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案2014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中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3. 熟悉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细胞结构和功能等重要知识点;4. 培养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的能力;5.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细胞和生命的基本单位;3.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1. 生物学的科学性和特点;2. 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3. 生物进化1. 进化的概念和证据;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3. 物种形成和分布。
4. 生态系统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圈和生态位;3.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4. 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
5. 细胞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组成和组织结构;2. 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功能;3. 细胞的代谢过程和生物能量转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组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
4.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5. 提问法: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活动,并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掌握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活动和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中学生的生物学教材,内容全面、易于理解。
2.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2.学习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
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二)讲授新课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2.什么是生物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
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3.生物的特征①教师出示图I-1,I-2,I -5图片中的阳光下生长的小麦,捕食大马哈鱼的海豚,猎豹追赶羚羊等都是生命现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完整版)中学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等知识;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组成和分类;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4.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掌握;3.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法:进行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4. 观察法:观察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总结课堂知识,进行小测验;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3.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4. 阶段性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1. 生物教科书;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图书、文献和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安排1. 第一周: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第二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第三周:研究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4. 第四周: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5. 第五周: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6. 第六至十周:巩固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7. 第十一至十二周:进行课堂评价和总结。
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2. 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3.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知识的全面传达;4.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及时解决。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复习资料新人教版必修11.研究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元素是对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发光光谱(元素的原子受到刺激时所呈现的特有颜色)是不一样的,由元素发出来的光谱,用分光器(棱镜或光栅)大体上可以辨别是什么颜色。
另外,也可以由元素的吸收光谱来判断。
2.植物体和土壤的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较表7 植物体和土壤部分元素含量比较表3.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其他简易方法(1)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的其他简易方法蒽酮反应糖类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生成蓝绿色复合物。
Benedict反应班氏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也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氧化,其本身则变成砖红色或黄色的Cu2O,可用来测定还原糖的存在。
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
(2)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其他简易方法油点试验(spot test)将含有脂肪的混合物磨碎后擦在一片滤纸(或牛皮纸)上,然后朝向光源观看,应该有半透明的油点出现。
此油点不能挥发掉。
当滤纸浸过苯(或醚、异丙醇等)后,油点消失;或将混合物磨碎后溶于苯液中,然后过滤。
取一滤纸放入滤液中,取出后让苯挥发,朝向光源观看,如有半透明油点存在,则证明混合物中含有脂肪。
乳液形成试验(emulsion test)将一含有脂肪的混合物溶液稍微加热,加入少量乙醇,摇匀后静置。
脂肪可分散成许多微粒,形成白色乳状液。
(3)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其他简易方法对各种氨基酸特异的某些颜色反应(见表8),可用来检测含有这些氨基酸的蛋白质。
这些颜色反应包括Millon反应、黄蛋白反应、茚三酮反应以及Hopkins-Cole(水合乙醛酸)反应等。
Millon反应米伦试剂为硝酸、亚硝酸、硝酸汞、亚硝酸汞的混合物,能与单酚及双酚和吲哚衍生物产生颜色反应,但不能检验尿蛋白。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5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具体做法如下: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水螅的身体有多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腔肠动物:(一)水螅的基本特征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师:提出问题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辐射对称定义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三)水螅的身体结构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
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
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四)水螅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常见的腔肠动物海葵,水母,海蜇,(六)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一)学情分析: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初中七年级生物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理解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食物来源。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作用。
3.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养物质的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讲解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 分析案例:讲解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疾病,让学生认识到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提出具体建议。
5. 总结:强调良好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鼓励学生践行。
六、课后作业1. 列举自己日常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并了解其作用。
2. 制定一个月的良好饮食习惯计划,并进行实践。
七、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调查,了解学生饮食习惯的改变。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营养物质知识的掌握。
3. 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共同进步。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理解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食物来源。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中学生物教案
授课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教师:授课日期:2014-10-2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三.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
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
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
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
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
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
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
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
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
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
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
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例如,C、H、N 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
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小结要点: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C是最基本元素;
2.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C、H、O、N、P、S、K、Ca、Mg 等;
3.微量元素:必需,很少,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化学元素组成化合物,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Mo的例子。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差异性:同一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差异很大。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
A.各种化学元素 B.各种化合物
C.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2.比较植物与动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A.种类和含量相差很大
B.种类和含量相差不大
C.种类相差很大,其中相同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
D.种类大体相同,其中相同元素的含量大多相差很大
3.组成家兔的主要元素是()
A.C、H、O、N、Fe、P
B.H、O、K、S、P、Mg
C.C、P、O、S、H、N
D.N、P、K、Ca、S、Zn
4.组成大豆的最基本的元素是()
A.C
B.H
C.O
D.N
5.下列是B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硼属于微量元素
B.能够促进雄蕊的发育
C.大量积累硼有利于受精作用
D.缺少硼时发粉发育不良
二.简答题
1.你对“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试举例说明。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