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神农”的传说(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或耦耕)(3)生产工具:石器、耒耦、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出现: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1西汉: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褛车一一播种工具;东汉:一牛挽犁%1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1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糖)技术%1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渚匕江堰、郑国渠、井渠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2)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历程:春秋战国F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夫茂造完成后才消失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 )个体农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商周: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也就是常说的“千耦其耘”)一一春秋战国:个体农耕知识梳理: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经营模式二、成就:冶金业:①夏商周:青铜时代,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②春秋晚期:人工炼铁%1战国:炼钢和淬火技术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南北朝:灌钢法纺织业:①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
1--2课中国古代农业一、基本概况:特别提示:土地制度的变化是古代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分析土地制度的变化必须结合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
二、重难点解读:(一)耕作方式1、夯实基础:(1)自耕农经济的产生时间、原因、特点、评价。
(课本P5)(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条)2、实战演练: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简要分析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原因何在?(3)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我们该如何来评价它?(4)自耕农经济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经济,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整体把握: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出现于春秋,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经济形态,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解体,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拓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技术、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劳动力、劳动工具等因素。
(二)土地制度1、夯实基础:(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参考上页表格)(2)井田制的内容、实质、发展历程。
(课本P7)(3)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政府对策和结果。
(课本P8)2、实战演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此制度的内容,简述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并说明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历史事件?有何影响?(3)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直接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什么?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哪些?结果如何?为什么?巩固训练:1、在中国远古时代山东的粮食产品主要是A、小麦和大豆B、玉米和水稻C、甘薯和花生D、小麦和粟2、下列水利设施中对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是(1)都江堰(2)芍陂(3)郑国渠(4)白渠(5)漕渠A(1)(2)(3)(4) B(2)(3)(4)(5)C(1)(4)(5) D(3)(4)(5)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翻车引水灌田B都江堰是集灌溉与排洪于一体水利工程C从西汉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治河工程D坎儿井是边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文明时代: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3、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灌溉工具:翻车(汉代)、筒车(唐代)。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春秋战国:芍陵、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漕渠、白渠。
3、从汉代起政府组织治河工程。
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进步)1、商朝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产生。
(2)条件: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①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二、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为此统治者采取措施,如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
三、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
2、汉代,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经济1、生产力:(1)商周时期:木石时代耒耜(2)春秋战国后:铁器牛耕(西汉出现犁壁,唐代-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2、生产关系(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2)春秋战国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评价:积极:使农民生活稳定,基本温饱,有一定生产的积极性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3)春秋战国后:土地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均田(北魏、唐初)限田(5)租佃制:A.战国产生B.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D.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三、商业与城市1.商业2.城市(1)周秦至唐:坊市制;功能: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代:打破坊市制;城镇、乡村允许设市,出现夜市、晓市、草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3)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四、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发生矛盾(4)影响:封建社会前期,对于发展农业和稳定统治有积极意义;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影响:(1)“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基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A农业:新的作物品种的出现及普及B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C商业:白银的普遍流通;工商业市镇兴起D明清综合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2.产生:明朝中期,江南地区3.表现: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B:商人出资,织户出力,计件取资C:雇主出资,雇工计日(月、季、年)受值4.特点:雇佣劳动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A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文化专制D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二、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1、传统经济结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瓦解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3、影响:A半殖民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B 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三、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宗旨:“自强”“求富”3.内容:前期——创办军用企业;后期——创办民用企业4.性质:官办近代企业5.失败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6.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专题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断发易服”1. 服饰(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2)民国时期,中山装与旗袍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1)1910年,清政府允许民间自由剪发(2)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陋习革除3.不缠足(1)先于断发,但完成较晚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面世(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电影(1)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面世(2)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拍摄完成(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拍摄完成三、习俗风尚1.民国初,废除了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体现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精神)2.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近代婚姻变革(对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影响较小)3.变化最慢的是丧葬习俗四、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2)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和航空(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诞生(2)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3.邮政(1)1896年,大庆邮政局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邮传部(2)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4.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是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5.影响:(1)新式交通和通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通讯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专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过渡时期总路线A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提上日程B 内容: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圭目)(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代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 耕J 乍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 水*J 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I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菁申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麒: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咐原始瓷器;东汉一青瓷;北朝一白瓷唐朝;唐朝一南青北白;宋朝一五大名窑 窜戟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青朝」块琅彩缠四一出现丝织品;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叫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原中: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小农经济的特征。
2、列举各朝代生产工具,掌握其功能。
3、古代手工业的特征(官营、民营、家庭)。
4、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5、宋代前后城市发展特征。
6、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7、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单元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比较。
第三单元1、洋务运动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影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时间、特征。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较快发展的原因。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空前打击的原因。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的原因。
第四单元1、“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影响。
2、中共八大的内容、意义。
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内容及其导致的后果。
4、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是如何纠正“左”倾错误的?取得了什么成果?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6、农村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7、城市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9、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0、开发上海浦东的原因及意义。
疑难解析1、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农本商末,“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2、闭关锁国,是限制了人民出海贸易,但并没有杜绝。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体现为掠夺。
4、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
奴隶社会具体体现是井田制,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封建社会具体体现为均田制,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另外还有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以上所提到的“国有”,其实质都是“私有”。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和“后天畸形”(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平衡)6、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的变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开端。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⒈早期农业为刀耕火种;⒉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商周时期为石器锄耕;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点二、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⒈生产工具:⑴原始社会—石器、木器;⑵商周—主要工具有石斧、木耒、骨耜,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比较珍贵);⑶春秋战国—(铁农具)铁犁出现;⑷西汉—①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②后来出现可向同一方向翻土犁壁,③以及播种工具耧车;⑸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铁犁发展基本定型。
⒉水利工程:⑴战国时期有都江堰(四川);⑵西汉时期有漕渠、白渠、龙首渠;⒊灌溉工具:⑴曹魏时期翻车、⑵唐朝时期筒车、⑶宋朝时期高转筒车、⑷明清时期风力水车;⒋耕作技术:⑴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⑵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⑶魏晋南北朝—北方出现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使用耕耙;考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⒈时间:春秋战国⒉原因:⑴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⑵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⒊特点: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⑵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也被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⒋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⒌评价:⑴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⑵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考点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⒈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⒊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模式,始终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手⒈手工业形态⑴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在集中的作坊里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不入市场供军队、皇室和贵族使用;产品质量好。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 石器锄耕(耒耜)3.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农业的精耕细作1.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隋唐—曲辕犁2.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3.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简车(唐)、高转简车(宋)、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 时间:春秋战国2. 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封闭性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性4.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1. 官营手工业2. 民营手工业3.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商超——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瓷器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珐琅彩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丝织业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1.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2.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用与被雇用)4.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用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出现5.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第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2.隋唐——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3.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情况)A时间:农业起源最早于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B代表作物:世界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氏族)和粟(半坡氏族)。
C世界地位:世界上农业起源主要有三个中心;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起源的中心是中国。
我国的种植特点南稻北粟。
(中国最早饲养家畜:狗猪鸡和水牛)D耕作方式(原始社会早期)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石器锄耕(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而得名)2商周时期:(农业情况)A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表明生产力的提高)但很少用于农业生产,主要农具仍然是木制石制骨制甚至有蚌制。
B农业知识: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由此土地开始连续耕作)C农作物品种:稻麦粟黍稷桑麻。
(后世的农作物基本具备)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是封建社会的农业特点,小农经济是推动力)A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牛耕的出现是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铁犁牛耕从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按耕作方式分:原始社会早期“刀耕火种”,原始社会至夏商周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西汉:耦犁法出现,后装有犁壁唐朝:南方出现曲辕犁,后按有犁评调节深浅(至此我国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B耕作技术:春秋战国:(精耕细作农业萌芽)垄作法西汉:(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农业在黄河流域即北方成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技术,一直持续到今天。
隋唐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在南方成熟)出现水稻育秧移栽,江东出现曲辕犁。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全面成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出现了稳定的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
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明代引进玉米和甘薯。
C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有都江堰,汉代有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秦朝灵渠是用于运输军粮,不是灌溉的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有翻车,唐朝有筒车,宋朝有高转筒车,明清出现水力利风车。
(水排是动力工具鼓风冶铁,不是灌溉工具)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1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力提高。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2定义:小农经济是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3特点:A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4形成过程: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奴隶集体劳作。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持续整个封建社会。
(1840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瓦解)5评价:积极性:A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利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徭役赋税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
D 小农经济初期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E 小农经济为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A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物质储备和积累十分脆弱遇到天灾人祸容易破产,造成社会动荡。
B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C小农经济在后期,严重的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即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但是随着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被打破)西汉武帝以后:冶铁铸钱煮盐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府,官营手工业进一步。
明朝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最有利的证据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定义: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政权征调最优秀的工匠,使用最上等的材料,生产不记成本,产品不经过市场被直接征用,品质大都精美。
3代表性行业:A冶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鼎盛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B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时有高炉炼铁,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炼钢: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使中国在16世纪以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在一起进行锻打)D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北朝能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5大名窑,并出现了景德镇。
(景德镇在当时并不出名)元朝时景德镇被称为制瓷业中心,并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还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被奉为珍品,清代又发明了珐琅瓷。
(瓷器顺序: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E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商代出现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南方的丝织业超过了北方)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时期,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明朝时期还出现了妆花缎,清朝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也称为妆化遍地金,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1.定义: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才作为商品出售。
民营手工业,是民间私人经营的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2.发展历程:春秋时期民间手工业出现,秦汉得到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摧残,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继续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日用品都出自民间手工业),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的比例。
(丝麻棉出现顺序是麻丝棉,棉布在明朝时期成为主要衣料),明朝A明中叶以后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并使用花楼机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机房是早期手工工场}和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控制生产(例如暑袜店的例子,实质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表现出现的部门增多,分布扩大,分工精细,雇工增加。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原因:A中国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B对外交通便利C审美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2.表现:A西汉时期中国丝绸大量外销,为中国赢得“丝国”美称,运送丝绸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路上还海上丝绸之路,但在唐朝以前主要是路上丝绸之路)B唐朝时期中国瓷器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明代还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早中国的影响下西方17世纪才陆续生产瓷器。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业历程)1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2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3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出现以物易物。
5隋唐时期:除了商业都市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也出现。
6宋元时期: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的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徽商经营的是典当,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立市,市和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
宋以后,打破市和坊的限制,城郊和农村草市也更加普遍,打破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在受政府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A(功能)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随着商业发展出现了单一的商业城市。
B(地点)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城市,代表的是“扬一益二”。
(“扬一益二”出现在唐末,也表明商业中心在唐末就转移到了南方)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程:西汉时期:开通了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立了市舶使。
两宋时期: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来源。
元朝时期:泉州是重要的对外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同时元政府还设立了市舶使。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萎缩。
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2类型:官府控制下的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特产的需求。
四唐宋元时期繁荣状况:1唐朝繁荣: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后期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2宋朝繁荣: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