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与学生学习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运用“期待效应”,激励学生的幸福成长摘要:本文以一个案例的形式展开,来谈期待效应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应富有工作热情,投入爱心与耐心,灵活应用“期望效应”,对不同学生传递不同的积极期望,引导学生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关键词:期待效应、少年、归来期待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教育过程中充分的运用“期待效应”,会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幸福成长。
一、何为期待效应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
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
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
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二、教育案例:愿归来,仍是少年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我的办公桌前站着一个小人儿,背着大大的书包,手里拿着一本书,眼里带着些许惶惑,小心地打量着四周。
看到我的到来,他腼腆地笑了,轻声叫了声:“周老师。
”他的话还没落音,我一下就脱口而出他的名字,显得比他更激动。
他是小齐,这学期期初转学了,趁着期末的空档,他跟妈妈商量说回来看看。
还记得开学那一天,小齐妈妈告知我因为换了房子的原因,小齐需要转学。
教育探索72作者简介:马继民(1982— ),男,回族,甘肃天水人。
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一、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布罗菲和古德(J.E.Brophy&TL.Good,1970)提出教师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模型j。
模型包括五个步骤:①教师对某些学生寄予特定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的期望;②由于这些期望,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③这种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望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成就的信息,并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④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也没有以任何方式抵制或改变教师的这种对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
受到高期望的学生会提高成绩,而受到低期望的学生学习成绩会下降;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会越来越符合教师对他们产生的期望。
从上述过程看,教师期望并不是无意识地自动实现的。
教师将其期望转化为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将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行为引向教师预期的方向。
教师如何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呢?哈里斯和罗森塔尔(M.J.Harris&.R Rosenthal,1985)运用元分析法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教师对高期望学生行为比低期望学生更多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为高期望学生创造较为温暖的社会情绪气氛;②对高期望学生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③授予高期望学生以较多较难的教材;④给予高期望学生较多的问答问题的机会。
古德根据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把教师对待低期望学生的行为概括为以下n项。
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集中;在教学中较少注意他们;较少让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做公开演示;当让他们回答时,如果他们不能立即答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不给他们留有思考或纠正错误的时间;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通常会作出批评;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很少公开提出表扬;当公开的回答介于对错之间时,教师对他们则不给予表扬,而对高期望学生则给予表扬;教师对他们的反馈不如给高期望学生的反馈那样精确和详细;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对他们提出的学习和努力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指出了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其次阐述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接着详细说明了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效应提升教学质量,包括建立积极的期望、提供支持和鼓励等方法。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说明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期望效应,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
【关键词】期望效应、小学教育、教学、学生、动力、教师、教学质量、应用1. 引言1.1 引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期望效应是一种被广泛关注和认可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通过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力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那么学生也会受到激励,更有动力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了解并运用期望效应是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效应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具体应用实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期望效应,从而对小学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期望效应是指人们或组织对某人或某事的期望会影响到该人或该事的表现。
在教育领域中,期望效应通常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人们的信念或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这些期望。
浅谈期望效应与教育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面对不断加快的发展节奏,管理的要求日益加强。
运用管理心理学,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有效地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收获更大的效益。
那么什么叫《管理心理学》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
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个人认为令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期望效应。
那么,到底什么是期望效应?接下来,就让我跟大家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
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
关于教师期待效应的讨论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作者在第四章讨论了卓越的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期待这个问题。
这一章节中提到最优秀的老师往往寻找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价值,他们不是将学生分成赢家和输家、天才、笨蛋、好生和差生,而是寻找每一个学生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的种种能力。
他们相信学生具备学有所成的能力,学生会受到诚恳的、富于挑战但有现实意义且认真看待他们的努力的正面期待的激励。
设置高标准,并对学生达到那些高标准的能力表示强烈的信任。
在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发现,教师期望在对于辅助教学和学生管理确实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教师期待效应的来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对小白鼠试验中发现,小白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随后他将同类试验在学校里进行,结果发现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是学生使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成为“教师期待效应”。
二、教师期待效应的分类为何教师的期望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影响力,有大量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教师的不同去往开始到这种期望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中间包含着复杂的师生个人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在观察研究中结合学者研究总结得出,教师的期望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
积极期望教师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消极的期望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不高。
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在与学生相处时其心理氛围相对和谐融洽,教师表现对学生信任度高,在彼此的交流交往过程中,教师多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和积极的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
教师实习心得:发挥期望效应促进学生
成长
教师实习心得:发挥期望效应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充满殷切的期望,而且要将期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学生会在教师的积极期望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而且教师也会从学生积极的行为变化中,获得教育成就感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会进入一个由期望引起的良性循环之中,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建立期望教育观,提高教师效能感。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彻底摒弃嫌弃差生。
排斥差生的思想和行为。
有些学生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很有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师对他们要多关心,多鼓励,不断以切合实际的期望引导他们,用爱和信心去支持学生的进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
教师期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进步,促进教学改革新理念的实施。
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之浅谈摘要:兴趣是成功的内在的动力源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我们离不开数学,逐步培养其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更应该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关键词:情感期望效应章头图教学方式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更应该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下面,我仅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点拙见,望专家与同仁予以指正。
一、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田,拉近与之心灵的距离,才能有良好的沟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只有了解了他们有何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及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我们才能针对其特性“投其所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情感上让学生先“亲其师”,然后再“对症下药”,授以知。
步步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班内有一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没有一点学习的热情,干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来。
通过多次交流谈心,了解得知。
他父亲年龄偏大,体力不支,农活一蹋糊涂,生活拮据。
母亲是云南人,因不堪其苦,外出打工至今未回。
母爱的缺失,生活的困苦这是造成该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的原因。
经过接触发现,该生很爱自己的父亲,我便由此切入,爱父亲,就要报答父亲。
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亲是最好的方法。
即使取得不了好成绩,点滴进步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报答。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行为和结果。
在教育教学中,期望效应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期望效应,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积极行为和提升学习成绩。
本文将浅谈关于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表现。
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
一项研究表明,当教师抱有高期望时,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困难,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期望效应,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1.建立正面期望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面期望,即相信学生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
当教师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赞许时,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并受到鼓舞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亲切的语言来建立正面期望,例如称赞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提供积极的反馈等。
2.设定可达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和超越这些目标。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达到目标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
教师可以适时调整目标的难易程度,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
3.提供支持与引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面对学习挑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提供辅导和指导等方式来支持学生。
二、期望效应对学生积极行为的促进期望效应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还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积极行为越多。
一项研究显示,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纪律表现和课堂参与度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期望效应,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
发挥期望效应,促进学生成长作文“哎呀,我这次考试肯定又考砸了!”我垂头丧气地对同桌说。
那天,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明明很温暖,可我却感觉心里冷冰冰的。
我看着手中的试卷,上面那一个个红色的叉叉就像在嘲笑我一样。
同桌安慰我说:“别灰心呀,说不定老师还没改完呢。
”我却摇摇头,觉得自己就是不行。
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她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别这么快就否定自己呀,你要相信你可以的。
”我抬起头,看着老师充满鼓励的眼神,心里有那么一点点触动。
老师接着说:“我一直觉得你很有潜力,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我心里暗暗想:真的吗?老师真的觉得我有潜力吗?
从那以后,每次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老师的话。
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老师和同学。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难题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
在一次小测验中,我居然考了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我高兴地对同桌说:“哇,我做到了!”同桌也为我开心:“看吧,我就说你可以的!”我拿着试卷去找老师,老师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行的,继续加油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充满了气的气球,要飞起来了。
这不就像那期望效应吗?老师对我的期望,让我有了努力的动力,最终真的促进了我的成长。
我们每个人不都需要这样的期望吗?它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所以呀,我们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相信别人对我们的期望,更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影响》的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关键词:教师期望期望效应案例: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
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在这样下去的话,你就去当环卫工人吧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
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浅谈期望效应与学生学习
大家都应该知道,白鼠是我们人类经常用来做实验的。
有一个故事说某大学教授也用白鼠做了一次实验。
他把一群白鼠随意分成两群。
为了区别这两群白鼠,我暂且把它们称为a群白鼠和b群白鼠。
教授把a群白鼠交给甲助手,并对他说这群白鼠很聪明,要好好训练一下;把b群白鼠交给乙助手,并对他说这群老鼠智力一般,好好训练一下,训练成什么样都行。
一个月后,教授让两名助手把a、b两群白鼠都放进一个迷宫里,结果a群白鼠不到十分钟统统找到了出口,逃了出来,而b群白鼠半小时后还在迷宫里乱窜。
故事很短,也没有什么情节,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意思。
那本来是随意分开的两群老鼠,本来也没有什么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为什么一个月后就真有区别了呢?是因为教授硬是把它们分成了a、b两群,还告诉助手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是助手在训练中无形地把聪明与不聪明强加于白鼠的身上,而加以认真训练和一般训练,这样一来,就有了区别了。
但我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不止是如此,因为我今天面对听故事的是一群人,是一群还在接受教育或者说在接受训练的人。
所以我就在想,作为学生的你,是不是也接受外界给你的判定,也许是家长,也许是老师,把你划为了a等和b等,从而使你学习或者说训练只停留在被划定的等次。
说到这里,有个别同学对个别老师硬把你划为b等的做法产生了一丝怨恨。
如果是这样,我只会对你嘲笑。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白老鼠,你是万物之灵——
人,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外界对你的判定都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判定,如果你自己都把自己判定成b等,那什么人能来拯救你?
白鼠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当我们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寄予希望时,我们就会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教师同仁,请记住不要对你所带的学生妄下结论,认为他们就是那群“笨”老鼠,认为他们注定失败。
让我们多一些爱心,多聆听他们内心的呼唤,多与他们沟通。
亲爱的教师,不要吝啬你赞美的语言,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哪怕只是你得目光在某为同学的身上多暂停那么一小会儿,他都回觉得你对他是由期望的,他是一只聪明的白鼠。
我们为什么始终挂着那些口头馋:“我们的学生不行”、“他们基础差,底子薄,学不学一个样”等等。
我们的事业就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信心也会随着他们的成绩的提升而提升。
我们的同学真的是那群“笨”白鼠吗?我们难道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对你的第一或者第二映像吗?我们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改变教师心中的形象?我们应该反抗,让教师注意我,注意到我的存在。
或许只是你某一次答对了其他同学都不会回答的问题,或许你只需要每天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丁玉娟同学是我班上一名很普通的学生,但是今天我发现她变了。
事情是这样的:
在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份祝福的短信,内容跟许多的人的一样,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尊敬。
作为一名教师可以说我习惯了这样的祝福,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也习惯了给每一个祝福的短信。
在回信中我祝她和她家人也双节快乐,同时问了她的名字。
然而她的回信却让我有感慨,自责,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她说:“老师您只需要知道我是您班上的学生,在这个班上我将度过我高中的三年时光,我已把这个班当成了我的家”。
我默默地记下了这个电话号码。
翻看了学生联系通讯录我没有找到这个电话号码,所以我在姓名一栏中写下了“wz kl”(未知快乐),我希望能早日发现她,能够让她早日走出自卑的阴影。
后来,她因为生病打电话请假,我终于知道了这个学生——丁同学。
我开始注意她,有意识地对她进行提问,但我从来没有告诉她这件事情。
我是一名班主任,我有一个习惯,不论多忙,每周星期一早自习我都会开一个或短或长的班会。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自习,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全班同学。
我告诉他们这位同学把高一二班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很感动,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然而,我没有说她的名子。
在当天的课堂上,我发现她变了,变得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课上,我讲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全班44名同学中她是听懂了的1/12。
为了让大家把这道题彻底搞明白,我让他们进行讨论。
这时,她的周围围了七八位同学我真的没有想到她会搞懂,因为她的数学一直是一门比较薄弱的科目。
晚上是我的辅导自习,上课时,我发现有位同学一直爬在桌子上,
就问其他同学是怎么回事,他们说是因为晚饭时间头撞到了暖气片上。
因此,我和几位同学送她去了医院。
回来的路上,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我早上说的是谁,然后,我让他们看了我的通讯了,看了通讯录上的名字。
生活委员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老师,你记名字太有意思了。
我又告诉他们“wz kl”的意义,告诉他们我希望定同学快快乐乐的。
我知道生活委员一定会告诉她,甚至会告诉全班同学。
果然,我的话终于到了她的耳朵里。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更加去注意她,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课堂上,她的表情告诉我,她听懂了。
她一直面带笑容,她简直成了周围同学的榜样。
下课时我又一次特意去看了她一眼,她笑得那样灿烂。
说实话,我知道她会变,但我真的没有想到她会变得如此快、如此巨大。
我想这就是期望效应。
在每次班会上我都会告诉同学,告诉他们让老师对你有期望,让他觉得你是最棒的,让任课老师觉得我们班是最好的。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以前我只是去说而不曾亲身体会过,但现在我懂了,以后我将坚持不懈……
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说
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