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单元测试: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3 Word版含解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篡.权(cuàn)不惮.(tàn)牂.羊(zānɡ)黧.黑(lí)B.攘.外(rǎnɡ) 豕.(tún) 鸡豚.(tún) 栏厩.(jiù)C.社稷.(jì) 恃.(shì) 征辟.(pì) 庶.人(shù)D.罝罔..(jūwǎnɡ) 闳.夭(hónɡ) 阖.(hé) 不辜.(ɡū)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恶:凶恶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野战:在郊野战斗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取:夺取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遗:留传C.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阖.其自入而求之阖:关闭D.其谋得.得:成功然则众贤之术.术:方法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B.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C.国中之众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既以非之B.谨上为凿一门C.众闻则非之D.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何以知之C.饰以篆文鸟兽之形D.此何难之有二、(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遁。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王,则后世之为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佐:辅助的人、帮手B.以劳殿.赏殿:在宫殿上C.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要:要领D.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答案 B解析殿:定、评定。
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 B解析①“辟”通“避”。
③“萌”通“氓”。
④“章”通“彰”。
⑤“尚”通“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 .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答案 C解析 A 项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
B 项佐:动词作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D 项贫贱:形容词作名词,贫穷低贱的人。
C 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使……富有;“众”,使……众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始以.远为无恃以.德就列 B.⎩⎪⎨⎪⎧任之.以事有能则举之. C.⎩⎪⎨⎪⎧ 皆竞为.义非为.贤赐也 D.⎩⎪⎨⎪⎧亦退而.谋曰不得治而.得乱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A 项动词,以为/介词,按照。
C 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
D 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 A解析①是判断句。
②是判断句。
③是定语后置句。
④是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二、非攻释文题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
“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
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
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主旨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其不仁兹.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滋 更加 ②拖 强夺或费力取得 ③辨 分别(2)一词多义①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②故⎩⎪⎨⎪⎧是何故.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遗⎩⎪⎨⎪⎧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答案 ①国家/国都/国事/地域 ②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③丢失/抛弃/留传(3)古今异义①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 .扡其衣裘、取戈剑者C .若以此说往D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答案B解析“扡”通“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不仁兹甚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B.⎩⎪⎨⎪⎧若以此说往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D.⎩⎪⎨⎪⎧ 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答案B解析B 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
A 项副词,严重/动词,超过。
C 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
D 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B.⎩⎪⎨⎪⎧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C.⎩⎪⎨⎪⎧ 若以此说往以亏人愈多D.⎩⎪⎨⎪⎧ 其不仁兹甚若知其不义也答案B解析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A 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
C 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
D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B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C .则不知非,从而誉之D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答案D解析A 项古义:关爱别人。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B 项古义:看见很少的。
今义:客套话,表示很少见到对方;难得见到;罕见。
C 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
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子墨子曰:“未可智也。
”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
”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6单元《墨子》选读第23课《非攻》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9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zhěng)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pán)石上的时候。
B . 有时用笔极为俭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gǎng)上的山神庙,着(zhuó)“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C . 它不只是一堆平凡迭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pī)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D . 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áng)叮过的公牛。
2. (2分) (2020高三上·冀州期中)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始:当初,原来B .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C .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密:结实D . 勖尔植,督尔获勖:督促3. (2分) (2018高三上·佛山期中) 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 哀吾生之须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何陋之有?C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吾欲之南海4. (2分) (2017高二下·伊春期中) 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 . 委命下吏命:命令。
C . 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三、尚贤《墨子·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把任用贤能看作为政之根。
《贞观政要》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把“得人”看成是“为政”的关键。
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课内素材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同时,其“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主张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治权,反对贵族专政,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种思想具有极其鲜明的反封建专制的精神。
墨子的“贤能”思想与今天我们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有许多相似性。
现代人本观念中,关于人才的概念是广义的,即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运用角度墨子把“兼爱”思想运用到政治上,提出了“尚贤”和“尚同”的主张。
“尚同”即“上同”,就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壹天下之政”,他认为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同,所以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他不光思考,而且行动。
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
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课内素材博爱的墨子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学校:西关中学命题人:钱敬文考试用时: 100 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企图:全卷由文学知识、选文阅读(课内 2 篇、课外 1 篇)、作文三部分组成。
本测试题旨在观察学生对墨子“兼爱” “非攻”看法的理解,同时对旧的文言知识进行稳固,对新的知识点增强掌握。
一、填写以下文言知识(每空 2 分,共 16 分)1、墨子,名翟,期间__家、__家、学者,__学派首创人。
2、墨子在科技方面很有成就,所以常被誉为__。
3、《墨子》一书是__、__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兼爱》主要劝告劝告世人要懂得__,《非攻》主要表现了墨子__的看法。
二、选文阅读(共74 分)(一)阅读短文,回答5-10 题然此刻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固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进而爱之;利人者,人必进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进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认为政、士不认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而后带,扶墙而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身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裂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进而爱之;利人者,人亦进而利之;恶人者,人亦进而恶之;害人者,人亦进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认为政而士不认为行故也。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单元双基训练(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逮:等到B.列.德而尚贤列:排列C.皆竞.为义竞:竞争D.皆退.而谋曰退:回到家中解析C.竞:争先恐后。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B.必将富之贵.之C.不义不亲,不义不近.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解析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则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
译文:宫墙已经建好,只是君王为它凿开一个门。
B.则上得要也。
译文:就是因为君王把握了治理政事的要领。
C.美章而恶不生。
译文:美好的文章显扬而丑恶不产生。
D.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译文:非常满足,贤士不能不用。
解析A.上:上面;C.美章:美好的得到彰显;D.得意:称心如意。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B.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使景点成为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C.商务快车一直致力于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行业,十一年的栉.风沐雨...,商务快车已经足够强盛,为众多的企业带来商机,是企业应对金融寒冬最有效的利器。
D.《百佳专辑》主编马世芳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
结果我们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解析B.莫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不合句意,应为望而却步。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单元测验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破碎乱行.(hánɡ)少食恶.衣(è)B.牂.羊之裘(zānɡ) 练帛之冠.(ɡuàn)C.百人有.余(yǒu) 贵必敖.贱(áo)D.好士细要.(yào) 苟君说.之(yuè)解析B项中“冠”当“帽子”讲,应读“ɡuān”。
C项中“有”连接整数与零头,通“又”读“yòu”,“敖”通“傲”读“ào”。
D项中“要”通“腰”读“yāo”。
A项无通假字,读音全都正确。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解析C项中“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3.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4.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B)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是以不惮.举其国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D.人必从而..爱之解析A项古义:残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C项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
D项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A.⎩⎪⎨⎪⎧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C.⎩⎪⎨⎪⎧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解析 A 项前一个“然”译为“是的”,后一个“然”译为“这样”。
C 项前一个“恶”译为“憎恨”,后一个“恶”译为“不好的”。
D 项前一个“所以”译为“用来……的”,后一个“所以”译为“……的原因”。
B 项都译为“自己的”。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A .何以易之B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 .入以见于君D .韦以带剑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 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有删节)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 .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 .富.不侮贫.C .强不执.弱 D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解析 B 项“富”,富足的人;“贫”,贫困的人。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项“执”,动词,控制,驾御。
D 项“好”,动词,喜好。
例句与A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击鼓;“贼”,残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①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 ①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①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A 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
B 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
C 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D 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A .韦以带剑B .是其故何也C .出以践于朝D .此何难之有解析 C 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B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兼爱”。
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⑥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 .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 .“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 .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解析 C 项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意。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
这是什么缘故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鲁阳文君①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②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③,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④。
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⑥哉?”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注①鲁阳文君: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
②天诛:上天的惩罚。
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
④不全:指五谷不熟。
⑤强梁:凶暴、强横。
⑥悖:荒谬。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阳文君曰:对……说、对(2)今举兵将以.攻郑:来、用来(3)故其父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4)顺于天之志.:意志14.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①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②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③鲁阳文君将.攻郑④我将.助天诛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解析①“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助词,“的”;③④“将”,副词,将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墨子闻而止之。
译文: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
(2)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译文:对。
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16.通读全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坚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参考译文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对鲁阳文君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拥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
现在您发兵将要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攻打郑国呢?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
郑国人数代杀害他们的国君,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
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惩罚。
”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杀害他们的国君,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上天的惩罚已经够了,现在您又发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
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鲁阳文君说:“对。
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