造条件避免,这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我国各级政府为减少孕、产妇死亡,尤其产后出血所致死亡,已经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于2009年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后出血诊治指南[1],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妇产科医生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干预和处理能力,以减少孕、产妇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科研究逐渐涉及胎儿和新生儿。
随着胎儿监护手段不断提高以及促胎儿肺成熟技术的发展,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
胎儿畸形是目前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减少畸形儿出生是产科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
1出生缺陷的防治策略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出生缺陷不但已经成为我国围产儿、婴幼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部分存活者因严重残疾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成为我国人口安全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的重要国策,积极实施一级、二级干预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均重点支持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
1.1产前筛查唐氏综合症是足月活产儿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逐步开展了中孕期母血清生化指标联合筛查唐氏综合症。
筛查高危者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降低我国唐氏综合症儿的出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孕妇妊娠中期血清二联筛查(AFP、f-βHCG)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获得了中国妊娠中期孕妇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对推动我国产前筛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2]。
我国目前广泛开展的是检测费用相对较低的中孕期母血清上述二联标志物筛查,假阳性率多在5%~8%,检出率在60%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筛查单位由于缺乏良好的环节质量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不健全,忽略影响筛查结果的因素控制以及最终妊娠结局随访率低下,使筛查效果不确切,造成人力、财力的严重浪费,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为提高产前筛查效力应重视筛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各实验室在临床应用前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校正[3]。
产前筛查质量的评价主要根据产前筛查结果与妊娠最终诊断的符合率。
所以,对所有参加产前筛查的孕妇跟踪随访至得到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详细记录妊娠结局及胎儿或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1.2快速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随着产前筛查的广泛开展,目前常规羊水、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国内学者不断探索更快捷、简便的分子细胞学/分子遗传学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CGH)、微阵列CGH、光谱核型分析(SKY)以及定量荧光PCR、实时荧光PCR等。
上述快速诊断方法已陆续在临床上应用。
另外,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及RNA的发现为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这一领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1.3二维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与许多超声标记物相关,如颈部NT增厚、鼻骨缺失、轻度的脑室扩张、脉络丛囊肿、心脏和肠道强回声以及严重的胎儿发育受限等。
因此,应尽快将超声标记与现有的筛查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产前诊断检出率。
我国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表明,胎儿结构畸形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利用孕中期二维超声筛查是产前筛查胎儿结构畸形主要手段,可检出多数出生缺陷胎儿。
在超声产前筛查的基础上,进行超声产前诊断,有条件的地区医院对于特殊病例可以联合MRI进一步提高胎儿结构畸形的产前诊断准确率。
总之,胎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胎儿疾病的治疗对改善围产儿结局意义重大。
随着胎儿输血、引流和激光治疗技术的发展,胎儿治疗学、胎儿手术学正在蓬勃发展,我国也开始这方面探索[4]。
2健康与疾病发展起源学说对产科领域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英国David Barker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揭示孕期营养缺乏、胎儿低出生体重对其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中心性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David Barker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人慢性疾病胎儿起源”的假说,该领域研究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使医学界对胎儿的营养、代谢发育研究更加重视[5]。
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迅速,大量临床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等研究证明胎儿在宫内发育中受到遗传、宫内环境的影响,如孕妇营养、糖皮质激素暴露等均能影响胎儿发育编程(early life programming and imprinting),这不仅会影响胎儿期的生长发育,并可能产生持续的结构功能改变,导致将来一系列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同时,出生后生命早期的生长方式也对成人期发病存在重要影响。
基于胎儿宫内以及出生后发育可塑期婴儿生长特点也对将来疾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2000年国际上正式提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6,7]。
目前围绕宫内环境对成年疾病影响的机制,涉及胎儿发育关键阶段营养以及其他因素,通过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即表观遗传学引发疾病的发生,这种基因调控功能改变可以隔代间相传[8,9]。
我国的研究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上述研究结果。
利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出生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胎儿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给不足、营养不良会导致成年后肥胖危险性增加。
中国安徽与广西在1959~1960年困难时期出生者成年后精神分裂症发病也增加2倍,孕期饥饿使得胎儿早期发育受到影响,导致以后精神分裂症发生危险增加,可能是通过甲基化的机制(epigenetic effect)影响到后代表型的改变。
2009年在智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DOHAD大会上,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发育早期的宫内营养环境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成年疾病的发生。
另外,胎儿出生体重与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之间呈“U”型关系,即胎儿宫内能量供给过度,胎儿高血糖暴露等导致胎儿高出生体重,尤其机体所含脂肪组织过多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已减少,但是孕期营养过剩、胎儿高血糖的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
我国学者以从临床流行病、动物模型等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10,11]。
初步研究表明宫内或生后早期不利的环境因素使胎儿或婴幼儿DNA甲基化或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发生改变,导致出生后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存在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异常,致葡萄糖不能被恰当利用,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但在生后早期这种改变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将重点支持宫内环境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预防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宫内环境与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宫内环境与子代早期生长模式等因素与儿童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或预示因子的相关性;筛选确定生命早期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警指标等。
总之,目前我国孕期营养不合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增加等导致巨大儿发病率明显升高,与之伴随的成年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也会明显增加。
呼吁国内产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应关注孕期合理营养指导,给胎儿提供一个理想的宫内环境,同时重视出生后早期生长监测,这对减少危害我国成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DOHaD学说的提出让人们更加深入意识到产科工作的质量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问题。
3妊娠期并发症的诊治进展3.1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与治疗进展近年随着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普及,广大产科医生认识提高,我国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但是,长期以来其诊断标准国内外尚不统一,导致诊断的混乱。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进行了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study,HAPO)。
该研究历时7年,收集2000年7月~2006年4月9个国家15个医学中心25 000余例孕妇入组,检查其妊娠24~32周75 g OGTT结果。
如果空腹血糖>105 mg/dL(5.8 mmol/L)或OGTT 2h血糖>200 mg/dL(11.1 mmol/L)接受治疗。
其他孕妇进行随诊观察,了解不同血糖水平与围产儿结局。
根据HAPO研究结果[12],提示在空腹血糖≤105 mg/dL(5.8 mmol/L)或OGTT 2 h血糖≤200 mg/dL(11.1 mmol/L)孕妇中,随着血糖值升高,围产儿不良结局逐渐增加。
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国际妊娠期糖尿病专家组推荐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标准。
孕期进行OGTT试验时,葡萄糖负荷应采用75 g葡萄糖,空腹血糖5. 1mmol/L(92 mg/dl),服糖后1 h血糖10.0 mmol/L(180 mg/dl),服糖后2 h血糖8.5 mmol/L(153 mg/dl)。
此推荐标准比以往GDM诊断标准降低,其益处在于,通过对诊断出的GDM进行合理饮食指导,必要时增加胰岛素可以降低轻度血糖升高导致的胎儿过度生长发育、巨大胎儿、肩难产和剖宫产的风险[13]。
长期以来,妊娠期高血糖控制主要应用胰岛素,孕期禁用口服降糖药,近年许多研究显示,格列苯脲几乎不透过胎盘,GDM孕妇在孕13周后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尚不建议在孕前患有糖尿病的孕妇中应用。
二甲双胍属FDA B类药物,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应用不增加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该药在GDM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其远期安全目前仍有争议。
目前不建议常规孕中、晚期应用二甲双胍。
胰岛素的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是目前唯一批准可以安全用于妊娠的胰岛素类似物,在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等方面优于普通人胰岛素。
另外,孕前糖尿病患者其胎儿畸形和围产儿死亡率较高,通过孕前严格控制血糖维持孕早期血糖正常可明显降低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
对于准备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应将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尽量将血糖控制接近正常,HbA1c<7%后再怀孕,以改善围产结局。
3.2HELLP综合症的治疗进展HELLP综合征是指子痫前期并发溶血(hemolysis,H)、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EL)和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LP)等综合症,属于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5%~0.9%,占重度子痫前期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